冼鏡光
April 17, 2008上線
September 22, 2024搬家到此
Eastman Kodak從底片發跡再走入相機,是攝影器材的老字號,
從1881年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 起一直到今天,生產過很多種類的底片與相機,一百多年來一直維持著
你按快門,剩下的我包辦(You Press the Button,We Do the Rest)的原則。
正因為如此,雖然Eastman Kodak生產過幾百型相機,除了近十多年來的高階DSLR與二次大戰時的Ektra RF機型
(1941年1月到1948年6月,只生產了約2000台)之外,
絕大多數都是能夠大量生產、為普羅大眾設計的機種,而且傻瓜機型還佔大多數。
Eastman Kodak生產的第一台相機是Eastman Detective Camera,
雖然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它都不是成功之作,但1895年推出的No. 2 Bullet與後來的No. 2 Bulls-Eye卻相當成功,
這一型相機似乎印証了George Eastman的精準商業眼光(見下文)以及Eastman Kodak機型的好用與便宜的原則。
No. 2 Bulls-Eye從1895年起到1913年,一共生產了25萬7千台,在那個時期不能不算是暢銷機種,
所以本文打算介紹No. 2 Bulls-Eye的背景與一些細節。
下面是No. 2 Bulls-Eye Model D的兩張照片,第一張是正面、第二張反面;第二張照片中的圓孔是這一型相機特色(見下文)。
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在1884年推出紙面負片Eastman Negative Paper。 紙面負片不是George Eastman的發明,而是更早期的一項攝影技術,由Eastman改良而大量生產。 同年,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公司化,並且改名成Eastman Dry and Film Company。 接著,該公司在1885年推出可以拍24張照片的卷裝紙面負片,這也不是劃時代的創舉,但在此之前的卷裝底片敏感度不高; 這一項產品使Eastman成功打入市場,讓拍照不再是件笨重累贅的工作。 在1885年後期,Eastman又推出了American Film,也就是今天大家都在用的透明膠卷, 而且發展出塗裝American Film的機器; 然後,1889年推出讓愛廸生拍攝並且播放電影的卷裝膠卷底片。 最後,1892年公司的名稱又改成Eastman Kodak Company。
Detective Camera在市場上並不成功,在1888年下市,但在1888年推出的Kodak Camera就好多了。 這是一台用卷裝底片的簡單盒子相機,大小是3 × 2.5 ×7.5(英寸)、比Detective Camera小很多、 也輕很多(26盎斯),不過影像卻也縮小成2.5英寸。 這部Kodak Camera打開了給一般人用的傻瓜機型市場,此後還陸續生產了No. 1 Kodak(1889到1895,約5500台), No. 2 Kodak(1889到1897,約20000台),No. 3 Kodak(1890到1897,約8500台),No. 4 Kodak(1890到1897,約10000台),以及No. 3與No. 4的Junior版。
到目前為止提到的機型都得在暗房中裝底片,不過Eastman終於在1891年推出第可以在室外裝底片的相機Daylight Kodak, 它使用Eastman新開發、裝在盒子中的膠卷底片,然而銷售卻不十分理想,1891年到1895年間只生產了2350台。 一般都把第一型Daylight Kodak叫做A型,Eastman還推出B型(1891到1895,3100台)與C型(1891到1895,2475台); 所有的Daylight Kodak都不能算是暢銷機種,因為各型全部加起來也不足8000台。 Daylight Kodak的問題據說不少,但克服室外裝填底片最大問題的卻不是George Eastman, 而是Samuel N. Turner這個人,這是本文介紹機型的原創者。
序列號碼打在機底的前方,字很淺很不好找。這部相機的序列號碼是218563(見下面的照片), 算是No. 2 Bulls-Eye系列相當後期的產品,估計與中華民國同庚,雖不中亦不遠,這是我買下這部相機的主要理由。
下面的照片是機身前方與機頂。前方面板上有兩個孔,中央的大孔是Bausch & Lomb的鏡頭(meniscus achromatic)、 焦距為4.5英寸(約114mm)。 鏡頭上方較小的孔是觀景窗,它有個小透鏡、把影像經過內部的鏡片向上反射、再由機頂前緣的透鏡顯示,方便使用人構圖, 這樣的安排方式在Kodak後來的Brownie與其它廠牌的盒子相機(box camera)上極為常見, 不過在觀景窗中的影像是上下正確、左右互易的。
相機的操控部份全在機頂前緣,觀景窗旁邊的是上片轉軸,轉軸旁邊是快門扳手,向一邊撥可以觸發快門。 這是個很有趣的設計(下文會再討論),如果快門扳手在左邊就往右邊撥,於是扳手停在右邊,下次拍攝時把扳手往左邊撥, 快門扳手回到左邊。 快門扳手旁邊有兩個可以抽起來的小桿,中間的一個控制快門速度、最邊上的控制光圈。 No. 2 Bulls-Eye只有兩個快門速度,一個是正常使用的快門速度,另一個是T; 快門桿推到底是平常用的快門速度(見上面照片),把快門桿抽出來是T快門,使用人得把快門扳手往一邊撥打開快門、 曝光時間夠了之後把快門扳手往另一邊撥關閉快門。 最邊上的桿子可以控制三個光圈,當桿子推到厎時是最大光圈、這是建議使用的光圈,抽到頂時是最小光圈、通常配合T快門使用。 從這個設計不難看出,No. 2 Bulls-Eye是一世紀前的儍瓜相機,一般的作業順序是先上片, 把快門桿與光圈桿推到底、然後撥快門桿拍攝!
下左的照片是1897年版手冊的封面,上面(照片最下方小字)印了Successor to Boston Camera Mfg. Co.字樣, 當然這指的是原本(非Eastman Kodak生產)No. 2 Bulls-Eye的後繼機。 下右的照片(取自該手冊)指出手持相機拍攝的方式。
把機身從盒子中抽出來後,就會看到前方面板上的簡單控制機構,下面的照片是把快門桿與光圈桿都抽了出來(最小光圈與T快門)拍攝的。 抽出光圈桿(最右邊)時會帶動一片上有三個圓孔的的金屬片、並且把一個圓孔蓋在鏡頭上,照片中是最小的孔(照片的中央), 最大的孔只能看到部份,中間的孔被擋住了。 快門是面板左側的大圓片,撥快門扳手時,它連著的鐵絲會帶著圓片旋轉到另一端, 在旋轉時圓片上的腰子型開孔掃過光圈孔使底片曝光,圓片上的突起最終會被兩個銀色金屬片之一擋住(見照片中黃圈所在), 再撥快門扳手時圓片以相反方向旋轉。 如果把快門桿向上抽到T的位置如照片所示,圓片會被銀色金屬片擋住、使圓片的腰子形開孔正好在光圈孔上進行長時間曝光, 於是較小的光圈就有用了。
把底片裝入空槽後,將底片抽出部份繞過機身後方的開孔(見下面照片),把黑紙蓋在底片上:
再把底片繞到右側插到空槽的卷軸中(見下面照片),最後把機身裝回盒子再鎖緊、並且調整上片卷軸使機背的圓孔可以看到流水號就大功告成。
The letter K has been a favorite with me – it seems a strong, incisive sort of letter. It becomes a question of trying out a great number of combinations of letters that made words starting and ending with ‘K’. The word ‘Kodak’ is the result.This is not a foreign name or word; it was constructed by me to serve a definite purpose. It has the following merits as a trade-mark word: first, it is short; second, it is not capable of mispronunciation; third, it does not resemble anything in the art and cannot be associated with anything in the art.
兩本書都包含了幾乎所有的Kodak相機(不含數位與較近期的底片相機), 缺了的部份大多數是Kodak歷年來收購合併其它公司所帶來的機型(譬如Premo與Graflex等)。 Brian Coe的書是300多頁的精裝本(1988年初版、2003年重印),紙張印刷裝訂都好,而且有若干彩色頁。 書中對每一個機型都有照片(包含了Eastman Detective Camera)、類型(盒子、蛇腹、35mm等)、推出與停產年份、 使用的底片類型、影像大小、生產地(美國、英國、德國等)、鏡頭、快門、產量等,並且還有簡短解說、各種變型等資料。 第二本是170多頁的平裝本(1981年初版),黑白印刷,在品質上不如第一本,但價格只有三分之一多些。 這本書與第一本大同小異,在解說方面有些比較仔細,而且多加了相機推出時的售價,至於目前二手價就得看同一作者的另一本書 Price Guide to Antique and Classic Cameras 或類似書籍,但若不做太多二手買賣當然就沒必要知道二手價,其實上拍賣網站查也許還快些。 我的看法是,如果要看漂亮的書(讀起來總是比較舒服,不是嗎?),就先考慮第一本,如果想省點錢,當然就是第二本; 我是兩本都有,互相參照,如果兩者資料不甚吻合,再去查其它的書或網上資訊做補充。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