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2 Bulls-Eye:Kodak的早期傻瓜盒子相機(1895)

No. 2 Bulls-Eye:Kodak的早期傻瓜盒子相機(1895)

冼鏡光
April 17, 2008上線
September 22, 2024搬家到此

Eastman Kodak從底片發跡再走入相機,是攝影器材的老字號, 從1881年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 起一直到今天,生產過很多種類的底片與相機,一百多年來一直維持著 你按快門,剩下的我包辦(You Press the Button,We Do the Rest)的原則。 正因為如此,雖然Eastman Kodak生產過幾百型相機,除了近十多年來的高階DSLR與二次大戰時的Ektra RF機型 (1941年1月到1948年6月,只生產了約2000台)之外, 絕大多數都是能夠大量生產、為普羅大眾設計的機種,而且傻瓜機型還佔大多數。

Eastman Kodak生產的第一台相機是Eastman Detective Camera, 雖然不論從任何角度來看它都不是成功之作,但1895年推出的No. 2 Bullet與後來的No. 2 Bulls-Eye卻相當成功, 這一型相機似乎印証了George Eastman的精準商業眼光(見下文)以及Eastman Kodak機型的好用與便宜的原則。 No. 2 Bulls-Eye從1895年起到1913年,一共生產了25萬7千台,在那個時期不能不算是暢銷機種, 所以本文打算介紹No. 2 Bulls-Eye的背景與一些細節。 下面是No. 2 Bulls-Eye Model D的兩張照片,第一張是正面、第二張反面;第二張照片中的圓孔是這一型相機特色(見下文)。

早期歷史背景

George Eastman,Eastman Kodak公司的創辦人,在1854年7月12日生於美國紐約州的Waterville。 他本來是紐約州Rochester市的Rochester Savings Bank的銀行薄記員,1877年時對攝影發生興趣,不過那時是使用濕版技術, 拍攝時要帶著一大堆道具,在現場塗化學藥劑並且處理拍攝結果。 George Eastman在1878年讀到發表在 British Journal of Photography 上有關改良式乾版攝影的文章,從而開始研究乾版攝影技術,他在1879年發明了塗乾版的機器、並且取得英國專利, 同年7月取得美國與其它地區的專利。George Eastman從專利賺了些錢、再加上別人投資,在1881年1月成立了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這就是今日Kodak的前身。

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在1884年推出紙面負片Eastman Negative Paper。 紙面負片不是George Eastman的發明,而是更早期的一項攝影技術,由Eastman改良而大量生產。 同年,Eastman Dry Plate Company公司化,並且改名成Eastman Dry and Film Company。 接著,該公司在1885年推出可以拍24張照片的卷裝紙面負片,這也不是劃時代的創舉,但在此之前的卷裝底片敏感度不高; 這一項產品使Eastman成功打入市場,讓拍照不再是件笨重累贅的工作。 在1885年後期,Eastman又推出了American Film,也就是今天大家都在用的透明膠卷, 而且發展出塗裝American Film的機器; 然後,1889年推出讓愛廸生拍攝並且播放電影的卷裝膠卷底片。 最後,1892年公司的名稱又改成Eastman Kodak Company。

Eastman的第一部相機

Eastman的第一部相機是在1886年推出的Eastman Detective Camera,雖然名字中有Detective(偵探)字樣,但這不是一台小相機, 它的尺寸是6 × 6 × 10(英寸)、重約4英磅,使用4 × 5(英寸)卷裝或雙乾版片夾。 這部相機在1888年下市,據說只生產了40多台,大多數已經不知去向,目前我只知道美國Smithsonian博物館收藏了一台。 Eastman Detective Camera獨特的地方是它的快門; 下圖取自美國專利檔案,圖中右方是鏡頭、左方是卷裝底片,中間V型漏斗狀部份是快門。 快門本身有兩片傾斜呈V型的平面,相交部份留下一條長縫空隙,這是圖中的左上方。 漏斗狀的快門會繞著鏡頭後方的一個軸旋轉,拍攝時V型漏斗快門向下轉,於是長條縫隙就從上到下掃過底片讓底片曝光, 當快門到達底部(虛線)停止時就曝光完成。所以,這有一點像是今天的縱走式簾幕快門,只是實現的方式不同。

Detective Camera在市場上並不成功,在1888年下市,但在1888年推出的Kodak Camera就好多了。 這是一台用卷裝底片的簡單盒子相機,大小是3 × 2.5 ×7.5(英寸)、比Detective Camera小很多、 也輕很多(26盎斯),不過影像卻也縮小成2.5英寸。 這部Kodak Camera打開了給一般人用的傻瓜機型市場,此後還陸續生產了No. 1 Kodak(1889到1895,約5500台), No. 2 Kodak(1889到1897,約20000台),No. 3 Kodak(1890到1897,約8500台),No. 4 Kodak(1890到1897,約10000台),以及No. 3與No. 4的Junior版。

到目前為止提到的機型都得在暗房中裝底片,不過Eastman終於在1891年推出第可以在室外裝底片的相機Daylight Kodak, 它使用Eastman新開發、裝在盒子中的膠卷底片,然而銷售卻不十分理想,1891年到1895年間只生產了2350台。 一般都把第一型Daylight Kodak叫做A型,Eastman還推出B型(1891到1895,3100台)與C型(1891到1895,2475台); 所有的Daylight Kodak都不能算是暢銷機種,因為各型全部加起來也不足8000台。 Daylight Kodak的問題據說不少,但克服室外裝填底片最大問題的卻不是George Eastman, 而是Samuel N. Turner這個人,這是本文介紹機型的原創者。

No. 2 Bullet與No. 2 Bulls-Eye

在1892年左右Samuel N. Turner想出了一個讓使用人可以看到目前照了多少張照片的點子,他在卷裝底片後面多加一張黑紙, 在紙背適當的所在印了流水號,並且在相機後方對應的地方打一個洞再用紅色半透明膠片蓋住, 讓使用人看得到這個流水號,於是就知道照了(或剩下)多少張照片。 不但如此,在膠卷後方加黑紙的做法也克服了室外裝片容易漏光的困擾,這一項技術從1892年起一直沿用到今天(譬如120與220底片)。 Samuel N. Turner的點子由Boston Camera Mfg Company生產,相機的名字叫做Bulls-Eye,並且同時申請專利。 為了競爭,Eastman Kodak(以下簡稱Kodak)在1895年3月也推出了一部非常類似的相機,機背也有個可以看到底片流水號的孔, 叫做No. 2 Bullet。 在Samuel N. Turner取得專利之後,Kodak一不做二不休把Boston Camera Mfg Company買下來避免專利權的問題, 在1895年8月同時生產Bullet與Bulls-Eye兩型。 No. 2 Bullet在1902年停產,大約生產了30,000台;No. 2 Bulls-Eye則一直生產到1913年, 一共做了約257,000台,所以二手市場上不難找到,但品相好的可能不會很多。

No. 2 Bulls-Eye序列號碼

依Kodak的文獻,No. 2 Bulls-Eye一共有五型:1896、1897、1898、C與D,序列號碼大致上是這樣的:
  1. 1897年8月起,機身金屬部份從銅改成鎳,序列號碼從60,025起,在此之前的是1896年版;
  2. 1898年4月起,機身的杉木改成桃木,序列號碼從83,030起;
  3. 1899年3月起加上靜音上片機制,序列號碼從119,900起;
  4. 1900年9月換用較亮的觀景窗,序列號碼從145,311起;
  5. 從1903年十月起底片捲軸改成黑色,開始序列號碼不詳。

No. 2 Bulls-Eye的操控

接下來我們看看這台比我們都老好幾十年的相機的細節。 下面的照片是機頂,皮製把手上清楚地打了公司名稱EASTMAN KODAK CO,型號NO. 2 BULLS-EYE KODAK, 與產地ROCHESTER N.Y. U.S.A。

序列號碼打在機底的前方,字很淺很不好找。這部相機的序列號碼是218563(見下面的照片), 算是No. 2 Bulls-Eye系列相當後期的產品,估計與中華民國同庚,雖不中亦不遠,這是我買下這部相機的主要理由。

下面的照片是機身前方與機頂。前方面板上有兩個孔,中央的大孔是Bausch & Lomb的鏡頭(meniscus achromatic)、 焦距為4.5英寸(約114mm)。 鏡頭上方較小的孔是觀景窗,它有個小透鏡、把影像經過內部的鏡片向上反射、再由機頂前緣的透鏡顯示,方便使用人構圖, 這樣的安排方式在Kodak後來的Brownie與其它廠牌的盒子相機(box camera)上極為常見, 不過在觀景窗中的影像是上下正確、左右互易的。

相機的操控部份全在機頂前緣,觀景窗旁邊的是上片轉軸,轉軸旁邊是快門扳手,向一邊撥可以觸發快門。 這是個很有趣的設計(下文會再討論),如果快門扳手在左邊就往右邊撥,於是扳手停在右邊,下次拍攝時把扳手往左邊撥, 快門扳手回到左邊。 快門扳手旁邊有兩個可以抽起來的小桿,中間的一個控制快門速度、最邊上的控制光圈。 No. 2 Bulls-Eye只有兩個快門速度,一個是正常使用的快門速度,另一個是T; 快門桿推到底是平常用的快門速度(見上面照片),把快門桿抽出來是T快門,使用人得把快門扳手往一邊撥打開快門、 曝光時間夠了之後把快門扳手往另一邊撥關閉快門。 最邊上的桿子可以控制三個光圈,當桿子推到厎時是最大光圈、這是建議使用的光圈,抽到頂時是最小光圈、通常配合T快門使用。 從這個設計不難看出,No. 2 Bulls-Eye是一世紀前的儍瓜相機,一般的作業順序是先上片, 把快門桿與光圈桿推到底、然後撥快門桿拍攝!

下左的照片是1897年版手冊的封面,上面(照片最下方小字)印了Successor to Boston Camera Mfg. Co.字樣, 當然這指的是原本(非Eastman Kodak生產)No. 2 Bulls-Eye的後繼機。 下右的照片(取自該手冊)指出手持相機拍攝的方式。

No. 2 Bulls-Eye的控制機構

把機身右側底部邊緣的扳手抽出來就可以取出機身(見下面第一張照片),第二張照片是相機底座的盒子, 它的底部很清楚地印了相機的相關資訊,譬如MODEL D、專利號碼、主要經銷商等等。

把機身從盒子中抽出來後,就會看到前方面板上的簡單控制機構,下面的照片是把快門桿與光圈桿都抽了出來(最小光圈與T快門)拍攝的。 抽出光圈桿(最右邊)時會帶動一片上有三個圓孔的的金屬片、並且把一個圓孔蓋在鏡頭上,照片中是最小的孔(照片的中央), 最大的孔只能看到部份,中間的孔被擋住了。 快門是面板左側的大圓片,撥快門扳手時,它連著的鐵絲會帶著圓片旋轉到另一端, 在旋轉時圓片上的腰子型開孔掃過光圈孔使底片曝光,圓片上的突起最終會被兩個銀色金屬片之一擋住(見照片中黃圈所在), 再撥快門扳手時圓片以相反方向旋轉。 如果把快門桿向上抽到T的位置如照片所示,圓片會被銀色金屬片擋住、使圓片的腰子形開孔正好在光圈孔上進行長時間曝光, 於是較小的光圈就有用了。

裝片

No. 2 Bulls-Eye使用101底片,軟片背面有黑紙並且捲成筒狀,就像今天的120底片一樣, 不過片幅是3.5 × 3.5(英寸)。 相機左方(假設鏡頭朝前)有個空槽可以容納101底片的卷軸(見下面照片),照片中還可以看到木板上印有MODEL D的型號。

把底片裝入空槽後,將底片抽出部份繞過機身後方的開孔(見下面照片),把黑紙蓋在底片上:

再把底片繞到右側插到空槽的卷軸中(見下面照片),最後把機身裝回盒子再鎖緊、並且調整上片卷軸使機背的圓孔可以看到流水號就大功告成。

近代的變型

No. 2 Bulls-Eye與很多類似的簡單盒子相機是沒有對焦機制的,而且使用人只能選擇少數幾個光圈與快門速度,用觀景窗構圖, 再按下快門,如此而已。 這些古老傻瓜相機便宜、簡單、好用,不但Kodak生產,美國、歐州(主要是德系)與日本的廠商也都生產。 隨著科技發展,相機尺寸變小、鏡頭變好、操控更方便、可以加掛配件(譬如閃光燈與轉換鏡頭)等等, 但模樣卻沒多大改變、還是盒子一個,一直到135底片極為普及之後,這一類盒子相機才退出市場。 下面的第一張照片是使用620厎片(片幅為2 1/4 × 2 1/4英寸、亦即6×6公分) 的Kodak Brownie Hawkeye Flash(生產時程是1950年9月到1961年7月,但不支援閃光燈的機型從1949年5月起生產), 它與此地的No. 2 Bulls-Eye在概念上是不是很像呢? 第二張是Duaflex(生產時程是1947年12月到1950年9月),也使用620底片, 它雖然做成像Rollei TLR(Twin-Lens Reflex)相機的樣子, 但事實上還是一個盒子相機的變形,只不過是把觀景用的鏡頭做得大了、機身變成長方型而已。

結語

以上是一部百年以上的Eastman Kodak早期相機的簡介,希望可以幫助您了解在相機工業剛起步時的一台暢銷傻瓜機種。 我們一般都認為二次大戰之前只有德國有很強的相機工業,這恐怕是一個錯覺。 事實上,攝影起源於法國(Louis Daguerre的濕版技術,1839年)與英國(William Henry Fox Talbot的紙負片技術,1840年), 但無可置疑的是,美國的Eastman Kodak才是讓攝影普及的大功臣。 隨著Eastman Kodak底片技術日漸成熟,美國也有相當水平的相機工業,不過生產的以普及性機種為主, 缺乏像Contax、Exakta、Leica這些指標性的精緻產品,以後此地會介紹一些有趣或有代表性的美國相機。

附註一:Kodak名稱的由來

Kodak並不是一個既有的單字,而是George Eastman創出來的,目前有兩個說法。 一個說法是,George Eastman曾經提到過:「我一直很喜歡K,它似乎是個強而有力並且敏銳的字母, 所以問題就變成試很多用字母K開頭與結尾的不同組合,”Kodak”這個字就是這樣來的。」 另一個說法來自George Eastman申請商標的說明:「它(指Kodak)既不是一個外國姓名也不是單字, 它是我為了某個特定目的創出來的。做為商標,它有這樣的精神:第一,這個字很短;第二,它不容易唸錯; 第三,它不像任何藝術中的事物、而且無法與任何藝術事物取得關聯。」以下是兩者的原文:

The letter K has been a favorite with me – it seems a strong, incisive sort of letter. It becomes a question of trying out a great number of combinations of letters that made words starting and ending with ‘K’. The word ‘Kodak’ is the result.

This is not a foreign name or word; it was constructed by me to serve a definite purpose. It has the following merits as a trade-mark word: first, it is short; second, it is not capable of mispronunciation; third, it does not resemble anything in the art and cannot be associated with anything in the art.

附註二:Kodak卷裝底片號碼

在1913年之前,Eastman Kodak的卷裝底片是靠使用該底片的相機名稱辨別,但是當使用相同底片的相機多了以後, 這個方式就不十分方便了,於是Eastman Kodak從1913年起為底片編號,並且指出相機該用的底片。 這個編號從101起,依推出底片的順序編成流水號;譬如,1895年推出的No. 2 Bullet用101底片(3.5 × 3.5英寸), 所謂的135底片是在1934年推出、給Kodak Retina RF機型使用的35mm底片(24 × 36mm); 另外,1916年到1922年之間生產的No. 35卷裝底片(32 × 44mm)是在No. 00 Catridge Premo小型盒子相機上使用, 但底片的邊緣沒有導孔,所以影像比135的來得大。

附註三:George Eastman之死

前文提過George Eastman在1854年7用12日生於美國紐約州的Waterville地方,他在世時曾經訪問世界各地拓展事業, 其中包括日本。他在1932年為癌症所苦,處理完商業事務、並且陸續把財產捐贈給慈善團體後,用槍射擊心臟自殺, 並且留下一張字條: 「給我的朋友:我工作做完了,還等什麼?G.E.(To my friends:My work is done. Why wait? G.E.)

附註四:兩本好書

如果您對Kodak的相機有興趣,網上應該可以找到不少相關資訊,但因為機種太多,很少有網站收羅齊全; 以個人的經驗,有兩本書對Kodak相機的愛好者十分有用,它們是 Brian Coe,Kodak Cameras: The First Hundred Years(見下左照片與 Amazon網頁) 與Jim & Joan McKeown, Collectors Guide to Kodak Cameras (見下右照片與 Amazon網頁)。

兩本書都包含了幾乎所有的Kodak相機(不含數位與較近期的底片相機), 缺了的部份大多數是Kodak歷年來收購合併其它公司所帶來的機型(譬如Premo與Graflex等)。 Brian Coe的書是300多頁的精裝本(1988年初版、2003年重印),紙張印刷裝訂都好,而且有若干彩色頁。 書中對每一個機型都有照片(包含了Eastman Detective Camera)、類型(盒子、蛇腹、35mm等)、推出與停產年份、 使用的底片類型、影像大小、生產地(美國、英國、德國等)、鏡頭、快門、產量等,並且還有簡短解說、各種變型等資料。 第二本是170多頁的平裝本(1981年初版),黑白印刷,在品質上不如第一本,但價格只有三分之一多些。 這本書與第一本大同小異,在解說方面有些比較仔細,而且多加了相機推出時的售價,至於目前二手價就得看同一作者的另一本書 Price Guide to Antique and Classic Cameras 或類似書籍,但若不做太多二手買賣當然就沒必要知道二手價,其實上拍賣網站查也許還快些。 我的看法是,如果要看漂亮的書(讀起來總是比較舒服,不是嗎?),就先考慮第一本,如果想省點錢,當然就是第二本; 我是兩本都有,互相參照,如果兩者資料不甚吻合,再去查其它的書或網上資訊做補充。

更新紀錄

  1. April 17, 2008上線.
  2. September 22, 2024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