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olta Prod 20’s 限量版復古傻瓜相機(1990)

Minolta Prod 20’s 限量版復古傻瓜相機(1990)

冼鏡光
September 12, 2008上線
August 10, 2025搬家到此

本篇要聊的是Minolta Prod 20’s,它的生產年份是1990年,所以很難歸在「老機」這個範疇, 不過Minolta宣稱Prod 20’s是仿1920年代的復古機型,所以也將就歸在老機的行列。 許多相機廠都流行生產限量版機型與鏡頭,其中首屈一指的當然是Leica, 她生產的限量版機型中有很多只有一台、也就是接受該相機名流(譬如英國女王)的那一台。 其它廠家通常會有50年慶、60年慶、70年慶、或其它名目的機型,但也有想出就出的例子, Minolta Prod 20’s就是一例,因為說明書中完全沒提到生產這台限量版相機的原因。

依Minolta的說法,Prod 20’s是仿1920年代機型設計,傳言只生產20,000台。 在1920年代只有一台知名的35mm相機,Leica I,想當然這就是仿製的對象, 不過除了滾圓的機身與掀機底之外,其它部份差不多就與Leica I風牛馬不相及,畢竟Prod 20’s是一台近代電子式儍瓜相機, 光圈快門控制與上片倒片機制等就都全免了。 所以我總是覺得模仿1920年代機型的設計好像是個宣傳噱頭, 如果這台相機真的長得很像1920或1930年代的連動測距(rangefinder、RF)機型,外型古典而內在新穎,我想會有更大的共鳴。

剛才提到Prod 20’s是台傻瓜相機,事實上它完全沒有讓使用人操控的餘地,甚至於連內建閃光燈都無法關掉, 那為什麼要聊這台機子? 道理是:它的確是一台會引人注目的相機。 擁有這部機子已經一段很長的日子,當初購入的主要原因就是它的造型,機器入手後拍過不少卷底片,興頭過後就收了起來。 前些日子與朋友聊天時,他提到想弄一台Olympus Ecru玩玩,問我有什麼意見, 我說我沒有Ecru但是有O-Product與Prod 20’s,於是朋友把Prod 20’s借去玩後據說就忘了(或暫時忘了)Ecru而左思右想Prod 20’s, 後來還得央求他趕快把相機送還來,這樣就興起寫一篇介紹Prod 20’s文章的念頭。 通常出借相機都不會有愉快的經驗,但這次例外,因為朋友保証如果弄到一台Ecru的話,我也可以玩他的Ecru同樣長的時間、 長到足夠寫另一篇文章,我且拭目以待。

機身與鏡頭

Minolta Prod 20’s 是一台傻瓜相機,結構與使用方式與一般傻瓜相機無異。 下面照片是Minolta Prod 20’s 的前方,看來十分簡潔,鏡頭在中央、兩側是握把與圓型的內建閃光燈。

機頂簡單(見下面照片),右邊是可以鎖上的快門鈕(見下面照片中的L),旁邊的小窗是底片計數窗, 再來就是PROD-20’s與機身序列號碼。 我一直弄不清楚這台相機的編號方式,我看過13xxx、23xxx、與此地的37xxx,所以若是流水號的話, 此地的相機就大於20000號了,但據稱這台相機只生產了20000台。 更妙的是,手冊中相機的編號是1500269! 如果您手上有可信的、而且能夠解開這個謎團的資料,敬請不吝告知。

Prod 20’s配的是一個葉片快門35mm定焦鏡頭,光圈從f/4.5到f/22,鏡頭上沒有裝濾鏡用的螺紋(見下面照片)。 鏡頭上方是觀景窗,它兩側的圓窗是紅外線自動對焦用;觀景窗內有框線標出取景範圍,右邊有閃光燈充電指示燈, 中央部位有一對小括號()指出自動對焦用的區域,使用人可以先半按住快門鈕對焦再重新構圖拍攝。 把鏡頭旁邊的小桿向外扳45度就起動自拍機制,按下快門鈕後小桿後方的燈會閃,十秒後打開快門拍攝。

面向鏡頭時的右上側是內建閃光燈(見下面照片),它邊上的小窗是閃光燈測光表。 Prod 20’s是台標準的儍瓜相機,是否使用閃光燈完全由相機決定,而無法關掉,這的確是個惱人的「功能」。 內建閃光燈在ISO 100時有效距離是0.95公尺到3.3公尺,ISO 400時最近距離不變、但最遠距離延伸到6.6公尺。 另外,閃光燈充電完成之前觀景窗內的指示燈會閃,而且快門會鎖住、不能拍攝。

下面照片是簡單的機背,上方是觀景窗,左邊是鎖機背的開關,如此而已。

接下來是機底(見下面照片),一邊是腳架孔,一邊是鎖電池室的開關(O表示開、L表示鎖上)。

在Prod 20’s上裝電池是很麻煩。 首先得把機底的螺絲從L轉到O(下左),並且注意到機底另一側卡住機底蓋的短桿(下右),然後把機蓋掀起一部份再從小桿上退出來, 如果不這樣做而直接掀起機底蓋的話,就很有可能損壞卡住小桿的圓孔。 取下機底蓋後露出電池室,Prod 20’s需要一個6V的鋰電池(見下面第二張照片)。 裝好電池後,把機底蓋的圓孔扣回小圓桿上、蓋上蓋子、最後把螺絲調回L的位置。

Minolta說這是復古(1920年代)的設計,但1920年代只有Leica有24×36的相機,所以Prod 20’s仿Leica是亳無疑問的。 不過Leica是掀機底裝片,而Prod 20’s則是大費週章掀機底裝電池!

Prod 20’s裝片的方式與近代的底片機相同,把開關打開再把機背向上而且向右拉起就可以看到機身內部(見下面照片), 底片得裝在右邊的槽中,而且是向左捲片。 上片與倒片都由機身內的馬達帶動,所以相機沒有上片扳手與倒片旋鈕;裝好片蓋上機背後會自動上到第一張、照完整卷底片後會自動倒片。

因為Prod 20’s是全自動儍瓜相機,使用人既不能定光圈也無法選快門速度,只能構圖、對焦、拍攝,而完全沒有操控相機的機會。 正因為如此,Prod 20’s也不會在觀景窗中顯示任何光圈與快門速度資訊。

幾張照片

在初夏時拿了幾卷Fuji Velvia 100拍了些照片,然後就忘了這回事, 等到想寫這篇文章時才發現沒有送專業廠家掃描,只好找出塵封已久的Minolta Dimage Scan Dual III AF-2840來處理, 從來也試了Nikon Coolscan 4000。 我發現後者除了像素高一些之外,兩者的結果並沒有太大差異,這可能是因為Prod 20’s本身沒記錄下多少細節, 所以沒有用更好機型掃描的必要。掃描時是用VueScan,並且使用約定值,再用Photoshop更正亮度、縮圖後再稍許銳化。

拍攝時間是下午四時許、從學校回家時順路繞到湖邊随手拍的,無所謂創意也無所謂用心,就是以拿著傻瓜相機隨興亂拍就是了。 下面是幾張校園的照片:

下面是城裡讓觀光客看鐵橋的湖畔小公園,看板上解釋運河與湖的歷史以及沿湖岸可以看到的景點。 這是在初夏,所以冷冷清清的,但一到仲夏觀光客不斷湧入之後,就不太可能有湖邊無人的景像了,連上個館子打牙祭都得排著隊等。

再走到比較遠的大公園,路上看到這艘遊湖的船(第一張),因為離旺季還差兩三週,所以泊在岸邊閑著。 轉過身來就是鐵橋的另一面,這是第二張照片。

下面這張是公園邊上的沙灘,較遠處岸邊是碼頭公園,旺季一到會停滿大大小小的私人船隻、很是壯觀, 冬天時市政府會沿著湖邊鋪一條由雪堆(或壓)成的路, 讓雪上摩托車(snow mobile)騎士可以沿這條「雪路」直達沙灘(當然也是雪),再上結了冰的湖到對岸、或是在湖上風馳電摯一番。

不久後正好有一艘遊船要靠岸(見下面照片),它再向前駛一些橋中央的部份就會拉起來,等船過後才放下。 夏天旺季時大船進進出出、橋架起起落落,一天總會有幾次,讓過橋的車輛在兩邊大排長龍,對剛好碰上又心急辦事的人常常是一大煎熬。

接著開車到對岸山頭拍張照片,35mm的鏡頭廣了些、只拍到前景的草叢與小樹林,不過橋還是看得到的。 遠處稀稀落落的房子是舊城與市中心,我的學校在水道的最左邊、看不清楚了。

我的看法

Prod 20’s是台什麼樣的相機?從功能方面看,這是一台不怎麼樣的傻瓜機型。 雖然網路上不少人宣稱Prod 20’s的鏡頭有多銳利、色彩有多好,但我個人的經驗與感覺正好相反。 Prod 20’s的鏡頭銳利度不足,不論是掃描後還是用幻燈機看,總覺得畫面整體稍嫌鬆軟,而且邊緣失光嚴重, 每一張照片四個較暗的角落就是明証。 另外,測光還算準,自動對焦也夠快,閃光燈曝光尚可;不過Prod 20’s本來就不是要設計成有強大功能的傻瓜相機,不是嗎?!

Prod 20’s的手感相當不錯,與Leica機型比起來是大了些也厚了些。 Minolta在1949年也曾經生產過Leica IIIf的仿製品Minolta-35,做工比較粗糙、十分重、而且不很可靠。 與Minolta-35相比,Prod 20’s是厚一點也長一點(見下面照片),但少了Leica早期螺紋機型的手感, 我對這點總是覺得有點遺憾,特別是Prod 20’s是1990年代的電子相機,造型雖然好看,但就是少了些典雅的味道。

在做工方面,限量版機型應該不差,事實上也是如此。 不過Prod 20’s有一個(不一定很普遍的)問題:蒙皮很容易翻起來,特別是那些尖角的部份(譬如靠近鏡頭上方的所在)。 問過一些Prod 20’s的用戶,而且也上網查過、翻過雜誌,雖然很多人都說無此現象, 但說有的也不在少數,這似乎不應該是限量版機種該有的現象。

在造型方面,既然說是仿1920年代的機型,那當然就是當時的Leica I。 不過,Prod 20’s除了圓角機身與掀機底(裝電池)之外,就很難說與Leica I有什麼相似的地方。 但反過來看,用過很多老機與新機之後,說老實話,我還真的有點喜歡Prod 20’s這樣不新不古、 而且有點別緻的造型(忘掉什麼仿1920年代造型的廣告詞吧)。 有時想,如果Minolta真的出一台全自動的仿Leica I傻瓜相機會不會更有吸引力呢?對我而言,絕對有!但別人呢?這我就說不準了。

綜合起來,如果想要收藏,Prod 20’s應該是個不錯的選擇,至少它不新不古的賣相就很吸引人, 但這部相機卻常常有行無市,有人宣稱用$100美元入手,但也有人說超過$300而且直逼$400美元。 我認為差異在品相與配件是否齊全,價格高的大致上幾乎是全新品,恐怕只拍過一兩卷底片,而且盒子、手冊、配件一應俱全, 甚至於原裝的Panasonic鋰電池的電力都還十分充足,當然就貴了。 有如此品相的機子恐怕是收藏家賣出來,又走進另一位收藏家的展示櫃。

如果要用Prod 20’s拍照,心裡頭就先不要有太高期望(挑剔的話就最好考慮很貴的TC-1或它廠的類似機型), 但拿出相機拍攝時多半會引人注目。 如果要有好影像品質,花些小錢肯定可以找到一大堆不那麼起眼、但效果更好的傻瓜相機;然而值不值得常在那一念之間,不是嗎?

下面是Prod 20’s的簡單規格:

更新紀錄

  1. September 12, 2008上線.
  2. August 10, 2025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