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January 14, 2009上線
August 11, 2025搬家到此
為了慶祝成立70週年, Olympus在1987年決定推出一部限量版相機,於是找上日本的知名設計師Naoki Sakai(坂井直樹)。
Naoki Sakai在1980年代首先揚棄了方方正正的汽車設計潮流、並且打開了曲線與可愛造型的先聲,
他為日產(Nissan)設計了Be-1,以及後來的PAO、Figaro、與Rasheen,也為鈴木(Suzuki)機車設計了SW-1,
以及豐田(Toyota)的概念車Will。
Naoki Sakai指出,他在構思O-Product時發現當時的機身幾乎都是黑色塑膠製成,
在生產上很有效率、市場上也容易賣,但就使用人觀點而言卻缺乏美感。
1980年代(特別是在後期)是相機急速電子化的時代,相機的設計常追求新潮與現代、而漠視傳統的造型。
Naoki Sakai的設計走復古風,使用鋁質機身,重現了1920與1930年代的風采,同時也不失現代感,
成品就是這一部Olympus O-Product。
O-Product生產了兩萬台、在1988年11月上市,只透過特殊管道在日本、美國、與歐州銷售,據說在日本一週內就銷售一空。
二十年後的今天,O-Product在傻爪機二手市場上仍然獨佔鰲頭,縱使有了刮痕也可能有買家願意用150美元以上出手,
全新連盒的常在500到700美元之間,這個價位比Olympus的另一部限量相機Ecru(1991)要高出一大截。
為什麼叫做O-Product?
答案眾說紛紜,我沒有讀到過Olympus本身的解釋,二手傳播的說法是:
O代表了Olympus,也代表0(零)表示整部機器的設計歸零、一切從頭出發而不受潮流影響。
機身簡說
O-Product外觀看起來古典,但功能卻很先進,它有自動對焦、自動上片、全自動曝光(無法調光圈與快門速度,也沒有曝光補償)、
外接閃光燈等功能。
O-Product使用傳統的135底片,所以機身不可能很小,不過它方正的造型卻很容易操控、縱使加上外接閃光燈也如此。
下面是O-Product與一張CompactFlash卡的比較。
O-Product機身前方十分簡潔(見下面照片),中間有蓋的圓孔是鏡頭,這是個定焦鏡35mm f/3.5, 把右邊的扳手向下推可以打開蓋子露出鏡頭。 鏡頭左邊的圓型按鈕是快門鈕,鏡頭上方的大圓圈是觀景窗,在它左右兩旁的是自動對焦用窗戶, 兩者中不與觀景窗相連的那一個裡頭(照片中看不到)有內建測光表。 此外,鏡頭下方有一個自拍時使用的指示燈。
下面是O-Product的鏡頭,請注意到鏡頭旁邊的扳手已經向下扳打開鏡頭蓋,而且從左邊AF對焦窗中可以隱約看到測光表:
O-Product的機背只有觀景窗,機背上的字除了指出這是鋁機身外,還有公司名稱與序列號瑪(最高為20000)。
如果鏡頭向前,機頂左邊有兩個按鈕(見下面照片),前面一個(標了SELF TIMER)是自拍用、 後面一個(標了REWIND)按下後會自動倒片。 在自拍時得先按住自拍鈕、再按快門,於是機身前方最下面的燈會亮,並且在最後兩秒時閃動,這是與一般機型相同的。 機頂左側的小窗(照片中只看到部份)是底片計數器。
使用機身右邊(鏡頭向前)的開關可以打開機背,我們會看到相當傳統的設計,見下圖:
全自動機型得用電池,O-Product的電池室在機底,打開蓋子後要裝兩個AAA電池(見下面照片),電池室另一側有腳架孔。
面對鏡頭時,機身右側下方有一個閃光燈插座,閃光燈上的纜線得插到這個座中並且上緊螺絲(見下面的照片)。 閃光燈上有一個突出的短桿,它得對正機身上的洞,再把閃光燈的螺絲裝到機身的螺絲孔中、然後鎖緊,這就完成手續。
O-Product的外接閃光燈後蓋可以打開,容納兩個AAA電池:
除了O-Product盒子中的零件(軟相機袋與背帶等)之外,Olympus沒有為O-Product生產任何其它配件。
下面是離家不遠處的廢棄礦場,是個相當熱門的觀光景點,畫面中的巨大建築在百年前曾經是世界最大的蒸汽起重機。 三張照片在拍攝時都用了相當大片的線性偏光鏡,拍攝前先手調好角度,再把它蓋在鏡頭與測光表上。 若用小偏光鏡只蓋住鏡頭而沒蓋住測光表,於是測光表就測不到偏光鏡的效果,因而使照片曝光不足。 從這三張照片看來,畫面四個角落比較暗的現象是存在的,但還不十分明顯。
下面兩張是倒塌了的廠房與辦公室,細節的呈現還不錯:
下面這張是聞名的昇降鐵橋,您在此地應該看過很多次了,觀光客到此不拍上幾張是不罷休的:
最後是向太陽拍的結果,大多數傻瓜相機拍到的大概就是如此,暗部細節完全消失,不過泛光並不十分嚴重。
不論如何,Olympus O-Product是一台造型相當獨特的相機,有1920與1930年代的風采、但也不失現代感。 O-Product在操控方面十分簡單,設計也頗有巧思,在鏡頭品質與做工方面, 我覺得要比Minolta的限量版Minolta Prod 20’s來得好。 不過O-Product配偏光鏡使用卻有潛在的困擾,因為它的測光表與鏡頭距離較遠,得要用相當大的偏光鏡才能同時蓋住鏡頭與測光表, 而且還得用手抓住、確保偏光鏡邊緣不會擋住兩者,要不然測光就不正確,這的確是很費神的。 但是,O-Product用戶也許完全不會想到用偏光鏡吧!
下面是O-Product的簡略規格表: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