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olta DISC-7/5和AC 301/101:漂亮的碟式底片相機(1983)

Minolta DISC-7/5和AC 301/101:漂亮的碟式底片相機(1983)

冼鏡光
July 29, 2010上線
August 17, 2025搬家到此

Kodak在1982年推出碟式底片,把底片做成小型軟磁碟的樣子(見下面的照片); 這類型底片可以拍15張,每張的片幅是8mm 11mm,大小在2/3英吋與1英寸規格的感光晶片之間, 比目前消費型數位相機用的晶片大一些。 碟式底片的對象是一般消費者,所以相機規格十分簡單、幾乎全是傻瓜機型,而且長相都差不多; 又因為碟式底片很薄,相機自然也薄。 然而碟式底片的小片幅在印相時放大倍率較大,於是顆粒與解析度在相片上不如135底片的結果; 另外,據說許多沖印店為了省錢而不使用Kodak指定的放相用鏡頭,讓相片品質大打折扣, 結果是碟式底片欲振乏力,Kodak最終在1999年12月31日宣佈停產(在此之前就很難買到了),為碟式底片畫上句點。 但是碟式底片卻也沒有那麼快就完全絕跡,因為還有其它公司(3M、Konica與Fuji)陸續供應了一段日子。 下面的照片是一張碟式底片、它的包裝、和一張CompactFlash(CF)卡,正因為碟式底片比CF卡大很多, 使用碟式底片的相機也不會太小。

下面的照片是碟式底片的正面,一片可以拍15張照片,靠近中央捲軸孔旁邊的小孔是底片計數, 裝上相機後機背上的兩個小窗會顯示底片的規格與底片計數。

下面的照片是碟式底片的背面,也就是朝著鏡頭、可以感光記錄影像的一面。 畫面右上角圓弧的部份是上片機制,相機的馬達撥動該處的一個小連動機制上片;左下角的方框是底片所在, 按下快門後相機會拉開擋片、曝光完成後再把擋片放回原位。 所以,不論拍了多少張照片,使用人都可以抽出底片、日後再裝回(可能是另一部)相機繼續拍攝。

下面是本篇介紹的機型:第一張照片(自左到右)是Minolta DISC-5和DISC-7,第二張是它的的名牌版Minolta AC 101和AC 301:

Minolta DISC-7

使用碟式底片的相機不勝枚舉,單單Kodak本身就出了十多款,這些機型的長相大同小異,都是個扁長形的盒子,功能也差不多, 近似於今天最傻瓜的機種。 所以,在一堆用碟式底片的相機中很難分出廠牌,若要鶴立雞群,相機的造型就得要有點特色才行, 在這一點上Minolta的DISC-5與DISC-7,以及它們的美化型AC 101與AC 301就相當成功。 事實上,Minolta一共推出了四型,DISC-5、DISC-7、DISC-K(為美國連鎖店K-Mart生產)、與DISC-S(歐州版), 本篇的重點是四者中比較好的一型:DISC-7與它的美化型AC 301。

Minolta 在1983年(碟式底片面世後的次年)推出的DISC-7是一台典型而且功能比較完整的機型。 下面是正面照,相機上方自左到右是閃光燈、測光表、與觀景窗。中間是個凸鏡面做自拍用, 它左邊的扳手向上扳就是自拍、扳手上方是自拍指示燈,右邊disc-7字樣下方是鏡頭(12.5mm f/2.8)。 鏡頭下方的扳手扳到山形是拍遠景、扳到人形時會把一個近拍鏡蓋在鏡頭前方拍人物(所以鏡頭是不能對焦的)。 觀景窗下緣有個突出的橫條,把它向上拉可以抽出觀景窗和鏡頭蓋(見下面第二張照片)。 快門鈕是左下方的方形按鍵,但DISC-7只有兩個快門速度,1/100與1/200,光圈與快門速度完全由內建CdS測光表決定。 相機左方有個旋轉把手,可以拿來當腳架,或把它轉出來方便操作。 在自拍時,鏡子中看到的大致上是鏡頭能記錄的畫面,在DISC-5、7、K、與S四型中,只有DISC-7有此功能: 另外,Minolta還生產了一支金屬的多節延伸桿,完全伸展開來後可以把相機放在較遠處方便兩個人的自拍。

下面是十分單純的機背照片,左上角是觀景窗,中央長方形窗戶可以看到碟式底片的資訊,在它左邊是底片計數(在碟式底片的卡匣上)。

下面的照片比較Minolta DISC-7與一張CF卡的大小:

幾乎所有碟式底片相機都用類似的方式打開機背、安裝底片。 機頂有個扳手(見下面照片),把它向上拉就打開機背,因為機身結構的關係,大多數使用碟式底片相機的機背都是向下掀開的。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打開機背的樣子,我們可以看到鏡頭後方的透鏡與底片轉軸;第二張是裝上底片後的樣子。

Minolta DISC-5

Minolta DISC-5是DISC-7的簡化版,少了DISC-7的把手、自拍用反光鏡面和自拍功能、以及延伸桿。 如果不在意這些功能,DISC-5和DISC-7除了樣子稍許不同外,可以說是同樣的相機。下面是兩張Minolta DISC-5的照片:

Minolta的André Courrèges版

Minolta請法國知名時裝設計師André Courrèges把DISC-5與DISC-7轉化成兩款時尚型機種, DISC-7叫做AC 301、DISC-5則是AC 101。 Minolta AC 301有象牙白機身並且滾上金邊,還有以及同一色系的漂亮相機包(見下面兩張照片), 機身與相機包都印了André Courrèges的商標AC。 雖然AC 301源自DISC 7,但AC 301沒有旋轉把手,但可以裝延伸桿。下面是AC 301的兩張照片:

Minolta AC 101是DISC-5的美化版,機身上有白色和其它顏色相間的波紋,這些顏色有藍色、綠色、黃色、米色、和粉紅色幾種, 而且還有匹配的相機包。下面是AC 101的兩張照片:

結語

用碟式底片的相機無法要求太多,因為整個系統的對象是用傻瓜相機的一般消費者; 事實上,雖然個人用過不同廠牌的產品,但也感覺不出有太大不同,有些機型鏡頭好些,但也相差不遠。 Minolta DISC-7(含AC 301)造型比較討好、功能較全,是我比較喜歡的一型, 不過一個大男人帶着那麼女性化的相機和相機包到處走總是覺得有點怪(請老婆拿著比較好)。 Minolta這幾型碟式相機最大的困擾就是電池!大多數同類相機用傳統的AA電池,但Minolta的DISC-7和DISC-5卻用內建的鋰電池, 沒電後在理論上得送回Minolta更換,實在不十分方便,或者是自己動手拆開相機換成相當的123A電池。 另外,幾乎所有碟式底片相機在上片時都有很大的雜音、而且上片速度相當慢。 很自然地,當135底片傻瓜機小型輕量化成功,再加上稍後小型而且更方便的APS系統出現,碟式底片沒落是理所當然的事, 於是碟式底片相機的潮流就跟著結束。

本篇的論題是一部早期的碟式底片相機,在1980年代中期相當流行,如果有興趣,翻一翻長輩的收藏也許還可以找得到。 下面是Minolta各型碟式相機的簡單規格:

更新紀錄

  1. July 29, 2010上線.
  2. August 17, 2025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