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500mm f/8反射鏡頭測試(Accura、Canon、Nikon、Sigma、Tamron、Tokina和Vivitar)

常見的500mm f/8反射鏡頭測試(Accura、Canon、Nikon、Sigma、Tamron、Tokina和Vivitar)

冼鏡光
August 12, 2012上線
July 14, 2025搬家到此

個人對500mm的反射鏡頭情有獨鍾,因爲500mm是反射鏡頭焦距的起點,再上去的1000mm光圈太小(通常是f11)而且也太大太重。 焦距短一點的有400mm、350mm和250mm,然而相同焦距的折射式鏡頭光圈較大、品質通常也比較好,只是體積可能大一些。 另外,反射鏡頭只有一個光圈,和折射式相比在方便性上也頗不如。 Minolta 250mm f5.6一上巿就弄了一個,配著Minolta XD5當輕便型組合, 然而就是覺得不如Nikon的MF 200mm f4配一個輕機身(譬如Nikon EM)。 所以,使用反射鏡頭時,個人自定的規則就是從500mm起算跳。

經過多年用各廠500mm反射鏡頭後,手上留下幾個500mm f8。 我把它們分成兩組,f8的是小光圈組,比f8大的是大光圈組。 然而大光圈500mm反射鏡頭並不常見、價格通常較髙、而且相當大(有些還很重); 知名的大光圈而且比較便宜的500mm還有俄製Rubinar/Hartblei 500mm f5.6, 但個人似乎手運不佳、從來沒有經手過沒有瑕疵的鏡頭。 小光圈方面情況就好得多,幾乎每一家日本廠都出過,有些還不止一型, 更重要的是價格都還算合理(Contax的Carl Zeiss版500mm f8除外),所以500mm f8的反射鏡頭應該是個相當好的折衷。

目前二手巿場上比較容易找到的幾個500mm f8大致上是:Canon(FD版)、Minolta(MD版)、Nikon(新舊兩版)、 Olympus、Sigma(若干型)、Tamron(55B和55BB版)、Tokina、Yashica(Contax SLR用)、 和Carl Zeiss(Contax SLR用)。 這些鏡頭中,除了Carl Zeiss Mirotar 500mm f8之外價格都不會太高,頗適合一般用途, 因為手上正好有幾個,所以趁著夏天天氣不錯,全部搬出曬太陽隨手拍時順便做個比較。

這幾個反射鏡頭是Accura 500mm f8(其實是Sigma產品)、Canon 500mm f8、Nikon 500mm f8(新版)、 Sigma 500mm f8、Tamron 500mm f8(55BB版)和Tokina 500mm f8。 因爲手上還有一個Vivitar Series 1 600mm f8 (Solid Cat), 所以一併拿出來比較(見Vivitar Series 1 600mm f/8(Solid Cat)反射鏡頭)。 下面是這六個500mm f/8鏡頭的合照(不含Vivitar 600mm f/8)。 這六個鏡頭中Tokina最小(前排右),稍大些是Tamron(前排中),再來是Nikon(前排左),最長的是Sigma(後排左), 最粗的是Accura(後排中),Canon(後排右)比Nikon稍長、但粗細差不多。 以重量來說,實際量出來的順序如次:Vivitar 600mm(1416g)、Accura(1261g)、Sigma(1087g)、Nikon(817g)、 Canon(705g)、Tamron(588g)和Tokina(488g),所以Tokina是這組鏡頭中最小最輕的一個。

因為手動對焦,縱使是用放大功能、仍然有人為誤差的可能性。

各個鏡頭

在比較之前,先為各個鏡頭做個簡單的介紹。

Accura 500mm f8

這個Accura鏡頭相當大,使用T2接環。 下面是使用T2到Nikon接環、再加上Nikon到NEX接環裝上Sony NEX-5的樣子:

下面是鏡頭前方的照片,它的表面相當凹,猜想(但不能確定)是用Maksutov形式的設計:

下面三張照片是鏡頭前方環上的標示:Accura Mirror-Ultratel 500mm f8和序列號碼Σ-10xxx:

爲什麼多費事把標示照片貼出來?目的只有一個:証明這是Sigma的產品,不但Mirror-Ultratel是Sigma早期對500mm鏡頭的標示, 連序列號碼也是Sigma的樣子。 Sigma在1961年成立,之後的十年內生產過一些鏡頭,有些是由它廠貼牌外銷,而Accura正是攝影器材銷售商。 在1960年代,Sigma生產過一個Sigma Mirror-Ultratel 500mm f8,樣子和此地的Accura一模一樣, 主要差異是對焦環用那時流行的齒輪狀突出的方式、而不是Accura的顆粒狀。 所以,此地的Accura應該是Sigma原來500mm f8的改良版或是爲Accura生產的特殊版,總之這是Sigma產品大概是錯不了的。

下面是對焦環部位,對焦距離是3m到無限遠,比很多折射式鏡頭來得短:

Accura鏡頭提供了兩個腳架孔(見下面照片),方便垂直和水平拍攝,但不如可以轉動的腳架座來得方便。這兩個腳架孔的座都很小、很難把鏡頭架得穩。也請注意到腳架座邊緣是斜的,這一點對Arca Swiss類雲台會有點麻煩,因爲Arca Swiss快拆板後端通常會有防轉動的突起擋片,由於突起部位無法和鏡頭腳架座密合而很容易鬆動。

另外,這個時期的Sigma產品似乎品質有點不佳,固定腳架座的兩個螺絲居然鬆動,轉緊後沒多久又鬆,用這個鏡頭多少都有點心驚肉跳。 手上另一個同時期的大傢伙Sigma Mirror-UntraTelephoto 500mm f4(見下面照片, 請留意超級小的腳架座)有一天居然無預警地從腳架上掉下來,如果不是正好在旁邊,一大把銀子就會報銷。 原因?很簡單,固定腳架座的螺絲鬆動到無法支撐一個大鏡頭。 拿回家仔細一查,螺絲孔內居然生銹到沒有辦法把螺絲裝回去鎖緊的地步。有兩個鏡頭有相同問題固然可以說是巧合,但機率畢竟是高了些。

Canon Reflex 500mm f/8

第二個鏡頭是Canon Reflex 500mm f8。 這個鏡頭有三個版本,第一是1978年的FD版、第二是1978年的SSC的FD版、第三是1980年的new FD版, 所有版本都是6片3群的結構,進入EF世代後Canon就不再生產這個鏡頭,所以只有FD版。 手上這個鏡頭底部的標示是UD0902,表示產地是宇都宮巿,年份是1963或1989年,但這個鏡頭的最早推出日期是1978年, 所以生產年份應該是1989年,算是後期產品;它使用new FD接環,而且比上一個Accura鏡頭晚了十多年。 下面是透過Canon FD到NEX接環把鏡頭裝上Sony NEX-5的樣子: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Lens-Talk/23-Mirror-500mm-f8-Tests/LENS-CAN-NEX-600.jpg 下面是鏡頭環上的標示,它是刻在可以抽出來的遮光罩上頭:

下面是鏡頭前方透鏡,副反射鏡黏在透鏡後方,這已經是標準日式使用Mangin鏡面的設計、把鏡頭體積縮小的方式:

接下來是鏡筒尾部,對焦環上有英尺和公尺的對焦距離,最短對焦距離是4公尺。

在Canon和REGULAR標示之間有一個銀色小按鈕,按下去可以取出濾鏡(見下面照片),濾鏡口徑是34mm。

Canon這個鏡頭的腳架座後方也是斜的,裝在Arca Swiss後方有防轉動擋片的快拆板上也容易轉動,但是比Accura的情況好很多。

Nikon Reflex-Nikkor 500mm f8

第三個鏡頭是Nikon的Reflex-Nikkor 500mm f8,這是Nikon的第三個500mm反射鏡頭,第一個是1961年的Reflex-Nikkor 500mm f5(見下面照片),第二個是1968年的Reflex-Nikkor C 500mm f8,第三個是1983年的Reflex-Nikkor 500mm f8。 第一個f5的500mm屬於大光圈層次,比f8大三分之一級光圈,不在本次比較範圍; 第二型早就摔壞,前方透鏡異位,所以無法比較;因此本文只用最後的第三型做比較。

下面是透過Nikon到NEX接環把鏡頭裝上Sony NEX-5的樣子:

下面是鏡頭的標示,標示前方短短的一截是遮光罩HN-27:

下面是前方透視,和Canon的一樣,副反射鏡黏在透鏡後方:

這是鏡頭後方對焦環和接環部位,對焦環上的橘色線條是第三型的特徵、前兩型都沒有。 對焦距離是1.5公尺,對焦環要轉一圈半才能從無限遠轉到最近對焦距離。 濾鏡是裝在鏡頭尾端,口徑爲37mm。鏡頭左側有腳架座鬆緊旋鈕,轉鬆後可以調整相機的拍攝角度; 另外,腳架座後方是平的,使用Arca Swiss有防轉動擋片的快拆板很穩。

Sigma-XQ Mirror Ultra-Telephoto 500mm f8

第四個鏡頭是Sigma-XQ Mirror Ultra-Telephoto 500mm f8。 Sigma在1975年推出這個鏡頭,算是Sigma 500mm的第二代(第一代是前面提過的Accura), 這個鏡頭停產時間不詳,但二手產品不罕見,所以生產時間應該不會很短、量也不會太少。 手上這個鏡頭還是用T接環,下面是用T到Nikon接環加上Nikon到NEX接環裝上Sony NEX-5的樣子:

這是鏡頭前方,副反射鏡刻字的所在是在透鏡後方。 請注意到序列號碼的標法:Σ-702xxx,和前述的Accura的相同,所以才說Accura是Sigma生產,只是換了個名稱。

下面是鏡頭前方的照片。 最前面是可以拉出來的遮光罩,接下來(有顆粒的)是對焦環,對焦環下方刻了對焦距離,最短對焦距離是4公尺。 轉動對焦澴時,環上突出的尖點指出對焦距離,這個做法和傳統方式正好相反。傳統方式是把距離刻在對焦環上, 轉動對焦環時距離會對正鏡筒上位置固定的刻度; Sigma的做法則是把距離刻在固定的鏡筒上,對焦時小突起會對正距離。 問題何在?轉對焦環把突起轉到側面就不容易看到對焦距離了。

下面是鏡筒後方,沒什麼特殊的地方。 腳架座比較大而且後端平整、不會發生裝不穩或轉動的問題。 這個鏡頭和前面提到的Accura版的腳架孔都太淺,裝上一般雲台還好,但是因為Arca Swiss快拆板上的螺絲比較長, 很難把鏡頭和快拆板很密合地鎖緊。 個人覺得Sigma的早期產品總是有點缺陷,用起來不如Tamron的得心應手。

Sigma這個鏡頭前方有77mm螺紋、後方有37.5mm螺紋,所以濾鏡既可以裝在前方也可以裝在鏡筒後方。

Sigma-XQ Mirror Ultra-Telephoto 500mm f/8的實際光學結構不詳,初步推斷是可能使用Bouwer結構, 最前方是兩片對稱排列的透鏡,副反射鏡在第二片透鏡的前方。 這是二次大戰後早期很流行的設計,Carl Zeiss Jena(東德)和Carl Zeiss(西德)的500mm和1000mm, Sigma 500mm f/4,和Pentax 1000mm f/11都採用這個設計。 下面是Pentax 1000mm f/11的結構,請注意到頭兩片透鏡的安排方式,其它部分未必相同。

Sigma 500mm f/8這個鏡頭的副反射鏡看起來和Pentax 1000mm f/11的相似,把反射鏡裝在第二片透鏡的前方, 形成Mangin結構透過透鏡的折射縮短鏡筒長度。 Carl Zeiss Mirotar 500mm f/4.5的方式是把副反射鏡黏在第二片透鏡後方、並不採用Mangin設計(見下一節), 這是鏡頭前方結構的主要差異所在。 後方主反射鏡和校正像場彎曲的部分,因爲缺少光學結構圖,細節就不得而知了。

Tamron 500mm f8 55BB

第五個鏡頭是Tamron SP 500mm f8,嚴格來說是55BB版。 Tamron只生產過兩型500mm反射鏡頭: Tamron SP 500mm f8(1979,型號爲55B,有腳架座)和Tamron SP 350mm f5.6(1981年、型號爲06B), 55B在1983年停產、被沒有腳架座的55BB取代,而55BB一直生產到2006年。 本次比較是用55BB版。

Tamron SP系列鏡頭使用Adaptall-2接環,手上這個鏡頭是用Adaptall-2到Nikon版, 加上Nikon到NEX接環裝上Sony NEX-5,這是下面的照片。 Tamron這個鏡頭是本次比較中第二小的(最小的是Tokina),雖然Tamron宣稱可以手持攝影(所以沒有腳架孔), 但是建議不要相信這個說法,因爲鏡頭輕不容易托得穩,快門速度至少得1/500秒,而且視角太小、 手微微一晃就可能把被攝體晃出畫面,所以裝上腳架是比較穩當的。 因爲鏡頭沒有腳架孔,而用相機上腳架多少有點頭重腳輕的感覺, 所以拍攝時都裝在Manfrotto 293 Telephoto Lens Support上頭(見幾個便宜的手動400mm鏡頭測試 (Sigma、Spiratone、Tamron和Vivitar)這篇文章的說明)。

下面是Tamron的前方透鏡,中央突出部位內部是副反射鏡,它的位置可以說是在透鏡的前方, 因而充分運用了Mangin鏡面的優勢、使鏡筒長度縮短。

下面是鏡筒後方,標明這是55BB版,前方濾鏡口徑82mm、後方濾鏡口徑30.5mm, 最短對焦距離1.7公尺、放大率爲1:3、加2X增距鏡會提高到1:1.5; 不過卻沒有告訴使用人是加了增距鏡後光圈變成f/16,非常難對焦。

Tamron這個鏡頭使用Adaptall-2接環系統,換個接環就可以裝上(手動對焦時期的)大多數廠牌的機身。 下面是裝了給Nikon的Adaptall-2接環的鏡筒尾部。

下面左邊是Tamron這個鏡頭的光學結構。 入射光經折射後進入鏡頭內部,因為反射面在最後方,所以入射光到達後方透鏡會先折射、然後被鏡面反射、再折射回鏡筒內部。 回到鏡頭前方的光線經折射到達副反射鏡,然後再反射、折射再度進入鏡筒內部。 最後經過幾片矯正透鏡進入相機。 下圖右邊是Carl Zeiss的Mirotar 500mm f4.5和Mirotar 1000mm f5.6的結構 (Carl Zeiss Jena的500mm f4和1000mm f5.6的結構也大致如此),折射次數沒那麼多,所以鏡筒較長。 Tamron這個鏡頭是第一個把Mangin鏡面發揮得淋灕盡致的反射鏡頭,在相機鏡頭史上應該會佔一席重要地位。

Tokina RMC 500mm f8

第六個鏡頭是Tokina的RMC Tokina 500mm f8。 能夠找到的Tokina資料實在不多,所以這個鏡頭的生產年份、光學結構很難整理完全,所以就不說了。 這個鏡頭應該是1980年代或更晚生產,光學結構依個人判斷似乎和Tamron的類似,所以比Tamron晚大致上是對的。 鏡頭是用固定的接環,手上這個是Nikon版,得加上Nikon到NEX接環才能裝上Sony NEX-5:

下面是Tokina前方的照片,透鏡中央突出的部位是裝副反射鏡所在:

下面是鏡頭後方,有固定的接環如前所述,對焦環上有公尺和英尺刻度,對焦距離是1.5公尺、和Nikon的一樣。 鏡筒上沒有腳架孔,所以拍攝時爲了穩定都裝在Manfrotto 293 Telephoto Lens Support上。

這個Tokina鏡頭是本次比較的500mm反射鏡頭中最小而且最輕的一個,它和Tamron是唯二沒有腳架孔的鏡頭, 也許當初設計時認爲那麼輕那麼小,根本不需要用腳架。 個人以爲這是最大的設計缺點,除非是在艷陽天拍太陽底下的景,使用500mm f8要得到足夠高的快門速度機會不大, 當然用ISO 400底片會有幫助,但是影像品質會差些。 把相機裝上腳架時,頭重腳輕重心不平衡還是可能的,在這方面Tokina要比Tamron好些、因為Tokina比較小也比較輕。

比較的器材、方式和過程

前面提過,因爲Canon 500mm f8用FD接環、Accura和Sigma用T2接環、其它是用Nikon接環, 所以本次比較仍然用Sony NEX 5拍攝。 拍攝時使用Giottos MTL 9360B腳架和Giottos MG5001雲台, 用Tamron 500mm f8和Tokina 500mm f8時儘可能加上Manfrotto 293 Telephoto Lens Support鏡頭架, 避免鏡頭加相機容易震動。

拍攝時會用Sony NEX 5的峰值(peaking)加上放大功能,把對焦區域放大、確定準焦後再拍攝。 每一個鏡頭都至少拍三張照片、選效果最好的一張做準。 爲了節省空間,每一個景只顯示一張完整的照片,其它都用對焦區域的裁切。 相機方面都使用約定參數或把參數定在中或低的水平,而且裁切部位完全沒有後製,方便看出原鏡頭的表現。

本測試選定六個景。 第一景幾乎在無限遠,第二景在50公尺左右,第三景在40公尺上下,第四景約20公尺, 第五景在4公尺(各500mm的最短對焦距離中的最大值, 所以Vivitar 600mm不參加比較)、第六景是2公尺(比所有鏡頭的最短距離1.5m長一些,只有Nikon、 Tamron和Tokina參加比較)。 因爲設計鏡頭時可能把最佳表現定在某段距離,所以分距離的比較能找到表現較佳的拍攝距離。

每一個景會依次用每一個鏡頭拍攝,如果事後檢查照片發現異狀就重拍一次。 有些景不但拍了若干次、有時甚至更換若干景才能完全排除異狀。 不過有一項因素是很難排除的,這就是光線和光影的差異。 拍攝時一共用七個鏡頭,拍攝之間得檢查是否準焦,拍完後要換鏡頭、讓相機除麈,當然開機關機也費時。 所以每一個鏡頭都得花幾分鐘,拍一個景總共約費時二三十分鐘。 如果發現異狀,就得從頭來過,所以就無法保証光線、亮度、光影等因素在整個測試拍攝過程中完全相同。

接下來就是分景的拍攝結果。

無限遠

下面的照片是對焦距離在無限遠的景,對焦部位是中央的白色標示。 拍攝當天溫度不高,大氣擾動不嚴重,所以拍攝結果相當理想。

以下是七個鏡頭中央部位的裁切,請注意到Vivitar 600mm涵蓋的範圍較小。

Accura 500mm f/8

Canon 500mm f/8

Nikon 500mm f/8

Sigma 500mm f/8

Tamron 500mm f/8

Tokina 500mm f/8

Vivitar 600mm f/8

這七張中央部位截切可以分成三組:Canon-Nikon-Tamron、Tokin-Vivitar和Accura-Sigma。 第一組Canon-Nikon-Tamron中很難分別Canon和Nikon之間的差異,Tamron是少許落後一些, 但仍然比第二和第三組的表現好,把它放在第一組的原因是不了解這少許差異是因爲鏡頭設計稍遜還是對焦的誤差。

第二組Tokin-Vivitar的比較其它不很公平,因爲Vivitar是個600mm、涵蓋面比較窄,因而很難比較。 雖然如此,個人仍然以爲Vivitar略勝一籌,而且Tokina的對比也低一些。

第三組Accura-Sigma中,Sigma的對比很低、但解像力看起來還好; Accura在影像周圍有相當明顯的暈,表示像差修正不足,而且對比也較低,所以在七個鏡頭中殿後。

綜合起來,在無限遠端,個人對這七個鏡頭排出來的順序如下:

Canon = Nikon ≈ Tamron > Vivitar ≈> Tokina > Sigma > Accura

遠距離(50公尺)

下面的照片是對焦距離約50公尺,對焦部位是中央部位的黃色報箱。 因爲對焦距離足夠遠,景深可以涵蓋在後方的黑色郵箱和鐵鏈。

以下是七個鏡頭中央黃色郵箱和上方鐵鍊部位的裁切:


Accura 500mm f/8

Canon 500mm f/8

Nikon 500mm f/8

Sigma 500mm f/8

Tamron 500mm f/8

Tokina 500mm f/8

Vivitar 600mm f/8

這七組截切的分組方式不變,仍然是:Canon-Nikon-Tamron、Tokin-Vivitar和Accura-Sigma。 第一組的三個鏡頭幾乎不分軒輊,所以個人以爲三者表現相同。

第二組Tokin-Vivitar的表現不變。 Tokina的成像仍然比Vivitar鬆散,而且黑色郵箱上白字邊緣有比較強的光暈,所以斷定Tokina不如Vivitar。

第三組Accura-Sigma中,Sigma的對比一直是揮之不去的問題、但是Accura的表現更差,常看到偏一邊的光暈, 不知道是像差修正不足還是某些透鏡或鏡面移位。

綜合起來,在50公尺端這七個鏡頭的順序如下:

Canon = Nikon = Tamron > Vivitar > Tokina > Sigma > Accura

中距離(40公尺)

下面照片的對焦距離約40公尺,對焦是中央部位的燈。 這個景主要是看燈泡下方的字和燈座上的螺絲釘頭。 因為燈泡底座上的字太小,500mm和更短焦距的鏡頭很難呈現這些字的細節,但從燈座上螺絲頭的表現也可以看出鏡頭的能力。 要注意的是,因爲對焦距離足夠遠,景深可以涵蓋整個燈座,對焦是以能把燈泡底座上的字呈現得最清楚、 以及燈的周圍(不是後方燈座)有最高峰值為準。

以下是七個鏡頭中央部位的裁切:

Accura 500mm f/8
Canon 500mm f/8
Nikon 500mm f/8
Sigma 500mm f/8
Tamron 500mm f/8
Tokina 500mm f/8
Vivitar 600mm f/8

這七組截切的分組方式不變,仍然是:Canon-Nikon-Tamron、Tokin-Vivitar和Accura-Sigma。 雖然第一組仍然有三個鏡頭,但是Nikon和Tamron對燈泡下方字的細節的表現比Canon好一些,而且燈座上的螺絲頭的表現也相似。 所以,個人的看法是,在這一組Nikon和Tamron領先Canon一點點,考慮到可能的對焦誤差、和環境光線的差異, 很難斷定Canon是否真的落後。

第二組還是Tokin和Vivitar。 不論是燈泡還是螺絲部位,Tokina的成像仍然比Vivitar鬆散,所以Tokina不如Vivitar。

第三組中,Accura和Sigma成像相當鬆散,而且出現紫邊和綠邊,所以個人的結論是兩者一般差,沒有必要再進一步分析比較的必要。

綜合起來,在40公尺端這七個鏡頭的順序如下:

Nikon = Tamron ≈ Canon > Vivitar > Tokina > Accura = Sigma

近距離(20公尺)

下一個景是約20公尺的樹根,對焦所在是沒有樹皮的部位,因爲該處淺色的細節特別多。 不過樹根有時會被被附近的樹蔭擋住,所以亮度在各張照片中有時不很一致。

以下是七個鏡頭樹根和它上方、兩個細節頗多部位的裁切:


Accura 500mm f/8

Canon 500mm f/8

Nikon 500mm f/8

Sigma 500mm f/8

Tamron 500mm f/8

Tokina 500mm f/8

Vivitar 600mm f/8

這七組截切的分組方式還是:Canon-Nikon-Tamron、Tokin-Vivitar和Accura-Sigma。 在比較近距離時,Canon稍許落後,Nikon和Tamron比較難分出高下, 不過後者的對比高一些、使一些細節看起來比較突出。 所以個人的看法是Tamron似乎稍微勝Nikon一丁點,而Nikon又稍許鸁Canon一點點,不過在實際拍攝時可能很難分出高下。 另外,如果仔細些,或許會發現Tamron的色調偏冷,下面是Canon、Nikon和Tamron的原圖。

Canon 500mm f/8
Nikon 500mm f/8
Tamron 500mm f/8

第二組的Tokin和Vivitar差異不很大,很難說那一個比較好,但是Vivitar的色調偏黃綠在裁切中十分明顯, 這個問題在Vivitar Series 1 600mm f/8(Solid Cat)反射鏡頭中提到過,在裁切中就變成雜而不純的顏色。 就這一點而言,Tokina就好很多。所以個人認爲Tokina優於Vivitar。

第三組中, Sigma很明顯地比Accura好,因爲Accura的成像相當鬆散,難然Sigma的對比過低,但細節的呈現並不差, 小心調整對比還可以得到不錯的結果。

綜合起來,在20公尺端這七個鏡頭的順序如下:

Tamron >= Nikon ≈ Canon > Tokina > Vivitar > Sigma > Accura

近距離(4公尺)

這七個鏡頭只有Vivitar無法對焦到4公尺,Canon和Sigma這兩個比較老的鏡頭的最短對焦距離是4公尺, 所以這一景是約4公尺處一個手寫板的包裝盒。 也許會認爲這樣的比較不公平,因爲Accura、Nikon、Tamron和Tokina的對焦距離都比4公尺短,而最短距離的表現通常都差一些。 不過,既然這是各鏡頭的比較,與其排除Canon不如把它放在一起,看看它的表現也是個好主意,因為它未必真的比較差。 下面是比較用的景:

下面是對焦部位600×200的裁切:

Accura 500mm f/8
Canon 500mm f/8
Nikon 500mm f/8
Sigma 500mm f/8
Tamron 500mm f/8
Tokina 500mm f/8

表現最好的仍然是Canon-Nikon-Tamron這一組,看起來Nikon和Canon難分軒輊,細看後似乎Nikon贏Canon一絲絲, Tamron就差了些。 剩下的三個鏡頭圍繞著字的邊緣都有暈,Sigma好些(雖然對比不高)。 另一方面Accura的光暈太強,所以個人認爲整體上Tokina比較好。 不論如何,後面這三個鏡頭輸前三個很遠,所以這4公尺組的順序如下:

Nikon >= Canon > Tamron >> Sigma > Tokina > Accura

個人的經驗是500mm反射鏡頭中Carl Zeiss在1960年代生產的Mirotar 500mm f4.5是出類拔萃的產品, 心血來潮也用這個鏡頭拍一張(見下面的裁切),結果十分明顯,這個鏡頭分辨力很高而且對比也夠,果然不同凡響, 贏此地的六個日系鏡頭一段距離。 要特別提醒的是,除了Accura之外,其它鏡頭都比Mirotar至少年輕十歲,Accura的年代應該和Mirotar相差不遠。 另外,Sigma前方的透鏡結構和Mirotar相似,前文已經交待過了。

下面是Carl Zeiss Mirotar 500mm f4.5裝在Sony NEX-5上的樣子:

最近距離(約2公尺)

最後一景是2公尺,幾乎是最短的對焦距離,七個鏡頭中只有三個可以對焦到2公尺以內, 它們是Nikon(1.5公尺)、Tamron(1.7公尺)和Tokina(1.5公尺),所以這最後一景只有三個鏡頭參加比較。 這個景其實是上一個景的一部分,只是把相機移近而已,下面是這個景的畫面:

下面是中央對焦部位的600×400的裁切:

Nikon 500mm f/8
Tamron 500mm f/8
Tokina 500mm f/8

從裁切畫面看來,Tokina是明顯落後的,因爲太鬆散。 Nikon和Tamron很難分出高下,Nikon影像邊緣銳利些,但隱約有很細的紫邊。 然而,Tamron的表現也相當好,所以兩相權衡之下把它們視爲一樣,因此這三個鏡頭的順序是:

Nikon = Tamron >> Tokina

我的看法

下面是六個景的比較摘要:

從表中的結果大致上可以整理出幾個要點:

  1. 第一,Canon、Nikon和Tamron的表現不論遠近都勝過其它四個鏡頭,不過Canon的最近對焦距離是4公尺, 比其它較近代的鏡頭遠一倍。 以價格而論,Tamron是最物有所值的鏡頭,所以個人比較傾向建議用Tamron 55BB版。
  2. 第二,Tokina和Vivitar明顯地落後。 Tokina似乎不論遠近都無法得到很銳利的影像;雖然Vivitar有時表現不弱,但是很大很重,而且色澤偏黃綠。 一般而言,Tokina比較便宜,Vivitar由於結構特別、量較少而比較貴(它的焦距是600mm而不是500mm), 所以要便宜和輕便的話,個人推薦Tokina。不過要注意的是,Tamron不會比Tokina大太多,也不會貴很多。
  3. 第三,Accura和Sigma這兩個鏡頭品質不如其它五個,一來是比較老、用的是較舊的設計,二來個人也懷疑經過四十年或更久, 鏡頭的反射鏡面是否也變質或異位。 不過,這兩者對想了解Sigma歷史產品發展的朋友來說,收藏價值應該大於實用價值,但若是要買來拍照, 考慮其它鏡頭比較理想。
綜合起來,個人認爲Nikon和Tamron的品質和實用價值最高,特別是Tamron,因爲它使用Adaptall-2接環,換機身時就只需要換接環。 不列Canon的原因,主要是它用Canon FD接環,所以只能在Sony NEX這些無反光鏡的機身上使用,而且最近對焦距離是4公尺。 Vivitar Series 1 600mm f8和它的兄弟800mm f11因爲設計獨特,自有它們在光學上的成就, 但就品質、體積和重量而言,實在是不如Canon、Nikon和Tamron的。 因爲這些鏡頭下巿多年,而且產量也不少,副廠鏡頭價格並不十分高,所以個人並不建議Tokina,因爲加點錢就可以買Tamron了。

結論

這是夏天曬鏡頭的第二篇比較,討論了六個500m f8反射鏡頭, 但不包含Minolta Rokkor-X 500mm f8、Olympus 500mm f8、Yashica 500mm f8等差不多在同級的產品。 日後如果能弄到或借到鏡頭,再拿它們和Nikon或Tamron做比較,本文就到此告一段落。

補充(July 14,2025)

幾年來又用Sony A7II把十多個500mm 1:8的反射鏡頭做了一個有系統的比較, 為了做這個比較花了點錢多購入若干個便宜的反射鏡頭,以下是進行該比較的幾點發現,放在此地做個補充。

  1. Tokina 500mm 1:8似乎有品質不整齊的問題,用到第三個才得到自己認為合理的結果, 這一點和網上幾乎異口同聲說Tokina影像品質很好的說法不同。 此地用的Tokina是第一個、品質不怎樣,買了下一個後發現更差,所以最近的測試比較是用第三個(還沒有發表)、 效果最好的一個Tokina 500mm 1:8。因此,買這個鏡頭前最好做個比較廣泛的測試。
  2. 反射鏡頭的主副反射鏡都有鍍銀(可能是其它物質)的反射面,年長日久後, 這些鍍銀的反射面可能氧化(特別是低價產品),使拍得的影像好像蒙上灰白的一層。 這個褪化現象從外觀是很難看出來的,所以一定得拍了照片才能了解鍍銀的反射面是否已經氧化。
  3. 反射鏡頭的各透鏡和反射面的位置精準要求很高,一但有某個透鏡移位(譬如運送時碰撞), 很可能使您無法精確對焦(譬如出現雙影像)。 然而,單看鏡頭本身卻很難查覺,所以建議您在購買前能夠取得實拍的影像。

更新紀錄

  1. August 12, 2012上線.
  2. July 14, 2025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