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on D60不負責任的隨想(五):魚眼鏡頭

Nikon D60不負責任的隨想(五):魚眼鏡頭

冼鏡光
July 30, 2008上線
October 30, 2024搬家到此

請注意一點,Nikon D60是APS-C規格,如果一個鏡頭組合在APS-C機身上的邊緣表現不佳, 在135片幅機身上邊緣的表現只會更差而不會變好。

因為它獨特而且極端的變形,魚眼鏡頭不會是個很普遍的選擇,相信在出遊或工作時, 工具箱或背包中帶了這種鏡頭的朋友一定不會很多,但若您想出奇招或是搞創意,魚眼鏡頭不失為一項好工具。 固然為135底片相機生產的魚眼鏡頭不少,但為APS-C規格(譬如D60)生產的魚眼鏡頭卻不多, 到目前(2008年中)為止只有Sigma出過能產生圓形影像的魚眼鏡頭,而且相當貴。 所以,本文的目的就是介紹AFS 18-55VR配上一個給DC用的魚眼鏡頭(Nikon的FC-E9 0.2X或FC-E8 0.21X)來拍攝圓形魚眼影像, 這個組合的光學品質當然不如一個專用的魚眼鏡頭,但用「玩」的角度出發、而且也不會放成很大照片的前提下, 這個比較便宜的組合是很吸引人的,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試。

魚眼鏡頭

市面上魚眼鏡頭說多不算多,但屈指一算也不少。 在SLR時代幾乎每一家廠商都生產過能夠拍出圓形影像(也就是從影像中心算起每一個方向都至少有180度的視角) 的圓形魚眼(circular fisheye)鏡頭,但為APS-C規格相機生產的卻不多, 目前(2008年中)似乎只有Sigma 4.5mm f/2.8 EX DC HSM一個,但價格很高。 另一種是所謂的對角線全格魚眼, 拍到的影像涵蓋整個長方形區域,但只有對角線方向有180度、其它方向都不足180度; 這種給APS-C機身用的全格魚眼鏡頭就很多了,Nikon有一個10.5mm、Sigma也有、T okina更有10-17mm的變焦魚眼(Pentax在多年前推出這個鏡頭,兩者規格極為相像,不知誰是原設計者)。

DC與攝影機出現後,不少廠家也推出為DC與攝影機生產、裝在鏡頭前方的魚眼鏡頭, 為攝影機生產的幾乎全是全格魚眼(或至少我沒見過圓形魚眼), 其中最有名的首推Century Precision Optics(目前已經與Schneider合併)的產品, 價格奇高但在DC上用卻不一定保証匹配良好,主要是DC的解析度比攝影機的來得高。 在DC方面,生產圓形魚眼鏡頭的大概有三家:Nikon、Olympus與Raynox。在印象中, Olympus只生產過一個小型不甚了了的產品,Raynox最多但品質卻參差不齊, Nikon只有兩個水平相當高的產品FC-E8 0.21X與FC-E9 0.2X。 Nikon FC-E8 0.21X(下面照片中左邊那一個)主要是為Coolpix 950/990/995/4500這一系列機型生產的, 所以體型小而且重量輕; 照片中右邊的是為Nikon Coolpix 5700/8800生產的Nikon FC-E9 0.2X,比FC-E8大很多也重很多。 這兩者都可以搭配AFS 18-55VR使用而產生圓形魚眼的效果,不過以FC-E9比較適合(見後文); 目前市面上不很容易找到FC-E9,找到了價格可能也不低,所以玩家們不妨退而求其次改用FC-E8。

下面是FC-E8與FC-E9的技術資料:

因為Nikon FC-E9的接環口徑是46mm,而AFS 18-55VR的口徑是52mm,所以需要一個52-46下降接環, 下面的照片是把FC-E9裝上AFS 18-55VR的樣子,看起來是個龐然大物。

Nikon FC-E8比較小,口徑是28mm,所以需要一個52-28下降接環,不過這種接環(特別是薄的版本)不好找, 因此可以買一個稍許薄一些的52-37下降接環、再加一個37-28超薄接環。 下面就是用這種方式把FC-E8裝上AFS 18-55VR的樣子,照片中銀色的是37-28超薄下降接環。

因為兩者的倍率都是0.2X,裝在AFS 18-55VR上使用18mm端時的最短(135底片相機等效)焦距是5.4mm = 180.2×1.5。 不過若焦距定在18mm端,兩個鏡頭的圓形影像都不會大到填滿照片中寬的一邊,而且FC-E8的影像還更小。 如果把鏡頭的焦距推到22mm左右,FC-E9的圓形影像會碰到觀景窗的上下緣,於是135底片的等效焦距是6.6mm。 但是D60觀景窗的視野不足100%,所以縱使是圓形影像碰到上下緣,拍到的照片中仍然有些空隙; 換句話說,鏡頭的焦距可以再往前推一些,不過這要有點經驗、要不然圓形影像上下端可能會被裁掉一部份。 不論如何,拍完後最好在LCD上查一下。

如果把AFS 18-55VR的焦距往55mm方向推,到了50mm左右(135底片相機等效焦距為15mm)就會填滿整張照片, 因而得到全格魚眼的效果,不過四個角落的影像品質就不怎麼好了(見後文)。 下面兩張照片是在同一地點拍攝,左邊是圓形魚眼、右邊是全格魚眼,兩者的差異是很明顯的。

魚眼鏡頭的特點

我們可以把魚眼鏡頭看成是一個不修正桶形失真的超級廣角鏡頭,除了經過畫面中心的直線還是直線之外, 其它直線全都變成向外凸出的曲線。 下面的照片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畫面中心在門那兒,於是小徑邊線是直的,右邊屋頂與牆上的直線也大致上是直的, 但是正前方的屋頂因為稍許離開了中心,就有向外凸的型狀。 不但如此,愈靠近邊緣向外凸的現象就愈明顯,小徑上橫向的磚頭格子線是如此,較遠的樹與正右手邊的牆角更是如此。

正因為經過畫面中心的直線仍然是直線,於是魚眼鏡頭一個常見的用法就是產生比廣角鏡頭更強烈的收斂效果。 下面的照片是在路邊的小樹林拍的,鏡頭稍許向前避開在畫面左方比較暗而且雜亂的景物、並且帶入部份藍天與太陽, 拍攝的位置在幾棵樹下的中央,於是樹幹向中央收斂的效果就十分明顯了。

因為D60才到手還沒機會用它配FC-E9出遊拍攝,所以拿兩張以前(用Nikon Coolpix 990)拍的照片做例子。 下面第一張是在芬蘭首都赫爾辛基市(Helsinki)西貝流士(Sibelius,芬蘭了不起的世界知名作曲家)公園拍的, 這是由芬蘭女藝術家Eila Hiltunen設計的西貝流士紀念雕塑,我從雕塑正下方向上拍攝(見Sibelius公園這篇文章的介紹)。 第二張是赫爾辛基天主教堂(見赫爾辛基的教堂這篇文章的介紹),從中央向圓頂拍攝, 因此幾乎涵蓋了教堂內部全景,這是魚眼鏡頭常見的用法。

因為圓形魚眼鏡頭視角高達180度、有一種前景被極度誇張的效果,而且景深從鏡頭前方到無限遠, 所以鏡頭差不多可以放在被攝體前方拍攝,這是創意的手法但也是憎惡的泉源。 下面的照片說明這個誇張的效果,因為沒有人願意做模特兒,所以拍咱家的電表。 在照片(a)中央的是電表、右邊是水表,房子的整面牆因為魚眼鏡頭的變形幾乎變成圓形, 下午的太陽把自己的影子投射在牆上,顯示鏡頭到電表還有一段距離。 走近些再拍一張是(b),請比較影子的相對位置;電表大了許多、水表與電表看起來靠近了, 但房子的牆卻沒多大改變,這就是誇張前景的效果。 再走近些是(c),請看畫面下方的管線,電表更大了。接著,把魚眼鏡頭緊貼在電表上拍就得到(d)。

因為沒有人願意被拍成怪物,所以再找一張舊照片充數。 這是趁貓兒睡午覺時(用Canon A95加Nikon FC-E8)拍攝的,鏡頭就在鼻子前方。 用魚眼鏡頭拍貓貓狗狗當然有趣,但若牠們是醒的,要當心濕鼻頭凑到鏡頭上留下印子, 因為當鏡頭靠那麼近時要不讓牠們湊上來聞一聞恐怕很難。

在不計較極度變形的前提下,用魚眼鏡頭誇張前景也是個很好的技巧。 下面的照片是在散步時拍的消防栓,鏡頭放得相當低,誇張的前景讓人覺得背景是一個相當高的小丘,但事實上高度可能只有三公尺左右。 照片中為了讓太陽入鏡,不得不容忍畫面左方的一些雜亂景物。 為什麼要拍到太陽?一來是讓大家了解很多人喜愛的星芒在魚眼鏡頭下是家常便飯, 二來是鬼影(見右下角)在有強光時很難避免,三來是說明Nikon這個魚眼鏡頭設計的確不錯、因為泛光並不十分明顯。

再看幾個實例

如果不嫌影像週圍的極度變形,裝上魚眼鏡頭、把主要被攝體放在中央、並且走遠些拍攝,就會有超廣角的效果,下面照片就是一例。 照片中央的建築物沒多大變形,但垂直的樹與路燈就全變成彎曲的了。 如果眼尖,很快會發現影像週圍很軟,下面第二張照片(頂上的100%裁切)可以証實這一點,不過這是無可避免的現象, 而且收小光圈也改善不大、但放大光圈絕對糟糕。然而從價格與「玩」的觀點出發,這一點也許不是問題。

使用魚眼鏡頭時取景構圖常常是個挑戰。 下面的照片老實來說並不是本意,原來的想法是把建築物放在左上角、桌椅在右下角型成對角線的構圖, 這樣既可以跨張前景(桌椅)也可以讓建築物填充四分之一的畫面取得平衡, 然而180度的視角不論如何取景都會拍到自己的影子。 解決之道?也許是早上或正午拍攝(這張照片是下午拍的),於是陽光從畫面右方或頂上照來,影子就不會出現了; 不論如何,這張照片是沒有影子的最佳角度。

因為魚眼鏡頭的景深從鏡頭前方延伸到無窮遠,我們可以用這項特性做遠近的對比。 下面的照片是沿著建築物邊線向前拍攝的,三層樓高的建築拍成像半個籃球,而且遠處的陸橋等仍然相當清楚。 另外,畫面上緣有高對比區域,很自然地會看到色散,這是下面的第二張照片。

用魚眼鏡頭來極度扭曲被攝體的造型也很有趣味,下面是路邊兩台腳踏車的照片,不但車架彎曲、車輪也跟著變形。

到學校時經過系的聚會室,暑假期間沒有學生正好可以拍幾張測試照。 下面這張是入口,因為是在室內所以把光圈開大到f/5.6,結果是邊緣很鬆散; 當然可以調高ISO值來保持小光圈,不過我很想了解在比較大的光圈下FC-E9究竟差到那裡。

魚眼鏡頭可以輕易地把這個聚會室全部攝入畫面,因為邊緣有些細節,所以畫面鬆散的感覺就更明顯了。 下面第二張照片是右下角桌子附近的100%裁切,我們看到畫質鬆散、比中央差許多,而且還有很明顯的色散(紫邊與綠邊)。

把魚眼鏡頭向上拍通常會產生比較壯觀的效果,遺憾的是較大的光圈造成邊緣畫質低落許多。

最後,回家前為我這一台快要進倉庫的電腦攝影留念。 辦公室裡頭有幾台大大小小的電腦,這台元老退休之後會空出一個位置,目前還不知會擺上什麼, 但絕對不會是一堆相機,或許又會是另一台電腦吧!

從這幾個例子看來,AFS 18-55VR配上FC-E9的中央部位還不錯,較大光圈時(比如f/5.6)邊緣十分鬆散, 但縱使是用小光圈(比如f/13)畫面邊緣還是有一圈鬆散的區域。 不過我們倒也不能太過責備這個組合,因為大多數魚眼鏡頭皆如此,在魚眼鏡頭下維持從邊緣到邊緣的高解像力十分困難, 光學工程師不但要在設計上絞盡腦汁、在裝配時也得十分準確,這意味著高價位。 本文的AFS 18-55VR配上FC-E9的價格離一個正宗魚眼鏡頭還有一段很長的距離,當然影像品質也會有相當差距。

FC-E9 vs. FC-E8

雖然我們一直用Nikon FC-E9做例子,但使用52-28下降接環也可以把FC-E8裝上AFS 18-55VR使用。 不過,FC-E8後方透鏡的直徑大約是14mm,而FC-E9是大了許多的37mm左右, 所以FC-E8投射在AFS 18-55VR上的圓型影像要比FC-E9的來得小, 因而用FC-E8時要把鏡頭往55mm端推得多一些才會讓圓形影像填滿觀景窗。 下面是兩個鏡頭影像大小的比較,左邊的是FC-E8、右邊的是FC-E9。

在影像品質方面,兩者中央部份差異不大,邊緣部份就是個人的判斷喜好了。 如果您看上左FC-E8的照片,圓形影像的週圍矇矓得很、但右邊FC-E9的卻沒有,這矇矓的一圈無法用收小光圈降低, 所以縱使是縮到300×300的小圖還是看得出來,這是個很大的缺點(如果您在意的話)。 反過來,FC-E8在邊緣的品質一般而言勝過FC-E9(至少手上這兩個鏡頭就是如此),下面是圓形畫面左邊100%的裁切, 很明顯地FC-E8比FC-E9的好。

上面的說明很難得到一個究竟是FC-E8好還是FC-E9好的結論,所以這是您個人的決定, 我一直用FC-E9做例子的目的有二,第一是我不喜歡矇矓的一圈與較小的影像, 第二是這些照片都是縮圖在LCD/CRT上看或印成小張照片,稍許銳化後FC-E9邊緣的缺點就不很明顯了。 另外,因為手上有這兩個鏡頭,因此可以交互使用挑剔一番,若沒有鏡頭而想添購一個, 於是能否買得到、價格、重量、大小等等也會是考慮的因素。

注意事項

使用Nikon的這兩個魚眼鏡頭(特別是EC-E9)第一件要注意的、也是老生常談, 就是用手托住魚眼鏡頭拍攝,因為它的重量很可能會損壞AFS 18-55VR。 第二,魚眼鏡頭視角高達180度,沒有閃光燈能夠涵蓋這麼廣的範圍, 如果非用閃光燈不可,就得考慮使用多燈,而且注意到照明重疊的區域以免曝光過度。 第三,因為魚眼鏡頭視角有180度,小心不要把自己的頭(或頭髮)、手、腳、影子, 以及腳架背包等雜物攝入畫面。 第四,圓形魚眼影像中圓圈部份約佔60%,剩下的40%左右是黑色, 於是矩陣測光會因為這40%全黑部份而增加曝光,使60%的圓圈部份曝光過度, 所以得妥善運用曝光補償調整曝光,或是改用中央重點甚至點測光。

後話

我們很簡略地介紹了AFS 18-55VR配Nikon FC-E9 0.2X(或FC-E8 0.21X)魚眼鏡頭的用法,以及一些粗淺的概念與技巧。 魚眼鏡頭是個很有用的創意工具、也是個產生有趣影像的器材,如何用存乎一心,希望上述的文字對您的創作或創意有些幫助。 Nikon FC-E8與FC-E9加上AFS 18-55VR在光學品質上當然不能與一個真正的魚眼鏡頭相比, 但價格上通常只有一個魚眼鏡頭的幾分之一(在eBay上FC-E9的二手價通常在$200到$300美元之間,FC-E8通常低於$200美元), 所以若不在意較低的光學品質,兩者之一很容易就可以讓您享受到魚眼鏡頭的樂趣。 有關魚眼鏡頭的進一步資料,請參看拙著冼鏡光,數位相機:觀念、技巧與原理的第J.4章。

更新紀錄

  1. July 30, 2008上線.
  2. October 30, 2024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