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ine Exakta:史上第一台135片幅SLR(1936)

Kine Exakta:史上第一台135片幅SLR(1936)

冼鏡光
January 3, 2008上線
September 3, 2008修訂
September 23, 2024搬家到此

雖然Leica在1925年推出第一台135片幅相機,然後Zeiss Ikon在1932年跟進發表了Contax,但這兩者都是連動測距(RF)機型。 小底片的SLR機種要到1933年Ihagee推出VP Exakta才出現; 但這個「小」的尺寸只比645片幅(6cm × 4.5cm)小一些, 真正的135片幅SLR還要等到1936年面世的Kine Exakta。本文的目的就在介紹這台Kine Exakta。

下面是Ihagee公司第二型Kine Exakta的照片,它在1938年上市。 在1936年出廠的第一型Kine Exakta十分罕見(因為生產量很少),品相好的差不多都在收藏家手中, 偶而在二手市場上看到的都不十分理想,而且要價奇高。 好在第一型與第二型的差異不大(下面會談到),所以此地只介紹第二型。

Ihagee這家公司

Ihagee是年青的荷蘭人Johan Steenbergen在1912年創立的(Steenbergen是1886年12月7日在荷蘭的Meppel地方出生), 公司的名稱是Industrie und Handels Gesellschaft m.b.h.,簡稱為IHG。 因為IHG的德文發音而寫成Ihagee,於是成為公司的正式名稱,1919年公司名稱又改成Ihagee Kamerawerk Steenbergen & Co.。 Ihagee的讀法,在英文中慣常聽到的是「依哈gay」,但不少德國人(比如Ihagee的前員工)卻是唸成 「依哈gee,像是geese中的gee」,所以請自己選擇一個讀法。 因為Steenbergen的妻子是猶太裔美國人,二次大戰時在希特勒種族清洗之前全家遷往美國; 因為Ihagee在東德,戰後使Steenbergen失去經營權,雖然後來在西德東山再起,但日系機種獨霸的態勢已成, Steenbergen的努力終究徒勞無功。

VP Exakta

雖然1912年4月起Ihagee就開始生產相機,但Ihagee真正在相機史上留名的卻是1933年2月在萊比錫春季展覽中推出的 Exakta Vest-Pocket(簡稱VP Exakta、口袋型Exakta)機型, 不過據稱VP Exakta在1932年底就已經上市(待考),這是歷史上的第一台「小」型SLR。 不過這個「小」是相對於當時的SLR而言,在1930年代的SLR差不多都是大型機,雖然大小會隨片幅而異, 但至少都有(2英寸)×(3英寸),傳統的中片幅(亦即用120底片)機型出現更晚。

VP Exakta是用當時流行的127底片,片幅約略是65mm × 40mm,比目前的645格式稍許小一些。 下面兩張照片是1935年到1937年間的VP Exakta,它的特徵是機身右側三個給閃光燈用的插座(這是Ihagee的創舉)。 VP Exakta是一部外型簡單、但內部卻複雜的相機,在那個年代就有了焦平面簾幕快門, 速度從1/25秒到1/1000秒,加上B與T; 後期機種更可以長達12秒,這個12秒到1/1000秒的快門速度要到1970年代初期才被趕上。 請注意,這個時代快速回彈反光鏡片的技術還沒出現。

Kine Exakta

隨著Leica與Contax開始普及(不過仍然是有錢人的玩具),Ihagee當然也要踏入135片幅的領域, 而且當時各大鏡頭廠為了在1936年柏林奧運展現實力都紛紛研發長鏡頭 (Zeiss的Olympia Sonnar 180mm f/2.8就是最有名的產品)。 不過,RF機使用長鏡頭對焦有困難,通常135mm是極限,要不然就得加裝額外的設備模擬SLR (請看 在SLR/DSLR上玩Leica M39與M老鏡這一篇的介紹),從這個角度來看,SLR就有絕對的優勢。

在大家都不認為可以把VP Exakta縮小到135片幅的前題下,Ihagee的工程師在1936年萊比錫新年展覽時推出了Kine Exakta, VP Exakta的135片幅改良版;這是世界上的第一部135底片(亦即36mm × 24mm)SLR!

機身

下面照片是Kine Exakta第二型的頂部,左下角部份可以看到上片扳手,這項功能要到二次大戰後才在其它機型上出現。 上片扳手下方的轉盤是底片計數器,右上方(見照片)是只能設定1/25秒到1/1000秒、B與T(德文是用Z)的第一個快門速度旋鈕, 照片右上角是設定1/10秒到12秒的慢速快門速度旋鈕,上片扳手旁邊的扳手是控制上片(V)與倒片(R)用的。 Kine Exakta的底部有倒片旋鈕與腳架孔。

Kine Exakta前面很單純(見下面的照片),機身右側的三個孔是承襲VP Exakta的做法、掛閃光燈用的, 機身左側靠近中央銀色面板的是快門鈕。 看到此地必然發現Exakta的操控方式與今日的機型完全不同,主要的操控機制全在左邊、得要用左手操作(上片與按快門等等), 當然底片也從右向左捲! 另外,機身的型狀呈梯型,這是Exakta機型的特色,而且鏡頭也在機身正中央, 這要到Contax S(見Contax S:史上第一台有固定眼平觀景窗的SLR(1949)的介紹) 出現後鏡頭才開始移到左邊、 也就是今天常見的造型。

鏡頭

Kine Exakta並不是第一台用爪式機制裝交換鏡頭的機身,但它卻是最簡單的系統之一, 在此之前Zeiss Ikon Contax(1932)的爪式機制就相當複雜、而且較長焦距鏡頭的裝著方式還不相同。 Kine Exakta前方靠近鏡頭處有一個扳手(下面第一張照片),把它向下推就鬆開勾住鏡頭的部份、從而取下鏡頭, 於是鏡頭與機身的爪就十分清楚了(下面第二張照片)。 這個機制(我個人看法)要比Contax的容易用得多,而且裝卸也快得多。 另外,二次大戰後日本的Topcon系列SLR機型也用Exakta機制。

觀景窗

Kine Exakta用的是腰平(或俯視)式觀景窗,因為1936年代時五稜鏡還沒出現。 按下機身與觀景窗之間的按鈕就可以把觀景窗四個葉片彈出來(見下面的第一張照片),後方葉片開了個長方形的孔, 前方則有一片放大鏡(見第二張照片)。 1936年Kine Exakta第一型的放大鏡是圓的,從1937年起第二型的放大鏡就改成方的了, 兩者的放大倍率都是4倍,但方型放大鏡的面積較大。

腰平(或俯視)式觀景窗,顧名思義,就是向下看取景對焦的。 觀景窗四個葉片圍著的是一片底下是毛玻璃、另一面是放大鏡的對焦屏,但是在1930年代還沒有裂像或微稜對焦屏的技術, 所以在毛玻璃上對焦不十分容易。 Kine Exakta的做法是讓使用人把這片放大鏡倒下來,貼在對焦屏上把影像放大方便對焦。 因為沒有五稜鏡,在對焦屏上看到的影像是左右顛倒的,在拍攝移動被攝體時相當麻煩。 為了克服這一點,在把放大鏡平放後觀景窗前後兩個空格正好構成一個瞄準具, 使用人從後方框框向前看、再調整眼睛的位置使得正好可以看到前框框的邊緣,視角就是50mm鏡頭的視角, 不過使用人得用估算距離或用泛焦距離對焦。

一個有趣的設計

Kine Exakta與往後的Exakta主要機型有一個有趣的功能。在機底處有一個小縲絲(見下面照片左方),把它轉鬆後向外拉, 就會帶動一片小刀片把在相機內的底片切斷,於是沒照完的部份留在片匣中,照完的部份得要在暗房中取出,於是就可以沖洗了。

下面是把機背打開後的樣子,照片中央上方鉤狀的就是切底片用的小刀片,不過這部相機不是Kine Exakta, 而是戰後的Exakta VX 1000,我的Kine Exakta上的刀片早就斷了。

Kine Exakta vs. Gomz Sport,誰是第一?

前面提過Kine Exakta是第一台135格式的SLR,但這個地位是近20年經過多方查証才確定的。 與Kine Exakta差不多同時發展的是俄國Gomz廠的Sport(Gomz後來改成Leningrad,之後又改成Lomo), 在1980年代之前通常把Kine Exakta與Sport並列第一,因為沒有足夠資訊確定哪台先出現; 最後是Richard Hummel的考據定出了先後。

Richard Hummel在1922年出生,1937年到1940年在Ihagee追隨Karl Nüchterlein( VP Exakta與Kine Exakta的設計者)做練習生,1943年到1945年在Zeiss Ikon任職。 二次大戰後,Richard Hummel留在東德,做August Klughardt博士(蘇聯電影部科學實驗室主任)的科學助理; 1955年到1964年是Ihagee的首席製作工程師,在這段時期Ihagee被併入VEB Pentacon; 1971年任合併後的VEB Pentacon科技資訊中心主任,從1986年起專任負責Pentacon技術博物館的協調工作, 整編德勒斯登(Dresden,德國戰前與戰後的主要相機工業中心)相機生產的歷史資料; 1991/1992是籌劃Dresden攝影博物館的發起人之一,他在1998年1月10日逝世。 從他的經歷與能夠接觸到的史料,不難看出Richard Hummel研究的份量。

Richard Hummel寫過三本要了解德國相機工業不可不讀的書,但都是用德文而且已經絕版或很難買到:

  1. Spiegelreflexkameras aus Dresden, Edition Reintzsch, Leipzig 1994;
  2. Kalendarium zur 150 jährigen Geschichte des Dresdener Kamerabaues, Verlagsbüro Irene Reintzsch, Leipzig 1992;
  3. "Kine Exakta" oder "Sport", Lindemanns Verlag 1997。

這裡的第三本書是Richard Hummel對Kine Exakta與Sport誰先誰後的考據,他的結論(簡單地說)是這樣的:

  • 德國工業界把開始生產的日期定成相機的誕生日,而且在展出時就是成品,所以Kine Exakta是1936年3月誕生。
  • 俄國則習慣報導製造原型機、改良機等的開始時間(事實上機器都還沒有影子)以突顯偉大社會主義的成就。 Sport最先見諸報導的是1934年10月(Sowjetskoe Foto雜誌: "明年計劃生產……由A.O.Gelgar設計的反射式相機"), 1936年7月該雜誌又報導: "在列寧格勒的Gomz公司完成了Sport的第一部原型機, 1937年11月再次報導:"首批Sport相機會在第20屆偉大社會主義革命慶典時分發給業餘攝影師與攝影記者使用"。
  • 但是Kine Exakta在1935年就完成測試、在1936年3月發表然後立即生產,所以以上市時程看, Kine Exakta比Sport早了約一年。

有關Kine Exakta vs. Sport的詳細考據,請參Richard Hummel的書: Kine Exakta" oder "Sport", Lindemanns Verlag 1997。 請注意,這是一本德文書(見下面照片),封面左上角是Kine Exakta第一型(觀景窗上的放大鏡是圓的)、 右下角是俄國的Gomz Sport。最後,希望本篇的資訊對您有點幫助,並且澄清一些網路上以訛傳訛的論點。

更新紀錄

  1. January 3, 2008上線.
  2. September 3, 2008修訂.
  3. September 23, 2024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