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January 28, 2008上線
October 8, 2008 修訂
November 9, 2024搬家到此
本篇要談的是東京光學(Tokyo Kogaku,簡稱Topcon)在1963年生產上市(原型機在1962年發表)的Topcon RE Super,
下面照片是1968到1969年份的第三型。
Topcon RE Super成為經典機型,就是因為它是第一部有先進TTL(Through The Lens,透過鏡頭)測光功能的量產SLR相機。
許多人都接受Pentax的說法,認為Pentax的Spotmatic才是第一部有此功能的SLR,因為Pentax在1960年Photokina展出了Spotmatic,
但這是沒有量產的原型機,真正量產的機型要到1964年才出現,而且TTL測光的功能與原型機完全不同(詳見下文),
所以這個第一的名頭得讓給Topcon RE Super。
更重要的是,Topcon RE Super的測光系統在那個時代領先其它機型(包含Nikon F與Pentax Spotmatic)相當大的距離,
這要等到八年後Canon推出F-1才棋逢敵手。
日本最先生產SLR相機的是Asahi Pentax,這是1951(或1952)年的Asahi Pentax I, 但這部相機並沒有今天見慣了的五稜鏡。 日系相機中第一部裝了五稜鏡的是1954年推出的Miranda T(也叫做Miranda Standard), 第二部是1957年的Asahi Pentax與Asahi Pentax S、以及Topcon R, 接下來是1958年Minolta SR-2、然後才是1959年的Nikon F與Canon的Canonflex。 所以,Topcon可以說是日本最早先生產SLR的廠商之一。
Topcon R在1957年並不能算是一台很傑出的SLR,但有兩點值得提出來。 第一,它的快門按鈕是在機身右前方的面板上,似乎承襲了戰後Contax S與Praktiflex的特色, 到了1970年代之後Topcon才把快門按鈕放在相機頂部、也就是如今熟悉的地方; 不過有趣的是,Topcon的另一系列使用鏡間葉片快門的SLR機型的快門按鈕卻都在常見的位置。 第二,Topcon R裝鏡頭的是Exakta爪式機制,這項特色從1957年Topcon R起用、 直到1979年的Topcon RM 300才換成Pentax的K接環,不過這已經是Topcon生產相機的尾聲了。
Topcon從Topcon R(1957)起,經過Topcon R II(1960)、Topcon R 3 Automatic(1960)、與Topcon RS(1962), 然後在1963年推出Topcon RE Super,這可以說是Topcon最頂級、最好、或許可以直接挑戰Nikon F專業相機龍頭地位的機型。 Topcon RE Super與Nikon F實在相差不遠,兩者大小與重量在感覺上差不多(與1962年的Nikon F Photomic相比, 因為Nikon F沒有測光表),都有可以更換的觀景窗,有景深預覽功能,快門速度到1/1000秒, 有測光表(Nikon F Photomic的不是TTL測光),全開光圈測光等等, 但Topcon RE Super沒有反光鏡上鎖(mirror lock-up)的功能。 在做工方面,Topcon RE Super十分精美漂亮,與Nikon F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但是,為什麼Topcon RE Super沒有成為口耳相傳像Nikon F般的一代名機? 事實上,因為它的測光系統,Topcon RE Super的確是一代名機,它無法在市場上存活的原因眾說紛紜, 有一個說法是因為Nikon在1965年推出的Nikkormat FT; Nikkormat FT在功能上與Topcon RE Supper不相上下(不過測光系統不如RE Super), 但價格卻便宜許多,再加上完整的Nikon鏡頭系列,使Topcon RE Super失去它中高階機型的風采, 但又無法與輕便型的Pentax相比,於是在到達RE Super顛峰之後,Topcon就走下坡而漸入困境, 再加上其它經營上的困難讓Topcon在1970年代末退出SLR市場。
下面照片是Topcon RE Super的機頂部份,左邊是倒片旋鈕、以及外接閃光燈座,旁邊的小窗是曝光指示; 另外,左側面有PC閃光燈線插座。 在RE Super上裝閃光燈時,除非是相容產品,要不然得要加一個ISO閃光燈座(熱靴), 罩在倒片旋鈕上方,這一點與Nikon F2/F3類似。
下面是機頂右方的部份。 右下角是上片扳手,它上方的小窗口(被擋住一小部份)是底片計數窗,左邊的旋鈕可以設定快門速度,它的外圈拉起來後可以定ISO敏感度。 所以,Topcon RE Super機頂的安排與1960年代甚至1980年代早期的機型大同小異。
在快門速度旋鈕左上方有一個小按鈕,按下後可以把五稜鏡部份向後拉出來,下面的照片就是取下稜鏡後的樣子。 因為Topcon RE Super的測光表在機身裡頭(稍後會談到),所以稜鏡部份就只有觀景用的光學元件, 而且換稜鏡(比如換成腰平或俯視觀景窗)也不會影響測光。 但若測光表在觀景窗內部(譬如Pentax的Spotmatic或Nikon F Photomic各型),買觀景窗時就得付額外代價買裡頭的測光表, 所以慢慢地各SLR廠家(當然不是全部)就把測光表放到機身中。 另外,不少機型還可以換對焦屏,但有些對焦屏失光率較高,如果測光表在觀景窗內,因為對焦屏擋住了較多的光, 還得修正曝光,但在機身內的測光表就不會有這個問題。 由此可知,Topcon RE Super的測光方式對往後SLR設計的影晌。
下面照片是相機底部。從左下角起是捲片馬達蓋,Topcon RE Super有一個每秒可以拍3張的捲片馬達; 再來是倒片鈕、按下去才能倒片;在中央部份是腳架孔; 在右上方的是機背鎖,按下去再依指定方向轉才能打開機背上片或取片,在右下方的是電池開關; 最後,在照片右上角的是電池室蓋。
下面第二張照片是Topcon RE Super裝了Carl Zeiss Jena Biotar 5.8cm f/2(Exakta版)的樣子。
Topcon RE Super有開放光圈測光的功能,但並非每一個Exakta鏡頭皆如此、事實上測光機制可能還不相容, 因為開放光圈測光的方式並不完全相同,所以把Exakta鏡頭裝到Topcon RE Super上只能收小光圈測光。 Topcon RE Super相容鏡頭後面有兩根短連桿(見下面的照片),運動距離比較大的連桿(照片上方)把鏡頭的光圈值傳給機身。 鏡頭裝上機身後光圈永遠開到最大,在拍攝時由機身的撥桿把鏡頭上運動距離小的連桿(照片右方)撥到預設的光圈值。
Pentax在1960年Photokina展出的系統是這樣的。 在機身中對焦屏下方有一根短桿,前端有一個測光用的感應器(Pentax叫它做Spot-Eye),一般情況下這根搖桿縮在機身內, 按機背上的測光按鈕會把這根桿子搖出來使感應器位於畫面的中心部位進行測光。 因為感應器很小,測光的區域是畫面中央的一小部份,算是今天的點測光,這是Pentax把這部原型機叫做Spot-Matic的理由。 但這個系統在機械上不容易做得好,而且點測光對一般人而言不容易使用,於是在1964年的生產型Spotmatic中Pentax放棄了這個系統, 而改在五稜鏡內觀景窗兩側各裝一個CdS感應器向對焦屏測光,這就變成中央加權重點測光, 但Pentax卻沒有把機器改名,所以Spotmatic並不是點測光。 另外,稍後的Leica M5與Leica-Minolta CL都用這個系統,但短桿是向下搖放到底片畫面的中央(因為RF機型沒有反光鏡片)。
在1963年推出的Topcon RE Super的TTL測光系統要比1960年的Spotmatic原型機先進,而且變成往後許多SLR測光系統的藍本。 Topcon工程師認為最好的測光方式是在鏡頭後方,但SLR鏡頭後方有反光鏡片而無法直接裝測光表, 所以他們想出的點子是裝在反光鏡片後方。 為了要讓鏡頭來的光可以到達反光鏡後方,工程師把鏡面的鍍膜刻出如下所示的線條, 於是到達線條上的光線會穿越反光鏡片而進入測光感應器,其它部份的光線則會被反射到達觀景窗。 刻了線而使反光鏡透光的部份容許7%的光通過,因此到達觀景窗的光是入射光的93%,在一般情況下是看不出差異的。
有了7%的光之後,測光表裝在何處?答案是裝在反光鏡片背部!Topcon的工程師用兩個CdS、做成細帶狀放在反光鏡下方,下面是個示意圖。 這兩個CdS一個測弱光、一個測強光,合併後的測光結果用來控制曝光,觀景窗中與機身上方都看得到指針, 表示目前使用的光圈與快門速度會曝光不足、正常、或過度,而且指針會隨調整光圈與快門速度而改變, 所以測光與曝光系統是連動的,但並不控制光圈與快門速度。 相比起來,Topcon RE Super的這套測光系統要比早它兩年的Asahi Pentax的Spotmatic原型機好很多, 而這一點正是讓Topcon RE Super留名相機史的主要原因。 因為Pentax在1964年才推出量產型的Spotmatic, 所以SLR史上第一部有TTL測光的產量機型是Topcon RE Super,而不是Pentax的Spotmatic。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