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March 22, 2008上線
November 10, 2008上線
October 18, 2024搬家到此
哪台SLR最先有自動對焦功能?
很多人的答案恐怕會是Pentax ME-F,
但真正的答案卻是Polaroid(拍立得)的SX-70 Sonar,這是用超音波對焦的機種;
另外,SX-70 Sonar真的是一台SLR,雖然它不是我們慣常見到的樣子(因為它沒有五稜鏡)。
那麼,如果我們把問題改成:哪台有五稜鏡的SLR最先有自動對焦功能?
很多人的答案恐怕還會是Pentax ME-F。
這個答案仍然不十分正確,因為Pentax ME-F在1982年上市,但在1982年以前就有了可以自動對焦的SLR鏡頭,
所以Pentax ME-F並不能算是第一台有五稜鏡的自動對焦SLR。
事實上,Pentax ME-F是第一台使用TTL(Through-The-Lens,透過鏡頭)進行自動對焦的SLR;
換言之,在Pentax ME-F之前就有非TTL自動對焦的SLR,生產廠家是Canon與Chinon,這正是本篇的主題。
Chinon CE-4s與Chinon AF 50mm f/1.7是第一波提供自動對焦的SLR,但CE-4s與AF鏡頭沒有溝通,
自動對焦完全靠鏡頭獨力完成,這要到1982年的CE-5與它的簡化版CG-5、
以及Chinon AF 35-70 f/3.3-4.5自動對焦鏡頭出現後,使用人才能讓機身「告訴」鏡頭對焦,
當鏡頭完成對焦後再「通知」機身;
換言之,整個自動對焦系統在鏡頭內、而不在機身。
Pentax ME-F之所以能夠在SLR史上佔一席之地,就是因為它的自動對焦系統在機身內,
該系統使用從鏡頭而來(TTL)的影像進行自動對焦,因此自動對焦與鏡頭的特性(譬如焦距)沒多大的關係,
這是一項很重要的突破。
下面是Chinon CE-4s加了Chinon 50mm f/1.7自動對焦鏡頭,DB-010資訊機背(Info Back),與PW-530捲片馬達的正面照:
這一張是背面、顯示資訊機背的細節:
下面這張是拿掉鏡頭後的樣子,機身沒有任何電子接點。
Chinon CE系列最早的是Chinon CE Memotron(1974),它有TTL中央加權測光, 在自動模式下有2秒到1/1000秒無階段的快門速度(手動為B、1秒到1/2000秒), 並且使用M42接環; 在1970年代中期,這可以算是一部中級機型。 Chinon在1976年推出CE的改良版CE II Memotron, 但增加與改良的功能極為有限; Chinon CE-3 Memotron是在1978年推出的,它是CE II的改良,可以使用捲片馬達(最高一秒兩張), 快門改用電子控制,速度延伸到B與4秒到1/1000秒,CE-3是CE系列中有自動曝光功能的最後一部M42機型。
Chinon在1979年推出CE-4,從這一型起CE系列改用Pentax K接環,它是CE-3的改良, 提供光圈先決的曝光控制,在觀景窗中有16個LED指出相機選擇的快門速度。 次年(1980),Chinon又推出了改良版CE-4s,把最高快門速度提昇到1/2000秒, 在觀景窗中可以看到光圈的f值,並且可以使用一系列的配件, 其中包含了捲片馬達、資訊機背、自動對焦鏡頭等等, 不過在CE-4s上市期間只有50mm f/1.7這個自動對焦鏡頭,因為這個鏡頭的手冊上只提到CE-4s。
兩年之後(1982)CE-5面世,它當然是CE-4s的改良版,最重要的改變是機身(不是鏡頭接環)上加了三個電子接點, 輕按快門鈕會起動在鏡頭內的自動對焦系統、成功後觀景窗會有LED顯示, 不過這只對Chinon的AF 35-70mm f/3.3-4.5有效,因為兩支自動對焦鏡頭上只有35-70有對應的接點。 另外,Chinon同年推出的CG-5是CE-5的陽春型,快門速度降回1秒到1/1000秒、觀景窗中沒有光圈資訊、也沒有景深預覽。 嚴格來說,CE系列到CE-5告終,不過加上CG-5也能接受; 往後的幾年Chinon發展CM與CP系列,在1989年推出了新的CP-9AF自動對焦機身與AF新鏡頭, 不過這是Chinon生產單眼相機的尾聲了。
Chinon曾經生產過大量的8mm電影機,並且宣稱在1976年生產了八十萬部,約佔當時世界市場的38%, 在1980年Chinon宣稱是世界最大的Super 8mm生產商。 不過,錄影機興起使Chinon的8mm電影機事業大受打擊,於是在1983年與NEC合作開發8mm錄影機,但也沒有太大起色。 在1985年,Chinon與Kodak合作(當時Kodak擁有9.5%的Chinon股權), 生產掛Kodak牌子的35mm相機,最後Kodak在1997年買下Chinon,今天很多Kodak的數位相機是由Chinon生產。
CE-4s機身前方的操控也相當普通。 照片中鏡頭左方是自拍旋鈕,可以定成5秒或10秒。 鏡頭左邊有兩個扳手,上面較長的是景深預覽用,下面那個是鏡頭鎖、向下扳才能轉動鏡頭再取下來; 鏡頭右方的按鈕相當於今天相機中的AE-L(曝光鎖定), 它只在AUTO下有效;鏡頭上方在五稜鏡下緣的小窗可以把鏡頭上的f值在觀景窗上緣顥示出來。
請注意到上面照片中五稜鏡左下角與鏡頭接環左上角的部份,那個區域空無一物, 但CE-5與CG-5有三個自動對焦的電子接點; 下面是CG-5的照片,三個接點清晰可見,這就是Chinon的自動對焦鏡頭與機身溝通的橋樑:
下面是Chinon鏡頭的各個角度。左上角的是正面,兩個透鏡是很明顯的(所以不少人叫它做bug eyes), 鏡頭右邊的黃綠色按鈕是自動對焦鈕,按下去鏡頭就自動對焦(所以自動對焦是由鏡頭起動而非機身, 因為機身與鏡頭並沒有溝通),自動對焦成功後鏡頭上方的指示燈會亮(右上照片), 觀景窗中的光圈顯示部份看得到亮光,同時會發出嗶聲; 如果不希望出聲,可以用鏡頭後方的開關把聲音關掉(左下照片)。 鏡頭本身是有驅動馬達的,而且要用三個AAA電池,所以鏡身很大也很重(462公克)。 因為電池與馬達等用了四分之三的鏡筒,距離與光圈的刻度只能刻在剩下的四分之一的空間中(右下照片), 因此很不容易調整光圈環。 使用這個紅外線AF鏡頭有好也有壞,好處是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仍然可以對焦,壞處則是被攝體旁邊或前方的強反光物體 (譬如透過玻璃對焦)會干擾接收,而且深色布料(比如黑色或近黑色)反射紅外線的能力較低,從而使對焦錯誤或失敗。
這個觀念被Canon拿來發展出一套AF系統。 因為系統中已經有了參考影像(從上鏡面M而來),於是在對焦時可以比對參考影像以及CCD上與對焦區域大小相同的影像, 在比對的過程中同時移動鏡頭(譬如,若比對影像離參考影像遠一些,就把鏡頭的對焦距離降低), 一旦發現兩個影像相同就停止移動鏡頭(亦即對焦完成)。 這道手續很容易求出對焦距離,因為準確對焦後兩個相同影像(在CCD上)的距離是一個三角形的底邊, 而對焦區域是該三角形的頂點,於是從底邊的角度可以算出三角形的高,它就是對焦距離。 這道手續在三角學(trigonometry)中叫做三角定位(triangulation), 因為Canon的系統用電子技術完成三角定位,所以Canon叫它做Solid State Triangulation(簡稱SST); 不過,這是廠商的廣告用語、沒有什麼高深的學問。
下面是Canon FD 35-70mm f/4 AF各個角度的照片。 左上角照片中可以看到兩個鏡片所需的窗戶,鏡頭邊的按鈕是自動對焦鈕; 換言之,起動自動對焦的是鏡頭而非機身,因為兩者沒有溝通。 右上角照片是鏡頭的另一面,我們可以看到鏡頭前方的對焦環與後方的光圈環。 左下角是鏡頭的後方,很明顯地沒有任何電子接點; 鏡頭後方面板上有:檢查電池鈕(最上方),對焦完成嗶嗶聲的開關,以及打開電池盒的開關(Canon這個鏡頭要用兩個AA電池)。 右下角是鏡頭底部,它只有一個變焦用的推桿。 這個鏡頭也是大又重(663公克),而且裝上機身後會歪一邊、讓有自動對焦鈕的那一面呈垂直狀態。
下面是把Canon FD 35-70mm f/4 AF裝在AL-1(Canon第一台有合焦指示、但卻沒有自動對焦的相機)上的樣子:
就Canon與Chinon兩者而言,不管那一個鏡頭比另一個先進,它們都是廠商在實驗自動對焦科技下的產品, 看看市場的反應與接受程度,以便擬定下一波產品的策略, 所以生產量都不大、一年多到兩年就下市,今天要找到這些產品還得相當有耐心。 不過,這一篇告訴我們早期自動對焦鏡頭的原理與實物,更重要的是早期並不只有Canon生產自動對焦鏡頭, 至少Chinon也是開路先鋒之一。
幸運的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居然碰到了一個Vivitar 28-70 f/3.5-4.8 AF Zoom, 在外型與規格上似乎就是Cosina的CT-90AF(見下面照片),它究竟是Cosina生產設計還是Vivitar的作品不得而知。 手上這個Vivitar是Canon FD-mount、而Cosina是Pentax K-mount, 合理的推測是Vivitar設計由Cosina生產、再順便弄一台相配的Cosina機身上市, 但如前所述,在1988年推出這款鏡頭已經是太遲了。
上左的照片是正面,鏡頭邊上的透鏡擷取影像做AF用途,而且只有一個, 所以在技術層次上似乎比早期的Canon與Chinon版本進步。 鏡頭上方是自動對焦完成指示燈,在一側標了Vivitar字樣下方的按鈕是起動自動對焦用(按住它鏡頭就對焦), 後方是一個蓋住似乎是閃光燈PC同步線的插座,因為手上沒有手冊所以不知道它的真正用途。 上右是鏡頭的另一側,在頂上有兩個開關,左邊的標了S與C、分別是單次對焦與連續對焦, 中央的開關標了AUTO FOCUS(自動對焦)與MACRO/OFF(近拍與關機), 所以近拍時得乎動對焦,對焦環在鏡筒最前方。 鏡筒底部是光圈環,標了3.5到22的光圈值與A(自動),鏡頭側面有一根變焦用的滑桿(上右與下左照片), 焦距從28mm到70mm,滑桿頂端是個黃色按鈕、先把鏡頭關機再按住黄色按鈕並且往MACRO方向推就進入近拍模式, 對焦是透過轉動鏡頭前方有很細的齒的對焦環(下左照片右方)完成,但自動對焦沒有作用。 下右照片是鏡頭底部,開關部份是電池室鎖,把它向鏡頭前方扳再掀起來就是電池室,這個鏡頭需要三個AAA電池。
以上是Vivitar 28-70 f/3.5-4.8 AF的簡介,於是本文就講過三個這一類型的鏡頭,剩下的第四個Chinon 35-70等到找到了再談。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