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機短篇(非SLR)】:Universal Minute-16(1949)

【相機短篇(非SLR)】:Universal Minute-16(1949)

冼鏡光
September 16, 2013上線
April 21, 2025搬家到此

五年多前(2008)此地介紹過美國相機廠Universal在1933年生產的簡單相機 Universal Model A(簡稱為UniveX A)。 Universal透過各種行銷手法,很快就賣了100萬台、據說總共有300萬台的銷售量,這是相機史上第一台破百萬的機種, 也使生產商Universal一砲而紅。 Universal的下一台名(也是怪)機是1938年的Mercury(見下面照片),然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相機工業幾乎停頓。 戰後民用工業逐漸回復正常,Universal期望用低價大量銷售的機型再造Model A的奇蹟來挽救公司的財務危機。 在1940年代末,歐日的相機工業已經逐漸回復,而且進入美國市場,Universal方面在電影機上也有所斬獲, 於是決定生產16mm機型放手一博,這就是1949年的Minute-16,它是個造型像攝影機的16mm傻瓜相機。 下面是Minute-16的照片和CF卡的比較,尺寸顯然不大。

就在Minute-16上市的同一時期,歐日的16mm機型湧入美國巿場(譬如Gami、Minicord、Steky 等), 雖然有些機型價格奇高,但影像品質和可靠度都遠勝過Minute-16,再加上135底片機型開始普及, 使Minute-16難以再造風潮,於是Universal在1950年代初走入歷史。 有些研究美國相機工業人士認為,Minute-16是讓Universal倒閉的主因,一篇參訪Universal的報導指出, 廠房的長工作桌上推了幾千台Minute-16,但解說員仍然堅持已經有100萬美元的訂單, 所以Minute-16在巿場上是一個失敗的產品,導致Universal欠了200萬美元的債而破產。

這一篇我們談Minute-16,以後有機會再介紹Universal的另一台名(也是怪)機Mercury。

機身

下面是Minute-16左右兩側(鏡頭向前,下同此)的照片:

下面是機身右側。 上方扳手是上片桿,小圓窗是底片計數器(目前顯示0),下方標了箭號的螺絲頭用來調整計數器值,右上方的按鈕是快門鈕。 機身左側什麼功能都沒有,只有三個螺絲,所以就不必看了。

下面是機身前方,鏡頭是個固定在機身上的achromat,焦距為33mm(約略相當於135片幅的83mm)、最大光圈是f6.3。 照片右上角有個小撥桿,目前是停在f6.3上,往下撥可以把光圈定成f11或f16。 Minute-16就只有這三個光圈:f6.3、f11和f16(後期機型加上了f8)。 雖然鏡筒上有齒,似乎像是個對焦環,但事實上鏡筒不能轉動、是固定距離對焦的,從3英尺(約90公分)到無限遠都在景深範圍內。

下面第一張是機頂照片,前方是加了玻璃的方框、後方有個圓孔,把它們向上掀起像第二張照片那樣,這就是觀景窗。 取景時,眼睛從圓孔向前看,在看不到前方框框時的最大景約略就是會拍到的影像,這是古早很典型的觀景系統。

機底只有一個腳架孔,但也兼做觸發閃光燈的任務,後面介紹閃光燈時再講它。

下面這張照片是機背,上頭有個鈕,向O方向撥打開機背鎖、向C方向撥把機背鎖緊:

把機背扳開會看到機身內部(下面照片),結構十分簡單。 因為Minute-16只有一個1/50秒快門速度,所以連葉片快門都沒有而改用簡單的斷頭台式(也叫做閘式或間隙)快門。 這類型快門通常有一個固定的空隙,上片時往上昇、拍攝時往下降,於是空隙經過的地方開始曝光, 這相當於SLR簾幕快門上前簾和後簾永遠都固定在相同的空隙寬度。

裝片

和大多數16mm機型一樣,Minute-16 也是用卡匣式底片。 各家16mm底片的相容度本來就不高,Minute-16的16mm底片是Universal生產的獨家片匣。 下面照片是Minute-16的彩色正片,右邊是三卷裝的紙盒、中間是一卷底片的紙盒(上面標了1951年2月到期), 盒中是一個金屬圓筒(左側),圓筒內有塑膠卡匣底片和郵寄沖片放大用的地址標籤。 一卷底片可以拍14張14x10mm的照片,相對於135片幅的裁切因子是2.5。 拍完後得寄回Universal公司三個冲印中心之一處理,黑白照片大致上可以放到3x2,正片可以加框方便用投影機觀賞。

下左照片是片匣的底片面,右邊是背面、可以看到突出的橫條:

片匣的右邊(底片面向前)有兩個小突起(下面照片黃圈所在),裝底片時把片匣底部以大約45度的方式插入機身, 並且確定兩個小突起和機身內部的兩個槽對齊,再把上半部推入機身並且鎖住機背就完成裝片手續。 裝片完成後要(用右邊扳手)上片拍攝重複兩次,並且把底片計數定成1之後就可以拍攝。

拍完後,打開機背再用卡匣上的橫條向外扳就可以取出片匣,Minute-16是不需要倒片的。

外接閃光燈

Minute-16有一個專用、附了燈架的外接閃光燈(下面照片),它有一個反光板,圓筒是電池室,還有一個附了螺絲裝相機用的橫桿。

下面照片是燈架底部,圓筒下方是塑膠蓋子,打開後裝卸電池(見下文)。 蓋子和橫桿的螺絲有電線相連,螺絲是鎖相機用,按下快門時會透過這條電線觸發閃光燈。 橫桿的另一端用螺絲固定在閃光燈圓筒內,鬆開螺絲可以調整橫桿的高低位置。

下面是圓筒的底部,它有一個L型的鎖,先橫轉再向外抽可以取下蓋子裝卸電池。 Minute-16需要兩個AA電池,裝電池時得把電池正極(突出端)向內、負極和蓋子上的彈簧接觸。

下面是閃光燈頂端,圓筒中空部位是裝閃光燈泡所在。 使用(日光)彩色底片時用GE 5B或Sylvania 25B燈泡,黑白底片得用GE 5或Sylvania Press 25燈泡,此地B表示燈泡有藍色塗料。 照片中的燈泡是GE M5B。

因為閃光燈泡只能用一次,所以發光過後就得換燈泡。 基於燈泡座的規格,有些燈泡可以直接取下(小心燙手),另一些可以撥圓筒頂端的環(見上面照片)把燈泡彈出來。 如果是用後一類燈泡,裝燈泡時得先轉一轉環使燈泡可以裝到底,裝了燈泡後轉環鎖緊,使用後用環把燈泡彈出來。 要特別注意的是,相機和閃光燈連接好後、要拍攝前才裝燈泡。 如果先裝燈泡再連接相機和閃光燈,當腳架的螺絲轉入機身時可能會觸發閃光燈,原因就是相機是透過腳架孔觸發閃光燈的。 下面是相機和閃光燈連接好再裝上燈泡的樣子,不過不是用為Minute-16生產的腳架。

規格

下面是Minute-16的簡單規格:

結論

上面瀏覽了Minute-16的各項功能和配件。在1930和1940年代,Universal的不少相機用鑄壓成型(due-cast)方式生產, 技術方面可以說很好,但是Universal的相機在設計上總是有不少缺陷,加上良率不高而且稍嫌誇大的廣告, 在市場上的口碑並不十分好,縱使是針對大眾市場的低價產品,一旦有所比較(日系、德系、美系的類似產品)就無法討好, 最終以破產收場。

就用Minute-16為例,造型上的確有點可愛但並不十分突出(見Minicord和Steky)。 鏡頭據說是從德國進口,但看過那麼多報告幾乎全是負面。 Minute-16穖身上最大的問題是很不可靠的快門和很不可靠的上片機制; 前者常常失靈而無法拍攝,後者則是造成底片卡住使相機完全不能使用。 成因為何個人並不十分清楚也不想進一步研究,但總是認為和相機很粗糙的品質脫不了關係。

另一個使Minute-16失敗的原因是底片和它的沖放服務,Universal可以說是成也底片敗也底片。 前面提過,Minute-16使用Universal特製的匣裝底片,拍完後得把片匣寄到三個指定的沖片中心處理, 就在同一時期135底片開始普及而且沖放程序自動化,那段日子磚頭機Argus C-3在美國風行, Universal自己相機用自己底片(其實是賺底片和沖放)的策略在標準化之下完全失效, 縱使加速Minute-16沖放自動化也難挽頺勢,最後只能以失敗結束。

這樣就結束有關Minute-16這台失敗相機的介紹。 Minute-16在二手市埸上不很值錢,除非是整套連盒帶閃光燈等配件一起出售(見下面照片), 弄一組完整的Minute-16當擺設會是引人注目的有趣玩具相機。 另外,有關Universal的興起和進一步的資料, 請看Universal Model A這篇文章。

更新紀錄

  1. September 16, 2013上線
  2. April 21, 2025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