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ky :造型獨特小巧的16mm相機(1947)

Steky :造型獨特小巧的16mm相機(1947)

冼鏡光
July 19, 2009上線
August 16, 2025搬家到此

不久前在老機雜記系列中介紹過兩型16mm相機: Minolta-16與Minicord,一時聊得興起,索性再講更早期(1947年)的Steky。 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幾年,因為物資短缺,很多相機廠都不得不走上生產低價小型機這條路,於是16mm機種像雨後春筍般湧現, 各家都挖空心思設計小巧而且好用的機型。 當然,有些產品叫好也叫座(譬如風行一時的經典Minox,雖然它不用16mm底片), 有些叫好但不叫座(譬如Gami 16與Minicord)、價格高昂也許是主因, 但日系機型一般走低價位、簡單好用的路線,很快地就打入歐美市場。 不過日系機型也不完全成功,Minolta-16與Mamiya 16就很暢銷(特別是Minolta-16), Steky相對而言就差了些,還有些機型(譬如Darling 16)則默默無聞,變成罕見的收藏家追逐對象。

在16mm機型中,Steky可以算是比較小巧、造型十分獨特的,依推出的順序一共有Steky、Steky II、Steky III、 Steky IIIA與Steky IIIB五型,下面的照片是一台Steky II與一張CF卡的比較。 雖然照片中是用Steky II,但所有的Steky機型(Golden Steky除外)除了一些細微所在之外, 長相幾乎一模一樣,所以這篇文章就用比較成熟的Steky II為準。

接下來,我們用Steky源流、機身、鏡頭與光圈、快門速度、裝片、其它鏡頭、Steky各機型概說的順序討論。 為了避免困擾,文中提到相機的左(或右)側,就表示鏡頭朝前時機身的左(或右)邊。

Riken與Steky源流

我們今天熟知的Ricoh源遠流長,1917年時Riken(Rikagaku Kenkyūjo的縮寫,理化學研究所)與Riken基金會就已經成立, 1927年成立了Rikagaku Kōgyō K.K.(理化學興業)銷售Riken理化學研究所的產品, 1936年時生產相紙部門變成Riken Kankōshi K.K.(理研感光紙)。 理研感光紙在1937年買下生產Olympic系列相機的Asahi Bussan G.K.(旭物產), 成為理研感光紙的子公司Asahi Kōgaku Kōgyō(旭光學工業), 理研感光紙本身則在1938年改成Riken Kōgaku Kōgyō K.K. (理研光學工業),並且開始生產相機。 在1941年,旭光學工業轉化成Asahi Musen Kōgyō K.K.(旭無線工業), 二次大戰後的1947年日本有若干16mm機型上市(譬如Rubix 16與Dan 16), 但只有旭無線工業的Steky成功打入世界市場! 後來旭無線工業變成Asahi Seimitsu Kōgyō(旭精密工業),在1940代與1950年代生產相機,1953年併回理研光學, 最後在1963年改用相機名稱Ricoh做公司名稱。請注意,Riken的Asahi與Pentax前身的Asahi沒有關聯。

機身

Steky沒有Minicord那麼完整的功能,機身設計自然就十分單純,下面是機身兩側的照片。 相機右側是上片與捲片機制,左側有觀景窗與一個備用的黄色濾鏡,前方有鏡頭、快門扳手(弧形)與選擇快門用的小撥桿, 如此而已,頂端、底部、與機背都沒有什麼功能; Steky還有一個鏡頭蓋,但我的早已遺失。 所以,所有的Steky機型就都這麼簡單(或陽春),但造型卻十分獨特可愛。

下面是機底的照片,我們看到機身上刻了Model II字樣,表示這是一台Steky II。 機底蒙皮上依稀可以看到Made in Occupied Japan,指出這台相機是盟軍佔領日本時的產品, 算是較早的Steky II,晚期產品沒有Occupied字樣。

鏡頭與光圈

所有Steky機型的鏡頭都是25mm f/3.5的Stekinar Anastigmat標準鏡頭(見面照片), 光圈標示從3.5到16(最早期的Steky只到11),鏡頭的對焦距離固定在1公尺(約3英尺)左右、也就是沒有對焦功能。 很多文獻都說這個鏡頭採用Triplet的三片三群設計,我並沒有見過它的光學結構圖,不過Triplet是個很自然的選擇。

鏡筒頂端有一個紅點(見下面照片),把光圈值對正紅點就定好光圈。 Steky的光圈可以連續調整、定在兩個光圈值之間任何所在,照片中是在3.5與4之間。

前面提過機身左側突出的部份有一個黃色濾鏡,把它拔下來(它沒有螺紋)再壓到鏡頭上就行了(見下面照片), 黄色濾鏡是黑白攝影用的基本濾鏡。此外,拍攝時得用機身左側的觀景窗取景構圖。

快門速度

鏡頭上方的弧形是快門扳手,向外扳就打開快門拍攝、並且自動再上快門。 快門扳手旁邊、在Steky字樣下方的圓鈕可以左右撥動用來選快門速度,選定的速度會在Steky字樣上方小圖孔中顯示。 所有Steky機型都使用鏡後葉片快門(見後文)、只有四個快門速度:1/25秒、1/50秒、1/100秒、與B快門,照片中是定在1/100秒。

裝片

下左照片是Steky左側頂端,把頂上彎出來的把手向上並且向左扳,就可以取下機身左側(下右照片), 於是我們看到兩個黑色、一半圓形另一半平整的片匣。 在機身中,上方(照片右上角)是空片匣、下方則是有底片的片匣。 請注意,這是特別為Steky生產的金屬片匣,與其它16mm機種的不相容,這個換一個廠牌就得換一組片匣的現像實在令人頭痛, 所以Kodak在1972年推出標準規格的110底片後,16mm底片很快就退出市場。

片匣兩端的蓋子是可以拔下來的,下左照片中有一個片匣蓋已經取下、露出片匣內的(無導孔)底片。 片匣中有一個轉軸,兩端都有螺絲頭樣的槽。片匣邊緣有絨布墊,它下方是底片的出入口,所以不會刮傷進出的底片。 下右的照片顯示兩個片匣的裝法,有絨布墊的部份得朝機頂(照片左方)。

下左照片是沒有底片的片室,左方裝空片匣部份(黄框處)用來卡住片匣軸中央的槽,它與機身右側的上片旋鈕相連, 於是轉上片旋鈕時會帶動片匣中的轉軸,把拍過的底片捲入片匣,而不會造成卡住底片或把底片不規則地塞在片匣裡頭, 也可以上片上得準避免整格或部份底片重覆曝光。 事實上,早期16mm機型中,Steky是很少出現上片問題的相機。 裝片時首先從空片匣中取出中央的轉軸,再從裝了底片的片匣抽出6公分左右的片頭並且卡到空軸中, 放回片匣、把蓋子裝回去,接著依下右照片黃線所示把底片與片匣裝入機身,最後裝回機身左側面板就大功告成。

下面照片是機身右側,照片中的大旋鈕是上片用。 裝好底片後得轉上片旋鈕直到卡住為止,按快門扳手拍一張(這張在裝片時已經曝光), 用上片旋鈕再上片一次,這一張才是真正的第一張可用的底片。 接著把底片計數轉盤(照片中標了數字)依標示方向把紅點定在0到4之間四分之一左右的位置,表示下一張是第一張可用的底片。

接下來,扳快門扳手就可以拍攝。再上片時得先把上片旋鈕與底片計數轉盤之間的小圓片往機背方向扳住,才能用上片旋鈕上片。 拍完最後一張底片再上片就不會卡住上片旋鈕,於是就可以把片尾捲入上方的片匣,再把片匣取出、送去沖放, 下方的空片匣則裝到上方準備拍下一卷底片。

其它鏡頭

Steky的鏡頭是可以更換的,除了一個像目前DC用、裝在鏡頭前方(非常少見)的廣角轉換鏡頭之外,還有三個40mm望遠鏡頭: 比較早推出的Steky Sun-Tele 40mm f/5.6、 和稍後上市的Stekaton Telephoto 40mm f/5.6與Stekaton Telephoto 40mm f/3.2。 下面照片是Steky Sun-Tele的40mm f/5.6,光圈有5.6、8、11、16四個選擇,對焦距離從3.5英尺(1公尺多一些)到無限遠。 因為Steky的觀景窗是分離的,使用這個鏡頭時不但得目測距離,還要在觀景窗中估出望遠鏡頭所能拍到(在中央部位)的景, 不過Riken為Steky望遠鏡頭生產了一個匹配的罩子,扣在觀景窗上正好露出鏡頭可以拍到的部份。 另外,望遠鏡頭還有一個匹配的遮光罩。

把Steky的鏡頭以逆時針方向旋轉就可以取下來(見下面照片),我們看到在機身內的鏡後葉片快門。

下面是把望遠鏡頭裝上Steky的樣子:

不少網路與書籍的作者都會提到Steky可以裝16mm或8mm電影鏡頭,這是不正確的。 Steky鏡頭的螺紋口徑大約是15.9mm左右(實測)、紋距(pitch)不詳、卡口距(flange distance)不詳但比20mm稍長(實測)。 另一方面,16mm電影鏡頭C-mount的口徑是1英寸(25.4mm)、紋距是0.03125英寸、卡口距為0.69英寸(17.526mm); 較小的8mm用D-mount鏡頭口徑是5/8 = 0.625英寸(15.875mm)、紋距也是0.03125英寸、卡口距是12.29mm。 所以,C-mount的電影鏡頭不可能直接裝上Steky(因為口徑太大),D-mount鏡頭或許可以裝(不知紋距是否相符), 但是卡口距太短而無法對焦到無限遠。

Steky各機型概說

Steky是全金屬機身(60×25×30mm)算是很小的一型,片幅是10×14mm。 因為1947年是二次大戰結束、盟軍佔領日本的年代,所以機底上刻了Made in Occupied Japan字樣, 不過也有些Steky刻的是Made in Tokyo Japan或Made in Tokyo,這些是最早期的Steky, 市面上不很常見、出現了也比較貴。

Steky的第二型Steky II在1950年上市,因為盟軍在1952年4月28日終止佔領日本, 所以Steky II機底會有Made in Occupied Japan字樣(前面已經看過了),但為數應該不多; 從Steky II起,所有Steky機型都由理研光學生產。 Steky II與Steky幾乎是同一台相機,只有在細微的地方與鏡頭的光學結構有稍許更動 (特別是最小光圈從Steky的f/11改成Steky II的f/16,此後就不再變動), 而且左邊面板上除了Steky Camera之外還刻了Model II、Mod. II、或類似的標示(見下面照片)。 隨著Steky II出現,Riken還生產了Steky Sun-Tele 40mm f/5.6望遠鏡頭,一個到17mm的廣角轉換鏡頭(DC用的那種)、 濾鏡(UV、紅、綠與80A)、遮光罩、相機皮套、小型腳架、外掛觀景窗罩(給望遠鏡頭用)等等。

Riken在1952年推出叫做Hanken的日本警用版Steky,它的特色是黑色機身、不太一樣的快門扳手、底片計數盤、上片系統、 以及一個直角觀景窗。這是一台極為罕見機型,拍賣價直逼三千美元或更高。 CollectiBlend 這個網頁上有Hanken的照片。

Steky的第三型,Steky III,在1953年推出,不過這個年代是有一點疑問的, 因為我看過標了Made in Occupied Japan的Steky III,所以真正上市的日期應該是1952年盟軍終止佔領日本之前, 然而也有可能是部份相機在終止佔領之前就生產完成、但在盟軍撤走之後才上市,這一段公案就得由精研日本相機史的專家解答了。 Steky III基本上就是一台Steky II, 比較明顯的改變是選快門速度扳手的開孔從Steky II的弧形改成半月形 (下半是弧形上半是直線,然而我也看過Steky II上也如此,不知道是否有人經手時裝錯了左邊面板), 機身左側刻的是Model III字樣。 接著,Riken在1954年推出Model IIIA,它大致上是一台Steky III, 但機身左側刻了Model IIIA、並且多了一個沒有觸發接點的閃光燈座,在鏡頭下方有一個閃光燈同步線插孔。 最後,Riken在1955年推出Steky IIIB,這是從Steky IIIA稍許修改而得, 原來的Model IIIA字樣換成Model IIIB。此外,IIIB的快門扳手比較長、長到蓋過前方面板左上角(面對鏡頭)的螺絲, 而且選快門速度的扳手開孔回到Steky III與更早期機型的弧形,然而卻在Steky字樣上方而且向上拱, 顯示快門速度的圖形小孔則換到Steky字樣的下方。

這個造型的Steky相機到Steky IIIB就告終, Riken後來在1957年推出的Golden Steky與1958年的Golden Ricoh 16回到傳統相機造型, 這兩型以及Ricoh 16除了名稱不同之外,事實上是同樣的機子,往後我們會談到。

小結

就這樣,我們把Ricoh(其實是Riken)早期的16mm機種Steky做了個簡單的介紹, 它的下半段(Golden Steky與Golden Ricoh 16)就留到日後有空時再說。 這些Steky中最常見的是Steky III的各型,Steky II次之,Steky就比較少見了,至於Hanken則十分罕見, 據說是日本警方把它銷毀,漏網之魚極少,所以Hanken是很多收藏家追逐的對象。 如果您對這類小型16mm相機有興趣,不妨找一個Steky II或Steky III把玩; 若家中有暗房設備,在選購時記得檢查是否有兩個片匣,以便自行分裝底片。本篇就到此為止,祝玩機愉快。

更新紀錄

  1. July 19, 2009上線.
  2. August 16, 2025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