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olta-16大系:最暢銷的16mm迷你相機(1950-1974)

Minolta-16大系:最暢銷的16mm迷你相機(1950-1974)

冼鏡光
March 21, 2009上線
August 13, 2025搬家到此

在年輕一代愛好攝影朋友的心目中,底片相機大概就是135厎片或是APS底片機型,年歲稍長的可能玩過碟式底片, 再年長些就多半用過110底片了。 那麼在110底片之前呢?大家應該還會想到半格相機(譬如Olympus Pen F、其它Olympus Pen和Canon Dial 35等等), 此外還有其它機型嗎? 當然有,這就是從二次大戰前一直流行(特別是戰後物資缺乏的年代)到1970年代中葉的16mm相機, 這些機種要到Kodak發表110底片與110相機後才逐漸功成身退。 各位不妨回家翻翻爺爺奶奶的珍藏或問問父母親有沒有小型相機,也許會打開些塵封的往事、找出一台您從來沒見過的小相機也不一定。

這些16mm相機使用16mm電影底片,不過各家有不同的裝填方式,從來沒有標準片匣,所以相容性一直是個問題。 在16mm機種中最有名的不外乎意大利的GaMi 16、德國的Rollei 16、 奧地利的Minicord這些歐系昂貴名機(Minox的8×11mm片幅也可以勉強算進來), 但日系的Steky(與Golden Steky)、Golden Ricoh 16、Mamiya-16與Minolta-16走平價路線似乎更得人緣。 日系機型中,Steky(1947-1955)與Golden Ricoh 16(1957)很早就收山,Mamiya也沒撑多久(1949-1962), 倒是Minolta-16連續生產25年(1950-1974)、是最長命當然也就成為最暢銷的系列, 所以老一輩拿來做隨身機的很可能就是Minolta-16系列中的某一型。

正因為Minolta-16的長命與暢售程度,相信國內一定有不少朋友的長輩手中有一台Minolta-16, 所以我用Minolta-16做為16mm小相機的第一篇,往後再陸續談其它機型。 可以想見的是,對這種老相機有興趣的朋友不多,所以看這篇文章的人也不會很多,不過我寫這一篇的用意倒是期望留下一個記錄, 讓往後想要找Minolta-16的朋友有個切入點,人氣的課題倒是十分次要。 Minolta-16在25年內出了10型,我打算把每一型都做足夠仔細的介紹,所以本文相當長,也期望各位指出錯誤、讓這一篇文字可以流傳。 另外,日文翻譯總是一個問題,年代久遠後更難找到當年的譯名,如果您手上有當年的翻譯名稱,敬請不吝告知。

下面是Minolta-16家族,最前面是元老Konan-16 Automat(1950-1957), 接下來左邊是Minolta-16(1957-1960)右邊是Minolta-16 II(1960-1966), 第三排左邊是Minolta-16 P(1960-1965)右邊是Minolta-16 Ps(1964-1974), 再往上自左而右是Minolta-16 EE(1962-1964)與Minolta-16 EE II(1963-1965), 最上一排自左到右是Minolta-16 MG(1966-1971)、 Minolta-16 MG-S(1970-1974)與Minolta-16 QT(1972-1974)。 所以這一系列從Konan-16 Automat起到最後的Minolta-16 QT止一共生產了25年,但生產量不詳。

在進入正題之前不妨先說說這一系機型的來歷。Minolta是在1928年由Kazuo Tashima(田島一雄)創立, 公司名稱是Nichi-Doku Shashinki Shokai(Japan-Germany Camera Company, 日德相機公司 -- 譯名待查),簡稱做NIFCA(NIppon Foto CAmeras), 生產使用德製鏡頭與快門、日製機身的相機。 NIFCA這個名稱用到1931年公司改組為止,然後換成Molta Company (Molta是Mechanismus Optik und Linsen von TAshima -- 譯名待查), 在這段日子中開始用Minolta做商標。 接著在1937年又把公司名稱改成Chiyoda Kogaku Seiko, K.K. -- 譯名待查),成為日本第一家完全自製零件的相機公司, Chiyoda Kogaku這個名稱一直用到1962年才改成Minolta Camera Company。

Gakan Nishimura(西村雅貫)在1947年成立Konan Camera Laboratory(譯名待查), 在1947與1948之間設計了一台叫做Mica Automat的相機, 後來與Minolta合作、在1950年12月推出經過改良的Konan-16 Automat, 這就是生產25年的Minolta-16系列的序幕。 由於Konan與Chiyoda的合作關係,Konan-16 Automat一開始就使用Chiyoda的Rokkor鏡頭; 之後,1957年Konan-16 Automat變成Minolta-16,生產商仍然用Chiyoda,一直到1963年前後才改成Minolta。

有了這些背景資訊後,我們就從Konan-16 Automat開講、一直說到最後的Minolta-16 QT。

Konan-16 Automat

前面提過,Minolta-16的前身是Konan-16 Automat(1950年到1957年),所以我們從它談起, 以下我把Konan-16 Automat簡稱做Konan-16。 Konan-16與早期其它相機一樣,是金屬機身,拿起來會感到有相當的重量。 下面是Konan-16的機頂,Konan-16 Automat的字樣刻在機頂上,機頂前方是底片計數窗,在後方機背的小長方形是觀景窗, 右邊的缺口是讓使用人抓住把相機從外殼中抽出來用的,但我發現直接抽相機腕帶還容易些,因為機身與外殼之間的阻力太大。

下面是機底,除了兩列字之外什麽都沒有,左上方標的是鏡頭規格LENS:ROKKOR 1:3.5 f=25mm,右下方是MADE IN JAPAN。 照片中的Konan-16是比較晚的版本,早期(1950到1952)標的是MADE IN OCCUPIED JAPAN,因為在此之前日本是盟軍佔領區, 1951年9月8日簽定舊金山和約、1952年4月28日起日本再度成為獨立國家, 從這個日子起才刻上MADE IN JAPAN。所以,照片中的Konan-16是1952年以後的產品,但確實的日期就不得而知了。

把機身抽出來到某個程度就會卡住(這是拍攝位置),於是會看到相機的操控部份(見下面照片)。 在這兒,圓形的是快門鈕,上方的轉盤選快門速度(T、B、1/25秒、1/50秒、1/100秒、1/200秒), 下方的轉盤選光圈(f/3.5、f/4、f/5.6、f/8、f/11),把要用的光圈與快門速度對正機身上的黑點後就可以按快門鈕拍攝。 Konan-16採用Minox發展出來的推拉式上片機制,把機身拉出來時就上片,但Konan-16的設計比較像早期的Minox機型, 拉出來後如果沒有拍攝就把機身推回機殼,於是再拉出來時又會上片一次,因而造成浪費一格底片。

下面是Konan-16的前方,右下角的方型是觀景窗,左上角是鏡頭,這是把機身抽出來準備拍攝的狀態, 把機身推回機殼後觀景窗與鏡頭都會被擋住。

早期的Konan-16沒有外接閃光燈同步線插孔,後期機種在機身右側(鏡頭向前)手腕帶前方加了個插孔, 使用人可以在機身上加裝外接閃光燈用的燈座。 那個時代的外接閃光燈是用燈泡的, 我們在講Argus C時說過,把帶了個大反光罩的外接閃光燈與Konan-16裝在一起會讓人覺得後者更小。

Konan-16機身左側前方(鏡頭向前)有一個小扳手(見下面照片右上角黄圈處),把機身抽出來到底、把扳手向上扳再抽機身, 就可以把機身與機殼分離;機身完全抽出來之後會看到一個蓋子,把它向上而且向後掀打開後就是裝16mm底片的卡匣。 下面照片中左上角是機殼,右下角是打開蓋子後的機身,左下角是底片卡匣。

下面是Konan-16的前方與打開蓋子後的樣子(不含機殼),我們會看到鏡頭和觀景窗,以及底片計數的轉盤。

Konan-16使用卡匣裝填的16mm底片,影像大小是10×14mm(共20張),比4/3系統的13.5×18.0mm小一些、 片幅約略是4/3系統的58%。 不過16mm機型的最大困擾是各家裝填方式各行其是,而且卡匣也無法互換,所以Konan-16的卡匣也就不能在其它廠家的16mm機型上使用。

Konan-16在相機套中提供了兩個方形有框的濾鏡,一個是拍彩色用的UV、另一個是拍黑白用的Y48(黄色)。 把濾鏡框順著機身的槽推入機身、擋在鏡頭前面就行了。下面照片是把機身抽出來後再裝UV濾鏡的樣子,實際上並不需要如此。

Konan-16是沒有對焦機制的,使用人只要上片、定好光圈與快門速度、構圖後就可以拍攝。 Konan-16的尺寸大約是72(長)×46(寬)×22(高)mm, 把機身拉出來到拍攝位置時長度約為92mm,重量約297公克(含空卡匣與腕帶)。

Minolta-16與Minolta-16 II

Konan-16賣了8年之後併入Minolta體系,Minolta(那是還叫做Chiyoda)當然不會放過這個大好機會, 所以在1957年時推出Konan-16的改良版Minolta-16,於是Konan-16自此淡出市場, Minolta-16則從1957年起生產到1960年止。 Minolta對Konan-16的改良雖然不多,但卻十分重要,從這一型起Minolta逐漸成為16mm小型機的領先大廠,與歐系機型分庭抗禮; 又因為Konan-16與Minolta-16的設計簡單,這型相機的故障率相當低,手上的Minolta-16(與Konan-16)經過半世紀後, 除了慢速快門有點遲緩不準外,其它功能幾乎完全正常。

下面第一張是Minolta-16的正面,Konan-16 Automat換成Minolta-16, 第二張是底面,它仍然標了LENS:ROKKOR 3.5/25、與Konan-16的相同,但廠家改成CHIYODA KOGAKU-JAPAN, 不過後期的一些機型只標了JAPAN。 從這兩張照片可以看出Konan-16與Minolta-16十分類似,但Minolta-16改用較薄而且較輕的金屬,所以Minolta-16比較輕。 另外有兩個很明顯的改變:第一,原來在正面的底片計數窗移到底面一個扇形窗所在(見第二張照片); 第二,原來在側面的閃光燈同步線插孔移到正面邊上(見第一張照片)。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M-16-I-back-s.jpg [/IMG] Minolta-16最重要的改變之一是它的操控方式,它把光圈與快門速度轉盤放在機身右側(鏡頭朝前); 光圈標示與Konan-16的相同,但是快門卻簡化成只有三個:1/25秒、1/50秒、1/200秒(見下面第一張照片)。 正因為這兩個轉盤換了位置,把機身抽出來後就只有快門鈕(見下面第二張照片),這樣的設計在操作上比Konan-16方便得多。

把機身抽出來到拍攝位置時會被卡住(與Konan-16相同),下面第一張照片是底面在卡住的狀態, 把那兒的按鈕向下按可以鬆開卡住機殼的扣子,再向外抽就分離機殼與機身(見下面第二張照片)。 機身底面中央是底片計數輪,裝好底片後得把輪子上的S(start)與短線對齊; 底片計數以倒數方式從20倒數到0,到0之後還得繼續拍攝、直到E(empty)出現為止才能取出片匣, 如果不到E就取出片匣,最後拍攝的一張到兩張照片會曝光。

機身正面有個蓋子,打開之後就是裝片匣的槽(見下面照片),從這張照片不難看出Minolta-16的片匣與Konan-16的不同, 事實上還簡化了許多。 Minolta-16仍然使用10×14mm規格、一個片匣可以拍20張,在這個時候的16mm底片有兩排導孔, 不過照片中是較新、只有一排導孔的版本。 這個片匣的規格後來叫做Minolta 16片匣,是所有16mm片匣中使用最廣泛的一種,而這正是Minolta-16對Konan-16的第二項重大改良。

Minolta在1960年推出Minolta-16的下一代改良機種Minolta-16 II,這一型從1960年生產到1966年。 在外觀上,Minolta-16與Minolta-16 II幾乎沒有差異,因為改良所在是鏡頭。 從Konan-16到Minolta-16都是用Minolta的Rokkor 25mm f/3.5鏡頭,Minolta-16 II改成Rokkor 22mm f/2.8, 焦距短了些(視角稍大)、光圈大了些。 原來在相機正面的鏡頭標示移到機身前方面板上, 把機身抽出來後鏡頭旁邊就有ROKKOR 1:2.8 F = 22mm字樣,而且產地只剩下JAPAN(見下面照片)。

鏡頭改了,光圈也變成有六個(f/2.8、f/4、f/5.6、f/8、f/11、 f/16,多了 f/16), 快門速度也回到Konan-16時代、但卻標準化了的B、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1/500秒 (少了T但多了1/500秒),這要比Minolta-16強很多。下面照片是光圈與快門速度轉盤,另外還可以看到產地改成JAPAN。

Minolta-16與Minolta-16 II都沒有對焦機制,不過使用人可以購買近拍鏡拉近對焦距離, 所以濾鏡可以說是提昇這兩部相機實用性的必需品。 這兩型相機的濾鏡與Konan-16的類似,都是加了金屬框的,但是Minolta-16與Minolta-16 II的鏡頭大小不同 (II的比較大,見下面照片下方的相機),所以兩者的瀘鏡無法互用;然而除了大小之外,這兩型的濾鏡性能相同, 下面就以Minolta-16 II機型為準介紹。

下面照片是Minolta-16 II的濾鏡組,四個一組是一般用途、三個一組是彩色用。四個一組的部份, 一般而言,有UV、Y48(黃色)、近拍No. 1與近拍No. 2, 不過也有其它組合(譬如No. 0); 三個一組的通常是1A、81B與80A。每一個濾鏡的上緣標了型號(譬如Y48、No. 2、80A等),下緣標了產地JAPAN。

因為Minolta-16 II沒有對焦機制,在設計上無法對很近與很遠的被攝體對焦, 於是要拍攝很近的物體時得用No. 2或No. 3兩個近拍鏡之一,如果要對焦到無限遠,就得用No. 0這個遠拍(凹透)鏡了。 下面是Minolta-16 II不用近拍鏡、以及使用各個近拍(或遠拍)鏡在不同光圈下的景深,單位是公尺m; Minolta-16的最大光圈較小但焦距較長,所以在給定光圈下的景深比Minolta-16 II的淺一些,但相差極為有限。

Minolta-16與Minolta-16 II共用同一組閃光燈組件,但因為兩者都沒有閃光燈座(不過都有閃光燈同步線插孔), 所以用閃光燈時得要加買一個閃光燈座(Minolta把它叫做clamp、也就是夾子),這就是下左照片中的零件; 這個閃光燈座附了腳架孔,方便把相機裝上腳架拍攝。 這個座得繞在相機的機身上,但不要擋住鏡頭與觀景窗(見下右照片),如果習慣從後向前把閃光燈推入燈座,那就是照片的裝法, 但若習慣像用其它機型那像把閃光燈從前往後推入燈座,就得把燈座反過來裝。

在1950年代末與1960年代初,小型閃光燈泡已經出現。 Minolta為Minolta-16與Minolta-16 II生產過若干型小閃光燈,較早期的是Baby Flashgun、接著是Baby BC系列, 後來是DUO FIT S系列,它們都有同步線。 下左是Minolta-16與Baby BC III閃光燈,下右是用DUO FIT S,這兩者都用AG-1、AG-1B以及其它相容閃光燈泡。

用閃光燈前得先從底片敏感度與閃光燈說明書查出對應的GN值,再用估算的拍攝距離去除GN值得出光圈f值, 然後用光圈轉盤定出這個f值、把快門速度定成1/25秒或1/30秒,於是就可以拍攝了。 在沒有TTL閃光燈的時代差不多都是遵循這道手續使用閃光燈,Minolta-16系列也是如此,所以往後除非必要就不再重覆這道手續了。

Minolta-16與Minolta-16 II的尺寸相同,都是80(長)×47(寬)×24(高)mm,機身拉出來後是105mm, 所以比Konan-16稍大; 重量是150公克,比Konan-16輕很多。在這三型中,固然Konan-16因為產量少使它在二手市場上最貴, 但最好的機種卻是Minolta-16 II;另外, 除了最常見的銀色版外,Minolta-16 II還有藍、紅、綠、金、與黑五種顏色,不過市場上就很少見了。

Minolta-16 P與Minolta-16 Ps

Minolta也在1960年推出Minolta-16 P(以下簡稱做P型),這是一台非常簡單的相機; 從Minolta-16 P起,Minolta放棄了推拉式上片機制、並且大量使用塑膠,當然相機就輕了許多。 下面是Minolta-16 P的前方,minolta字樣在最左邊、中央是鏡頭、右邊是觀景窗、觀景窗一側是閃光燈同步線插孔。 機頂上有minolta-16標示(m是小寫),這個標示前方(鏡頭上方)的小窗是底片計數窗, 照片中在它左邊的方形是快門紐,其它的是相機操控部份,稍後再說明。

下面是機底的照片,我們看到MODEL-P的標示, 此外還有鏡頭規格LENS:ROKKOR 3.5/25(與Minolta-16的相同)和生產商CHIYODA KOGAKU。 在機身一側有腳架孔,這是第一台有腳架孔的Minolta-16機型。

下面這張照片是機背,左側是觀景窗,上緣自左而右是曝光轉盤、機背開關、與上片轉盤,機背上印了四個曝光設定的圖案, 自上而下是艶陽天、有薄霧晴天、多雲晴天、與多雲陰天(或艶陽天下的陰影)。

使用Minolta-16 P的第一件事是定ASA(今天的ISO)敏感度; 事實上,Minolta-16 P是Minolta-16系列第一台可以定ASA敏感度的機型。 機頂前方有稜狀紋理的圓片可以自由轉動(見下面照片),旋轉時在ASA下方的小窗會出現各個底片敏感度值(10、32、40、80、160), 轉到對應的值出現就停止,照片中是停在ASA 40。 在拍攝時,轉動機背上的轉盤,讓黃色的三角形指針對正現場亮度的圖示(見上面的照片), 於是相機用來拍攝的光圈就是黄色指標下方的f值。 在下面的照片中,ASA是定成40,黄色指標對正多雲晴天的圖示,這表示相機會用f/5.6拍攝。 很好用,不是嗎? 但快門速度呢? Minolta-16 P只有一個快門速度1/100秒! 所以,選擇現場亮度就不過是配合這個1/100秒的快門速度而已,連使用閃光燈也是如此,這是Minolta-16 P簡化過度的致命傷。

把曝光轉盤與上片轉盤之間的扳手向左扳(鏡頭向前)就可以打開機背(見下面照片),Minolta-16 P仍然用使用Minolta-16片匣, 片幅是10×14mm、拍攝20張照片。因為裝片與退片前面已經說過了,此地不打算重覆。

因為Minolta-16 P的快門速度與閃光燈搭配困難,所以推出後反應不佳, 於是Minolta在1964年推出改良型Minolta-16 Ps(以下簡稱做Ps型),而P型在隔(1965)年停產, Ps則一直生產到1974年整個Minolta-16系列停產為止。 Minolta-16 Ps與Minolta-16 P唯一的不同就是多了一個選擇閃光燈的扳手、 扳到閃光燈位置時把快門速度定在1/30秒的同步速度。 下面照中右方是P型、左方是Ps型,Ps型在鏡頭與觀景窗之間多了個扳手,一般拍攝時在白色點(三點鐘方向), 裝了閃光燈後得撥到紅色點(五點鐘方向),此外就沒有其它需要調校的地方。

下面是機背的照片,兩者一模一樣,不過Ps型多了設定閃光燈扳手的圖示:

下面是機底,兩者的標示都是MODEL-P,但Ps型的生產廠商改成MINOLTA CAMERA CO. LTD., 因為生產Ps型時Chiyoda已經改成Minolta。 由於P與Ps兩型都用同樣的標示,買二手相機時最好先查清楚有否閃光燈扳手,有就是Ps、沒有則是P, 這是很多(很可能過半的)賣家常會搞混的地方。

Minolta-16 P與Minolta-16 Ps共用同一組濾鏡,但與其它Minolta-16機型的不相容。 P與Ps的濾鏡是塑膠框,而且用類似SLR/DSLR鏡頭的爪式機制安裝,下面照片左上是一個濾鏡的反面,可以看到上方突出的「爪」; 上右是鏡頭部份,左右各有一個容納濾鏡「爪」的槽。 我個人對P與Ps的濾鏡與鏡頭部份頗無好感,因為它們是塑膠製品,很容易招來靜電吸住灰塵,一旦有了灰塵就不十分好清理。

M-16-P-filter-installation.jpg [/IMG] 裝濾鏡的手續是這樣的,首先把濾鏡以大約45度的方向放到鏡頭內,然後再向右轉45度讓濾鏡的「爪」卡到槽中。 因為P與Ps兩型都沒有對焦機制,所以得用近拍鏡才能對到較近的被攝體, 但是Minolta只為這兩型生產了No. 1與No. 2兩個近拍鏡而沒有No. 0遠拍(凹透)鏡, 不過光圈收到f/8以後景深就會從2.3公尺到無限遠。 下面是景深表:

Minolta-16 P與Ps也需要一個閃光燈座才能用閃光燈(見下左照片), 把螺絲穿過燈座的孔、再裝到相機的腳架孔中就行了(見下右照片)。 有了燈座之後可以用Minolta或它廠的閃光燈,不過得要用同步線插到機身的插孔, 下面第二張照片是裝了Minolta DUO FIT S閃光燈的Minolta-16 P。

Minolta-16 P與Minolta-16 Ps的尺寸相同,都是115(長)×42(寬)×28(高)mm, 比前三型都長很多,但因為P與Ps不用推拉式機制,所以只比把Minolta-16 II機身拉出來的長度(105mm)多一公分; 重量比140公克稍低、比Minolta-16 II的150公克輕10公克左右。

Minolta-16 EE與Minolta-16 EE II

推出Minolta-16 P之後兩年(1962),Minolta發表了Minolta-16 EE, 此地EE表示Electric Eye、也就是今天的測光表(老前輩會說這叫作做電眼)。 這一台Minolta-16 EE(以下簡稱EE)是Minolta-16系列中最先有測光表、最先有對焦機制(雖然很簡單)、 最先有觀景窗框線的機型,所以它向前跨了一大步,不過EE的測光表是硒(selenium)製、不必用電池但靈敏度不高, 所以EE在1963年被使用CdS測光、更進一步的Minolta-16 EE II取代,EE型則在1964年停產。

下面是EE的照片,前方自左而右是測光表、鏡頭、與觀景窗。 機身上方有minolta-16的標示,標示上方的圓形是快門鈕、上頭有可以裝快門線的螺絲孔(這也是Minolta-16系列的第一、 只是比較次要),在觀景窗上方是ASA/DIN敏感度轉盤,轉盤後方的長方形是厎片計數窗。 機頂後方左右各有一個轉盤,銀色的控制曝光、黑色的是上片用。

下面是機背與機底。機背左邊是觀景窗,另一邊標了MINOLTA-16 E.E 10×14、 鏡頭規格LENS ROKKOR 2.8/25、以及生產商CHIYODA KOGAKU。 Minolta-16 EE鏡頭的最大光圈又回到f/2.8! 機底左邊是腳架孔;另一邊是裝底片所在、上頭有標了OPEN與CLOSE字樣的開關, 轉到OPEN時可以把底片室的蓋子向上(以照片的方向為準)掀開,蓋子下方的長型小窗就是簡單的對焦機制。 另外,機身上腕帶一側有閃光燈同步線插孔,另一側沒有任何操控機制。

我們先看對焦的部份。 首先,觀景窗後方有很明顯的取景用框線(下左照片),外框是一般攝影,加裝近拍鏡後的取景範圍是從兩條短線起到右邊的邊緣, 這樣就可以避免近拍時產生平行視差。 片匣下方小窗是個簡單的對焦機制,其實它是個小撥桿,向左撥是一男一女的半身像、攝影距離是在7英尺(或2公尺)左右, 往右撥會出現房屋與兩棵樹、表表示攝影距離是在16英尺(或5公尺)左右,當然景深會涵蓋更大的區域。 雖然這個區域對焦方式很簡單,但要比在此之前各機種完全沒有參考基準來得好;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因為16mm機種片幅很小(10×14mm),於是景深很長,在不苛求的前提下區域對焦也的確夠用。

Minolta-16 EE機頂前方有定ASA敏感度的轉盤,上面標了ASA與DIN的對應敏感度(見下面照片)。 這個敏感度轉盤也是個快門速度轉盤,定在ASA 25、50、100、200、與400時就相當於分別選了1/30秒、1/60秒、1/125秒、 1/250秒、與1/500秒,其中1/30秒與1/60秒是閃光燈同步速度。 機背左方(鏡頭朝前)的銀色轉盤有兩個選擇:AUTO與FLASH。 不用閃光燈時轉盤應該在AUTO,於是相機會基於測光結果與ASA敏感度(亦即快門速度)定出合用的光圈(所以是快門先決)。 如果可以找出合用的光圈(範圍是f/2.8到f/16),觀景窗內右上角會出現黄點,於是可以拍攝。 如果觀景窗內右上角不出現黃點,通常表示曝光不足(在f/16與1/500秒之下還會曝光過度的機會不大), 於是得把曝光轉盤轉到FLASH,用ASA轉盤定到ASA 25(1/30秒)或ASA 50(1/60秒),然後用閃光燈拍攝, 相機會自動把光圈定成f/11。

Minolta在1963年推出取代EE版的Minolta-16 EE II(以下簡稱做EE II),這台EE II並不是EE的小改良, 而是全新的設計,最重要的改變是把硒製測光表改用CdS。縱使如此,EE II在市場上的時間也不長,從1963年生產到1965年而已。

下面是Minolta-16 EE II的正面,仔細看就會發現改變不大, 比較重要的有:(一)測光表改了樣子; (二)ASA敏感度轉盤移到測光表上; (三)底片計數窗變了樣子, (四)機身右側多了個電池室,因為CdS測光表需要用電,所以EE II得用一個PX 13 1.35V水銀電池, 目前水銀電池因為污染而絕跡,所以得用替代品。

下面是機底的照片,它與EE版相同,不過機背上的標示有少許差異。 在機型方面改成MINOLTA-16 E.E II 10×14,鏡頭規格依舊是LENS ROKKOR 2.8/25, 但廠商名稱換成MINOLTA CAMERA CO. LTD.。

原本EE上的AUTO與FLASH轉盤也有了更動,在EE II上轉動這個轉盤會在它右上角小窗的左邊顯示H(高速、1/200秒)、 L(低速、1/50秒)、或F(閃光燈、1/30秒)三者之一,於是相機基於測光結果、ASA設定、與快門速度選擇一個光圈。 一般而言,我們會用H拍攝,如果觀景窗內看不到黄點就得調降到L,若還是看不到黄點就只好用F與閃光燈了, 在使用閃光燈時相機會用1/30秒與f/11,這是和EE版相同的。另外,在小窗右側的是底片計數窗。

Minolta-16 EE II的測光表前面加了ASA敏感度轉盤(見下面照片),轉盤上印了ASA與對應的DIN敏感度標示, 使用者可以用邊上的黑色小桿旋轉ASA轉盤設定敏感度。轉盤中央是透光的,後方就是測光表。

Minolta-16 EE與EE II使用同樣的濾鏡、同樣的安裝方式,所以我們用EE版說明。 先檢查鏡頭前方是否有黑框,如果沒有就最好把它找出來。 EE與EE II的濾鏡都是無框的,就像下面左上角照片一樣。 把濾鏡放到鏡頭前方的框框內(下面右上角照片),再把黑框的上緣裝回去頂住鏡頭上方的銀色小桿(下面左下角照片), 然後把黑框上緣向機頂方向推、再把下緣往鏡頭方向壓,就可以把黑框固定在鏡頭前方。 取下黑框時用相反的手續:把黑框上緣向上推,再把下緣提起就可以取出來。 Minolta-16 EE與EE II的濾鏡型號是用很淺的顏色印在濾鏡的邊緣,要很仔細才能看出來,不十分方便。 另外,EE與EE II也有No. 1與No. 2近拍鏡,使用近拍鏡時得把對焦的撥桿撥到兩個人像(亦即2公尺)的位置, 於是用No. 1時把最近對焦距離縮短到1.2公尺,用No. 2時則是0.7公尺。 因為使用人無法控制光圈、當然也就無法掌握景深,所以計算各光圈下的景深沒有多大意義。

Minolta-16 EE與EE II使用P與Ps的閃光燈座,麻煩的是P與Ps的同步線插孔是在機身左側(鏡頭朝前), 但EE與EE II在左邊有了電池室而把同步線插孔移到機身右側,於是閃光燈的同步線得要足夠長才能從右側拉到左側, 個人認為這是設計上的敗筆。 下面的照片是Minolta-16 EE裝了Minolta Baby BC-III閃光燈的樣子,擋在眼前的同步線實在惱人。

Minolta-16 EE與Minolta-16 EE II的尺寸相同,都是112(長)×55(寬)×32(高)mm, 比前面幾型短一些、但寬度與厚度都略有增長;重量是275公克,只比Konan-16的297公克輕一些,比以前各型都來得重。

從生產時程(1962年到1965年)看來,EE與EE II只能算是過渡機種,因為接下來的Minolta-16 MG與MG-S就完全是近代相機的造型了。

Minolta-16 MG

Minolta在1966年推出的Minolta-16 MG(以下簡稱做MG)又把測光功能向前推進一步,而且機身造型設計更現代, 所以MG上市的時間也比較長,從1966年生產到1971年。

下面是Minolta-16 MG的正面,機頂上標了minolta-16 MG字樣(不過有些機型、譬如本文開頭Minolta-16家族照片中的金色MG、 就沒有MG字樣),前方自左而右(照片中的順序)是鏡頭、測光表(硒製、不用電池,與EE的類似)、與觀景窗, 右側可以看到同步線插孔。 機頂上左方大轉盤是上片用,它前方黑色長條中央部份是快門鈕(但去掉了EE與EE II的快門線插孔), 機頂右方的轉盤是設定ASA與曝光控制用,長方形的小窗是測光表指針。

下面是MG的背面與底部,左方的方框是有框線的觀景窗,右邊是選擇不用閃光燈(太陽圖示)或使用閃光燈(閃電圖示)的撥式開關。 接下來是測試對焦機制的蓋子(與使用人無關,所以不要打開它),最右邊的長方形是打開底片室蓋子(相機底部的大長方形)的開關、 向上撥可以鬆開機身內扣住底片室蓋的扣子,在機背上的是生產廠家標示MINOLTA CAMERA CO. LTD. JAPAN。 機身一側可以看到腕帶與一個插孔,腕帶是可以取下來的,於是裝腕帶的孔與旁邊的小孔合起來可以裝MG的閃光燈。

Minolta-16 MG的上片轉盤有從S、20、一直遞降到5、0、E的標示,這是底片計數的部份。 每次打開底片室,紅色的標示就退回到S處,上片後紅色標示會向E的方向移,所以從紅色標示的位置就可以知道目前還剩下多少張底片。

下面是機頂左邊的轉盤,這個轉盤既可以用來選ASA敏感度、也可以用來選光圈。 轉盤上半部標了f/2.8到f/16的光圈f值,下半部是從1/30秒到1/250秒無階段的快門速度, 在f/16與1/30秒之間的窗口會顯示ASA敏感度。 在選擇敏感度時,把轉盤(任一方向皆可)轉到卡住為止,如果再用點力往同一方向轉動,小窗口中就出現其它ASA敏感度, 如果在該方向看不到需要的敏感度,就往反方向轉再試一次。 轉盤上標出來的敏感度有25、50、100、200與400五項,不過中間還有32、80、160、與320這四個沒有標示的值。

Minolta-16 MG的測光方式也很容易,把相機對著被攝體,測光表會測被攝體所在的現場光, 於是機身左側長方形窗戶中的紅色指針會隨現場亮度移動(見下左照片), 再旋轉ASA敏感度轉盤、讓窗戶中透明(或銀色)指針的缺口移到紅色指針上(見下右照片), 於是ASA轉盤上與紅點對齊的是相機會用的光圈、與下方黑點對齊的是快門速度; 下右的照片指出相機會用f/4與大約是1/60秒的快門速度。 Minolta指出這是個EV系統,在ASA 100時,測光表的工作範圍是8 EV或16 EV; 在8 EV時會用f/2.8與1/30秒,當EV增加時光圈會收小快門會加快; 到了13 EV或更高時,快門速度會維持在最高的1/250秒,但光圈會繼續收小直到f/16為止。 這看起來似乎是個很簡化的做法,但縱使是今天的僾瓜機型還是在用這種「全自動」系統。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M-16-MG-meter.jpg [/IMG] Minolta-16 MG的鏡頭也有相當改進,因為MG沒有EE與EE II的區域對焦機制,所以得用近拍鏡拍攝近處物體, 但與之前機型不同的是,近拍鏡已經裝在鏡頭前方!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MG的鏡頭蓋,上面標了ROKKOR 1:2.8 f = 20mm,這表示MG的鏡頭焦距又短了些(視角稍大); 鏡頭蓋的右邊有兩個黑色突起「把手」,把兩者向左撥會露出鏡頭,這是拍遠處景物的狀態(下面中間照片); 拍攝近處物體時得用下方的「把手」把近拍鏡向右拉到鏡頭前方,這時鏡頭右上角會顯示半身像(下右照片)。

請注意,當鏡頭完全被蓋住時,相機是無法作業的,所以鏡頭蓋大致上就是個開關。

下面是Minolta-16 MG的景深表,近拍那一行是假設被攝體在1.2公尺處算出來的。 從表中可以看出,不用近拍鏡時,使用光圈f/8的景深就可以從1.6公尺到無限遠;加上近拍鏡後, 在f/16時景深是67公分到6公尺。所以,MG的鏡頭加上近拍鏡已經相當夠用。

Minolta-16 MG不需要外加近拍鏡,但Minolta至少為MG生產了UV與Y48(黄色)兩個瀘鏡, 它們呈L形,長的一端裝了濾鏡(見下左照片),短的一端有一大一小兩個孔、 大的孔對正腕帶孔而小的則對正腕帶邊上的同步線插孔。 裝濾鏡時得先把腕帶轉下來,把濾鏡大孔對正腕帶孔,再把腕帶裝回去鎖緊就行了,下右的照片就是裝好濾鏡後的樣子。

Minolta為MG生產了一個閃光燈MG Flash(見下面第一張照片)。 安裝閃光燈時得把腕帶轉下來,把MG Flash的螺絲對正腕帶孔、同步插頭對正同步插孔,再把螺絲鎖緊, 下面第二張照片是安裝完成的樣子。閃光燈的另一面有腳架孔,可以裝上腳架拍攝。

在使用閃光燈時必須先查出在既定ASA敏感度與使用燈泡下的GN值(Guide Number),然後估算閃光燈到被攝體的距離, 用這個距離去除GN值就得到光圈的f值。 接著,把機背的撥式開關撥到閃光燈端,於是相機會自動把快門速度定到1/30秒, 然後在機頂左邊轉盤上讓算出的光圈f值對正紅點後就可以拍攝。 請注意,機身另一側還有一個同步線插孔,讓使用人透過這個插孔裝閃光燈。

Minolta-16 MG的尺寸是114(長)×42(寬)×27(高)mm, 比前面幾型稍長、但寬度與厚度都降低少許; 因為大量使用塑膠材料,重量降到155公克,只比P與Ps稍重一點。

Minolta-16 MG-S

在MG停產的前一年(1970),Minolta推出Minolta-16系列中最先進的一型: Minolta-16 MG-S(以下簡稱做MG-S)。 它有比MG更好的操控方式,但更重要的兩項改良卻是外觀上看不出來的: 第一,MG-S使用CdS測光表(與EE II相同)、所以需要用電池(PX 675、1.35V);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MG-S把原本10×14mm片幅加大成12×17mm、面積是原來的1.45倍。 Minolta的做法是去掉底片上兩排導孔之一(只留下一排),但因為片幅加大, 一個片匣只能拍18張照片(有些機型的底片計數窗仍然從20開始), 我們在前面談Minolta-16與Minolta-16 II時看過只有一排導孔的片匣。 在Minolta-16系列中只有MG-S與稍後的Minolta-16 QT(Minolta-16最後一型)使用1217mm片幅。

下面是MG-S的照片,在相機前方自左到右是minolta的標示、鏡頭、ASA轉盤與測光表、與觀景窗。 機身一側是裝閃光燈的兩個孔(一個是螺絲、另一個是同步線插孔)。 機身上方有minolta-16 MG-S的標示,大轉盤是上片用,小轉盤用來選快門速度與閃光燈, 它旁邊兩側有小窗的是底片計數窗與快門速度顯示窗; 在機身前緣突起的銀色方形是快門鈕(仍然沒有快門線孔),另一邊是測光表的光圈指針。 另外,在上片轉盤邊上的紅色標示是底片平面的位置,Minolta-16系列各機型中只有MG-S有這個標示。

下面是MG-S的背面。 機底的片匣室蓋與EE和EE II的相同,機背只有觀景窗(有框線)與MINOLTA CAMERA CO. LTD. JAPAN標示,機身另一側只有腕帶。

Minolta-16 MG-S需要一個PX 675 1.35V水銀電池才能正常作業,所以拍攝前的第一件事是裝電池。 打開機底片匣蓋後會發現片匣室右邊(鏡頭向前)有一片可以向下壓的塑膠片, 把電池的正(+)極向機身負(-)極向片匣、順這片塑膠片往下壓到定位就行了。 目前手上沒有這種電池,不過下面兩張照片指出了裝電池的位置,下左是沒裝底片的樣子,下右是裝了底片。

Minolta-16 MG-S的操控集中在機頂左側(見下面照片)。 最明顯的就是在左邊的小轉盤,它分成內轉盤與外轉盤兩部份,內轉盤有A(不用閃光燈)與閃光燈兩項選擇, 使用人轉動內轉盤把A或閃光燈圖示對正小窗的位置(照片中是A、表示不用閃光燈)。 請注意,MG-S是電子相機,沒有電力就無法操作,所以Minolta想出了這個點子: 把相機定到使用閃光燈,縱使沒裝電池也可以用相機,不過快門速度就只有1/30秒。

[ 外轉盤是選快門速度用的,在轉動時它旁邊的小窗會出現1/30秒、1/60秒、1/125秒、1/250秒、1/500秒這幾個快門速度, 其中1/30秒是用紅色(見上面照片)、表示閃光燈同步速度。選好快門速度後,把相機對著被攝體, 於是機身上緣光圈窗的紅色指針就會隨現場亮度移動, 它指向的光圈值(f/2.8、f/4、f/5.6、f/8、f/11、f/16其中之一)就是相機在拍攝時的光圈。 如果指針落在右邊紅色區域(見上面照片),就表示曝光不足,得選一個較慢的快門速度或是使用閃光燈; 如果指針落在左邊紅色區域,則表示曝光過度,得選一個較快的快門速度。另外,在快門速度窗另一邊的是底片計數窗。

下面是MG-S的鏡頭與測光表部份,測光表(照片右邊)邊緣有ASA敏感度的選擇轉盤,可供選擇的敏感度有25、50、100、200與400, 中間還有32、80、160、與320這四個沒有標示的值,這部份是與MG一樣的。 鏡頭蓋上標了ROKKOR 1:2.8 f = 23mm,因為MG-S的片幅(12×17mm)比MG的(10×14mm)大, 所以MG-S的焦距也比MG的長一些。 這個鏡頭蓋也相當於一個開關,當它把鏡頭全蓋住時相機無法拍攝; 把兩個把手全向左邊推會露出鏡頭,這是拍較遠物體的狀態; 把下方扳手向右推、近拍鏡會蓋住鏡頭,這是拍近處物體的狀態,近拍鏡上標了拍攝距離是1.2公尺(或4英尺), 這部份MG也和MG-S相同。

下面是MG-S的景深表,因為MG-S的焦距比MG的長,所以在同樣光圈下MG-S的景深要比MG的來得淺一點。

Minolta為MG-S生產了三個近拍鏡與若干濾鏡(UV、1A、80B等),這些濾鏡可以直接安插到鏡頭兩邊的槽中。 近拍鏡有兩片鏡片,一片擋在鏡頭前方,另一片擋在觀景窗前方,測光表部份是空的(不會擋住測光表); 其它濾鏡比較短,因為不包含觀景窗部份,但有相同的濾鏡擋在鏡頭與測光表前方,所以就不需要人為校正曝光。 下面我們用近拍鏡為準討論。

Minolta-16 MG-S的近拍鏡有三個,用它們的拍攝距離命名為25cm、40cm與80cm。 每一組近拍鏡都有兩個配件(見下面照片):其一是近拍鏡本身,40cm與80cm兩者有兩片鏡片,但25cm沒有擋在觀景窗前面的鏡片; 其二是一條長度與名稱相等的鏈條,一端是圓頭另一端是個鉤子,這個鉤子得扣在腕帶的環上(見下面第二張照片)。

使用近拍鏡之前必需把相機上的近拍鏡移開,然後把近拍鏡順著鏡頭左側與測光表右側的槽自上而下地推入定位, 下面的照片是80cm裝了一半與到達定位的情形,我們可以看到鏡頭與觀景窗各有一片鏡片、而測光表部位則沒有。

在使用這些近拍鏡前得先扣好鏈條,再把鏈條拉直、讓圓頭在被攝體上,於是相機的位置就決定了。 下面是使用40cm與80cm兩者在各光圈下的景深表:

閃光燈方面,Minolta為MG-S生產了MG-S Flash與MG-S Cube-Gun,雖然MG-S Flash與MG Flash造型相同, 但因為腕帶螺絲孔口徑不同,MG-S與MG的閃光燈是不能互用的。 因為在談MG時已經介紹過MG Flash,此地用MG-S Cube-Gun做例子。

Flash cube(也會寫成flashcube)是在1960年代初出現的,它是一個小立方體, 四面都有一組AG-1閃光燈泡與反射罩(下面兩張照片中的左方),底部中央是個週圍有四段突出的小圓柱, 這是裝在閃光燈座上的插頭。 使用flash cube時,閃光燈座(或相機)內通常要用兩個AA或其它種類的電池(視閃光燈設計而定), 使用過一個燈泡之後,閃光燈座內的機制會把下一個燈泡轉到定位以便下次拍攝, 四個燈泡都用過後就得換flash cube了。 在買flash cube時千萬不要與1970年代初出現的magic cube(也寫成magicube)弄混, 這兩者在外觀上幾乎相同,但magic cube頂上有一個大大的X(下左照片的右方),所以也叫做X-cube; magic cube的插座是較大的方形(下右照片右方),所以flash cube與magic cube是不相容的。 另外,magic cube不必用電池,這是它比flash cube來得方便的地方。

下面是Minolta為MG-S生產的MG-S Cube-Gun的照片。 我們可以看到把蓋子抽出來後的樣子,黑色座上有裝flash cube的十字形插座, 缺口的部份是裝電池用的,右邊上方是用來固定到MG-S機身上的螺絲、下方是同步線插頭。 MG-S Cube-Gun得用一個Mallory M-504 15伏電池,不過這種電池早已絕跡、買不到了。 下面第二張照片是把MG-S Cube-Gun裝上MG-S的樣子。

Minolta-16 MG-S的尺寸是107.5(長)×46(寬)×26.5(高)mm, 與MG差異不大,重量是210公克,比MG重了55公克。

Minolta-16 QT

Minolta-16 MG在1971年停產,為了填補MG的空檔,Minolta在1972年推出Minolta-16 QT(以下簡稱QT), 它使用從MG-S開始的12×17mm片幅。 然而在1972年時,Kodak也推出了13×17mm片幅的110底片與110相機, 這種標準化而且片幅稍大的底片對非標準化的16mm底片造成相當的壓力,所以QT在推出兩年(1974)後也停產。 從1950年的Konan-16起到1974年的Minolta-16 QT止,Minolta-16總共生產了25年,可以說是最長命的16mm系列, 再加上售價低亷,這一系列當然也是最暢銷的16mm機種。 Minolta並沒有因為停產Minolta-16系列而受到打擊,事實上,Minolta很自然地把生產16mm機種的創意與技術用到110機型上。 就在停產QT後兩年,Minolta在1976年推出第一台110底片的SLR(Minolta 110 Zoom SLR)、 又在1979年推出第二型Minolta 110 Zoom SLR Mark II, 很多人認為第二型是最好的110機種,與Pentax的Pentax 110 Auto(1978年)分庭抗禮, 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看看Minolta 110 Zoom SLR:史上第一台110底片SLR(1976)這篇文章。

Minolta-16 QT與MG和MG-S很像,但有比較強的對焦功能。 下面是QT的正面,前方自左而右是minolta標示、鏡頭、測光表與ASA轉盤、最右邊是觀景窗。 機頂上自左而右是快門鈕、快門速度選擇扳手(只能選1/30秒與1/250秒)、光圈轉盤、 在光圈轉盤後方銀色的是測光表開關(EE Circuit Switch)。 在機頂後方的黑色大圓盤是上片轉盤,機頂上有機型標示minolta 16 QT,它旁邊是底片計數窗。 另外,機身一側(照片右邊)有裝閃光燈用的螺絲孔與同步快門線插孔,機身另一側只有腕帶而沒有任何操控機制。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M-16-QT-front-s.jpg [/IMG] 下面是QT的底面,片匣室的OPEN和CLOSE開關與MG-S的相同。 在開關上方是區域對焦的撥桿,上面標了1.2公尺(4英尺、近拍)、2公尺(7英尺、半身人像)、3.5公尺(12英尺、全身人像)、 與10公尺(30英尺、遠處物體)這些距離。 使用人依被攝體到相機的距離把撥桿撥到適當的位置,在觀景窗下方也會出現指針,指到近拍、半身、全身、與山岳的圖示; 所以,QT是Minolta-16各型中在對焦方面做得最好、最細緻的一型。 在機背上只有觀景窗(有框線)。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M-16-QT-rear-s.jpg [/IMG] Minolta-16 QT是電子相機,所以需要電池。 把片匣蓋打開後(見下面照片)會看到卡匣與電池室,QT用的是一個相當大的PX-30 3V電池, 不過PX-30已經停產多時,但還可以找到代用品。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M-16-QT-battery-s.jpg [/IMG] Minolta-16 QT的曝光控制仍然是Minolta行之有年的快門先決模式,使用人選一個快門速度、相機幫忙選一個光圈。 在QT上只有兩個快門速度可供選擇,1/30秒與1/250秒,使用人透個小扳手把標示指向30或250(見下面照片)。 在QT標示上方的是光圈轉盤,上面標了3.5、5.6、8、11、16、22這幾個光圈f值; 換言之,QT鏡頭的最大光圈從f/2.8降回f/3.5,但最小光圈可以收小到f/22。 在光圈轉盤後方是一片亮銀的金屬片,這是測光表開關,按下去後測光表才會有作用。 當使用人選好快門速度後,把相機對準被攝體,用左手或右手食指壓住測光表開關同時轉動光圈轉盤選擇光圈。 按下測光表開關後,觀景窗上方會出現O(左方)或K(右方),轉光圈轉盤時可能會讓O或K發亮, 如果能夠用轉盤調到某個位置使O與K輪流閃動,就表示曝光正確,按下快門拍攝時用的是光圈轉盤頂上的光圈f值。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M-16-QT-control-s.jpg [/IMG] 如果快門速度是1/250秒,但無論如何轉光圈轉盤都只有右邊的K字是亮的,縱使是用到f/3.5也是如此, 這表示曝光不足,得要改用1/30秒再試一次。反之, 如果快門速度是1/30秒,但無論如何轉光圈轉盤都只有左邊的O字是亮的,縱使是用到f/22也是如此,這表示曝光過度, 得要改用1/250秒再試一次。 另外,用1/30秒時觀景窗上緣會出現紅色區域,提醒使用人手震可能會使影像模糊。

下面是QT前方面板。鏡頭是蓋住的(所以相當於關機),鏡頭蓋的標示是ROKKOR 1:3.5 f = 23mm,所以最大光圈比MG-S的小。 要使用相機時得把鏡頭蓋向左拉開,如果仔細些就會發現QT沒有近拍鏡,原因是鏡頭本身已經可以對焦到1.2公尺。 鏡頭右邊是ASA敏感度轉盤,可供選擇的敏感度有25、50、100、200與400,中間還有32、80、160、與320這四個沒有標示的值, 這部份是與MG和MG-S一樣的。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M-16-QT-front-panel-s.jpg [/IMG] 下面是QT鏡頭在不同光圈與對焦距離下的景深表: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DOF-Minolta-16-QT.jpg [/IMG] 另外,QT可以使用為MG-S設計的濾鏡與近拍鏡,操作方式在談MG-S時已經說過,此地不打算重覆。

Minolta-16 QT也可以用MS-G的閃光燈,不過在生產QT時閃光燈科技已經從AG燈泡進步到目前的電子閃光燈, 所以Minolta為MG-S與QT生產了一個Minolta-16 Strobe Adapter,透過它可以使用近代的電子閃光燈。 這個adapter其實是一個中間有觸發接點的ISO閃光燈座,它一側有螺絲與同步線插頭(見照片右方), 另一側有同步線插孔、方便沒有中央觸發接點的閃光燈(譬如前述的Minolta BC系列與DUOFIT S)使用。 照片中的是Minolta的早期的電子閃光燈Electroflash CP。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M-16-QT-Flash-Adapter-s.jpg [/IMG] 使用這個adapter時得把它的螺絲與同步線插頭分別與QT或MG-S機身右方(假設鏡頭向前)的螺絲孔與同步線插孔對齊, 再鎖緊螺絲就行了。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QT裝了閃光燈座,第二張是加了閃光燈。 請注意的是,Minolta Electroflash有中央觸發接點(見上面的照片),所以不需要用同步線連接閃光燈與閃光燈座, 把同步線裝上去的原因是提示閃光燈座上的確有一個同步線插孔。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M-16-QT-adapter-s.jpg [/IMG]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M-16-QT-with-flash-s.jpg [/IMG] 裝好閃光燈後要如何使用呢? 在QT上1/30秒與1/250秒都可以搭配閃光燈,使用人得從目前的ASA敏感度查出閃光燈的GN值, 再用對焦距離(標在區域對焦撥桿上方)去除GN等到光圈f值,最後調光圈轉盤讓算出來的f值出現在最上方,於是就可以拍攝了。 雖然觀景窗內可能會出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的提示,不理會它就好了,因為是用閃光燈而不是用現場光。

綜觀QT這一台Minolta-16的收山之作,各式配件(濾鏡、近拍鏡、閃光燈、翻拍架等等)相當齊全, 再加上原本就有的冲放器材與幻燈機,應該可以算是十分完整的系統。 不過QT本身卻有些令我不以為然的設計,首先,我個人最不喜歡的就是那個大而笨重的PX-30電池。 第二是得按住測光表開關(在光圈轉盤後面)再轉光圈轉盤的方式,用起來讓指頭覺得怪怪的, 為什麼Minolta不讓轉光圈轉盤時自動打開、然後經過多少時間沒有動作後就自動關閉呢? 第三是快門線插孔只在EE與 II上曇花一現,然後就不再有了,快門線是在慢快門速度下近拍的必備配件。 第四,P、Ps、EE與EE II都有腳架孔,但MG、MG-S與QT要用腳架時都得把腕帶取下來, 但這樣相機就變成直立而得改變腳架雲台才能把相機放平。 第五,QT已經算是最後機種了,但快門速度卻只有1/30秒與1/250秒兩者,這實在是令人想不通的。 不論如何,從Konan-16到QT,Minolta-16系列機型的確陪伴過不少人的攝影歲月,做為隨身機雖然不如德系與意大利系精緻, 但卻的確好用、品質也在水準以上。

Minolta-16 QT的尺寸是109(長)×45(寬)×28(高)mm,與MG/MG-S差異不大, 重量是150公克,則是與MG差不多(輕5公克),比MG-S輕了60公克。

Kiev-Vega系列

不曉得您知不知道Minolta-16還有俄國版。 在烏克蘭的Kiev Arsenal可以說是copy大廠,二次大戰後Kiev複製了Zeiss Ikon的Contax II與Contax III, 也複製了Hasselblad,但您可能想不到Kiev還會複製Minolta-16! 下面的照片是Kiev-Vega(左邊)與Minolta-16(右邊), 除了造型有少許差異與標示不同之外(機身上看起來像Bera的標示其實是俄文的Vega), 這是兩台完全一樣的相機,不過鏡頭是用Industar-M 23mm f/3.5;Kiev-Vega從1960年生產到1962年。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Kiev-Vega-s.jpg [/IMG] Kiev在1961年推出Vega 2,它用同樣的鏡頭、但可以對焦;Vega 2從1961生產到1964年。 到了1974年,Kiev又重回16mm機種,生產了Kiev 30(1974-1983),不過片幅加大成幾乎與4/3系統相當的13×17mm; 此後Kiev又推出了Kiev 30M(1987-1989)、Kiev 303與紀念機種Kiev 1989,從1989年之後似乎就沒有新機了。 這些Kiev機型中除了Kiev-Vega幾乎是純copy之外,從Vega-2起開始加自創的功能, Kiev-30之後除了外表很像Minolta-16之外,內部已經有相當差異了。

後記

用了幾個星期終於寫完了這一個長篇。 寫作期間內人看我成天把玩這些小相機, 先是笑我返老還童(其實還沒那麼老,她只是笑我一把年紀能還在玩小時候夢想擁有的相機而已), 後來又說寫這種文章大概沒人看! 幾位好友知道我打算或正在寫這篇文章時也提到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工作,而且有興趣的人十分有限(因為機器年代久遠)。 不過我總是認為雖然這是業餘消遣,在取材上最好是均衡些,有時候仍然得有冷僻但重要的內容,用它們填補中文資訊在這方面的空檔, 所以老鏡叢談閒話SLR老機雜記攝影鏡頭基礎知識相機鏡頭Nikon鏡頭筆談 這幾個系列就是這樣來的。 這些文字在留下(中文)記錄上的用意大過打知名度與提高人氣的意圖,而且若沒有儍人帶頭做這些儍事, 咱們中文攝影圈就老是要靠外文書籍或外文網頁取得這類資訊; 能夠看外文固然是好事,但是看到或找到了也沒把握確定這些資訊是正確的, 中文論壇很多以訛傳訛的怪論不就是這樣流傳下來的嗎? 所以我才有好好整理資訊、再用中文呈現的心願。

因為Minolta-16曾經是最長命、也是最暢銷的一台16mm迷你相機,在相機發展史上自然有它的地位,所以就把它收錄到老機雜記裡頭。 有關Minolta-16的英文與日文書當然不少,但因為絕版很久而不容易找到,縱使找到了也不會很便宜, 所以在還能夠找得到資料時趕快收集整理才是正途。 為什麼從Minolta-16開始聊呢?內人也問過這個問題,說老實話我沒有答案, 或許到收藏的箱子中順手一撈就是某台Minolta-16也說不定。 不論如何,這篇Minolta-16畢竟是寫完了,在寫作過程中為了求証某些想法或史實到圖書館中看了不少書, 也買了幾本絕版很多年的名著,當然還搜了些Minolta-16的配件做測試,所以其實是愈寫愈覺得有意思的。

如果您對Minolta-16有興趣,eBay上多得很,通常十美元不到就可以買到一台,不過早期的Konan-16就不很便宜了。 許多晚期的機型(譬如MG、MG-S與QT)更是盒子、手冊、閃光燈、電池等一應俱全、幾乎像新品,但也不很貴。 不過,問題是賣家不一定弄得清楚相機細節、常會有「意外」,有時還得告訴賣方如何檢查相機,但若只是買回來玩賞, 那就沒多大關係了,不是嗎? 另一個問題是MG-S與QT都用目前絕跡的電池,所以要真正拿這些機型拍攝還要費心找代用品。 用Minolta-16「拍攝」?有可能嗎? 當然可以,在國外還可以買到16mm底片(黑白彩色都有),再自己分裝到Minolta-16片匣中,相機手冊內有教人如何分裝的說明, 此地不多談。 所以若有黑白暗房,自己沖放是大有可為、而且很有趣的。 另外,Minolta還為Minolta-16生產了一台小型幻燈機,下面照片是把機殼掀開後的樣子, 目前網上可以找得到幻燈片夾,如果自己能(或是店家願意幫忙)沖16mm彩色正片,樂趣又會多一層。

[IM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10-Minolta-16/M-16-projector-s.jpg [/IMG] 寫到這兒也應該是可以收筆的時候了,以上對橫跨四分之一世紀的Minolta-16系列介紹帶您瀏覽了從戰後幾年到日系機種抬頭、 然後獨霸市場的演變,雖然這只是一個廠家的一個系列,但由此卻不難看出整個大趨勢。 希望這篇文章會對您有點幫助,往後有機會再聊其它16mm機種。

更新紀錄

  1. March 21, 2009上線.
  2. August 13, 2025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