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December 24, 2012上線
August 16, 2025搬家到此
回顧2012年寫過的內容,發現相機少鏡頭多,
事實上相機文只有Petri Flex 7一篇,上一篇非SLR的相機文章是去(2011)年12月,
所以今年年底也寫一篇非SLR相機文章,這次打算談Golden Ricoh 16,一台金色的16mm(片幅是10x14mm)小相機。
此地談過若干16mm機型,包含有Minolta 16系列、Minicord和Steky。
二次大戰後物資缺乏、經濟不振相當時日,那時日本流行很多低價的小底片便宜相機,下面照片的Hit和Midget是代表性機種,
以今天的眼光來看它們只能算是玩具。我小時候用過這些玩具拍了些照片,效果如何就完全沒有印象了。
比這些高一級的是16mm機型。 當然,16mm機型也有好壞之分,不行的機種很快就被人遺忘,有意思的機型會流傳下來成爲收藏人士追逐的對象, 以前介紹過的Minicord和Steky就是很好的例子。 Steky在1947年上市有過若干型,賣了十年之後終告落幕, Riken(Ricoh的前身)在1957年推出Golden Steky和Golden Ricoh 16,開始了另一系列的傳統造型16mm機種。 這兩台相機都是金色機身,除了名稱不同之外,兩者是同樣的相機。 Riken或許是用Godeln Steky延續原來的Steky系列,又用Golden Ricoh 16打開Ricoh的名稱也說不定。 一年(1958)後,Riken又推出Ricoh 16,這是一台把Golden Ricoh 16的金色換成常見銀色的相機,但產量很少(雖然金色也不多)、 所以Ricoh 16是銀色機子比金色版少而且(今天二手巿場)貴的特例。 有關Steky和Riken(今天的Ricoh)關連和發展,請參看 Steky:造型獨特小巧的16mm相機(1947)一文。
我們先從機頂說起(見下面照片)。 從右到左是上片扳手(過片桿);它的左上方是可以裝快門線的快門鈕; 中央是快門速度旋鈕,只有1/50秒、1/100秒、1/200秒、和B這四個快門速度; 再左邊是閃光燈的同步線插座;最左邊是底片計數轉盤。
下面照片是是機身正面,裝了RIKEN RICOH 25mm 1:3.5的標準鏡頭(對16mm機型而言), 比較後期的銀色Ricoh 16(1958)可能會搭配25mm f/2.8。 照片右上角是觀窗,左邊標了golden Ricoh "16"字樣,其它機型則是Ricoh 16(銀機)和Golden Steky。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21-Golden-Ricoh-16/CAM-Front-600.jpg 下面是鏡頭,有細齒的部位是光圈環,上面標了3.5、4、5.6、8、11和16這些光圈值,不過光圈可以停在任何位置。 鏡頭上沒有對焦環,因爲這台相機不必對焦。事實上,在16mm的小片幅之下,收小一點光圈就會有相當長的景深。
逆時針旋轉可以取下鏡頭(見下面照片)看到鏡後快門的葉片。 鏡頭座邊緣還標了若干數字,手冊上沒講,所以無法確切了解它們的用途; 有趣的是,似乎並非每一台都刻了這些數字。
下面是機底的照片,空白一片:
下面是機背,左方圓形是觀景窗,把小圓鈕往左(O的方向)撥可以取下機背裝卸底片。 這個小圓鈕用螺絲固定在機身內部的撥桿上,很容易鬆動掉落,使用時得小心。另外,從觀景窗可以看到40mm鏡頭用框線的一部分。
機身右側(鏡頭朝前)沒有特別之處,左側有個大旋鈕,它的主要功能是把相機皮套或外接閃光燈的燈架鎖在定位, 照片是把旋鈕轉下來的樣子。
旋鈕轉下來之後才可以裝卸相機皮套,下面第一張照片是裝好皮套的樣子, 第二張是從相機手冊翻拍下來的外接閃光燈(Ricoh B-300)和燈架。 閃光燈比相機大,恐怕不很實用。
機身方面的功能就這麼陽春。 使用人選光圈和快門速度(相機沒有測光表),然後構圖拍攝,連對焦都免了。
機身內部的兩個槽是裝底片用,銀色的金屬片是壓住底片用,把它掀起來就是被鏡後快門擋住的鏡頭後方(下面照片)。
下面是Golden Ricoh 16的片匣,左右兩個筒子有一段金屬條相連,底片從左邊的筒子向右邊捲、拍完的部分在右邊。 有些片匣只有兩個圓筒而沒有中央的金屬條,裝起底片就比較麻煩,但手續是相同的。
片匣上沒有金屬條一端的兩個圓筒蓋子可以取下(見下面照片)。 左邊的筒子是空的,這是裝新底片所在,右邊筒子的蓋子有開孔,上片時過片桿的起子頭和片匣頂端的螺絲頭相通, 把拍過的部分拉到右邊的捲軸中:
下面是捲軸,得把底片頭夾到金色的金屬片內:
裝好底片之後把底片放入左方筒子、空軸放入右方筒子,並且把蓋子裝回去。
最後把卡匣裝入機身,把底片用銀色金屬片壓住(見下面照片),再把底座裝回去就大功告成。 要特別注意的是:(1) 把圓筒蓋子蓋回去時得要密合,(2) 調整右邊底片捲軸的螺絲頭使得和過片桿下方的起子頭對齊。 要不然厎座可能無法準確裝回機身、因此鎖不緊而掉下來,而且過片桿也無法正確上片。
和所有底片機一樣,裝好底片要空拍幾張直到計數器出現0,這才是真正可以拍攝的第一張。 Ricoh的16mm底片(見前面照片)一共可以拍20張,拍完後還得空拍幾張直到無法再上片爲止。 接著取下機背、把右邊拍完的捲軸送沖放、把左邊的空軸放到右邊筒子內準備拍下一卷。 所以,這型相機是沒有倒片機制的。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21-Golden-Ricoh-16/CAM-with-2-Lenses-600.jpg Steky-Tele 40mm f/5.6最前面是標了5.6到16的有齒光圈環,後方是從1公尺到無限遠的對焦環(下面第一張照片)。 因爲Golden Ricoh 16機身上沒有對焦機制,所以使用人得估出對焦距離,把該距離定在鏡頭上再取景構圖並且拍攝。 觀景窗內有框線標出這個鏡頭的取景範圍。在16mm小片幅下(10x14mm,比4/3系統17.3x13mm還小), 用較小的光圈就會有足夠的景深抵消對焦不甚準確帶來的問題。下面第二張照片是Golden Ricoh 16裝了40mm鏡頭的樣子。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21-Golden-Ricoh-16/LENS-40mm-600.jpg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Camera-Talk/021-Golden-Ricoh-16/CAM-40mm-on-Cam-600.jpg 因爲Golden Ricoh 16的片幅爲10×14mm,片幅對角線長約略是17.2mm, 所以相對於135片幅的裁切因子是2.5 = 43.3/17.2, 是故25mm和40mm兩個鏡頭的視角分別和135片幅上的62.5mm和100mm的視角相當。
這個40mm鏡頭還有其它不同造型,而且Golden Ricoh 16和Steky的鏡頭應該通用,至少上面的40mm標的是Steky。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