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December 25, 2007上線
January 22, 2009修訂
December 29, 2024搬家到此
在看這篇文章之前,建議您先看看什麼是焦距?這篇文章。
曾經在DCView.com上看到這樣的一道考題:
因為題目本身在語意與假設上有點含混,可能會造成應考人有不同的解讀或不同的意見,於是爭辯與筆戰在所難免, 但問題本身的確十分有趣而且極富啟發性,所以本文打算就這個問題做進一步而且比較詳細的探討。
下圖中L是透鏡,兩個F是焦點,O與I分別是被攝體與它的像; 另外,圖中還用不同顏色的實線與虛線標出從O的頂點到I的頂點的成像光跡。 如果用B把鏡頭上半部遮住,B就擋住了經過鏡頭上半部成像的光跡, 但是經過鏡頭下半部的光線依舊可以到達I成像,所以仍然會拍到物體体的全部。 不過因為入射光被遮住了一半,能夠到達底片上的光量只有原光量的一半。
真相果真就大白了嗎?沒有!因為「有圖有真相」的「真相」與上述的結論相互矛盾。 讓我也來做個實驗,如果用任何相機鏡頭拍攝都會得到一樣的結果(也就是上半部是黑的),「真相」就是真相了, 要不然尋求真相過程中所做的實驗必然有被忽略的因素。
我用的是望遠鏡頭Nikon AFS 70-300 f/4.5-5.6G ED,相機是Nikon D50。 為了確保遮住鏡頭的位置一致,我使用Cokin P系列的濾鏡座與鏡頭蓋,在拍攝時鏡頭蓋大約是在下面照片中的位置。 另外,因為拍攝時是陰天有大風與陣雨,所以照片中的樹葉會隨風擺動略為模糊,但不會影響本主題的結論。
下面的照片是在70mm的焦距下拍攝的,鏡頭蓋的黑影在畫面的一半所在, 沒有黑影的部位(照片下半部)上方約1/3左右的區域比下方2/3來得暗:
下面的照片是在100mm的焦距下拍攝的,黑影的部位向上退縮到只有70mm時的2/3左右:
下面的照片是在135mm的焦距下拍攝的,黑影的部位再向上退縮到只有100mm時的1/3左右:
下面的照片是在200mm的焦距下拍攝的,真正黑影的部位其實已經退到畫面之外,只留下比較暗的部份:
最後,下面的照片是在300mm的焦距下拍攝的,不但黑影的部位、連較暗的區域都不見了!
這幾張照片說明了什麼「真相」?為什麼黑影會隨焦距增加而慢慢退縮? 是實驗不對還是理論有問題? 答案是,理論是正確的,我們得要了解黑影是什麼、以及從何而來(也就是實驗時的控制參數),這就需要進一步的知識了。
先考慮廣角鏡頭(見前面的圖)。 如果阻擋物在鏡頭前方,因為大多數SLR/DSLR廣角鏡頭的左焦點在鏡筒內,所以阻擋物在焦距之外, 於是底片上會有它的實像,是故可以看到黑影的部份。
對標準鏡頭而言,如果左焦點在鏡筒內,結果如上所述,會出現阻擋物的像。 如果左焦點在鏡筒外、但阻擋物在左焦點的右邊,於是會產生虛像而不會在底片上成像,但因為擋住了一半的光線,到達底片的光量降低。
如果是望遠鏡頭,阻擋物極有可能在左焦點的右邊,於是結論如上。 以上面的Nikkor-Q 135mm f/3.5為例,不論阻擋物是在兩個節點之間、或在右節點的右邊,都只擋住了一半成像用的光線, 底片上還是有被攝體的像,而阻擋物仍然是虛像、不會在底片上出現。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