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July 12, 2012上線
December 1, 2024搬家到此
請注意一點,Nikon D60是APS-C規格,如果一個鏡頭組合在APS-C機身上的邊緣表現不佳, 在135片幅機身上邊緣的表現只會更差而不會變好。 |
一年多前對輕型的400mm鏡頭發生興趣,陸續收購了不少個。
因爲常常拿出來隨手亂拍,拍完後就隨手一放,以致於幾乎到處都看得到這些400mm鏡頭。
有天咱家娘子清理房子的時候實在忍不住了,說是鏡頭泛濫必須處理,要的留著不要的賣掉。
恭敬不如從命,就赴著春夏之交的幾天好天氣,先整理出第一批、也是最便宜的第一批400mm,拿出來拍攝一系列測試做個記錄,這就是本文。
這幾個便宜的400mm是Spiratone 400mm f6.3、Tamron 400mm f6.9、Tamron 400mm f7.5和 Vivitar 400mm f5.6,
另外也找了一個Sigma 400mm f5.6反射鏡頭加入比較行列。
因爲手上的Sigma 400mm f5.6是Canon FD接環,而且Tamron 400mm f7.5的光圈太小常常在DSLR上無法對焦,
所以本文使用Sony NEX 5拍攝。
下面是這幾個鏡頭的合照,最前方是Sigma 400mm f5.6(反射鏡頭),
後排自在到右是Vivitar 400mm f5.6、Spiratone 400mm f6.3、Tamron 400mm f6.9和Tamron 400mm f7.5:
這幾個鏡頭中Sigma和Tamron當然是自己生產,但Spiratone和Vivitar就不是了。 事實上,Spiratone是美國攝影器材的進口商,拿別人產品貼自己的牌子在美國賣,所以國內朋友不一定知道這個牌子, 但在美國的知名度是很高的。 手上這個Spiratone 400mm f6.5的原生產廠商不詳,但樣子類似的日本鏡頭還不少(譬如Petri 400mm f6.5就是一例)。
Vivitar的知名度在國際上當然勝過Spiratone,但是Vivitar也沒有生產線,初期還有些自己的好設計, 但到最後幾乎都賣貼牌產品,好東西愈來愈少。 手上的Vivitar 400mm f5.6可以說是中等光圈的400mm鏡頭,看造型和操作方式似乎是1970年代的產品, 在這批400mm鏡頭中就數它和Sigma的反射鏡頭光圏最大。
Tamron的兩個400mm應該最老,小光圈f7.5版(型號490)最早、生產時間是1961到1960年代末。 f6.9版(型號F0-69)出現晚些,它應該是f7.5的改良、年份大約是1963年到1960年代末,這支鏡頭此地介紹過, 請看Tamron 400mm f/6.9:一個1960年代的老鏡頭這篇文章。 此外,Tamron在1960年代早期生產過若干個400mm鏡頭,但就是這兩個最常見、也最便宜。
和上述的四個折射式鏡頭相比,Sigma 400mm f5.6最年輕,遲到1983年才推出,品質應該較好。 以生產反射鏡頭的種類來看,Sigma在日系鏡頭廠中算是相當多的, 曾經生產過400mm f5.6、500mm f4和f8、600mm f8以及1000mm f13.5,而400mm和1000mm算是最後出現的Sigma反射鏡頭。
接下來,本文會簡略介紹各個鏡頭,說明拍攝程序,並且依拍攝距離分成五個場景、每個景用不同光圈拍攝, 再討論拍攝結果,最後是一些個人的看法。
光圈環前方有腳架環,它下方有腳架孔,鏡頭可以在腳架環中自由轉動,轉到定位後再鎖緊就行。 鏡頭最後方是對焦環,最短對焦距離是6公尺,對焦環下方有景深刻度。 因爲腳架孔在前半段,對焦時機筒會向後伸縮。 Vivitar 400mm f5.6也是用T接環,拍攝時仍然用T到Nikon再加上Nikon到NEX接環。
拍攝時會用Sony NEX 5的峰值(peaking)加上放大功能,把對焦區域放大、確定準焦後再拍攝,這是比用DSLR方便的地方。 每一個鏡頭的每一個光圈都至少拍三張照片、選效果最好的一張做準,而且改變光圈後一定檢查對焦是否仍然準焦, 因爲有些老鏡頭可能會有焦點飄移現象(focus shift)。 但是本文只會挑三個光圈的結果討論,其它光圈的照片只供自己參考。 這三個光圈是:該鏡頭最大光圈、f11和f22。 爲了節省空間,每一個景只顯示一張完整的照片,其它都用對焦區域的600x600裁切。 相機方面都使用約定參數或把參數定在中或低的水平,而且裁切部位完全沒有後製,方便看出原鏡頭的表現。
本測試選定五個景。 第一景幾乎在無限遠,第二景在50公尺左右,第三景在40公尺上下,第四景約20公尺,第五景在8公尺(各鏡頭的最短對焦距離中的最大值)。 因爲設計鏡頭時可能把最佳表現定在某個距離,所以分距離的測試比較能找到表現較佳的拍攝距離。
對每一個景而言,會依次用每一個鏡頭拍攝,如果事後檢查照片月牙發現異狀就重拍一次。 事實上,有些景一共拍了三次才能完全排除異狀!但是有一項因素是無法排除的,這就是光線和光影的差異。 拍攝時一共用五個鏡頭,每一個光圈都得拍一組照片,拍攝之間得檢查是否準焦,拍完之後要換鏡頭、讓相機除麈。 換T-mount得旋轉鏡頭、裝卸頗費時。 Sony NEX 5的除麈功效不彰,是個人用過機種中最差的,當然開機關機也費時。 正因爲如此,每一個鏡頭都得花七八到十分鐘,拍一個景總共約費時40-50分鐘, 自然就無法保証光線、亮度、光影等因素在整個測試拍攝過程中完全相同。
後面的討論中,爲了省事,Sigma 400mm f5.6、Spiratone 400mm f6.3、Tamron 400mm f6.9、Tamron 400mm f7.5、 Vivitar 400mm f5.6這幾個鏡頭會分別簡稱爲Sigma、Spiratone、Tamron-069、Tamron-075、和Vivitar。
接下來就是分景的測試結果。
下面是各鏡頭用最大光圈拍攝照片的600x600裁切:
很明顯地,Sigma反射鏡頭表現最好,Spiratone和Tamron-075難分高下,Vivitar就落後很遠、因爲成像十分鬆散。 但是令人驚訝的是Tamron-069居然殿後,雖然在另一文中的表現不弱。 個人最先是懷疑對焦不準,但是過幾天後重拍一次的效果仍然相同,所以認為Tamron-069在無限遠的表現大致上就是如此。 這一組的結果是
下面是各鏡頭用光圈f11的拍攝結果,因爲Sigma只有一個光圈,所以沒有它的照片:
Tamron-075在這部分的表現勝過Spiratone,字和欄杆的細節定義清楚、毫不含糊。 接下來還是Vivitar勝過Tamron-069,因爲後者的字型依舊鬆散、欄杆部位還是看不出多少細節。這一組的結果是
接下來是小光圈f22的表現:
這組裁切中Tamron-075仍然領先,不過Tamron-069和Vivitar似乎不分上下,而且也稍許贏Spiratone一丁點。 這一組的結果是
請注意到各鏡頭的明暗有點差異,Tamron-075的畫面最亮、Tamron-069稍許暗一點,其次是Vivitar, 最暗的是Spiratone,它比Tamron-075的畫面暗很多。 或許因爲換鏡頭與間差距會造成光線有點差異,但在光圈相同的前提下, Spiratone和Tamron-075的快門速度都是1/160秒,而Tamron-069和Vivitar則是1/200秒, 但卻發生明暗差異頗大的畫面,目前還不知道是什麼原因。
綜合起來,在無限遠對焦距離時,Sigma的最大(也是唯一的)光圈表現最好。 其它鏡頭中以Tamron-075表現最好,Spiratone次之,Tamron-069和Vivitar並不理想:
下面是各鏡頭用最大光圈拍攝結果的裁切:
這組照片中Tamron-069和Sigma不相上下,雖然Sigma的對比低一些(反射鏡頭的特色), 如果看上方的鏈條就會覺得Tamron-069的品質高些。 Tamron-075在字的成像上稍遜,但鏈條卻較好,這可能是光圈較小的緣故,但因爲對焦點是前方的字, 個人把Tamron-075排在Sigma後面。 Spiratone和Vivitar落後很遠,不過Spiratone稍勝一籌,主要是在對焦點處的表現。 另外,Spiratone在黑色郵箱左上角有很輕微的綠邊,而Vivitar在同一個地方卻有很明顯的紫邊。 所以,最大光圈在約50公尺距離下,原先在無限遠表現很好的Spiratone變成幾乎墊底, 而原先表現不佳的Tamron-069變得領先,因此目前的結果是:
下面是中央光圈f11的結果:
>
光圈收到f11之後Tamron-069變得更好,每一個字和鏈條都十分紮實,所以穩居第一。 Tamron-075還是不錯,但字和鏈條鬆散了些。 Spiratone收小光圈後品質上昇很快,只差Tamron-075一點點,不過郵箱左上角的綠邊比較明顯,而Vivitar還是殿後。 所以,收小光圈後的順序不變,只是Tamron-075和Spiratone之間的差距縮小了:
下面是f22的結果:
光圈收到f22之後結果都差不多,如果勉強要分,大致上好的一組是兩個Tamron、稍遜的一組是Spiratone和Vivitar。 綜合起來,約50公尺這一組的順序如下:
下面是各鏡頭用最大光圈拍攝結果的裁切:
以燈泡下方的字而論,Sigma、Tamron-069和Tamron-075相差不遠,Spiratone和Vivitar太模糊。 螺絲方面,Sigma、Tamron-069和Tamron-075還是差不多,都比Spiratone和Vivitar來得好。 不過Tamron-069和Vivitar的紫邊比較明顯,Sigma和Tamron-075好一些,Spiratone看不出有明顯紫邊、但影像太糊。
所以,最大光圈在約40公尺距離下,原先在無限遠表現很好的Spiratone變成幾乎墊底,而原先表現不佳的Tamron-069變得領先, 所以個人的看法是,五個鏡頭都不很理想,順序大致上是:
下面是中央光圈f11的結果:
拍攝這一組照片時光線有顯著的變化,使Tamron-069拍到的畫面太亮而對比過低,以致於燈泡下方的細節被洗白。 如果把Tamron-069的對比調成和其它鏡頭拍的類似,那麼Tamron-069的確比Tamron-075細緻些, 而Vivitar又比Spiratone好一些。所以,收小光圈後的順序是:
下面是f22的結果:
光圈收到f22之後結果都差不多,如果把Tamron-069的亮度和對比調到和其它的類似,就會發現它的確比較好,雖然極爲有限。 所以,如果勉強要分,大致上就是:
綜合起來, 40公尺這一組的個人意見是如下:
下面是各鏡頭用最大光圈拍攝結果的裁切:
Tamron-069毫無疑問是贏家,細節的定義相當清楚。 其次是Tamron-075,細節的定義稍許模糊、顏色偏冷而且有點濁。 以分辨能力而論,Sigma比Spiratone好一些,但相當有限; 兩者的結果都不如Tamron的來得乾淨,而且Spiratone的色調比較冷。 Vivitar的結果最差,整個畫面鬆濛、而且顏色很濁。所以在最大光圈而且距離約20公尺距離下,各鏡頭的順序是:
下面是光圈f11的結果:
這一組排順序十分容易,Tamron-069和Tamron-075不相上下,兩者贏Spiratone一點。 Vivitar在收小光圈後有很顯著的改善,但仍然殿後,而且色澤也濁。所以,收小光圈後的順序是:
下面是f22的結果:
光圈收到f22之後結果都差不多,勉強分的話是Tamron-069勝Tamron-075一丁點,Tamron-075又稍贏Spiratone一丁點, Vivitar其實也不差、就是一層霧濛濛的效果讓它落後。 不過個人不想因爲差異太小而分出順序,所以我的看法是:
綜合起來,個人意見是20公尺這一組的順序如下:
下面是各鏡頭用最大光圈拍攝結果的裁切:
各鏡頭拍到的景有相當差異。 很明顯地,Tamron-075最差、遠遠落後其它鏡頭。 Tamron-069在重現條紋上很不錯,但一層薄霧使對比降低而大打折扣。 Spiratone好一些,但卻無法清晰地重現上方的細條紋,Sigma在細緻的程度稍勝Spiratone,最好的是Vivitar。 所以在最大光圈而且距離約8公尺距離下,各鏡頭的順序是:
下面是光圈f11的結果:
收小光圈後Tamron-069和Tamron-075有相當改善,但Vivitar仍然領先、Spiratone似乎進步不大。 另外,Spiratone和Tamron-069的顏色有點濁,反倒是Vivitar這個在其它測試中顏色有點濁的鏡頭變得出乎意料的好。 所以,收小光圈後的順序是:
下面是f22的結果:
光圈收到f22之後結果又出人意表。 Tamron-069急起直追,和Spiratone難分軒輊,Vivitar卻急速落後墊底,而Tamron-075稍爲輸Tamron-069一點。 除了Vivitar之外,其它三個鏡頭的最小光圈都是f32,所以用f22比較似乎有失公平,但Vivitar的品質急速下降也是事實。 所以在f22時的順序是:
因爲非微距鏡頭在實務上不太會用到f22,所以綜合起來我的看法是:
Sigma的最短對焦距離是2公尺,下面是拍到的結果,還相當不錯:
從上表可以整理出幾個要點:
綜合起來,個人認爲Sigma、Tamron-069和Tamron-075都是很好的選擇;若要大光圈(也接受只有一個光圈)而且輕量, 這五個鏡頭中Sigma應該是首選。 從上面的拍攝結果來看,Vivitar是最不建議的,雖然它的近距離表現很好,但近距離拍攝有其它更多更好的選擇。
然而必須要提醒一點,這幾個折射式400mm鏡頭大概都有四十多年的歲數,不知道轉手多少次、也不知道持有者是否愛惜這些鏡頭, 所以也就不知道此地的鏡頭是否足夠代表整個產品線,因此本文的測試照片和由此得來的結論應該看成參考資訊, 在購買時想到該鏡頭至少有此表現才是正確的想法。
第一是Sony NEX5的峰值(peaking)很有用、而且比Pentax K-01好很多,雖然有很多場合不管用。 因爲Sony NEX5用對比檢定(contrast detection)對焦,這表示對焦區域內要有足夠高的對比才能對焦、才會出現峰值。 對比低的地方只能用放大,但因爲對比不高,放大後肉眼也不容易判斷是否準焦,在使用小光圈時更是困難。
第二是不要太相信峰值,最好放大對焦區域查驗。 在拍攝下面第一張照片時,對焦環轉到某處峰值的白色(個人定成白色)線條就在小耳朶的支撐柱側面出現, 如果按下快門拍攝會得到第二張左邊有點模糊的照片。 再稍許轉對焦環,整個支撐柱子側面和正面都會出現峰值,按快門拍攝得到第二張照片右邊的結果,清晰程度差很遠。 換言之,轉動對焦環對焦時,在一段範圍內峰值都會出現,但應該以最多最強的對焦位置爲準、而不是以有沒有峰值爲準, 這個差異在用長焦距鏡頭時會非常明顯。 在拍攝本文第一景時,若標示牌四周出現峰值就拍攝,多半會得到模糊的影像,文中的照片都是放大後再調整、 使標示牌字的邊緣也出現峰值後再拍攝。
第三,使用A模式時收小一級光圈、相機未必會把快門速度減半。 在Tamron 400mm f/6.9:一個1960年代的老鏡頭這篇文章中以爲是鏡頭的問題,但真正成因還是不很清楚。 在亮度高的場合,收小一級光圈的確會使快門速度減半。 然而在小光圈或亮度不高的場合,收小一級光圈後快門速度差異有限甚至不會改變,然而卻可以看到LCD上亮度分佈圖的高峰左移, 這表示相機的確知道變暗、但沒有放慢快門速度因應。
第四,Sony NEX 5的除麈功能是個人用過機種中最差的。 做本文的測試時因爲常更換鏡頭,拍完一景後檢查照片就發現灰麈一大堆、在小光圈拍攝的照片中清楚到不得了。 這些灰麈有時連吹氣球都吹不走,不知道Sony NEX5感光晶片上的防麈機制是用什麼材質,那麼容易招灰麈。 正因爲如此,每換一次鏡頭後就用除麈的功能希望降低灰麈量,狀況是好一點,但對一些黏著力強的灰塵則全無效用, 有時回家還得冒險用罐裝空氣離遠一點噴一回兒,但是對某些灰麈可是一點用處都沒有。
第五,簡化的按鍵往往使操作變複雜或容易出錯。 最好的例子是曝光補償,得先按轉盤下方邊緣再旋轉;如果沒按好下方邊緣就轉轉盤,於是就改變光圈或快門速度; 若按下方邊緣時稍許偏上方碰到中央按鈕,轉盤就變成設定拍攝模式等等。 在使用同一個轉盤的複雜操控下,想要快速操作而不出錯還真有點困難,特別是在大太陽下加了LCD罩時,出錯了還不一定馬上可以發現。 Sony講創意,但似乎缺乏人機界面的深刻研究,因而時有令人不快的創舉。 用Sony R1的朋友,請問有誰第一次拿R1就知道瀏覽照片的按鍵何在? 它在一個意想不到的地方,而且按鍵標示是用和黑色機身對比不高的藍色。
除了這幾點之外還有一些枝節問題就不浪費篇幅了。 不論如何,Sony NEX系列真的是轉接老鏡頭的好機器,片幅夠大(不過廣角鏡頭還是無用武之地)、卡口距夠短、可以測光、 機身夠小等等因素相當值回票價。 個人只能期望往後的版本會有更精確的峰值顯示、有更具效力的除麈功能, 要不然就只好把手上這台Sony NEX 5用壞爲止,再看看其它廠家(Canon?)有沒有更方便的機型了, 如果沒有,恐怕也只好再換台NEX。
本文就到此結束,有時間的話還會清出其它鏡頭做比較。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