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September 1, 2014上線
January 13, 2025搬家到此
自動對焦起源很早,第一台具有今天TTL自動對焦雛型的SLR是
Pentax ME-F(1982),
三年後(1985)Minolta推出使用相位檢定(phase detection)技術的Maxxum 7000(也叫做Alpha 7000或a 7000)才真正進入SLR自動對焦的主流。
因為鏡頭得充分接收從機身來的對焦訊虢、並且精準完成對焦的要求,應付各家不同訊號對副廠鏡頭而言是個很大的挑戰。
事實上,從1980年代初SLR自動對焦鏡頭的對焦機制都在鏡頭內(而不是在機身中),
縱使是機身完全不支援自動對焦也可以使用這些早期的自動對焦鏡頭,
所以一些為數不多的副廠鏡頭商持續使用新技術生產這一類鏡頭。
這些鏡頭的産量並不大、流通也不廣,但卻為當時大量無自動對焦SLR用戶提供了自動對焦能力。
Vivitar就是少數廠商之一,它生産過三個這樣的鏡頭:200mm、28-70mm和75-200mm;
Vivitar稱它們為SCAF(Self-Contained Auto Focus)。
本篇先談Vivitar Series 1 200mm f/3.5 Auto Focus,這個鏡頭大致上是1985年左右上市,
差不多是Minolta Maxxum 7000的上市時間。
下面是鏡頭左側和右側的照片。
鏡頭前方有鑽石狀的環是對焦環,鏡頭使用內對焦(internal focusing),所以對焦時鏡筒不會伸縮,但是對焦環會轉動。
對焦環下方是對焦距離窗,內有對焦距離值,最短對焦距離約2.4公尺。
接下來是自動對焦按鈕,我們稍後再討論。
鏡頭本身
此地以前曾經介紹過Vivitar 200mm f/3.5手動鏡頭,
但是這個鏡頭和本篇討論的Vivitar Series 1 200mm f/3.5 Auto Focus並不相同。
手上這個鏡頭是Nikon版,所以鏡筒尾部有Nikon接環。 兩道光圈環上都有3.5到22的標示,雖然鏡筒底部有AI-S凹槽(底部的九點鐘方向),但最小光圈22的顏色卻不是AI-S標示的橘色。
鏡筒底部是平的、沒有腳架孔。 底部有電池蓋(下左照片),旁邊有檢查電池電量的按鈕和顯示燈。 把電池室蓋向指示的方向扳再往上掀可以打開電池室蓋,電池室需要三個AAA電池驅動自動對焦機制(下右照片)。
下面照片是鏡頭的正面,上頭標了Vivitar Series 1字樣,焦距為200mm、最大光圈為3.5,鏡頭有Vivitar的VMC抗反射膜, 並且還有AUTO FOCUS TELEPHOTO,指出這是一個有自動對焦能力的望遠鏡頭。 從鏡頭的序列號碼094513XX看來,它是Cosina生產(09),年份是1984(4)年抵的第51週(51), 鏡頭的序列號碼13XX表示它是第一千三百多號、算是較早期的產品。最後,鏡頭的濾鏡口徑是67mm。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鏡筒上方的自動對焦操作部位。 對焦距離窗下方是一個有三個位置的開關,中間位置是OFF、表示關閉自動對焦系統,右邊的A表示單格自動對焦, 左邊的C表示連續自動對焦。 開關下方是自動對焦按鈕,按住它鏡頭開始對焦。 若鏡頭是在單格A模式,對焦成功後鏡頭會有嗶聲; 若鏡頭是在連續C模式,按住這個按鈕鏡頭會連續對焦直到放開為止。 鏡頭左側電池室邊上也有一個對焦按鈕(下面第二張照片),一般橫拍時用左側按鈕、直拍時上方的按鈕轉到左側方便對焦操作。
下面是從鏡筒尾部向前看的照片,我們看到中央有一條相當寬而且比較暗的長條,它在光圈環後方,從鏡頭前方看不如從後方看清楚。 這不是鏡頭的問題,而是一面把鏡頭一部分光線反射到鏡頭內對焦機制的分光鏡。
Honeywell TCL Detector的對焦模組M上有兩組共24個CCD陣列,每一個元素都有兩個偵測器L與R(見下圖)。 從鏡頭來的光線經反射後到達對焦模組,所以對焦模組的位置相當於底片或感光晶片平面, 在反射鏡和對焦模組之間通常有個使亮度均勻分佈到各偵測器的透鏡F。
Honeywell TCL的做法是把出瞳孔(exit pupil)分成左右兩半,每一半經過微型鏡頭聚光後到達L或R兩個偵測器之一。 一對偵測器對應着一個對焦距離,準焦時某對偵測器的L和R得到的亮度大致相同, 其它對應着不準焦的偵測器的L和R的亮度差異就比較大,所以只要找出L和R的亮度均勻的偵測器、再找出對應的距離, 透過對焦馬達把鏡頭的對焦距離定在該處就完成自動對焦手續。 前面提過,24組偵測器是分成兩個陣列、每組12個。 其中一組是給光圈在f/1.4和f/2.8之間的鏡頭使用;另一組是給光圈小於f/2.8的鏡頭使用,其中的L與R比較寬。
下面的樹幹是此地常用來測試鏡頭的被攝體,不過拍攝距離在十公尺左右。 第二張照片是自動對焦拍攝結果的中央部位600x600裁切(下同此),第三張是手動對焦結果的裁切,光圈全用f/3.5(最大光圈)。 從裁切部位看來,兩者相差不大,這是最好的情況。 事實上,手動對焦時得把對焦距離從自動對焦的結果向遠處轉一點點才會準焦; 換言之,自動對焦的準焦點有點前移。
下面是車庫燈的景,距離約略是十幾但不足二十公尺。 因為燈和牆都是平面,原先期望對焦很準,但下面第二張自動對焦結果卻並非如此,第三張的手動對焦就好很多。 因為拍攝時亮度不很夠,照片是經過後製提昇亮度的。
下面是二十多公尺之外的樹幹,對焦是中央的樹幹。 第二張照片是自動對焦的結果,糊得很而沒有準焦的跡像。 第三張是手動對焦的裁切,結果就好非常多,雖然畫面中有嚴重紫邊。 奇怪的是,不準焦時紫邊並不明顯,一旦準焦畫面就變得紫濛濛。
最後我找了個測焦的小配件再試試,當然這不是個極嚴謹的測試,但也可以看出準確度。 下面照片是測試板,右邊的尺可以看出移焦距離。
下左是用自動對焦的結果,尺上最清楚的地方應該是0的標示,但照片中0有點模糊,而且景深大致上是在前方8到20區域, 所以是個前移,這頗符合實際拍攝的經驗。 下右是手動對焦的結果供您參考。 這是個頗極端的例子,大多數情況下不會那麼糟,有時還相當準,不過使用人很難瞭解到準確的程度。 事實上,拍左邊照片時,Sony NEX5的峰值對焦還是亮著的,只是並不在非常準確的位置。
鏡頭用了一段時間後,我發現鏡頭有時準焦、有時不準焦、有時完全無法對焦、有時按對焦鈕又全無反應。 一般而言,手上這個鏡頭對焦有點前移,對焦完成後得把對焦環向遠處轉一點點才是真的準焦點。
另外,鏡頭的對焦速度不快,如果不是用Sony NEX5的峰值和放大務求準確的話, 在有裂像對焦屏的SLR上手動對焦不會比較慢(只是準確度也許不會那麼高)。 鏡頭對焦失敗時,不妨把轉焦環轉到最近距離或無限遠,再讓鏡頭自動對焦,成功率還頗大; 讓鏡頭先自動對焦再手動調整,也是個好辦法。 連續對焦C模式的用處實在不大,因為對焦速度太慢追不上鏡頭或被攝體的移動速度。 當然,單格對焦的A模式也不快,甚至比不少第一代的自動對焦鏡頭還慢; 這實在不足為奇,因為這個鏡頭比我們熟知的自動對焦SLR相機還老。
先看枯樹幹的景(距離在十公尺左右,上一節提過了),下面是全景。
其次是光圈在f/3.5、f/5.6、f/8、f/11、f/16和f/22之下的中央部位裁切。 很明顯地,f/3.5時畫面有一層紫色調、收到f/5.6時幾乎消失。 以銳利度而言,f/3.5時有點軟,f/5.6時改善不少,従f/8幾乎到f/16品質都相當好,不過到了f/22時又下降。
其次是車庫燈,距離是十多公尺、但不足20公尺。
下面是光圈f/3.5、f/5.6、f/8、f/11、f/16和f/22之下的中央部位裁切。 結果和上一組的相同,f/3.5的結果彥頁色有點濁而且也有點軟,一旦光圈收到f/5.6情況就改善很多, 從f/8到f/11可圈可點(請看燈泡座上的小字),到了f/22又變差。
下面是二十多公尺的景,主體是中央的樹幹(因為它有不少、細節)。
接下來是各個光圈拍攝的中央部位裁切。 很明顯地,f/3.5的影像的紫邊相當嚴重,光圈收到f/5.6就幾乎消失; 如果仔細比較f/3.5和f/5.6的結果,相信您會發現銳利度相差不大。 整個態勢還是相同,品質最好的是f/8和f/11,f/16通常有f/11的品質,但f/22就差了些。
接下來看邊緣的表現,我用的是APS-C規格的Sony NEX5,所以拍不到鏡頭最邊緣的部。 我還是用上一個景,但是把中央的樹移到邊緣、並且以它對焦。
鏡頭的表現和前面幾個景沒有差異,但是每一張裁切都有紫邊,雖然隨光圈收縮而降低。 另一方面,在APS-C規格的機型上,影像邊緣的銳利度的確相當不錯。
歸結起來,鏡頭的表現相當不錯,比以前談過的手動鏡好很多。 表現最好的光圈是f/8和f11,雖然f/5.6和f/16也不差,但f/3.5下的紫邊(而且使色澤變濁)是令人困擾的問題。 邊緣的表現和中央部位相差不遠,但是紫邊就比較嚴重,雖然收小光圈會有所改善,但高對比區域間的紫邊卻難以消除。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