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ntax ME-F:史上第一台TTL自動對焦SLR(1982)

Pentax ME-F:史上第一台TTL自動對焦SLR(1982)

冼鏡光
January 21, 2009上線
December 31, 2024搬家到此

Pentax(Asahi Optical Company或Asahi Pentax)的文獻與廣告中指出他們一共創過三個重要的世界第一, 不少Pentax的支持者也同意並且捍衛這個說法。 這三項世界記錄是:第一台有快速回彈反光鏡的SLR(Asahiflex IIb)、 第一台TTL測光SLR(Spotmatic)、與第一台自動對焦SLR(Pentax ME-F)。 第一項很早就知道是不對的,因為在1938年德國KW廠的Praktiflex就有這一項功能, 而且1948年匈牙利的Duflex也如此,但Asahiflex IIb卻是第一台有此可靠功能的機種, 請看Asahiflex II 的說明。 第二個第一也是有疑問的,Pentax在1960年Photokina展出用TTL點測光的Spotmatic, 但在1964年上市的Spotmatic使用TTL中央重點加權平均測光,然而Topcon在1963年推出的RE Super就有同樣的功能, 比Pentax Spotmatic早了一年。 事實上,如果Photokina的展出算數,那麽第一台有自動對焦的SLR就應該是1971在Chicago(美國芝加哥市) Photo Expo展出的Nikon AF Nikkor 80mm f/4.5與Nikon F2(見下面照片)。 有關第一台TTL測光SLR的討論,請看 Topcon RE Super一文。

第三個第一需要做進一步的解釋。 史上第一台上市、有自動對焦的SLR是Polaroid(拍立得)的SX-70 Sonar,它用聲納原理對焦; Canon與Chinon在1980與1982之間都生產過不靠機身幫忙的自動對焦鏡頭, 詳見Chinon CE-4s的討論。 這些機種都比Pentax ME-F來得早,但它們對焦時並不使用從鏡頭來(Through The Lens、TTL)的影像對焦, 而是獨立於機身外的對焦系統,所以當Pentax在1981年11月發表、在1982年4月上市、 使用TTL自動對焦的Pentax ME-F機身與AF 35-70 f/2.8的自動對焦鏡頭時,就奪得第一台TTL自動對焦SLR的頭銜。 所以,Pentax所宣稱的第三項第一應該說成是: 第一台TTL自動對焦SLR。 不過在同月稍晚上市的Canon AL-1 QF也不遑多讓,AL-1有類似的自動對焦系統, 但Canon就輸在少了相匹配的自動對焦鏡頭,要不然AL-1與ME-F就很可能並列第一。

所以,本文打算介紹Pentax 真正世界第一的TTL自動對焦SLR: Pentax ME-F與它的自動對焦鏡頭,而且也會很簡略地談談Canon AL-1 QF。

背景資訊

Pentax從1975年起開始放棄M42螺紋版鏡頭,並且陸續推出爪式的K2、KX、KM、K1000等機身, 這就是目前大家熟悉的K-mount或PK-mount,不過早期的K型機反應不佳, 其中有很大原因來自M42鏡頭用戶對K-mount機身的排斥。 接著,Pentax在1976年推出機械式的MX與電子式(只有光圈先決模式)的ME,然後又在1979年發表了改良版ME Super。 Pentax MX與Pentax ME與ME Super在當時是相當成功的中級與入門級機種。

在1970年代末與1980年代初,非SLR機種的自動對焦技術已經邁入成熟階段,但是SLR自動對焦系統才剛萌芽。 在1980年代初期,Canon與Chinon都生產過自動對焦鏡頭, 見Chinon CE-4s的討論,不過這些系統都不很理想,因為自對焦機制在鏡頭內, 使鏡頭體積較大、而且由於平行視差的緣故,在較近距離時鏡頭用來對焦的區域可能不一定正好在觀景窗中央。 在那個時候,誰都知道自動對焦機制應該在機身內,而且用鏡頭來的影像對焦,問題是誰最先做出來、用什麽技術而已。

最先達陣的是Pentax,把暢銷的Pentax ME Super修改、加上使用對比檢定技術的TTL自動對焦機制做出了Pentax ME-F。 這部史上第一台TTL自動對焦SLR在1981年11月發表、在1982年4月上市,隨機配了一個AF 35-70 f/2.8自動對焦鏡頭。 Canon也在1982年4月稍後推出Canon AL-1 QF,AL-1也是用對比檢定的TTL自動對焦技術,但並沒有為AL-1生產自動對焦鏡頭, 不過AL-1用戶可以用稍早生產的Canon FD 35-70mm f/4 AF。 如果在Pentax ME-F上使用K-mount的手動鏡頭,Pentax ME-F與Canon AL-1 QF事實上沒有多大差異, 所以ME-F勝在稍早上市、而且有一個匹配的自動對焦鏡頭。 這兩型第一代的TTL自動對焦機種在市場上並不十分成功,Pentax ME-F在1984年停產,Canon AL-1的壽命更短、1983年就下市了。

繼Pentax ME-F與Canon AL-1 QF之後,1983年有Nikon的專業級F3AF與Olympus的OM-F(也叫做OM-30); 然後,Canon又在1985年用T80再試一次,仍然沒多大成功。 為今天TTL自動對焦SLR奠定基石的是Minolta在1985年一月發表的Maxxum 7000(也叫做Dynax)。 Minolta不用對比檢定而改用更快更準的相位檢定技術,因而把TTL自動對焦推上高峯; 但是Minolta卻被Honeywell控告違反專利,美國法院在1991年下令賠Honeywell公司1.276億美元, 很多人認為這個鉅額賠償使Minolta負擔沈重、開啓了後來併入Konica的先聲。 不但如此,Maxxum 7000在美國一上市就被石油公司Exxon警告違反了Exxon商標, 但Exxon沒有要求Minolta賠償、而只要求更改Maxxum的寫法,我們以後談Maxxum 7000時再講細節。

下面照片中自下而上是Pentax ME、ME Supper與ME-F的機頂,只顯示機頂的原因是這三者最明顯的差異就在機頂。 另外,請注意到ME Super與ME-F的ISO閃光座多了一個接點,不過這還沒有到TTL閃光燈控制的地步, 只是提供有相容閃光燈的訊號、從而把快門速度定成1/125秒而已。

Pentax ME機頂五稜鏡部位標了AOC(Asahi Optical Co) ASAHI PENTAX, 不過從ME Super以後就拿掉AOC ASAHI,所有機型都只標了PENTAX。

Pentax ME-F機身

Pentax ME-F的機身(除了自動對焦部份之外)與Pentax ME Super大同小異, 我們把自動對焦部份留到後面再談,此地先瀏覽它的機身。 下面是裝了Pentax 35-70mm f/2.8自動對焦鏡頭的Pentax ME-F:

以下我們都假定手拿相機並且鏡頭向前,這樣才有一致的左邊與右邊的認知。 下面照片是機頂右側的操控部份,上片扳手、快門鈕、與底片計數窗是很明顯的。 快門鈕週圍有齒的是快門速度選擇轉盤,它有五個選擇: L(表示lock,鎖住相機、相當於關機)、AUTO(表示自動曝光)、M(表示全手動模式)、125X是1/125秒、B(表示Bulb)。 轉盤邊上有個白色按鈕,按下去之後才能轉動轉盤對正所需的快門速度,照片中是對正B快門。 在最左邊有兩個黑色方形按鈕,它們是用來在全手動模式之下選擇快門速度用的, Pentax ME Super與ME-F似乎是最先用按鈕做操控選擇的機型。

Pentax ME、ME Super與ME-F雖然有自動曝光的功能,但卻只有光圈先決模式,使用人用鏡頭上的光圈環選擇光圈, 相機定出快門速度,所以當快門速度轉盤定到AUTO時就是光圈先決模式。 因為Pentax ME系列都是電子相機,為了應付電池沒電與使用閃光燈兩種情況,相機提供了沒有電池仍然可以作業的同步快門速度, ME上是1/100秒(標成100X)、ME Super與ME-F都是1/125秒(標成125X)。 在全手動M模式之下,觀景窗中會顯示上一次使用的快門速度,於是按在AUTO上方的鍵加快快門速度、按下方的鍵放慢快門速度。

下面照片是機身左側。最明顯的當然是倒片旋鈕,它週圍的環可以向上提起並且左右轉、用來定底片的ASA敏感度。 直接轉這個環可以定曝光補償值,環上標了1/4 X、1/2 X、1X、2X與4X這五個值,分別表示-2 EV、-1 EV、0 EV、 +1 EV與+2 EV的補償值,兩者中間沒有其它標示;照片中是定在1X,表示無補償值。 在倒片旋鈕右邊的部份是ME與ME Super所沒有的,最下方是個推拉式開關, 把小白點推到音符那一邊讓相機在可以拍攝(自動對焦完成)時發出嗶聲,把開關推到另一側則關閉這一項功能。

這部份的另一個(上下推)開關有三個位置,OFF表示關閉相機的自動對焦功能。 其它兩者對應著鏡頭的光圈值2.8與3.5,如果機身上裝的鏡頭光圈是f/2.8或更大(譬如f/2或f/1.7), 這個開關得撥到與2.8有同樣顏色的位置(在中央); 如果鏡頭的最大光圈在f/3.5與f/5.6之間,開關得撥到與3.5顏色相同的位置(在最頂上); 如果鏡頭的最大光圈小於f/5.6,開關得撥到OFF,用對焦屏目視對焦。 因此,如果機身上裝了自動對焦鏡頭35-70mm f/2.8,開關得在2.8的位置,相機與鏡頭可以自動對焦; 如果機身上裝了光圈是f/5.6或更大的手動鏡頭,開關得在2.8或3.5、視鏡頭光圈而定,但得手動對焦, 不過觀景窗有合焦指示(見下文)、而且機身也可發聲(見上一段)。

Pentax ME-F右前方很簡單(見下面照片),面板上可以看到ME F字樣、自拍扳手、以及在右下角取鏡頭時得向下壓的開關。

機身左前方除了閃光燈PC同步線插孔之外就沒有其它功能(見下面照片):

Pentax ME-F在設計時就把捲片馬達考慮在內,所以在機底預留了馬達的(下面照片中左上角的三個一排)接點。 如果不用捲片馬達,機身需要四個老式S-76水銀(或目前的357/303)電池。 把照片中左上角的按鈕按住,並且把它旁邊的黑色電池室蓋向左推打開蓋子, 裝入四個S-76電池後(照片右上角)把蓋子蓋好、並且向右推就可以鎖緊。

觀景窗

下面是Pentax ME-F的觀景窗,中央是裂像對焦,它的週圍是微稜對焦。 觀景窗左緣是一排LED,某個亮了就表示它右邊的對應值。 LED右邊的值主要是從1/2000秒到4秒的快門速度,UNDER與OVER分別表示在目前的曝光參數之下會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 在手動模式下,輕按快門鈕時(相當於啓動測光表)M的LED會亮,而且也會標出上一次使用的快門速度, 在按兩個黑色的方形鍵改變快門速度時,新選定的快門速度LED也會亮。

觀景窗下緣的中央部份是對焦指示,有兩個紅色三角形與一個綠色六邊形。 不論是用自動對焦鏡頭(由鏡頭內馬達驅動)還是手動對焦鏡頭,如果左邊向右指的三角形亮了,表示要向右轉對焦環; 如果右邊向左指的三角形亮了,表示要向左轉對焦環; 如果六角形亮了,表示準焦;如果兩個三角形都亮了,表示無法自動對焦(比如太暗),得要用手動對焦。

Pentax AF 35-70mm 1:2.8鏡頭

Pentax只為ME-F生產了一個自動對焦鏡頭,SMC Pentax AF Zoom 1:2.8 35-70mm, 正好是標準端的變焦鏡頭,下面照片是鏡頭的前方:

這個鏡頭需要四個AAA電池,裝在鏡頭下方的的電池盒中。 電池盒的開關在鏡頭後方(見下面照片),那兒有個旋鈕,把白色線條轉到OPEN(開)後旋鈕會突出、鬆開內部的鎖, 取下蓋子後會看到可以裝四個AAA電池的槽。 裝了電池把蓋子蓋回去,再把旋鈕往下壓、把白色標示轉回CLOSE(關)就鎖緊蓋子。

這個電池蓋開關的設計不十分好用。如果裝好電池後按鈕上的白色標示稍許偏離打開蓋子時的位置,按鈕中央的方形金屬片(下面照片中的A)就無法插到對應的孔中(下面照片B),縱使對正了也得用點力把蓋子往下壓才能鎖緊。然而用力下壓時未必能夠知道對正與否,一旦力道用偏了就會折斷蓋子兩端很脆弱的扣子(下面照片中的C),固然斷一個扣子未必會影響電池蓋的緊密程度,但這個差勁的設計用起來的確不很舒服。

鏡頭的電源開關在前緣下方(見下面照片),把有齒的部份向OFF方向推打開電源, 於是小窗中ON的一側會出現紅色,這就打開電源開關(紅色出現在ON這邊)。 同理,把齒向ON方向推切斷電源,紅點移到OFF一側、切斷電源。 這是另一個十分令人困擾的設計,因為向OFF方向推是開、向ON方向推是關,十足與日常經驗相反。

下面的照片是鏡筒部份。 鏡筒最前方有齒的是對焦環,很窄很不好用。 絕大多數早期自動對焦鏡頭的對焦環差不多就是這樣,廠家似乎假設用戶有了自動對焦後就不會回頭用手動對焦; 這個現象後來有所改善(對焦環變寬),但最近的低價鏡頭又走回老路。 接下來的帶狀部份只是裝飾、完全沒有任何功能,它上面有兩個圓形按鈕,按住其中之一起動自動對焦功能。 接下來是對焦距離窗,最後面是標了2.8到22的光圈環,2.8與4之間和16與22之間是以一級調整、其它都以半級調整。 變焦是推拉式,最下方是70mm、最上方為35mm,目前是停在50mm。

下面是鏡頭的後端,與其它Pentax手動K-mount鏡頭相比,這個鏡頭多了五個與機身溝通用的接點(見照片中七點鐘方向):

自動對焦:機身部份

Pentax ME-F機身鏡頭座上也有五個接點(見下面照片五點鐘方向),分別與鏡頭上的五個接環對應:

機身內的反光鏡中央部份是半透光的,反光鏡後面掛了一個較小的副鏡(見下面照片), 從鏡頭來的光大部份被反光鏡反射向上,穿過對焦屏到達觀景窗,少部份通過半透光部位到達在後面的副鏡, 由副鏡向下反射到達自動對焦機制。 在拍攝時,主副鏡都會彈起讓出光路。

自動對焦機制在機身底部,打開快門簾幕後會看到底部有一個長方形的空隙,從副鏡反射下來的光就從這個空隙進入自動對焦機制, 它判定是否對焦準確、如果不準確又如何移動鏡頭,這些訊號靠五個接點與鏡頭溝通,直到對焦準確或對焦失敗為止。

在Pentax ME-F的自動對焦系統下,鏡頭是從屬的地位、依對焦機制的指示轉動對焦環; 推動對焦環用的馬達在鏡頭內,由鏡頭中的電池供電。因為對焦機制在機身裡頭,整個對焦過程用從鏡頭來的影像決定準確與否, 所以Pentax ME-F使用透過鏡頭(Through The Lens、TTL)的方式對焦,與在此之前的Canon和Chinon系統不同,這正是Pentax ME-F在相機歷史上佔有重要一席地位的理由。

Pentax ME-F自動對焦原理

Pentax ME-F用對比檢定(contrast detection)原理對焦。 對比檢定原理是基於一個很重要的現象:當對焦準確時,對焦區域的對比最高; 反之,對焦愈不準、對焦區域的對比就愈低,整個區域可能鬆矇一片幾乎沒有細節。 您不妨把鏡頭定到手動對焦並且對準一個在近處的被攝體,然後把對焦環從無限遠慢慢轉到最近對焦距離,看看畫面的變化。

下面是個例子,這些畫面都是在不同對焦距離下拍攝、再把對焦區域裁下來的結果。 第一張的對焦距離超過準焦點太遠,然後鏡頭逐漸拉近,於是愈靠近準焦所在的畫面愈有細節、對比愈明顯(愈高), 到準焦所在對比就最高(最後一張)。如果繼續把對焦距離拉近,畫面又開始鬆矇、對比降低,這相當於把這幾個畫面自下而上看。

在對比檢定原理下,AF系統要有一個判定某區域中影像對比的演算法,從算出的對比決定移動鏡頭的方向,直到對比最高為止。 Pentax ME-F並不使用大區域做對比檢定,事實上兩三條CCD陣列就足夠; 不過隨著影像處理技術進步,DSLR的LiveView與DC(甚至於Panasonic的G1)都會用一個區域做對比檢定式的自動對焦, 往後有機會再深談,此地就點到為止。

對焦與合焦指示

因為自動對焦系統在機身內、鏡頭只負責轉動對焦環提供影像讓對比檢定系統作業而已, Pentax ME-F既可以用自動對焦鏡頭35-70mm f/2.8或任何光圈不小於f/5.6的手動鏡頭。 自動對焦鏡頭在自動對焦模式下,按住鏡頭左側或上方的按鈕後,鏡頭開始自動對焦,如果場景夠亮,就會聽到很急促的聲音, 很快地一步一步移動鏡頭,有時會在準焦點前後來回若干次(兩個紅色三角形輪流變亮),然後對焦準確、綠色三角形變亮。 如果場景較暗或對焦區域對比較低,我們會聽到緩慢的聲音,鏡頭慢慢地一步一步前進或後退,在準焦點前後游移, 最後也許成功(六角形會亮)也可能失敗(兩個三角形都亮)。 以今天DSLR標準來看,這個對焦速度有一點慢如蝸牛,而且通常也只能在照明夠亮的場景中使用, 要不然失敗就多於成功,至於拍攝移動被攝體,用手動對焦肯定會比較快。不過不要忘了,這是1982年的產品!

在用手動鏡頭時,我們用手取代驅動鏡頭的馬達。 觀景窗的紅色三角形告訴我們該往那一個方向轉動對焦環,一旦綠色六角形亮了就表示準焦。所以,六角形可以看成是合焦指示。

兼談Canon AL-1 QF

Canon AL-1 QF(QF表示Quick Focus)也在1982年4月上市、比Pentax ME-F晚一些,不過Canon AL-1只有合焦指示而沒有自動對焦鏡頭。 下面是Canon AL-1 QF的照片,QF標在機身左側(鏡頭朝前):

下面是Canon AL-1 QF的反光鏡,上面的刻紋是與Topcon RE Super類似的測光方式,而且中央部份也是半透光的:

與Pentax ME-F不同的是,Canon AL-1 QF的副鏡不是掛在主鏡後方,而是裝在是從機底伸出來的桿子上(下面照片中的A), 這個鏡面把主鏡中央透過來的光反射到機底的AF機制(下面照片的B)。 在拍攝時,主鏡向上彈、副鏡向下倒到AF機制的槽中,從而讓出光路。

Canon AL-1 QF也是用對比檢定的原理做準焦判斷。 觀景窗中央標了[ ]的區域是自動對焦所在(所以沒有裂像、也沒有微稜對焦),觀景窗下緣也有兩個三角形指示旋轉對焦環的方向, 在兩個三角形中間的是準焦指示燈。

很明顯地,Canon把AL-1 QF做為測試自動對焦市場的敲門磚,與Pentax ME-F一樣也沒多大成功。 Canon又在1985年4月推出T80(見下面照片),這才是Canon的第一台TTL自動對焦的SLR,不過只維持了一年出頭,在1986年6月停產。

使用Pentax AF 35-70mm 1:2.8的感想

Pentax的AF 35-70mm f/2.8是個七片七群的鏡頭,閒來無事把它透過一個PK到EOS的接環裝到Canon 400D上玩玩。 我個人並不十分喜歡手上的這台Canon 400D,總覺得它的自動白平衡怪怪的,常常偏黃綠而且顏色有點濁, 但這是手上唯一可以裝Pentax鏡頭的機身,所以各位將就看看。 我的Canon 400D有裂像對焦屏,自信手動對焦功夫不差,但裝上Pentax這個鏡頭後對焦失敗的機率十分高,原因也許很多, 但最重要的是這個鏡頭手感並不十分好,很不容易掌握它的準焦點(也許是熟練程度還不夠), 再加上Canon 400D的觀景窗較小而且較暗,使得對焦不很容易,也許用有合焦指示的接環好些、但一時也找不到。

今年冬天雪多而且比往年稍冷,到目前已經下了3.9公尺的雪,而且幾乎天天下、天空總是灰暗的,所以很懶得出門拍照。 下面兩張是院子裡頭堆起來的雪,天空是很漂亮的奶黃色,然而我的Canon 400D自動白平衡卻拍成下面這種死氣沈沈、而且濁濁的顏色, 實在令人氣結,不過這當然不是Pentax鏡頭的問題。 下面第一張的光圈是f/5.6或f/8(在35mm端),第二張是f/2.8(在70mm端)。

下面這張是在室內拍的(70mm,f/2.8),對焦點是螺旋槳的中央。 大光圈f/2.8的效果在縮圖後還是很明顯,不過右上角的黑色背景部份有點異常,那兒是穿過樹葉空隙的亮光以及樹葉的反光, 第二張照片是該處的100%裁切,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散景不十分理想。

下面是另一個例子(70mm、f/2.8),對焦所在是右邊茶壺黑色把手的前半,照片看起來還不錯, 不過在前景(景深外)的白杯子會給我們更多的訊息。 第二張照片是白杯子部份700700的裁切再縮成600×600的結果,不在景深內的物體當然不會清晰, 不過杯子四週鬆矇而且蔭開則是球面像差校正不良的現象,您不妨參考在老鏡叢談系列中有關柔焦鏡頭的討論。

下面照片中太陽是在上方中央,泛光很明顯地降低了畫面右上角約四分之一區域的對比。 在其它照片中,高亮度區域所造成的泛光也有蔭開的傾向,不但降低對比、也使人覺得解像力下降。

一般而言,手上這個鏡頭在f/2.8時畫質有點軟,但仍然可以接受, 不過不在景深內的事物可能會相當鬆矇,這樣的鬆矇前景與背景不是討喜的油潤感覺。 光圈收到f/5.6與f/8時畫質會有相當改善,但我沒有試f/11與更小的光圈,因為Canon 400D配上Pentax鏡頭後無法開放光圈對焦, 光圈收小到f/11時對焦有點困難,然而對焦後再收光圈又不十分方便(見下文),並且也容易改變對焦距離。 在操作方面,對焦環的手感不十分好,很有被人批評得體無完膚的Nikon初期自動對焦鏡頭的味道,因為操作不順加上手感不好, 對焦失敗率相當高。 另外,鏡頭下方突出的電池盒會影響慣常(左手托住鏡頭)的操作方式,常常左手要放在鏡頭上方轉光圈環, 但這又會被Canon 400D向前突出的稜鏡部份擋住(Pentax ME-F這一部份是平的), 所以在Canon 400D(或其它DSLR)上用這個鏡頭可能不會很舒服。

無論如何,以上的感想用處應該不大,因為絕大多數玩家不會把這個鏡頭裝到DSLR上使用,而且要找到這個鏡頭還不十分容易。 但是這些問題不會改變這個鏡頭的地位,因為它是相機史上第一個TTL自動對焦SLR鏡頭,就這麼簡單!

小結

這樣,我們就大致上把第一台TTL自動對焦SLR的功能與特色瀏覽一次。 從功能方面來看,Pentax ME-F是從中階的Pentax ME Super修改而成,當然還是中階機型。 事實上,除了Nikon的F3AF之外,1980年代初期的自動對焦SLR都是中階與入門機種, 因為廠商多半是用這些機器測試新科技、了解用戶的接受程度,所以無法要求太多功能。

在自動對焦方面,速度與精確度都差目前的DC與DSLR相當的距離,特別是在低亮度或低對比的場合失敗率相當高。 幾年前手上有一台Nikon Coolpix 5700,它的對焦速度已經夠慢,但Pentax ME-F更慢。 不過這是第一代機型,表現自然不會十分完美,也正因為第一代機型使用對比檢定不理想、才有第二代用相位檢定的機型出現, 也才有今天快速精準的DSLR自動對焦系統。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Canon、Chinon、Olympus與Pentax在推出自動對焦SLR時都附了一個35-70的自動對焦鏡頭: Canon FD 35-70mm f/4 AF、Chinon AF 35-70mm f/3.3-4.5、Olympus Zuiko 35-70mm f/4 AF、 與Pentax AF Zoom 35-70mm f/2.8。 這四個自動對焦鏡頭中只有Pentax是f/2.8大光圈。 在Nikon方面,與F3AF匹配的自動對焦鏡頭有兩個:AF Nikkor IF 80mm f/2.8與AF Nikkor 200mm f/3.5 ED-IF, 兩者都是十分好的定焦鏡頭,往後有機會再談Nikon的F3AF。

下面是Pentax ME-F的簡單規格:

下面是AF 35-70 f/2.8自動對焦鏡頭的簡單規格:

【後記:December 31, 2024】

這篇文章眼看就要15歲,這15年間科技發展很快,今夏天氣轉好時應該用這個鏡頭配Nikon Z6好好拍照,這樣才能還它一個真正的公道。

更新紀錄

  1. January 21, 2009上線.
  2. December 31, 2024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