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mron Nestar 400mm f/6.9:長度可以收縮的老鏡(1963)

Tamron Nestar 400mm f/6.9:長度可以收縮的老鏡(1963)

冼鏡光
May 17, 2015上線
December 1, 2024搬家到此

請注意一點,Nikon D60是APS-C規格,如果一個鏡頭組合在APS-C機身上的邊緣表現不佳, 在135片幅機身上邊緣的表現只會更差而不會變好。

Tamron的第一個鏡頭是135mm f/4.5(以後一定會介紹它),那是1958年。 之後,在四五年間Tamron一連推出了二十多個T mount鏡頭,其中400mm就有五個, 此地介紹過1961年的400mm f/7.5和1963年的 400mm f/6.9。 這一篇我們接著談另一個小光圈400mm 1:6.9(1963),這個鏡頭在光學結構上似乎和前一個相同,它獨特而且有意思的地方, 是可以收縮成較短的一截。 另外,這個鏡頭似乎沒有Tamron的一貫型號(譬如400mm f/7.5的490和400mm f/6.9的F0-69),而是在鏡頭上標了Nestar。 個人對Tamron的型號編法很困惑,因為它們絕大多數沒有規則可循,看了380、03B、A10等等無法馬上瞭解這是什麼鏡頭, 但是國人卻特別喜愛用型號而少用全名,這相關令人費解。閑話少說,咱們馬上開講。

鏡頭本身

下面是鏡頭全長的照片。 鏡頭的濾鏡尺寸是62mm,因為第一片透鏡非常靠近鏡筒前端,加裝一個望遠鏡頭用的長遮光罩有其必要,不然泛光會很嚴重。 從左下角起是對焦環,最短對焦距離是9公尺。 中間部分是教人如何收鏡頭的圖示,我們後面再談。 再來是兩個光圈環,也會在稍後介紹。右上角的小孔是腳架孔,它沒有座,因為有座時鏡頭就無法收起來了。 最後面是裝鏡頭用的接環,它使用T接環,可以在幾乎所有常見的SLR上使用,手上的這個是Canon FD系列的T接環。

Tamron的三個小光圈400mm長度差異極小,下面第一張照片是三個鏡頭,從上到下是7.5、6.9和Nestar, Nestar看起來長一點是因為多了一個T接環,而前兩者沒裝接環。 第二張照片是把Nestar收縮後的長度,大約是其它兩者的三分之二。

下面是對焦環的標示,白色是公尺、另一個是英尺,最短對焦距離是9公尺。 對焦環下方標了若干個光圈的景深刻度,以及紅外線攝影時的對焦刻度(紅色的R)。

下面是(兩個)光圈環,下方的環有光圈刻度。這是當時流行的開放光圈對焦、收小光圈測光拍攝的做法。 使用人透過下方的環選定光圈,這個時候光圈還是全開的,這樣方便對焦; 然後,轉上方的光圈環(面對鏡頭底部是順時針方向)把光圈收小到既定的光圈拍攝。

下面是把Nestar透過Canon FD到NEX接環裝到Sony NEX5上的樣子。 因為Nestar的腳架孔沒有座因而支撐的穩定度不夠, 所以我把鏡頭和相機裝在一個Manfrotto Telephoto Lens Support (#293)支架上頭, 再把支架裝上腳架,這樣才有足夠的穩定度。

收縮鏡頭

前面提過,Nestar的特色是可以收縮到比較短的長度方便攜帶和收藏。 鏡筒在對焦環下方有一組標示(下面第一張照片),第二張照片是這組標示的放大。 這組標示是以鏡頭前段(含對焦環的一段)為準,左方是旋轉前段鏡筒把鏡頭縮短的操作方式,右方則是把鏡頭拉長的手續。

如果要把鏡頭從全長收縮,得先把鏡筒前段向左轉(左邊標示),轉鬆之後把前段鏡筒往尾端拉到底,最後再把鏡筒前段向左轉鎖緊。 拉長的手續正好相反(右邊標示),把鏡筒前段往右轉,鬆開之後再把鏡筒前段往前推,推到最前方後往右轉鎖緊就行了。 下面左邊照片是鏡筒伸長到使用狀態時從前方透鏡看到的樣子,一旦把鏡筒收短,鏡筒後端幾乎會到達透鏡後方,這是第二張照片的樣子。 請注意,光圈機制是在後段的鏡筒裡頭。

這個伸長縮短的機制很方便,但個人的使用經驗卻並非完全正面。 縮短時還好,因為鏡筒尾部的螺紋看得清楚也容易對準。 伸長時就不太好用了,當把鏡筒前段拉出來到底,就會發現很不容易找到使前後兩截結合成一體的螺紋位置, 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螺紋都在鏡筒內部很難對得準,而且兩截鏡筒也不容易保持直線使螺紋吻合。 所以,縱使鏡頭有伸縮的功能,我從不縮短它,避免要用時無法及時拉長。

另外,1960年代早期不少的Tamron鏡頭可能會標了Taisei Kogaku(泰成光學)字樣,上面照片中鏡筒左下角隱約可以看到KOGAKU, 但是TAISEI就看不清楚了。 Tamron的前身是1950年由Arai Takeyuki(新井健之)創立的Taisei Optic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泰成光學機械製作所), 1952年成立公司Taisei Kōgaku Kōgyō K.K. (泰成光學工業),在1970年改成Tamron。 但Tamron這個名稱早在1961年註冊,它是從公司的主要光學設計者Tamura Uhyōe(田村右兵衛)轉化而來。

測試器材、方式和過程

本次測試仍然使用Sony NEX5,拍攝時使用Giottos MTL 9360B腳架和Giottos MG5001雲台, 鏡頭和相機透過Manfrotto 293 Telephoto Lens Support鏡頭架裝上腳架, 而且鏡頭裝了62mm長約7.5公分的(副廠)望遠鏡頭專用遮光罩。 拍攝時通常會拍若干組(未必會在同一天),再選擇效果最好的一組,不過每一組都只會選一張照片, 各光圈拍攝的結果只會用裁切展示。 相機方面都使用約定參數或把參數定在中或低的水平以便降低相機內影像處理功能的影響,而且裁切部分完全沒有後製, 方便看出原鏡頭的表現。

我們仍然採用此地常見的幾個景,分別代表無限遠、遠距離、中距離、近距離四項,但沒有測試9公尺的最近距離。以下是測試結果。

無限遠(一)

下面是測試場景,對焦環是在無限遠處,測試目標是照片中央的標誌:

下面是各光圈下拍攝結果的裁切:

從這張裁切看來,品質最好的光圈是在f/11和f/16。 這是老生常談,因為大多數老鏡頭都是縮兩級光圈後品質最高,然後就下降。 我發現Tamron這三個小光圈鏡頭(400mm f/7.5和400mm f/6.9)都有類似問題: 在無限遠時影像都很鬆散。當初很懷疑是不是鏡筒拉長時沒到定位,因而無法對焦到無限遠, 但是拍攝上面照片時對焦環的確是指出在無限遠,而且Sony的峰值對焦指出已經準焦, 然而放大後的結果就是如照片所示,因而再做一次無限遠的測試。

無限遠(二)

下面這個景比鐵橋近,距拍攝地點約485公尺多一些(測距儀量出來的)。

下面是對焦用的白標示和靠近右下角吉普車尾部的裁切。結果和上一景沒多大差異,f/16的結果比較好,雖然f/11也不差。 吉普車後方的備胎和車牌在f/11和f/16時都相當清楚,加一點對比並且銳化就可以讀出車牌號碼,但是整體而言還是鬆散些。

遠距離(約50公尺)

這個景距拍攝地點約50公尺,對焦點是黃色報箱的Gazette這個字:

下面是中央對焦部位的裁切。 效果和前面的沒有太大差異,最好的影像品質在f/11和f/16,這個景在f/16的結果更為紥實。

中距離(約40公尺)

下一個景是約40公尺左右車庫頂上的燈。 對於焦距小於600mm的鏡頭而言,這是個相當難的景,因為我們希望瞭解鏡頭對燈泡底座上字的分辨力。 絶大多數400mm鏡頭無法辨認這些字,不過看看影像中依稀可見的字的程度就足夠。 下面是全景,這是近黃昏時拍攝,主要是避免燈面玻璃的反射以致於看不到燈座上的字。

下面是燈座部位的裁切。 很有意思的是,鏡頭從f/8(甚至f/6.9)起到f/22都表現得相當好,只有在f/32影像才特別鬆散。

近距離(約20公尺)

最後是近距離的景,對焦區域是樹幹底部:

下面是對焦部位的裁切。 和上面燈座的結果類似,鏡頭從f/6.9起的表現就相當好,雖然稍許軟了些,而且前方曝光過度的草莖有散開的光暈。 鏡頭的品質仍然在f/11和f/16到達最高點,裁切中陰影部位的細節沒有消失,而且草莖散開的光暈也降低不少(不過從f/22起又變得嚴重)。

綜合上面各景的結果,我們大致上會發現: (1)鏡頭在較近距離時的表現比遠距離時來得好; (2)鏡頭表現最好的光圈是f/11和f/16,在近距離時f/8的表現也相當好,而f/32就很難說是可以接受的光圈。

其它照片

很少專程帶Tamron Nestar出門拍攝,通常都是測試做完就隨手在附近多拍幾張。 我都沒有記錄使用的光圈,但大多數在f/8或f/11、很少會用到f/16,相機的設定和測試照片的相同,而且都使用腳架。

下面這張是距離約50公尺的船,對焦點是船尾的名字,第二張是該處的裁切,鏡頭的表現相當不錯, 雖然不如近代鏡頭拍的那麼結實(請看Bavaria這個字)。

下面是行人和腳踏車道邊坐着休息的人和車,對焦點是車的把手。 在裁切部位的左上和右上角高對比區域邊緣有淡淡但不明顯的紫邊和很細的綠邊(裁切右上角把手上方)。 所以,鏡頭在控制色像差上還不錯,不少平價小光圈望遠鏡頭在這方面弱很多。

下面是距離約26公尺的鷗,等了許久都不轉過頭來,所以只能拍到尾部,第二張是把原圖900x900的裁切縮成600x600的結果。 看起來羽毛的細節沒有呈現得很好,但是仔細銳化還是可以擠出一些,對一個1960年代初的中低價位鏡頭來說算是難能可貴。

前面的測試沒有做幾乎是最短對焦距離的部分,下面就補上來。 這些照片幾乎都是十公尺上下的距離拍攝,光圈如果不是f/8就是f/11。 下面這張是花圃裡頭的花,第二張是對焦的部位,這個區域細節不多,但鏡頭的表現不差。

下面三組是拍鳥。第一組是American Gold Finch,拍攝時風不小,把鳥食屋吹得左右擺動,很難拍到理想的結果。 第二張是把鳥的1000x800部分裁下來再縮成600x480之後的結果。

第二組是正好American Gold Finch和Chickadee各佔一邊就食。 American Gold Finch會一邊吃一邊抬頭張望,在這張照片中有點模糊,所以咱們看右邊的Chickadee。 第二張照片是原照片的1400×600裁切,再縮成600×257大小;第三張是鳥翼部位未經縮小的裁切。

最後一組是Chickadee單獨就食,可惜沒拍到正面;第二張是鳥的部位600x1300的裁切。 從裁切的部位看得出來,鳥身上的羽毛呈現得相當好。

我的看法

Tamron Nestar斷斷續續用了一年多些,2014年差不多就是瞭解它的特性、確定值不值得為它寫一篇文章。 用了半年之後,個人認為它的特色和前兩支Tamron的小光圈400mm相同,和f/6.9表現相當一致, 推論是Tamron把上一支修改成可收縮式的結果; 因為上一支表現不俗,Nestar自然也應該露一露面。

前面的測試結果很明顯地告訴我們,Nestar在40多公尺之內表現相當好,個人無法確切找出在近無限遠時鏡頭表現不如理想的原因, 也許鏡頭伸長時不到定位,但Tamron 400mm f/6.9也差不多,或許是兩個鏡頭本來就是相同的設計、而無限遠就是鏡頭的弱點也說不定。 當然,這也可能是T接環或NEX接環準確度不夠的緣故。 一般而言,鏡頭在f/8到f/16都是可用的光圈,有時甚至可以收小到f/22,但f/32就幾乎不能接受了。 鏡頭在APS-C機身上的邊緣失光並不很明顯(或許是因為小光圈的緣故),紫邊也不常見,請參看400mm f/6.9的說明。

總之,把光圈定在f/11或f/16並且拍攝40公尺之內的景物,這個鏡頭不怎麼會讓人失望,但請記住裝一個比較長的望遠鏡頭遮光罩。 因為光圈比較小,這個鏡頭在SLR和DSLR上頭對焦可能會有困難,如果手上有無反光鏡機型, 又希望有個便宜而且品質不俗的400mm的手動鏡頭(APS-C 上相當於135底片的600mm、Micro 4/3機型則是800mm), Tamron Nestar 400mm f /6.9和以前介紹過的400mm f/6.9都是很合理的選擇。然而Tamron Nestar 400mm f /6.9比較少見, 賣家也有可能把價格拉高,如果不中意被拉高的價格,不能收縮的版本也一樣好用。

以下是鏡頭的簡單規格:

更新紀錄

  1. May 17, 2015上線.
  2. December 1, 2024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