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July, 2018上線
July 15, 2025搬家到此
六年(2012)前寫了一篇常見的500mm f/8反射鏡頭測試
(Accura、Canon、Nikon、Sigma、Tamron、Tokina和Vivitar)比較若干個500mm的反射鏡頭,
當時的想法是下一篇應該是其它的500mm(譬如Contax、Minolta、MTO、Olympus、Yashica等等)或者是1000mm才有意思。
沒想到一些意料之外的因素而停了下來,久了之後就忘了,這個暑假趁着天氣好趕快把未完成的部份補充,
這就是本篇幾個便宜的1000mm鏡頭的比較。
請注意到「便宜」這兩個字,我的標準是在eBay上$300美元左右以下的標價(或成交價),
所以像是Nikon、Pentax這些比較貴的就不考慮了。
我知道Sigma也有一個1000mm f13.5,雖然不十分貴但也不便宜,而且經驗告訴我Sigma的反射鏡頭並不十分高明,
所以就沒列在這一批,或許日後有機會弄到一個時再專文介紹,反正拍攝的景都是固定的而只有時間不同,
在比較上不會有多大困難。
這次比較的鏡頭一共五個:Celestron C5 1250mm f/10、Celestron C90 1250mm f/13.8、
Celestron橘筒C90 1000mm f/11、Meade 1000mm f/11和Rubinar 1000mm f/10 Macro。
除了Rubinar之外,其它四個都是天文(或觀測)望遠鏡設計,而Rubinar是攝影鏡頭。
所以,我們可以預期用Rubinar拍攝會有比較好的效果,然而令人驚訝的是Celestron C5居然未必遜色,後者的拍攝結果就是証據。
這是篇圖多的長文,我們從各個鏡頭的介紹開始!
鏡頭說明
本文介紹的鏡頭一共五個(下面照片):
自左而右是Celestron C5(白筒)、Celestron C90(橘筒)、Celestron C90(黑筒)、Meade和Rubinar;
除了Rubinar是俄國貨之外,Celestron和Meade都是美國貨,但黑筒的C90是在大陸製造;
Celestron和Meade到今天都是反射式望遠鏡的大廠。
這五個鏡頭中,除了Celestron C5(以下簡稱C5)之外都是Maksutov-Cassegrain設計,但C5卻是Schmidt-Cassegrain設計。
Schmidt-Cassegrain(一般簡稱為SCT,表示Schmidt-Cassegrain Telescope)設計中最前方是一片薄的非球面透鏡,
主要的用途是修正球面像差;
入射光經過在後方的主反射鏡送回在前方透鏡中央的副反射鏡,最後再反射到達影像平面(下圖)。
Maksutov-Cassegrain(通常簡稱做MAK或Mak甚至MCT)設計最前方是一片有相當厚度的負(或凹)新月型透鏡,其它部分和SCT相同。
這五個鏡頭中,除了Rubinar之外、其它四個都是相當傳統的望遠鏡設計: 在鏡頭尾部沒有校正透鏡; 換句話說,從鏡筒後面灌水進去,就直接會進入鏡筒內部。 Rubinar後頭有校正透鏡,所以鏡筒是前後都封住的,因為這是個攝影鏡頭。正因為如此,Rubinar在邊角上的表現要比其它四個鏡頭好。
照片中除了Rubinar之外,每一個鏡頭都裝上了和該鏡頭相容的T2接環連接管,再加上一個T2到Sony E的接環。 Rubinar的接環是T2(42x0.75mm),照片中是裝了一個有對焦環的M42到Sony E的接環。
以下我們先把各鏡頭稍做解釋後再看拍攝結果。
Celestron C5(簡稱C5) 我們從C5談起,此地的鏡頭其實是第二代。 Celestron在1970年推出Celestron C8,此地8指的是鏡頭口徑、單位是英吋,所以C8的口徑是203.2mm, 又因為鏡頭的f值是f/10,所以C8的焦距是2032mm = 203.2 × 10, 這個時期的Celestron鏡頭的鏡筒是橘色。 下面照片是C8,相機是Nikon D7000。
Celestron在1971年推出C5、光圈仍然是f/10,所以C5的口徑約略是5英吋(12.7公分)、焦距是1250mm。 我在1980年代曾經買過這(第)一代的C5的觀測版(黑筒)、沒有尋星鏡、但有一個可以接相機的T接環裝到SLR上拍攝。 下面是從照片掃描用這個C5拍攝以前松山機場747起飛的照片,拍攝地點在敦化北路上民生東路和機場中央所在, 時間大約是在1980年代中期。
在1990年代初Celestron重新設計C5上市,就是下面這個白筒版。 鏡筒側面標了CELESTRON字樣(第一張照片),鏡筒前方是一片薄非球面鏡片,中間黑色圓形後面是副反射鏡(第二張照片)。 副反射鏡很容易被震鬆或離開最佳位置,於是就會直接影響到影像品質,因此使用人得透過前方的三個螺絲把副反射鏡調回最佳位置。 我這個C5已經十多年沒調過、而且也常把它放在車子裡頭帶出去拍攝,所以C5真正的影像品質應該不輸此地的拍攝結果。
鏡筒底部有燕尾榫式(dovetail mount)的安裝機制(第一張照片), 一般可以直接裝上有Arca-Swiss機制的腳架頭(只要腳架座寛度夠,不然可以裝在Arca Swiss的快拆板上),十分方便。 C5的對焦機制是在鏡筒後方的銀色旋鈕(第二張照片),逆時針旋轉往無限遠方向對焦、順時針則往最近距離方向。 這種旋鈕式對焦對長焦距鏡頭十分方便。因為旋轉鏡筒少許可能對焦平面就會移動很遠,加上長焦距鏡頭景深很淺,對焦平面差一點點, 主體就不在景深範圍裡頭。 旋鈕對焦經過齒輪等機制,可以做到非常精細的微調使對焦更準確。 更重要的是,它通常可以對焦超過無限遠適應溫度變化, 而且也彌補轉接環長度不準的常見問題(一些差的轉接環無法讓鏡頭對焦到無限遠)。
目前的Celestron C5當然不是這個白筒版,而是進入二十一世紀初的黑筒版,下面照片中黑筒是近期版、白筒是本文使用的鏡頭。
如果您對Celestron的發展史有興趣,Company Seven的Celestron Overview And History這篇介紹很値得看看。
Celestron C90(簡稱C90) Celestron C90是一個相當普及的産品,它在1978年發表、大約從1979年就開始生產。 因為便宜而且體積又小,C90的銷售一向不弱,下面是1980年代初期的C90,它的鏡筒是橘色(和上一節提到的C8是同一時間)。 以它的序列號碼9287來看,它應該是相當早期的產品,這個時期的橘筒C90有光學結構完全相同的三型: 天文型有天文用腳架和其它機制、觀測型有尋星鏡但只有通用腳架孔(照片中的是觀測型、但尋星鏡和它的座已經取下)、 和攝影型(只有鏡頭)。 鏡筒上黑色有齒的是對焦環,沒有距離標示也沒有景深刻度,對焦方式和一般攝影鏡頭相同。 第二張照片是底部的腳架座,它有一個目前常見尺寸的腳架孔。
C90是個Maksutov設計,所以常被簡稱為C90 MAK。 下面是鏡頭前方,中間亮銀圓形就是透鏡後方鍍銀的副反射鏡,一般的Maksutov設計就是如此。 鏡頭前方是一片有相當厚度的凹鏡面,這可以從它上面的反光看出來。
這個早期的C90表示鏡頭口徑是90mm,焦距是1000mm、光圈為f/11。 它的對焦機制非常簡單,常見的毛病就是時間久了裡頭的滑潤劑乾固使對焦不順暢或是根本轉不動, 好在是C90很容易分解修理,網上多有說明。 然而,它的更大問題(我的觀點)是轉那麼大的對焦環很容易讓鏡頭擺動,從而把鏡頭移離開目標; 另外,對焦環移動幅度很大,非常不容易精準對焦。 所以,個人比較喜歡用前面C5那樣的旋鈕對焦,用過了就知道好處、缺點就是慢。
從大約是1985年起C90變成黑筒,然後又有其它變化。 目前市售的C90如下,鏡筒變成黒色而且也比較長。 為什麼鏡筒比較長?原因是鏡頭的焦距加長到1250mm(第二張照片),由於口徑仍然是90mm, 所以f值就是f/13.9 = 1250/90、大約是f/14。 從照片中透鏡的反光也可以看出最前面的是凹的,因為這仍然是個MAK(Maksutov)設計的反射鏡頭。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鏡筒尾部,那個突出的黑色旋鈕是對焦鈕,逆(順)時針旋轉往無限遠(最近距離)方向對焦; 說明書上指出,最短對焦距離是4.6公尺。 前面講C5時提過,用對焦旋鈕對焦比較能精確對焦。 第二張照片是鏡頭底部,也有一個燕尾榫式(dovetail mount)的安裝機制。
Meade 97D (簡稱Meade) Meade的這個鏡頭通常叫做Series 97 D型,焦距是1000mm、光圈為f/11、口徑是90mm。 Celestron和Meade是世界兩大望遠鏡製造商,幾乎囊括絶大部分的SCT和MCT市場,而且Meade比Celestron還要大, 在二十世紀末還想把Celestron併吞,但因為反拖拉斯法經過聽証會後未能如願,所以今天才又回到兩強併列的態勢。
下面是Meade的側面,這是白筒,不過這一型似乎全是白筒。有顆粒狀的是對焦環,對焦距離是3m到無限遠。第二張照片是腳架座。
下面是鏡頭前方,中央有個銀色的圓點,所以這個Meade是標準的Maksutov設計; 從鏡片的反光也可以看出前方是凹的。
雖然Meade這個鏡頭不論尺寸、焦距和光圈都和Celestron的橘筒C90近似,但是二手市場上卻不如C90那麼多, 這多少是因為生産較晚(也許是1980年代晚期或1990年代初期開始生產), 但是這個鏡頭的好評卻不太多(雖然C90也毀譽參半),所以銷售可能並不很理想也說不定。
如果您對Meade這家公司的發展有興趣,不妨參看Company Seven的這篇文章Meade Instruments Corporation , 不過該文並沒有提此地介紹的鏡頭,想來它不是Meade的主力産品。
MC Rubinar 1000mm f/10 Macro (簡稱Rubinar) Rubinar(Рубинар)是俄國Lytkarino Plant of Optical Glass (簡稱LZOS)的產品。 Rubinar系列有若干反射鏡頭,此地談的是1000mm f/10 Macro(下面照片), 因為焦距是1000mm、而光圈是f/10,所以口徑是100mm = 1000/10,是此地介紹的五個鏡頭中第二大的。
下面照片是鏡筒前端,很明顯地會看到MC後面跟著紅色的俄文RUBINAR,下緣就是LZOS的商標。 那個顆粒狀的寛環是對焦環,對焦距離大約是從4公尺到無限遠。 鏡頭標上Macro的原因,是在最短距離時的放大率為1:4(也就是0.25X); 至於1:4的放大率是否算是微距,那就見仁見智了。
下面是鏡頭前方的照片,從反光可以看出第一片透鏡是凹的、但卻沒有一個亮銀點,這是Maksutov設計嗎? 是的,下面是我從網路上找到的這個鏡頭的結構。 我們看到幾個重要的差異: (1) 最前面並不是一片新月型透鏡、而是多了一片正的透鏡, 兩片透鏡加起來完成原Maksutov設計應該有的修正。 (2) 副反射鏡裝在鏡頭前方突出的小圓筒中, 於是到達副反射鏡的光線會先被第一片透鏡折射,反射出來的光線又再度被第一片透鏡折射, 這是Mangin設計、可以縮短鏡筒的長度; 但是,主反射鏡卻不是Mangin設計。 日本生產的反射鏡頭幾乎全是Mangin設計,鏡筒明顯地比較短。 (3)在鏡頭尾部還有一個複合透鏡做進一步修正, 所以我們可以預期在攝影應用上影像品質會比較好。
鏡頭底部有個十分「奇怪」的腳架座(下面照片),照片中腳架孔裝了個大頭螺絲、這是用來固定那個環的位置用的。 換句話說,把這個螺絲轉鬆就可以把鏡筒在環中自由轉動,轉緊了就鎖住位置。 腳架裝那兒?把那顆螺絲轉下來就是腳架孔,然而我試過五六個腳架的快拆板(包含Arca Swiss),發現都可以裝進去, 但螺絲長度都不夠,無法鎖緊鏡筒,在拍攝時鏡筒仍然可以自由轉動。
要如何鎖緊鏡筒呢?下面是鏡筒尾部,外圍厚厚的環就是可以轉動而且有腳架孔(6點鐘方向)的環, 環上12點鐘方向有個小螺絲,把它轉緊就可以把鏡筒在環中鎖緊。 您不覺得這是個很奇怪而且又有點莫名其妙的設計? 大多數日系鏡頭都有個大螺絲頭可以轉鬆或轉緊,讓使用人隨時(不用任何工具)可以調整相機的旋轉角度。 但是,這個鏡頭卻逼著使用人身上帶一個小螺絲起子。 再說,那個腳架座實在太小、無法有效支撐那麽大的鏡頭。
我對俄國貨十分沒信心就是上面所講的。 不但如此,這個鏡頭的小螺絲根本就鎖不緊鏡筒,小螺絲已經轉到不能動了,鏡筒卻仍然可以自由轉動。 其實我有兩個這樣的鏡頭,另一個卻有準直校正(collimation)不足的問題,無法精確對焦。 所以,玩俄國鏡頭心中要有品管差而造成的諸般問題的準備,弄到一個好鏡頭得靠點運氣。
這個鏡頭是用M42接環,但我手上的兩個都是用T2接環轉到其它機型。 由於很多陸製接環的長度規格不足而無法對焦到無限遠,我決定把鏡頭上的T2接環拔掉而換成一個有對焦環的M42到NEX的接環。 T2接環的規格是42x0.75mm,而M42的規格是42x1mm,兩者的口徑相同都是42mm,但紋距卻不同, 所以把M42接環裝到T2螺紋裡頭不會十分密合(見下面照片)。 好在是,因為有對焦環可以伸縮,這就彌補了不十分密合的問題,而且也可以對焦到無限遠。 我的做法是,用鏡頭的對焦環約略對焦,再用轉接環上的對焦機制微調,手續麻煩些但可以對得很準、比轉鏡筒上對焦環準得多。
這五個鏡頭中的四個其實原來是天文望遠鏡,只有Rubinar是個攝影鏡頭,因此在取景拍攝時我用到了從無限透到非常近的距離, 於是我們可以看出天文望遠鏡是否是只在遠距離表現理想。 正因為如此,本篇的拍攝時間相當長、橫跨好幾月,文章的寫作時間自然也長。
有兩點得在此地先做個說明。 第一,拍攝時都沒加遮光罩,因為有些鏡頭(譬如C5)無法裝遮光罩,所以儘可能順光拍攝。 第二,長焦距鏡頭對焦十分不容易。 由於景深很淺,稍許對焦失誤就有可能造成主體逸出景深範圍,加上反射鏡頭的對比低些,所以對焦極難非常準確, 您不妨把本文的照片看成是最基本的影像品質,若對焦更準些(如果可能的話),影像品質會更好。
下面,我們就從無限遠起以距離遞降的方式看看各個鏡頭的表現。
下面是右下角第谷坑(Tycho Crater)處的600×600裁切。 很明顯地,在兩個1250mm鏡頭中,C5比黑筒的C90好很多。 在三個1000mm中,Rubinar的對比和解像力都強些,個人以為橘筒的C90勝過Meade,因為後者會產生紫藍色色調, 因此在實用上紫邊可能會相當明顯。
C5和Rubinar相比,我覺得C5比較好,至於這有沒有可能是用Rubinar時對焦失準, 就是一個手動對焦的問題了,因為人為誤差總是有的。總之,以這個景而言,我認為:
下面是在畫面中央的裁切。 毫無意外她,在兩個1250mm的鏡頭中,C5比黑筒的C90來得好。 在三個1000mm鏡頭中,Rubinar仍然提供了比較多的細節,橘筒C90的細節也比Meade的多、 後者在高對比區域邊緣有一層若有若無的紫色調(其實在暗部也有這個傾向)。 在C5和Rubinar兩者,後者的對比高者,然而仔細看來卻並沒有提供更多細節(或許是因為放大率較小的緣故)。
以窗戶的格子來看,C5的明顯地比較結實,所以我們結論仍然是:
其次是中央告示牌部位的600×600裁切。 很明顯地,Rubinar的對比最高、影像品質也最好(請不要忘了大氣擾動的影響)、其次是C5; 這兩者在解析度上很難區分高下,但是Rubinar的影像結實些而且對比也高些。 在解像力上,黑筒C90看起來並不弱,然而畫面卻總是有一層灰濛濛的感覺,這降低了對比、也降低了畫面的純淨度。 橘筒C90的影像也相當結實,問題也是不太純淨; Meade的結果稍許鬆軟些(請看最下排的字)。
所以,就中央部位的品質而言,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接着我們看畫面下緣的表現。 因為各鏡頭的焦距不同、畫面下緣自然不同,而且(說老實話)很難把每一個鏡頭都正好對在同一地點,所以下頭的裁切不盡相同。 然而,看各卯釘以及樓梯和欄桿的陰影就不難瞭解各鏡頭的表現。 我們很容易看出,Rubinar最好、其次是C5,其它三個鏡頭都有霧霧的感覺, 橘筒C90和Meade都有相當顯著的、蔓延出來的紫邊(C90還嚴重些); 黑筒C90很難定位,它沒有明顯的紫邊、但畫面都是濛的。
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在邊緣部位的表混我認為:
我們看看對焦部位的裁切。 顯然地,C5和Rubinar提供了相當豐富的細節,而且C5好像分離這些細節的能力高些,雖然差別不大。 其它三個鏡頭的對比不高,難以看到很多細節,
所以,以這個景而言,我覺得:
下面是中央對焦部位的裁切,對焦部位就是那條斜斜的白線(漆?),因為它在磚頭上形成比較高的對比。 毫無疑問地,因為對比高,Rubinar最好(看看燈的底座)。 其次是差不遠的C5,事實上,如果不是有點朦朦的低對比,C5不會比Rubinar差太遠, 把這個部分或整張照片的對比提高些,結果就會完全改觀,其餘的三個鏡頭表現相似。
所以我認為:
我們看中央部位的表現(見下面照片)。 首先,C5的結果仍然比黑筒C90好很多。 黑筒C90拍到的影像似乎都蒙上一層紗似地、比較淡而且對比低,都有暈、四角比較暗。 其它三個鏡頭中,畫面純淨度方面只有Rubinar可以和C5一較長短; 橘筒的C90和Meade除了對比高些之外,紫邊都十分明顯(特別是Meade),所以都不如黑筒C90。
就中央部位的品質而言,我的看法是這樣的:
這個景的邊緣沒多少細節而且也可能不在景深範圍內,所以我打算看看引擎頂蓋的細節,下面是該處的裁切。 五個鏡頤中,只有C5和Rubinar把Kicker這個字呈現得很好,而且Rubinar似乎好些。 C5和黑筒C90很清楚地呈現了NOTICE這個字(右下角),但C5的效果好很多。 Meade的紫邊相當嚴重,和橘筒C90 相比是差了。
以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在邊緣部位的表現如下:
整體而言,我的看法是:
其次是燈部位的600×600的裁切。 首先,C5的表現比黑筒的C90好很多:燈座上的螺絲頭在C5的結果中十分清楚,但黑筒的C90就糊了而缺乏細節,燈泡底座也如此。 三個1000mm鏡頭中,Rubinar仍然最好,其次是橘筒的C90、然而影像卻有點霧霧的,最差的還是Meade、紫邊已經相當明顯了。
比較C5和Rubinar兩張裁切很有意思。 猛一看去,我們會覺得Rubinar的結果比較銳利、C5的結果有點糊; 如果仔細些會發現牆壁上螺絲釘頭在C5的影像中似乎比Rubinar中有更多細節。 這讓我想到C5的對焦是否偏後面,以致於前面稍許糊了些、但後方的表現卻比較好。 一個1250mm鏡頭當對焦距離是40公尺而且光圈為f/10時的景深只有40公分左右、對焦點前後各約20公分, 只要對焦點偏移少許,景深前緣和後緣的清晰程度就會有很顯著的變化。
不論如何,以這一組照片來看,我認為:
接下來是該區域的裁切。 比較Rubinar和C5仍然有點問題,因為兩者的焦距不同,兩者解像力看起來相差不遠、很難斷定何者絶對較優, 不過Rubinar的對比較高是明顯的。 黑筒C90的解像力看來也不弱,但多出那層灰濛濛的霧使畫面失色不少; 橘筒C90還原細節的能力也不俗,但也有一層若有若無的灰色甚至淺紫色的濛濛霧氣; Meade的解像力顯然弱了些、而且紫色調也更明顯。
所以,以這個20公尺的景而言,我認為:
這張照片的對焦部位是眼睛上方中央下垂的纖維,下面是各鏡頭拍攝結果的裁切。 從這幾張裁切看來,各個鏡頭的解像力都不錯,但是Rubinar在物體周圍有暈、因而霧狀十分明顯; 固然C5也有少許蔭開的現象,但是並沒有太大的影響,而且眼睛右側的細毛表現相當不錯; 黑筒C90和C5相去不遠,但多出的一層薄霧降低了還原現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暗角在這張背景均勻的畫面中十分清楚; 橘筒的C90表現十分亮眼;最後的Meade影像似乎不夠紥實,不過我覺得是比Rubinar好。
所以,我認為:
下面是中央部位的裁切。 Rubinar的對比仍然較高,但和Nikon的很難說有很大差異,而C5則是稍許弱一點。
我們再看畫面左緣。 因為對焦距離是800公尺多一些、而且光圈都是f/10和f/11,景深高達180公尺以上, 所以左緣橋的欄桿其實不但在景深內、而且還離對焦平面不遠,於是比較左緣還是有意義的。 下面就是畫面左緣的裁切。 我們可以看到Nikon比Rubinar好,而C5的已經糊了。 由此觀之,如果鏡頭是在135底幅的相機上使用時,邊緣表現最好的應該是Nikon。 若在APS-C片幅的相機上邊緣已經開始弱化,在更大片幅的相機上會更差,於是C5在135片幅上的表現,邊緣會相當弱。 這不難理解,C5最前方的非球面透鏡可以把球面像差修正到某個程度,但對慧形像差和像場彎曲等卻沒有足夠的修正能力, 所以攝影鏡頭在鏡筒後端加上另一組透鏡修正其它像差。 因此,Nikon和Rubina在邊緣的表現會勝過C5是可以想見的,但C5在中央的表現居然那麽好的確令人驚艷。
五個鏡頭中,C5和Rubinar總是名列前矛,要取哪個? 我多半會選C5,原因是(1)用這麼長的焦距拍攝時主體在絶大多數情況下會在中央, 所以C5在邊緣表現較差的問題影響不會很大。 (2)C5的焦距是1250mm,差這250mm就會差很遠,前面的照片說明了這一點。 (3)Rubinar的腳架座實在令人不敢恭維,裝在腳架上很容易搖晃; 以往日式的長鏡頭會在對焦環上裝一根小桿使對焦順暢(下面照片),Rubinar上卻沒有, 於是粗大的鏡筒在對焦時轉動不便,使得精準對焦的難度相當高(C5的旋鈕對焦比較容易對得準、但卻慢)。 (4)如果您手上已經有一個品質好的Rubinar,那就用它而不必考慮C5; 如果您是才進場想找一支1000mm的反射鏡頭,記得要仔細檢查它的品質,慢慢對焦多試拍幾張再做決定。
剩下的三支1000mm又如何? 如果您不放大看或者是只印成小張照片(譬如3×5或5×5)、或縮成小圖在網上傳閱分享, 這三個比較便宜的鏡頭也未必會讓您失望,但是您得記住它們的對比都偏低、色彩有時會有點濁。 解決之道是:(1)加一個足夠長的遮光罩,有需要的話就自己造一個, 這樣可以降低泛光從而提高對比。 (2)後製時提高對比、提高色彩飽和度、小心銳化,處理過的照片仍然是不錯的。 (3)黑筒C90的暗角有時十分明顯,如果您的修圖軟體可以消除暗角就最好了, 要不然在構圖時試著不要把主體放在角落或邊緣也是個辦法。
如果以容易攜帶為準,橘筒C90和Meade足夠小,可以放到相機包中,黑筒C90就比較長了。 C5和Rubinar都相當大,得用另外的袋子或箱子(或筒子)裝才方便。 這也是C90這一類型鏡頭曾經頗好賣的理由之一。 另外,加一個目鏡和正像稜鏡,這些天文望遠鏡(除Rubinar之外)就可以是一支高倍率的觀測用、或者是觀測月球等的望遠鏡, 這是十有方便的。 Rubinar好像也有類似的望遠鏡套件,但似乎不容易找到,然而市面上不難找到為各大廠鏡頭設計的目鏡, 用這些目鏡要比用天文望遠鏡的配件簡單,下面就是一個這樣的目鏡:
如果您問我要在這三支90mm口徑的鏡頭中會長挑哪個的話,我大致上會這樣做: 如果結果是縮成小圖在網上分享,任何一支都行,但我比較偏好橘筒或稍後期的黑筒1000mm C90;Meade也行。 如果期望解析度高些或産生較大的圖,那就得1250mm的黑筒C90,然而後製手續可能複雜些。 無論如何,記得加一個夠長的遮光罩。
俗話說一分錢一分貨,比較貴的C5和Rubinar的確略勝一籌,但其它三個較便宜的(一般在$200美元以內)是差了些, 然而如果只産生小圖或印成小張照片的話,提高對比、加點飽和度、再小心銳化,結果也是相當不錯的。
總之,本文的目的是討論五個1000mm左右、比較便宜的反射鏡頭和它們的表現,希望對您在挑選鏡頭時有更多的資訊。 往後此地還會有更多的反射鏡頭介紹。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