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ax S:史上第一台有固定眼平觀景窗的SLR(1949)

Contax S:史上第一台有固定眼平觀景窗的SLR(1949)

冼鏡光
May 1, 2008上線
January 25, 2009修訂
November 19, 2024搬家到此

一提到Contax,大多數玩家通常腦中浮現的會是Kyocera生產的Contax SLR(譬如RTS系列)、Contax 645、 Contax G系列、Contax T系列小型機、或者是Contax數位相機(譬如i4R), 玩RF機的可能會想到與Leica齊名的Contax I、II、IIa、III、與IIIa, 但會想到東德Zeiss Ikon在二次大戰之後的Contax系列可能就不多了。 固然上面提到的Contax機種都十分有名,不過說到要在相機發展史上佔舉足輕重地位的, 可能就只有Contax的RF機型與東德發展的Contax系列。

雖然二次大戰之前就有了135片幅的SLR,譬如我們曾經談過的 Kine Exakta以及還沒有說到的Praktiflex第一代, 但這些機型有一個共通的特色:都用腰平(或俯視)式觀景窗。 腰平式觀景窗最大的問題是觀景窗中的像是左右顛倒的,用起來不十分方便,特別在拍攝移動物體時更是如此。 二次大戰後,使用眼平(或平視)式觀景窗機型陸續出現,第一台量產的就是東德Zeiss Ikon的Contax S。 事實上,Contax S系列的造型、設計與操控方式與在它之前的SLR(比如Kine Exakta與Praktiflex)顯著地不同, 而且對SLR的發展影響極大; 譬如說,它中間偏左的鏡頭位置、M42螺紋、五稜鏡、裂像對焦、機上測光表、自動收縮光圈、甚至於它的造型等等, 對後來的SLR設計都有示範作用。 雖然Contax S系列的每一項功能未必都是首創,但從1949年到1962年之間這一系列的確是先鋒機型, 所以本篇從Contax S談起,並且介紹這一系列的其它機型,下面是Contax S的照片, 在機身上的是一個Biotar 5.8cm f/2:

這篇文字很長,涵蓋了從1949年到1962年Contax系列的主要機型(Contax S、Contax (small)D、Contax D、 Contax E與Contax F)以及相關歷史,希望您有耐心看完。 本來的計劃是分成兩篇的,但這麼做卻有文氣不順的顧慮,所以把它一次貼足,如果嫌長就請多包涵了, 或許分幾次看會幫我增加點人氣也說不定!

歷史背景

話說從頭。 1930年代是135底片相機的起步時間,Contax、Exakta、Leica等都是傳世名牌,不過在那個年代SLR卻不是主流,原因不外乎:
  1. 觀景窗太暗,因為鏡頭光圈不夠大;
  2. 除了Praktiflex之外,其它機型沒有快速回彈反光鏡,按下快門拍攝後觀景窗全黑;
  3. 反光鏡的動作太吵,而且容易造成相機震動(用過RF機的朋友一定知道我在說什麼);
  4. 沒有廣角鏡頭,在那個年代廣角是RF機型的專利,不過RF機型卻很難用望遠鏡頭;
  5. 機身太大,因為要容納反光鏡片。
當時相機業的龍頭Zeiss Ikon當然不會閒著; 1937年左右,在設計發展部主管Hubert Nerwin的領導下開始研究使用五稜鏡的相機, 第一個做出來的模型是以Contax II為藍本,在機身中加裝了反光鏡與對焦屏,不過在發展過程中卻遇到了技術上的難題。 Contax II的快門是縱走式、快門簾幕的間隙上下移動,這表示捲快門簾幕的兩個捲軸一個在五稜鏡後方、另一個在相機底部反光鏡下方, 這造成五稜鏡得前移留出空位,再加上較薄的Contax II機身,使設計上面臨不少困難。這部相機有一個名稱: Syntax

然後大戰爆發,所有工業全都改成生產戰略物品,Zeiss Ikon也不例外,於是研發Syntax的工作就停了下來。 據Syntax工作人員的說法,他們只能在午餐與休息時間從事研究,不過的確造出了幾台可以使用的原型機,如果以原型機為準, 這是史上第一部有固定五稜鏡的SLR,雖然正確時間無法確定,但應該是在二次大戰爆發前後的一段短時間中。 下面是Zeiss Ikon在1941年申請法國專利的剖面圖,我們大致上可以看出Syntax的模樣。 然而盟軍在1945年2月13與14日轟炸Dresden時,不但炸毀了Zeiss Ikon廠房、也炸死了幾名工作人員, 這些原型機與設計圖也在大火中消失。

1945年4月13日,美軍巴頓軍團改佔Jena;5月8日德國投降;六月,俄軍進入Jena搬走Zeiss Ikon工廠的設備; 6月24日美軍把Carl Zeiss Jena的84位主要人員與Shott & Gen. Glassworks的41位員工遷到在Württemberg的Heidenhelm; 6月30日美軍撤出Jena;7月1日俄軍依雅爾達密約進入並且佔領Jena。

在西德,10月4日,Opton Optische Werke Oberkochen GmbH成立,成為Carl Zeiss Jena的子公司, 並且在10月30日註冊。 在東德,10月21與22日,原Zeiss Jena的274位員工被遣送到俄國,幫助俄國建立光學工業。

雖然俄軍搬走了Zeiss Ikon的廠房設備,而且戰後資源奇缺,在東德Dresden的Zeiss Ikon還是復工了, 在眾多計劃中倒是保留了設計SLR這一項,不過原來的主管Hubert Nerwin與大多數工程師到了西德, 而且資料散失,很多地方與細節得從頭來過。 計劃的負責人換成Wilhelm Winzenburg博士,他在兩位助手Walter Hennig與Rudolf Kuhnert協助之下開始設計 Spiegel-Contax(反射式Contax、Reflex Contax)。

在設計過程中,這一組人首先把縱走式快門改成橫走式來換取五稜鏡後面的空間,並且採用42mm螺紋做裝著鏡頭的標準, 這就是我們今天耳熟能詳的M42(正確說法是M42x1,此地的1表示紋距(pitch)為1mm)。 一般人認為Praktiflex是M42的始祖,但戰前Praktiflex的第一代是用M40.5,戰後仍然沿用M40.5,一直到1948年的第二代才改用M42。 根據Zeiss Ikon內部資料,1946年就已經決定在Spiegel-Contax上用M42,比Praktiflex第二代還早; 但因為Spiegel-Contax是新設計,上市時間比Praktiflex第二代稍晚,所以習慣上我們說M42是從Praktiflex第二代開始。 Praktiflex第二代後發先至的主要原因,依我的看法,是因為它是從第一代稍許改良而來, 而且在技術水平上落後Spiegel-Contax一段相當的距離,所以能夠較早上市,以後有機會再談Praktiflex機型。 另外,採用M42是在1940年代中葉,所以把M42說成是Pentax螺紋有點張冠李戴,因為Asahiflex IIa要到1955年後才用M42。

從1945年起的設計過程似乎頗為順利,到了1946年9月就有了可以使用的原型機,不過原型機己經不存在而只剩下一張照片, 這部(可能不止一部)原型機可能是做出來向東德政府申請經費、以便完成細部設計並且開始生產用的。 固然新聞與雜誌對Spiegel-Contax都有所報導,但它正式面世的時間卻延到1949年的Leipzig(萊比錫)春季展覽會; 在此之前,東德攝影雜誌Foto-Spiegel在1948年11月號報導了Spiegel-Contax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Stockholm)St. Erick展覽中非正式展出過, 但1949年做為Spiegel-Contax面世的日子卻比較為人接受。 在萊比錫春展中,這一台相機正式命名為Contax S, 此地S代表Spiegelreflex(鏡面反射,mirror reflex),但相機上只有Contax而沒有標S,Contax S字樣是印在盒子上。

Contax S的不同版本

Contax S有好幾個版本,有兩個太稀有我從來沒見過,它們的差異在三個地方: 機頂五稜鏡蒙皮、快門速度旋鈕、與自拍機制扳手。 下面照片中在機頂上方自左而右是上片旋鈕與快門速度旋鈕(平頂圓錐形),機身前面在上方的是快門鈕,下方是自拍機制扳手。

Contax S的第一個版本(1949年)在五稜鏡前方是黑蒙皮、刻有Zeiss Ikon與Contax字樣, 沒有自拍機制,快門速度鈕是圓柱型,產量很少,我從未見過。

第二個版本(1950年)與第一個相同,但機頂五稜鏡前方改成後來使用的銀色,這是Contax S的A版, 下面照片是五稜鏡前方的Zeiss Ikon商標與Contax字樣:

第三個版本(1950年)與第二個相同,但自拍機制部份有銀色突出小桿(以便加裝自拍機制扳手), 快門速度旋鈕改成照片中的圓錐型,這是Contax S的B版。

第四個版本(1951年)與第三個相同,但加上自拍機制扳手,這是Contax S的C版。 本篇照片中的機型就是Contax S的C版,我們可以看到圓錐形的快門速度旋鈕與自拍機制。

第五個版本與第四個相同,但可以更換對焦屏,產量不多,我從未見過。

目前所知,Contax S總共生產了20,000台左右,其中以C版最多,約7,730台,生產時間從1950年8月到1951年12月。

Contax S機身

接下來我用Contax S的C版做準把機身的功能做個介紹; 用這一型做準的道理很簡單,因為它有Contax S系列的所有功能,只要去掉或修飾一些細節(比如自拍機制)就變回早期機型。 不過要注意的是,生產Contax S的年代是二次大戰結束後的幾年,資源極度缺乏, 所以機身的變種特別多(比如後期機型會使用前期機型剩下來的零件),在下文中有必要時會附帶說明。

Contax S的主要控制部份在機頂右側(見下面照片)。 照片右邊的旋鈕是上片用,以順時針方向旋轉上片,旋鈕下方是底片計數轉盤,上片一張進一格。 Contax S的快門速度分成兩組:快速(1/50、1/100、1/200、1/500、1/1000)與慢速(B、1、1/2、1/5、1/10、1/20)。 在機背上有一個小扳手(照片左下角),往右撥使用快速快門,往左撥使用慢速快門。

把扳手往左撥選用慢速快門時,機頂的快門速度窗左邊會出現一個紅箭頭(下面第一張照片), 如果選的是快速快門,快門速度窗右邊會出現一個黑箭頭(下面第二張照片)。 選好(慢速或快速)之後,先上片,接著把平頂錐形的快門速度旋鈕(在快門速度窗下方)向下壓、 再依逆時針方向旋轉使快門速度值對正箭頭,於是按快門鈕拍攝時就用這個速度。 請注意,慢速與快速快門分別用紅色與黑色標示,下面第一張照片是選了慢速快門1/5秒,第二張是選快速快門1/200秒。 有一個現象值得一提:按下快門鈕後、快門速度窗中的速度轉盤會轉動,直到回復原來的位置為止; 在快速快門下,使用人不會有很強烈的感覺,但在用慢速快門時,縱使是快門已經打開再關閉,速度轉盤仍然會繼續轉動, 直到回復原來的位置為止,這是個正常現象。

Contax S的快門機制極為複雜而且脆弱、很容易損壞,更重要的是快門速度旋鈕上沒有標上逆時針旋轉的方向, 一不小心大力用順時針方向旋轉,就很可能損壞快門機制。 不但如此,Contax S的快門也不十分可靠,壞掉或不準的可能性極大,這一點與二次大戰前Contax的RF機型很像, 用差不多一年就得進廠保養調整,所以很多老相機的玩家都知道這樣的一個道理: Leica鏡頭不如機身,Contax機身不如鏡頭,沒想到戰後的SLR居然也維持了這個「傳統」。

Contax S機頂左側(假定鏡頭向前)是倒片旋鈕,在它下方是ISO敏感度轉盤(見下面照片), 因為Contax S沒有測光表,這個敏感度轉盤只是幫助使用人記住裝的是何種底片而已。 機頂上刻了當時常用的四個敏感度10、25、50與100;轉盤分成三區:黑白片、彩色日光片、與彩色燈光片, 後兩者都標了COLOR字樣並且用無色(下左)與黑色(下右)區分。 每一個區域中央都有一個箭頭,使用人只要把一個區域的箭頭對正敏感度的值就行了。 Contax S時代相機還沒有內建測光表,從機頂記住的敏感度可以配合手持測光表使用,而底片的類型則可以幫使用人選用濾鏡平衡色溫。 這是早期的設計,到了1960年代,使用人可以把底片盒子蓋撕下來、插到機背的一個槽中,這就更方便了。

Contax S機底很簡單(見下面照片),左右兩邊各有一個高約1mm的圓形金屬墊,還有一個小的圓形按紐、按下去之後才可以倒片; 機底裝鏡頭的部份有一片方形金屬薄片(照片中黃框所在),把它扳起來後是個支架、使相機放在桌面上時不會向前傾。 Contax S有個非常獨特的地方,閃光燈的同步接點在腳架孔中央的底部,下面照片右上角是腳架孔部份的放大; 在用(外接)閃光燈時得把燈透過接線裝到一個adapter上,再把adapter裝入腳架孔。

Contax S機身右邊(假設鏡頭朝前)有一個閂(見下面第一張照片黃框處),把它抽出來就可以向左掀開機背, 它的機身內部(見下面第二張照片)與今天的手動SLR機型沒有太大差異。

>

值得一提的是Contax S序列號碼,因為在拍賣或討論時常會弄錯而引起爭議。 很多人把機背下緣中央的數字(見下左照片)當成是機身序列號碼,這是不對的。 把機背打開後如果仔細些,就會發現機身側面被機背蓋住的地方另有一組數字(見下右照片),這才是正式的機身序列號碼。 照片中的機身序列號碼是9516,是Contax S比較後期的產品。

最後就是鏡頭接環了,前面提過這是M42、也就是42mm x 1mm規格,下面是M42螺紋的照片。 這張照片是在B快門下拍的,所以快門簾幕全開,反光鏡片上彈貼在觀景窗毛玻璃下方。 因為所有的Contax SLR機型都沒有快速回彈反光鏡片,拍攝完後快門關閉但反光鏡片不會回彈,要上片之後反光鏡片才會下降到45度的位置。 另外,在Contax S時代微稜對焦屏還沒出現,而且觀景窗也比較暗(特別是四個角落),所以小光圈鏡頭用毛玻璃對焦實在不十分容易; 幾乎同時推出的意大利Rectaflex卻有裂像對焦屏,不過裂像對焦屏卻源自Zeiss Ikon(自己不用)的專利。

Contax (小)D

下一個Contax版本把閃光燈的同步插座從腳架孔移到倒片旋鈕附近,這個機型從1951年4月生產到同年12日,大致上生產了6250台。 這一型在五稜鏡前方Zeiss Ikon公司名稱下方加刻了一個小小的字母D,有專家認為這代表Contax S的D版,也有專家認為是Contax的D版, 更有專家認為D是暗示Dresden的第一個字母、Zeiss Ikon原廠所在地。 因為字母D的緣故,這一型一般叫做Contax (small) D、也就是Contax(小)D, 但也有人把它叫做Contax S的D版(model D)或Contax SD版。下面是Contax (small)D的照片, 如果不細心看也許還分不出在外觀上與Contax S的C版的差異。

下面的三張照片說明外觀上的差異。最左邊的照片是機頂前方,在Zeiss Ikon商標下方有一個較小的字母D,這是最重要的識別。 中間的照片是倒片旋鈕,Contax (small)D比Contax S多了一個給外接閃光燈用的標準PC同步線插座, 於是原本Contax S上在腳架孔中央的非標準而且有點笨拙的方式就從此消失;下面的第二張照片是用PC同步線接閃光燈的樣子。 另外,請注意到底片敏感度的標示是DIN而不是ASA,事實上購買人可以選擇DIN版或ASA版。最右邊的照片是上片旋鈕與快門速度旋鈕, Contax (small)D的快門速度旋鈕很明確地標上了逆時針的旋轉方向, 避免在Contax S上以順時針方向旋轉因而損壞快門機制的困擾。

要注意的是,有無PC同步線插座不能做為辨別Contax S的基準,因為有些後期的Contax S機型不但有這個插座、 而且也保留了在腳架座中的接點, 還有一些機型只有PC同步線插座但卻沒有小字母D,所以在分類上仍然是一台Contax S! 另外,Contax (small)D有兩型:有自拍機制與無自拍機制,購買人可以自由選擇,本文的機型都有自拍機制。

這個時期生產的Contax (small)D與稍早的Contax S有一些變型,有時會互用零件(當然也有可能在維修時換了另一型的零件), 有時廠方也會往舊型機中加點新功能但仍然維持舊機型的型號; 最有意思的是,有人發現某些Contax (small)D上的D是漆上去(而不是刻出來)的,把漆去掉就與Contax S相同!

Contax (small)D有三個主要變型,本文的照片是所謂的小旋鈕(small knob)型,特徵是上片與倒片旋鈕的直徑較小、約略是2cm; 第二是大旋鈕(large knob)型、直徑約略是2.5cm;第三型是第一型的黑機身,但十分罕見。

兩個Zeiss Ikon之間的糾紛

在推出Contax (small)D前後正是東西德兩個Zeiss Ikon大打官司、而且東德Zeiss Ikon逐漸失去使用Zeiss Ikon、 Contax、Tessar、Sonnar等商標的起點,這個發展使後來的Contax機型標示變得複雜, 所以我們暫且放下Contax的討論先把這段歷史說清楚,才能明白地交待後續各機型的名稱。

前文提過,1945年時美軍協助84名Carl Zeiss Jena與41名Shott & Gen. Glassworks人員遷到今天的西德。 西德Carl Zeiss的董事會在1948年3月3日決定把總部從Dresden遷到Stuttgart(斯圖加特),同年4月17日東德的俄國佔領軍宣佈把Dresden的Zeiss Ikon AG收歸國有變成人民的財產,這道命令在7月1日生效,於是東西德Zeiss Ikon正式分離, 自此之後西德Zeiss Ikon AG的總部在Stuttgart, 而俄國佔領區(東德)的Zeiss Ikon AG則改成Mechanik Zeiss Ikon VEB Dresden。 到了1951年(Contax S已經面世), 東德Zeiss Ikon被併到在Jena的VVB Optik旗下(VVB在德文中是Vereinigungen Volkseigener Betriebe, 亦即Union of People’s-Owned Enterprices、人民擁有的企業聯盟), 名稱又改成Optik Zeiss Ikon VEB Dresden(VEB在德文中是Volkseigene Betriebe, 亦即People’s-Owned Enterprices、人民擁有的企業)。

在1950年時東德的Zeiss Ikon曾經向西德註冊Zeiss Ikon這個商標, 但西德政府認為東德Zeiss Ikon無法提供足夠的証據、証明他們是戰前Zeiss Ikon AG的合法繼承者, 因而判東德Zeiss Ikon敗訴(戰後原來屬於Zeiss Ikon的基本文件與管理高層都遷到西德)。 1951年3月3日,東德Zeiss Ikon也失去了Contax這個商標的使用權,於是掛了Contax的產品不能在西德與西柏林銷售; 同年的5月25日,西德的Zeiss Ikon AG把Zeiss Ikon在除了共產與一些第三世界國家之外的地區註冊成國際商標。 所以,Contax (small)D上市的時間(1951年4月)正好在東德Zeiss Ikon失去Contax商標使用權之後。

接下來的商標糾紛與在Dresden的Ernemann Tower(Ernemann塔樓)有關。 Heinrich Ernemann在Dresden市創立與紡織業有關的公司(1889年),1890年代初進入相機業、生產木裝相機與相關零件, 1899年又成立Heinrich Ernemann, Aktiengesellschaft für Cameraproduktion in Dresden公司, 在Dresden與Görlitz兩地生產相機與投影機。 該公司的相機部門在1923年遷入Dresden的新大樓,也就是Ernemann Tower所在,下面照片的拍攝時間不詳、但應該是二次大戰前後, 特色是中央的高聳塔樓。 雖然Ernemann塔樓不是德國首創,但它的設計卻完成甚早、或許是德國最早的設計藍圖,所以Ernemann塔樓在Dresden有地標式的地位。 然後在1926年,Ernemann與ICA(在Dresden)、Goerz(在柏林)以及Contessa-Nettel(在Stuttgart)合併, 成為Zeiss Ikon的一部份。 正因為這段歷史,我們可以體會出Ernemann塔樓在Dresden與Zeiss Ikon中的代表意義; 這幾個網頁有Ernemann塔樓目前的樣子與Dresden各相機廠的簡史: Ernemann-Kamerawerke(德文),Pentacon-Gebaeude.jpg,與 Hersteller – und Zulieferfirmen (德文)。

言歸正傳。1951年初東德的VEB Zeiss Ikon失去了Zeiss Ikon、Contax與其它傳統商標的使用權, 同年11月24日把Ernemann塔樓圖案註冊成自己的商標,但西德的Zeiss Ikon AG不同意, 不過這一次VEB Zeiss Ikon指出Ernemann塔樓在Dresden、與在西德Stuttgart的Zeiss Ikon AG無關, 最後VEB Zeiss Ikon在1956年8日26日贏了這場官司,取得使用Ernemann塔樓圖案做商標的權利。

Contax D

Contax S系列各機型有許多問題,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快門很不可靠, 所以VEB Zeiss Ikon在1952年初指派Walter Hennig解決這些問題,並且不惜暫停生產線。 在Walter Hennig領導下,快門機制有了重大的改良,比較可靠而且比較安靜,新機型在1952年的萊比錫春展中亮相, 這就是Contax D,它在外觀上與Contax (small)D無異,見下面的照片:

與Contax (small)D比較,最明顯的差異就是五稜鏡前面Zeiss Ikon商標下方的小字母D被移到Contax後方成為Contax D(下左照片), 因為D的字體較大,這一型叫做Contax (big)D、亦即Contax(大)D,原來字母D所在換成VEB字樣表示來自東德, 我們用Contax D表示這一型。 另外,Contax中a的寫法也不同、變成a。 第二個差異是倒片旋鈕上的標記(下右照片),在Contax D上三種底片(黑白、日光、與燈光片)用圖案表示, 而且同時標上了DIN(照片上端)與ASA(照片左方)敏感度。

另一個小差異是快門按鈕。下左是Contax S與Contax (small)D的快門按鈕, 它的邊緣呈鋸齒狀、比較有手感,但Contax D與往後的版本沒有鋸齒。

因為Contax D問世時VEB Zeiss Ikon已經失去Zeiss Ikon的使用權,所以得調整五稜鏡前方的商標。 Contax D大致上有四個不同的公司商標,我們已經看過了Zeiss Ikon VEB(見下左照片),另外兩種是把Zeiss Ikon換成Ernemann塔樓。 下面中央照片的塔樓部份只有三層,叫做小塔樓(small Ernemann Tower)版,這一版又分成兩型, 一型是塔樓下方有ZI字樣,另一型沒有。 下面右邊的照片是所謂的大塔樓(big Ernemann Tower)版,因為它有四層。 此外,據報導Contax D還有三個罕見的版本: (1)標上Zeiss Ikon但沒有VEB,這與Contax S部份相同; (2)完全沒有廠商標示; (3)標了KW(Kamera Werke,KW是在二次大戰前就已經存在的相機廠,生產過很多機型,其中包含Praktiflex)。

Pentacon

VEB Zeiss Ikon在1952年5月25日申請註冊Pentax(PENtaprism conTAX), 又在同年10月16日申請註冊Pentacon(PENTAprism CONtax)。 VEB Zeiss Ikon本來的打算是出一台可以換五稜鏡、對焦屏等的系統化高級機種,名字叫做Pentax, 但後來發現成本太高而作罷,於是把Pentax這個商標賣給Asahi Kogaku(旭光光學),後者在1957年開始生產Pentax機型。 掛了Pentacon的機型在1953年上市,它其實就是一台換了標示的Contax D、專門出口用(外銷)的機型, 而Contax D則供應共產國家(內銷)。

下面是Pentacon的照片,機頂上標的是小塔樓加ZI,這是比較早的一型, VEB Zeiss Ikon也許想用ZI喚起購買人對Zeiss Ikon的印象,不過這個標記很快就被小塔樓與大塔樓取代(見上節)。 從1956年VEB Zeiss Ikon取得塔樓的商標之後,所有Pentacon與Contax機型都逐漸改成大塔樓標記; 另外,1954年賣到西德的極少數機型只有Pentacon而沒有塔樓。 雖然Contax D與Pentacon各機型的標準配備都是小旋鈕(上片與倒片旋鈕比較小),但後期卻有一些大旋鈕版。

Contax D加上Pentacon從1952年3月到1956年8月總共生產了69,599台,其中包含了少量變型(見下一節的說明)。

Contax D的其它變型

Contax D還有一些專賣美國的變型,依美國進口商的要求貼上不同的牌子,有記錄可查的大致上是: Astraflex ’35、CAL-FLEX、ConSol、Corbina、Hexagon、Ritacon、與SUPER-D, 這些機型偶而會在拍賣網站上出現,但數量很少,而且標價常會高出正牌機型甚多。 上述的機型名稱取代了原機身上的Contax D或Pentacon字樣,但都不會用Zeiss Ikon而改用塔樓商標, 大小塔樓都有,但大塔樓多些,有些小塔樓還帶了ZI字樣。還有一型相當少見,它只有大塔樓而沒有機型名稱、 也就是原本Contax D或Pentacon所在是空白,這一型通常叫做無名(no-name)Contax。

在這些牌子中,ConSol與無名Contax應該是直接從Dresden出貨進入美國, 為了避免商標糾紛只用大塔樓,其它牌子則大多是水貨,由美國商人更換了機型名稱後進口。 有些機型名稱是直接貼上去,也有的用螺絲把名牌鎖緊,把名稱或名牌去掉後可能會看到Contax D或Pentacon字樣。 這一類的貼牌機通常用小塔樓或小塔樓加ZI的商標,但奇怪的是美國海關居然不理會標上ZI可能會帶來的商標糾紛。 如果有興趣,不妨上網耐心找一找,應該會看到一些把貼牌取下後露出Contax D或Pentacon的網頁。

Contax E與Pentacon E

從Contax S(1949年)起到Contax D與Pentacon止,這一系列機型有太多變型,很不容易弄清楚彼此之間的關係, 再加上維修率很高(特別是Contax S系列),舊機型被換了新機型零件、或是新機型換了舊機型零件等等, 使機型辨識不十分容易。 好在是,從Contax D/Pentacon後期起,機型與品質逐漸穩定,而且商標糾紛也近尾聲, 於是接下來的Contax E與Contax F就整齊劃一得多,更重要的是沒有奇奇怪怪的標示。 從此之後,同一機型有兩個名稱,Contax在共產國家銷售,Pentacon則出口到民主國家, 所以接下來我們就用Contax為名,把Contax換成Pentacon就是另一型。

VEB Zeiss Ikon在1956年萊比錫春展時推出Contax E,並且在同年4月左右上市,但卻在8月份停產, 產量據稱只有3360多一些,所以市場上很少見到。 Contax E是Contax系列第一台裝了(非連動)測光表的機型,下面照片中標了Contax E字樣的後方就是測光表:

Contax E的測光表是獨立作業的,使用人得先從測光表讀取測得的曝光參數,再在相機上調整光圈與快門速度。 下左的照片是機頂測光表,圓盤上兩個小窗顯示對應的ASA與DIN敏感度值,使用人可以轉動內盤選擇敏感度。 標在轉盤內圈邊上的是快門速度、轉盤外的是光圈f值,轉動有齒狀突起的外圈可以移動弧形窗中的粗指針。 測光時得先打開蓋子(下右照片),把測光表對著被攝體,於是弧形窗中的細針就會對光線有反應並且依強度移動, 接著使用人轉動轉盤外圈讓粗細兩針重疊,於是轉盤內外側對應的快門速度與光圈f值就是建議使用的曝光參數。 舉例而言,下右照片(在低亮度光源下)指出,我們可以用f/2與1/10秒、f/2.8與1/5秒等等的組合。

因為Contax E的敏感度刻在測光表上,原本在Contax D倒片旋鈕邊上的敏感度就不需要了(見下左照片)。 另外,從Contax E起機身上方用兩個小點標出厎片平面的位置,一個點在倒片旋鈕右下角(見下左照片)、 另一個在上片旋鈕的左下角(見下右照片)。

雖然Contax E與Pentacon E機型相當標準化,但大體上還是有大旋鈕與小旋鈕兩型; 一般而言,標準型是小旋鈕,但大旋鈕型也常見。

Contax E與1956年對VEB Zeiss Ikon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從1956年起VEB Zeiss Ikon把發展重心移到電影機, 在Contax E停產後相機的設計與生產就都搬到在Niedersedlitz的VEB Kamera Werke, 逐漸地結束從1926年起的相機生產事業。

Contax F與Pentacon F

Contax F與Pentacon F系列在1956年9月推出,它可以看成是Contax D的改良版,最重要的功能是自動收縮光圈,我們稍後會解釋。 Contax F一共分成四型:最基本的Contax F相當於一台改良過的Contax D再加上自動收縮光圈功能, 這一型從1956年9月起到1961年6月共生產了33895台(含Pentacon版,下同此)。 第二型是Contax FB,它是在Contax F上加了Contax E的測光表,此地的B在德文中是Belichtungsmesser(測光表),生產時間與Contax F一樣, 一共生產了21630台。第三型是Contax FM,它是Contax F加上裂像對焦功能,此地的M在德文中是Meßlupe(裂像對焦), 它從1958年9月生產到1961年7月,只生產了17280台。 第四型是Contax FBM,這是Contax F系列最頂級機型、相當於一台Contax F加上測光表與裂像對焦功能, 它從1958年9月生產到1962年3月,共13939台。所以,Contax F系列總共生產了86744台。

下面是Contax F的照片,在Contax字樣下方刻了一個F,表面上它是一台Contax D,但差異全在機身內部, 外部只看到上片與倒片旋鈕比較大、屬於大旋鈕型。 事實上,Contax F幾乎都是大旋鈕版,雖然也出現過小旋鈕版。

下面是Contax FB的照片,造型與Contax E相同。 Contax FBM是在Contax FB中加了裂像對焦功能,所以在外觀上與Contax FB無異,只是把FB字樣換成FBM而已。

下面這台是集大成Pentacon FBM:

除了少數變種之外,Contax F以前的機型都沒有自動收縮光圈功能; 換言之,得用最大光圈對焦,然後再收縮光圈拍攝,在操作上不很方便。 所謂的自動收縮光圈功能,指的是不論拍攝光圈為何,鏡頭永遠停留在最大光圈,只在按下快門時相機才會把光圈收小到既定值拍攝, 因此觀景、構圖、對焦時都可以在最大光圈下進行,這就方便多了。

不同廠家有不同實現自動收縮光圈的方式,我們看看Contax F是怎麼做的。 下左是Contax D鏡頭後方的機身內部,它十分簡單,什麼機制都沒有; 下中是Contax F的對應部份,它多出了一個繞著裝鏡頭接環部份的弧形圈,而且機底有一根短連桿與這個弧形圈相連。 在按下快門時機身內部的連動機制會把短桿向前推(下右),於是弧形圈前移、並且把鏡頭後面的小推桿推入鏡頭內部, 從而觸發鏡頭內的彈簧把光圈葉片收攏,然後打開快門拍攝。

早期Carl Zeiss Jena的M42鏡頭不支援自動收縮光圈功能,這項功能在Contax F出現了一段日子後才推出。 如果M42鏡頭後面有一根突出的小推桿(見下左照片),它就有自動收縮光圈的能力。 Carl Zeiss Jena生產過若干不同的、支援自動收縮光圈的鏡頭,較早的版本不十分好用。 下右照片是一個較早期支援自動收縮光圈的Tessar 50mm f/2.8,在使用時得把光圈環(標了2.8、4、5.6等的環)向下壓並且旋轉、 把要用的f值與黑環上的三角形對齊,這就選好了拍攝用的光圈,但光圈葉片會收攏到選定的f值大小。 在拍攝前得把光圈環以順時針方向轉大約45度(大概是上緊彈簧吧),於是光圈全開方便構圖對焦, 按下快門後機身會推動鏡頭後方的推桿、把光圈葉片收攏到拍攝用的大小,但是拍攝完後光圈葉片不會回到全開的狀態, 所以在拍下一張之前仍然要轉光圈環、調回最大光圈方便對焦。 這類鏡頭不很多、大多數是配著Contax F賣的標準鏡頭,在改成黑鏡筒後,幾乎所有Carl Zeiss Jena的M42鏡頭都是「全自動」, 拍攝前自動收攏光圈、拍攝後再自動回到最大光圈。

Contax F另一個重要的改進是對焦屏。 Contax F之前各機型的觀景窗都十分暗、只有中央部份比較亮,在低亮度場合取景構圖與對焦都不很容易; 不但如此,觀景窗中有一個稍為小一些的毛玻璃內框指出實際拍攝區域。 在Contax F中,反光鏡片與五稜鏡之間加了一個透鏡,使觀景窗比較亮, 而且也把涵蓋區域擴大到整個觀景窗;當然,最重要的新功能是裂像對焦。

因為F與FM系列沒有測光表,它們的倒片旋鈕邊上還是有ASA與DIN敏感度標示, 也因為如此,這兩型(大旋鈕)在倒片旋鈕右下角就沒有足夠的空間加上底片平面的標示點(但在上片旋鈕左下角還是有的)。 下左照片是Contax F的倒片旋鈕,它沒有底片平面標示;下右是Contax FB的倒片旋鈕,它與Contax E一樣有底片平面標示。 此外,Contax F系列的商標既有大塔樓版也有小塔樓版,但後者不再有ZI字樣。

Contax F有個很獨特的仿製品:對岸的天池相機(見下面的照片)。 這是在1959年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十年, 由長春光學研究所(在吉林,目前叫做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以Contax F為藍本生產的相機, 在外觀上與Contax F很像,但機身四角較圓、五稜鏡頂比較尖。 據記載只生產了十台天池,其中七台因故障而拋棄,第八台在文化大革命時被紅衛兵砸爛,第九台目前還在長春光學研究所, 第十台是由一位大陸學生帶到美國,據說最終進了垃圾桶。 上述資料姑且說說,真實性有待查証,但天池相機的存在是事實。

為了方便起見,下表是Contax各型的生產時間與數量,其中包含了Contax D的各種變型:

VEB Zeiss Ikon的終點

前文提過,VEB Zeiss Ikon的發展重心逐漸轉移到電影機, 在Contax E停產後相機的研發與生產搬到在Niedersedlitz的另一名廠VEB Kamera Werke(在戰前叫做Kamera Werke,簡稱為KW),所以整個Contax F系列是由KW開發生產的。 在1959年,Dresden的五家廠商,其中包含了VEB Kamera Werke與VEB Zeiss Ikon, 合併成VEB Kamera und Kinowerke Dresden(People’s Camera and Cinema Factory of Dresden), 於是Zeiss Ikon的名稱從此在東德消失。 在1964年,這個廠又與VEB DEFA合併成VEB Pentacon; 1968年,VEB Pentacon與VEB Feinoptisches Werke Görlitz合併成Kombinat VEB Pentacon Dresden。 到了1990年代初期(1990年10月3日東西德統一),Pentacon被Schneider與Rollei的持有人Heinrich Manderman收購,在2001年停產Praktica單眼相機,目前是賣貼牌的Praktica小型底片與數位相機。

與Contax有關的它廠SLR大事記要

Contax S對SLR的發展影響極大,譬如說,它中間偏左的鏡頭位置、M42螺紋、五稜鏡、裂像對焦、機上測光表、 自動收縮光圈、甚至於它的造型等等,對後來的SLR設計都有示範作用。 雖然Contax S系列的每一項功能未必都是首創,但從1949年到1962年之間這一系列的確是先鋒機型。

Contax S究竟算不算是第一台有固定五稜鏡的SLR曾經有過爭議, 不少人認為由匈牙利布達佩斯(Budapest)的Gamma-Werke廠設計生產的Duflex才是第一台, 時間是1948年、比Contax S早了一年。 但事實上,Duflex有兩個觀景系統,一個是很簡單的幫助取景用、另一個是取景拍攝用, 後者使用像Olympus Pen F或Nikkorex Zoom 35那樣的鏡面反射系統,所以Duflex並不是五稜鏡機種, 請參看Gamma Hungarian Duflex的照片與說明。另外,Duflex的片幅是24 x 32mm,而不是常見的24 x 36mm。

另一台被認為是固定五稜鏡SLR始祖的是Rectaflex,它是意大利律師與愛好攝影的Telemarco Corsi投資開發, 這部機器曾經在1947年米蘭(意大利)展覽會中展出,但它不是用五稜鏡而是用鏡面反射的原理, 而且觀景窗中影像是左右顛倒的,這些缺點讓Telemarco Corsi在1948年用五稜鏡重新設計Rectaflex, 它與Contax S在1949年萊比錫春展同時亮相,正式生產的時間應該也是在1949年, 但月份不詳,不過一般都把第一的頭銜給Contax S,因為Contax S的專利時間早幾個月。 如果您對Rectaflex有興趣,不妨看看arco Antonetto寫的一本書 Rectaflex, The Magic ReflexRectaflex: La Reflex Magica是另一本較薄、法文版有關Rectaflex的書。

下表把Contax系列與其它廠家的重要SLR機型以年代排列,讓大家比較、並且了解Contax系列的領先幅度:

由上所述,Contax S是第一台正式量產、有固定五稜鏡的SLR的地位是亳無疑問的。 在VEB Zeiss Ikon推出Contax (small)D的同一年(1952),Asahi(旭光)推出日本第一台SLR, 但它沒有五稜鏡、而是用當時流行的腰平(或俯視)觀景窗。 西德的Zeiss Ikon AG在1953年推出他們第一台SLR相機Contaflex I;Contaflex I使用鏡間葉片快門而且不能換鏡頭、也沒有測光表, 但卻有很不錯的自動收縮光圈功能;次年(1954),Contaflex II面世,它相當於Contaflex I加上非連動測光表。

接下來,Orion公司在1955年推出Miranda T(或Orion T),這是日本第一台使用五稜鏡的SLR, 不但如此,整個觀景系統都可以更換;但是這卻不是Miranda T首創, 早在1950年Exakta Varex(美國機型叫做Exakta V,因為Varex是Argus公司的商標)就可以更換對焦屏與五稜鏡; 接著,Contax F在1956年開始有自動收縮光圈功能,比Contaflex I晚了五年。 1957年是日本SLR相機界重要的一年,因為在這一年Asahi推出Asahi-Pentax, 這是SLR史上第一台大量生產、有五稜鏡、快速回彈反光鏡、上片扳手、摺疊式倒片扳手、使用M42螺紋接環的SLR, 為Pentax打出一片天下。

此後,Contax系列的領先地位逐漸減弱,慢慢被日本廠家追上並且超越,再加上早期Contax S不可靠的陰影揮之不去, 而且到了1958年Contax FM/FBM都還沒有快速回彈反光鏡,可想而知的是Contax系列已近尾聲,代之而起的是Praktica系列。 最後在1959年,西德Zeiss Ikon AG推出頂級專業機Contarex,號稱集當時科技之大成, 再加上為Contarex生產的Carl Zeiss超高水準鏡頭,使Contax除了在價格之外就無優勢可言。 更重要的是,同(1959)年還有兩台重要的新SLR,Canon的Canonflex與Nikon的Nikon F, 兩者在性能、用料、做工、與可靠度上都勝過Contax F。 Canonflex不是部成功的產品、在SLR史上的地位不十分高,但Nikon F在當時卻是明日之星,幾乎奠定了往後SLR專業機型的發展基礎, 在接下來的幾十年中Nikon F系列幾乎是專業級可靠SLR的代名詞,這要到1990年代才由Canon扳回一城。 在這些因素下,Contax系列最終在1962年落幕恐怕是無法避免的,但無論如何,從1949年到1962年, Contax系列在SLR發展史上的確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打開了近代SLR設計的新頁,這應該是無人可以否認的事實。

結語

到目前為止這是最長也是最難寫好的一篇閒話SLR,單單籌備、策劃與收集資料就幾近半年。 事實上,差不多一年前在Dcview.com寫完Contax (small)D的簡介後就起了把它發展成涵蓋整個Contax系列的念頭, 但因為研究與教學兩忙,寫一段就停一段日子,收到新資料增訂改正後又停一段日子,這樣斷斷續續地就熬了三四個月。 不過最終還是把心中想到的都幾乎寫了下來,在這兒留個記錄,日後找到新資料時再補充或改寫; 如果您手頭上有更多資料、或發現此地的說明有誤,我十分渴望您能指正, 期望不久的將來這篇文字可以為Contax系列留下一份中文的記錄。

雖然有關Contax的文獻不少,但比較有公信力而被推崇的卻不很多,所以在結束本文之前簡單介紹幾本很好的英文參考書。\第一本、也是最值得讀的是Alexander Schulz寫的Contax S,Lindemann Verlag出版,精裝本, ISBN 3-89506-236-7,110頁(見下左的照片)。 這本書從二次大戰之前的Syntax起一直講到Contax F,有很多史料以及很珍貴的照片和各式變種,它目前應該有平裝的新版。 下右的是Peter Dechert寫的The Contax S Camera Family, Historical Camera Publications出版,平裝本,ISBN 1-879561-10-8,46頁; 本書與上一本的寫作方式不同,有許多技術上的細節,兩本是相輔相成的。

下左的是Hans-Jürgen Kuc寫的On the Trail of the Contax(第二冊), Wittig Books出版,平裝本,ISBN 3-930359-37-5,266頁。 這本書是從德文譯成英文,涵蓋了從1945年到2000年左右、所有叫做Contax的機型與仿製品(譬如Kiev)以及鏡頭, 當然也就包含了Contax S系列,不過討論不多(共22頁),如果您喜愛Contax機型,這兩冊是很好的基本資料來源。 遺憾的是,英文本的紙張與印刷都不如德文本,如果能讀德文就最好讀德文版。 第四本是Charles M. Barringer與Marc James Small合寫的 Zeiss Compendium:East and West – 1940-1972,1999年第二版, Hove Collectors Books出版,精裝本,ISBN 1-874707-24-3,168頁。 這一本的主要內容是簡單地介紹1940年到1972年之間Zeiss Ikon的相機,二次大戰後以西德為主,東德部份在書最後的若干頁, Contax部份只有三頁!這本書用紙不錯,但照片部份太黑、不容易看出細節, 然而Zeiss Ikon在這段時間中的主要產品都幾乎提到了、許多機型還有照片, 與第三本合起來差不多就可以看到戰後Zeiss Ikon的主要機型與簡介。

最後,收藏家Mike Otto的網頁有很相當完整的Contax與Praktica的各型相機, Jack Dugrew的網頁也有不少Exakta、Contax、Praktina等機型的照片, 各位有空不妨去逛逛。

更新紀錄

  1. May 1, 2008上線.
  2. November 19, 2024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