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November 5, 2008上線
February 26, 2025搬家到此
二十世紀後半,當135底片成為主流之後,Kodak每隔十多年就推出一種新底片,每一種都是比135片幅小的卡匣裝填底片,
而且著眼點也大致上是搶攻中低階市場、附帶也賣支援該型底片的相機。
譬如說,Kodak在1963年重新推出原本在1949年停產的126卷裝底片,但新126底片使用卡匣、
片幅是28×28mm(印相時通常只會用到26.526.5mm),隨126底片出現的是Instamatic系列相機。
在1972年Kodak推出110底片與Pocket Instamatic系列相機,110底片的片幅是13×17mm,
比4/3系統(Olympus與Panasonic的DSLR規格)的片幅13.5×18mm小一丁點,當然相機就更小了。
接著Kodak又在1982年推出碟式底片與相機(Disc Camera),片幅更縮小成8×11mm,所以碟式相機又更小。
Kodak最後一次推出新底片規格時就不唱獨腳戲了,而是找了日本廠商一同定出了APS(Advanced Photo System)規格,
APS底片有三種片幅:APS-H(High Definition)為16.7×30.2mm、
APS-C(Classic)為16.7×25.1mm、
APS-P(Panoramic)為9.5×30.2mm,目前大多數DSLR感光晶片的片幅與APS-C相近,所以通常叫做APS-C規格。
所有這些小片幅底片都是針對中低階市場,相機也相對地簡單而且小巧,雖然有廠家生產很精緻的機種,
但卻是極少數、而且以傻瓜機型居多。
正因為片幅小,放相時的放大率就高,再加上通常是用低價位相機拍攝,放到4×3時就可能令人覺得模糊、不如135機型拍攝的結果。
又因為大多數機型小巧而沒有較大的光圈,於是用400度底片十分常見,因而放出來的相片在品質上又再打一層折扣。
所以,兩者加起來就成為110底片在市場上無法維持很久的重要原因。
因為對象與135底片不同,鮮少有高階機種支援110底片,比較例外的是APS底片,
因為Canon、Minolta與Nikon都為APS生產了相當進步可以換鏡頭的SLR機種。
從1972年起,Kodak 110底片逐漸取代當時流行(不很標準化)的16mm機種(譬如很暢銷的Minolta 16),
於是當時生產16mm機種的廠家也轉向生產110機型。
這些機型中最獨特而且也是最先進的有Minolta 110 Zoom SLR(1976年)、Minolta 110 Zoom SLR Mark II(1979年)、
Pentax 110 Auto(1978年)、與Pentax 110 Auto Super(1982年)。
在這兒,Minolta 110 Zoom SLR是第一台110底片的SLR,而且附了不能更換的變焦鏡頭,
Mark II是改良版,前者的銷售量相當大、後者則差了些。
Pentax Auto 110是在Minolta 110 Zoom SLR造成風潮後才出現,但卻為110底片SLR機型帶來相當驚奇,
因為它可以換鏡頭,而且有閃光燈、捲片馬達、近拍鏡等等全套配件,這要比Minolta的完整得多,當然一上市就轟動;
Pentax Auto 110 Super是更好的改良型,不過上市時已近110底片風潮的尾聲,銷售並不十分理想。
本篇要介紹的是Minolta的機型,因為它不但是第一台110的SLR,而且造型也十分獨特,下面是這兩款機型,
左邊是110 Zoom SLR、右邊是110 Zoom SLR Mark II。
下面第二張照片是Minolta 110 Zoom SLR Mark II與Nikon Coolpix 8800的比較,
您看近三十年前Mark II是否就已經有了今天類單眼DC的架勢了呢?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Minolta 110 Zoom SLR、CompactFlash卡、與110底片的大小比較, 第二張照片是把110底片裝入相機後的樣子,合上機背後從機背的窗戶可以看到底片卡匣上的資訊。
接下來,我們從Minolta 110 Zoom SLR的機身談起。
下面照片是相機的底部,它只有上片扳手。
鏡頭朝前時機身的左側只有腳架孔(下左),右側是電池室的蓋子(下右), Minolta 110 Zoom SLR需要兩個1.5伏的水銀電池(Eveready S-76、UCAR S-76或其它相容產品)。 另外,機身兩側的小金屬桿是裝背帶用的。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機背,在上方是觀景窗,下方的長方形是可以看到110底片卡匣背後註記的窗戶。 照片中黃圈處是一個小扳手,把它向右扳就可以拉開機背(見下面第二張照片), 打開機背會看到鏡頭後方讓底片感光的方框(它與觀景窗錯開少許),兩邊的槽是裝110卡匣用的。
鏡頭前方淺色部份是對焦環(見上右照片),對焦距離從1公尺到無窮遠。 對焦環下方是變焦環,上面標了25、30、35、40與50五個焦距(相當於135底片機型的50、60、75、80與100), 變焦時把焦距值對正鏡筒上的白線就行了。 把變焦環向機身方向推(這是環上箭頭的用意)再向左轉、讓箭頭與M字分別對正同顏色的線,鏡頭就進入近拍模式, 這時鏡頭底部會有一片額外的透鏡被轉入原先的光路。 在近拍模式下對焦距離在28.6cm與30.7cm之間,最小涵蓋區域約略是11.3×14.9cm,因為110底片面積是13×17mm, 所以這個鏡頭的放大率大約是0.12X(實物的12%)。把對焦環向右轉讓25對正白線,就回到一般拍攝模式。
Minolta 110 Zoom SLR只有三個曝光模式:A(光圈先決)、X(閃光燈)與B(Bulb快門)。 選擇曝光模式得用機頂上閃光燈座左側的旋鈕(見下面照片), 旋鈕左側下方有一個按鈕,按住它就可以轉動、選擇合用的模式(把A、X或B對正右邊的白點)。 在A模式之下,快門速度由選定的光圈與曝光補償值決定,可以從10秒無階段地到1/1000秒;在閃光燈X模式時是1/150秒。
快門鈕是在機頂右下角(見下面照片)。 在拍照前得把快門鈕右手邊的開關撥到ON的位置,再輕按快門鈕確定曝光正常,然後再按到底拍攝。快門鈕中央有可以裝快門線的螺絲孔。
在輕按快門鈕時,相機會測光並且定出快門速度。 觀景窗內右邊有兩個三角形,如果快門速度高過1/1000秒時,上方指向左邊的紅色三角形會亮,表示得把光圈轉盤向左轉收小光圈。 反之,如果快門速度慢過10秒時,下方指向右邊的黄色三角形會亮,表示得把光圈的轉盤向右轉放大光圈。 若不論如何調整光圈都有一個三角形是亮的,這表示相機無法就現場光的亮度取得正確曝光,拍得的結果就會曝光不足或曝光過度了。
因為Minolta 110 Zoom SLR的測光表與快門都用電子制控,如果電力不足這兩者就無法作業。 在快門鈕左邊紅色的按鈕是檢查電池用的,按住這個紅色按紐時若觀景窗內上方的紅色三角形亮了,就表示電力充足,要不然就得換電池。 如果相機在光圈先決A模式電力突然減弱到無法使用的地步,觀景窗會關上而無法取景構圖,這就是換電池的時候, 不過相機在X與B模式之下還是可以作業的。
下圖取自Minolta的廣告。 由這個結構圖可以看出從鏡頭進入相機的光線經過四次鏡面反射到達觀景窗,也正因為這個原因, 觀景窗與底片位置並不在同一條垂直線上、而偏了一邊。 在按下快門鈕拍攝時,最靠近鏡頭的第一片鏡面向一邊擺開(而不是向上彈),從而讓出光路、使鏡頭的光線直達底片。 另外,因為從第二片鏡面向上反射到達第三片鏡面,相機頂上仍然免不了有突起的部份。
最後,Minolta 110 Zoom SLR採用微稜對焦,而不是從1950年代中葉起開始流行的裂像對焦。
我們從Mark II的鏡頭說起(見下面的照片)。 Mark II的鏡頭在望遠端延伸到25-67mm(相當於135底片機型的50-135mm), 而且光圈也擴充成f/3.5到f/16、比第一型的f/4.5大了2/3級光圈左右,對焦距離從1.1公尺到無窮遠。 把鏡筒根部標了MACRO的開關向上再向左推,鏡頭就進入近拍模式,對焦距離在20cm與89cm之間,放大率提高到0.19X。 所以,Mark II的鏡頭有所改良。
下面是Mark II的機頂。 照片左下角是曝光模式轉盤,仍然提供A、X與B三者,不過關機的L也放到轉盤上了。 轉盤前方有個標了BC與ST的扳手,把它向BC(Battery Check)方向扳可以檢查電力是否充足,如果充足,轉盤前方的紅燈會亮; 如果電池電力不足,相機就會鎖住,縱使在X與B之下也無法使用(這一點與第一型不同)。 把扳手向ST(Self Timer)方向扳會卡住,於是進入自拍模式,按下快門鈕後有十秒的延遲時間,轉盤前方的紅燈會閃。 在檢查電力與自拍方面,Mark II有所改良。另外,轉盤中央有裝快門線的螺絲孔。
照片右上角有光圈選擇轉盤,從f/3.5以半格級進到f/16,把銀色外環提起來再轉動可以選擇曝光補償。 所以,除了光圈比較大之外,Mark II與上一型沒有差異。
上片扳手還是在機底(見下面照片),此外還有腳架孔與電池室(需要兩個1.5V LR-44或相容的電池)。 Mark II有個小把手,不過因為機身小而且把手也不大,手比較大的人抓起來會不十分舒服;轉鬆把手旁邊的大螺絲後可以取下把手。
下面是Mark II機背上的觀景窗,上方有個可以左右撥、用來調屈光度的小滑片; 把左下方的扳手向下扳會把擋片拉出來擋位觀景窗,於是在自拍時就不會有不期望的光線從觀窗進入妨害曝光。 此外,觀景窗內終於有了裂像對焦功能,右手側有曝光過度或不足的指標, 左方有LED的快門速度標示(1/4秒、1/60秒、1/125秒、1/250秒、1/500秒、1/1000秒), 所以1/4秒到1/1000秒是Mark II的支援範圍、略低於上一版的10秒到1/1000秒。裂像對焦與LED顯示兩者要比第一型方便得多。
Mark II機頂的閃光燈座多了一個接點(見下面照片),它有一個專用的閃光燈Minolta Electroflash Auto 118X, 可以在自動與手動模式下作業,額外的接點讓相機與閃光燈溝通,得到諸如自動設定X快門速度、在觀景窗中顯示充電完成等資訊。 不過,Mark II並不支援TTL閃光燈測光。
對我而言,Mark II最大的改良就是TTL(非閃光燈)測光。 在上一型中測光表是裝在鏡頭邊上,平行視差與其它因素(比如測光涵蓋區域)常會使測光不準,特別是在近拍與對比較大的場合。 Mark II的光路如下圖所示(取自Minolta廣告),於是Minolta在五稜鏡內裝了CdS測光元件做中央重點平均測光, 於是測光準確度大有改進。
這一次在日本雜誌中找到了Minolta 110 Zoom SLR Mark II,當然又去博愛路弄了一台,這台機子除了沒有廣角之外的確很好用, 也很容易攜帶,鏡頭光學素質在水準以上(以110機型而言),而且中央重點平均測光加上曝光補償相當夠用, 如果閃光燈也支援TTL測光就更好了,無怪乎不少人認為Mark II是最好的110機型。 然而我卻無緣玩到Minolta 110 Zoom SLR(第一版),因為在購機時已經被Mark II取代,回頭再玩110相機時已經是十多二十年後了。 因為Minolta 110 Zoom SLR生產量大、二手市場上多到可以用十美元上下撿一台品相極好、 而且帶皮套與手冊的機型(只要有耐心加上運氣)。
我個人的感想是,Minolta 110 Zoom SLR極有創意,機身扁但嫌寬了些,而且機外測光表容易發生誤差, 在沒電時X與B仍然可以操作是其優點(不過無法控制光圈)。 Mark II在整體功能上都有所提昇,有(非閃光燈)TTL測光與裂像對焦,所以方便得多, 但我覺得機身太小、小到縱使有手把握起來仍然不很舒服, 這一點要比第一型的扁機身或加了捲片馬達的Pentax 110 Auto差了些。 這樣,我們就說完了Minolta的機型,往後有機會再談Pentax 110 Auto的兩型。
以下是Minolta兩型相機的簡單規格: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