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 Pen F:史上第一台半格SLR相機(1963)

Olympus Pen F:史上第一台半格SLR相機(1963)

冼鏡光
January 14, 2008上線
September 10, 2008修訂
September 24, 2024搬家到此

這一篇要談的主題是Olympus Pen F,相機史上的第一台半格單眼相機。 Olympus Pen有兩個系列,都是所謂的「半格」相機(片幅為24mm × 18mm); 第一個系列是非SLR、從1959年起生產,另一系列是叫做Pen F的SLR相機,從1963年起生產。 Pen F系列一共有三型,Pen F、Pen FT與Pen FV,本篇的機型是第一型Pen F,生產年份是1963到1966年; 在造型上Pen F與其它兩型非常相像,最顯著的差異就是機身右側的哥德體「F」這個字母。下面是Pen F的兩張正面照:

Olympus Pen F有三個重要的特徵。 第一,Pen F是唯一量產的可換鏡頭SLR半格相機,雖然非SLR相機在二次大戰之前就有半格或近半格的產品, 請看Ansco Memo這篇文章的說明。 第二,Pen F是唯一使用旋轉式快門的SLR, 雖然旋轉式快門在戰前就有歐美廠家裝在非SLR機身(譬如電影機)上使用。 第三,Pen F沒有使用五稜鏡,而是改用鏡面與稜鏡混合的方式來縮小機身, 但這並非Olympus首創,因為同(1963)年的 Nikorex Zoom 35也如此, 而且也有其它歐系機型採用類似設計(譬如匈牙利的Duflex就是一例), 不過Pen F是第一部讓反光鏡片左右彈(而非上下彈)的SLR,這個設計後來用在Olympus E-330 Evolt與Panasonic L1的DSLR上。

歷史背景

講到Olympus Pen,就不能不提到整個Pen系列的原設計人Yoshihisa Maitani(米谷美久)先生。 米谷美久在1956年進入Olympus,兩年後公司要求他設計一部售價6,000日圓(當時幣值)的非SLR相機來填補Olympus產品線的空檔, 米谷在1958年提出他的設計、1959年正式生產,這就是Olympus Pen系列的始祖。 Pen系列是半格相機,片幅為18mm × 24mm、正好是135片幅的一半(所以叫做半格、half-frame); 這個片幅與後來的APS-C相差不遠,而APS-C片幅又是目前的DSLR感光晶片主流片幅之一。 半格片幅不是米谷首創,因為在二次大戰之前歐美就有生產半格片幅的廠家,但Olympus Pen是使半格相機在日本走紅的機種。

日本主要相機廠到了1959年都紛紛推出了SLR(Canon與Nikon的第一部SLR就是在1959推出的,不過Pentax早就入行好幾年、 有了相當好的機型了),但是Olympus的SLR卻不見蹤影; 一說是Olympus的確有此研究而且有原型機,但因為體型過大而且重,因而不得不放棄原來的設計。 當然,在米谷的眼中,小而輕的SLR非半格機種莫屬,何況從1959年起原來的非SLR單格機型在日本市場表現不俗; 於是在米谷的領導下,Olympus在1963年推出Olympus Pen F,這是相機工業史上唯一的半格SLR系列。 這部Pen F果然小而且輕,它寬約127mm、高約69.5mm、加上標準鏡頭後長約62.5mm,重量約560克(含標準鏡頭)。

我們前面提到Pen F系列一共有三型,也就是Pen F(1963-1966)、Pen FT(1966-1972)、與Pen FV(1967-1970), 所以Pen F系列的生產時程為10年,不算短、但也不長。 正因為Pen FT生產期間共七年,它是最常見到的一型,不過本篇的照片是Pen F、最早的一型。 這三型的主要差異是:Pen F沒有測光表(測光表得外掛),Pen FT是由Pen F改良而成、並且加上內建CdS的TTL測光表, Pen FV則是把Pen FT的測光表拿掉的簡化版。

然而Pen F系列並沒有像Olympus期望地在歐美暢銷,原因也許很多, 但是一卷36張的底片可以拍72張照片的好處卻難以匹敵沖印不方便的缺點, 因為許多沖印服務大店不太願意擴充設備處理半格底片,或者有此服務、但卻提高沖印費用等等。 再者,放同樣大照片時半格底片只用到135片幅「一半」的解析度,於是半格底片不如全格的陰影總是揮之不去, 雖然大多數人只放到3 × 5或4 × 6,在這個尺寸下半格與全格實在沒多大差異。 所以,米谷先生還是走回135片幅老路,設計了知名的OM系列。

關於OM系列有個題外話。 Olympus為她的第一台135底片單眼相機取的名稱是M-1,但遭到Leica抗議,因為Leica知名的RF機種就叫做M-1、M-2、M-3等等, 所以Olympus把它改為OM-1。 Olympus M-1在市場上流通極少,多年來我只見過一台,如果您手上有Olympus M-1,相信會值不少錢。

機身

下面的照片涵蓋了Pen F的主要部份,由此不難看出Pen F比很多儍瓜機還要薄,而且沒有傳統SLR突起的五稜鏡, 這與Nikon的Nikkorex Zoom 35相似,但Nikkorex Zoom 35是135相機、比Pen F大很多。 機頂從左上角到右下角(見照片)是底片計數窗,它前方是快門鈕,再下來稍許突出的平台(刻了PEN F字樣)內部是觀景窗,再來是倒片旋鈕; 機身前方除了鏡頭之外就是快門速度轉盤。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Pen F的背部,它只有兩項功能: 在中間的是觀景窗,右邊的是上片扳手,得要扳兩次才能完成上片的手續; 不過我曾經看過一台標了Pen F、但只需要扳一次而且沒有大哥德體的F,這是不是後期的變型就不得而知了。 請注意,所有Pen F系列機型都沒有閃光燈座,閃光燈得裝在外加閃光燈架上、再用同步線插到機身左側(鏡頭朝前)的插孔中; 不過後來也有卡在觀景窗邊緣的的閃光燈座,這就方便多了。

Pen F與其它機型在外觀上的最大差異,就是相機前面大大的哥德體「F」(見下面的照片), 在FT與FV機身上沒有這個F字母而改成自拍用的扳手(所以Pen F沒有自拍的機制); 但前面提過,我曾經見過沒有「F」字母、沒有自拍機制、但卻標了Pen F的機型。

把機背打開可以看到半格相機的第一個特色: 記錄在底片上的(與觀景窗中看到的)影像是直式,下面的照片很清楚地說明了這一點。 為什麼是直式而不是135相機的橫式呢?道理是這樣的,135底片的長與寬分別是36mm與24mm, 因為底片是橫著捲(自左向右、或自右向左),所以縱方向永遠是24mm,當然半格片幅中的18mm只能在橫的方向, 於是影像就是直立的。另外,由於觀景窗光路的設計(後面會談到),觀景窗與底片並不在同一條垂直線上,而是錯開少許。

快門結構

前面提過,Pen F是用旋轉式快門(rotary shutter),下圖說明何謂旋轉式快門。 Pen F的旋轉式快門是一片用鈦合金製成、缺了一個角(大約在160與170度之間)的圓片,旋轉的中心點正好是這個圓片的圓心; 下面的圖中是從鏡頭向底片方向看的示意圖,最左圖的態勢是圓片擋住底片(虛線)的樣子。 按下快門後,圓片依逆時針方向旋轉,當旋轉到某個角度時會把底片(第二個圖中的黃框)曝露在從鏡頭而來的光線而開始感光; 圓片繼續旋轉會把底片完全曝露出來,再轉就會遮住底片下半部,最後把底片完全擋住回到開始狀態。 Pen F的旋轉式快門最高速度是1/500秒,得要用減速機制(煞車)才能支援較慢的快門速度; Pen F用了兩個減速機制,一個支援1/250秒到1/60秒之間的速度,另一個支援1/30秒到1秒。 在當時,這個快門比較安靜而且速度也較準確,但Pen F的版本卻常出狀況,到Pen FT才得到改善。

觀景系統

下面的照片是取下鏡頭後反光鏡片的部份,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反光鏡片安裝方式: 在按下快門時會自右向左擺,當然在它左邊的就是個稜鏡,不過不是傳統的五稜鏡。 反光鏡片自右向左擺是有它的道理的,如果像傳統SLR般地向上擺,機身就得加厚到容許24mm端的移動, 但左右擺卻只需要容納片幅中18mm那一端的移動,因而省下6mm使機身變薄。

下圖取自Olympus Pen F的使用手冊,它說明了整個觀景系統的光路。 影像經過鏡頭A到達反光鏡片B,在B上的影像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的; 這個影像被B反射到稜鏡C上(仍然是上下顛倒左右相反),再由C反射到在它上方的鏡面D(上下正確但左右相反), 然後被D反射到稜鏡E上(上下、左右都正確),最後在觀景窗中看到的是稜鏡E反射的像。 在Pen FT中有個CdS的TTL測光表,它是裝在鏡面D的後方,所以D會造成失光使觀景窗較暗; 在Pen FV中取消了測光表,所以FV的觀景窗比FT的來得亮。

外掛測光表

因為Olympus Pen F沒有內建測光表,所以Olympus特別為Pen F(與FV)生產了一個外掛測光表(見下面照片), 它需要一個1.5v的水銀電池。光線從鏡頭部份(照片的右下方)進入測光表, 它的CdS測出強度後會移動頂端的指針,使用人可以調整ASA/ISO、光圈或速度進行曝光。

這個測光表在設計上是裝在Pen F與Pen FV機身前方的快門轉盤上頭,下面的照片是Pen F加上測光表的樣子。 很多人認為裝上測光表後對Pen F的美觀大打折扣,因而很少加裝測光表,而把它當成手持測光表使用。 因為測光表罩在快門轉盤上,所以得用測光表下方的銀灰色轉盤調整快門速度。

Pen F的鏡頭

因為Pen F的半格片幅比135片幅來得小,所以鏡頭焦距也短一些,把Pen F鏡頭的焦距乘1.4就差不多是135片幅的等效焦距。 Olympus為Pen F系列一共生產了18個鏡頭,有些十分常見、有些極為罕見,這些鏡頭可以分成 廣角(三個:20mm f/3.5、25mm f/2.8、25mm f/4), 標準(五個:38mm f/1.8,38mm f/2.8(兩型),40mm f/1.4,42mm f/1.2), 望遠(四個:60mm f/1.5,70mm f/2,100mm f/3.5,150mm f/4), 超望遠(三個:250mm f/5.0,400mm f/6.3,800mm f/8為反射式) 這些鏡頭中,800mm f/8可以說是稀世珍品,因為流傳的數量據說低於50,品相良好的成交價估計在一萬美元上下。

絕大多數的Pen F鏡頭都有兩個亮銀色的環,在鏡頭前方的是可以轉動的光圈環, 在鏡頭後方的是不能轉動、但刻了景深的環(見下面的照片),在這兩個環中間的是對焦環。 鏡頭前方除了標有焦距、最大光圈、廠牌、與序列號碼之外,還有一些額外的資訊。 譬如,Auto表示對焦與測光時用最大光圈、但在拍攝時會自動收縮到選定的光圈; S、T、W與Macro分別表示標準(standard)鏡頭、望遠(telephoto)鏡頭、廣角(wide angle)鏡頭、與微距鏡頭; 在Zuiko前面的字母表示透鏡數目,從D到H分別表示4片到8片透鏡。 所以下面照片中的鏡頭是38mm f/1.8會自動收小光圈的標準鏡頭(Auto-S),用了6片透鏡(F)。 Pen F的景深預覽不在機身、而在鏡頭上; Pen F鏡頭後方的銀環左右各有一個弧形的按鈕,在右邊一個(鏡頭向前)標了L,按下之後把鏡頭順時針方向轉就可以取下, 在左邊的是景深預覽用。

鏡頭轉接環

Olympus為Pen F生產了許多配件,譬如閃光燈與燈架、近拍鏡、蛇腹、倒接環等等, 但十分有意思的是Olympus居然生產了幾個把其它廠牌鏡頭裝上Pen F的接環,固然它廠為135機型設計的鏡頭比較大, 而且接上Pen F後就失去自動收縮光圈的功能,這種開放的做法給人一個「請用它廠鏡頭」的暗示。 這種接環共有五個:Canon、Exakta、Leica、M42、Minolta、與Nikon,但Leica接環在使用上有限制、 只有少數可以做微距攝影的用途; 後來,Olympus也生產了一個把OM鏡頭裝上Pen F的OM接環。 在Pen F時代最通用的就是M42鏡頭,下面就是M42(鏡頭)到Pen F(機身)的接環:

下面是把M42到Pen F接環裝到Pen F機身上的樣子:

有了M42接環後就可以使用大量高品質的M42鏡頭, 下面第一張是Carl Zeiss Jena Biotar 75mm f/1.5裝上Pen F,第二張是俄製Jupiter 9:

另外,也有副廠生產的T到Pen F的接環。 下面是把Vivitar 600mm f/8反射鏡頭(一般叫做Solid Cat)透過T到Pen F接環裝上Pen F的樣子, 小巧的相機在鏡頭後方顯得更小。這個Vivitar 600mm f/8在Pen F相當於135片幅的840mm f/8。

相關書籍

市面上談Olympus的書本來就不多,講Pen F更是鳳毛麟角,目前好像只有一本專講Pen F的書: Olympus Pen SLR Half-Frame System Cameras(見下面照片),作者是John Foster。 這本書是作者研究與收藏Olympus Pen F系列的心得,內容相當豐富,有許多不容易見到的照片, 值得愛好Pen F系列的朋友看看,不過售價奇高,目前(2924)也絕版了。

更新紀錄

  1. January 14, 2008上線.
  2. September 10, 2008修訂.
  3. September 24, 2024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