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ul Wolff醫生的三本傳世Leica攝影名著

Paul Wolff醫生的三本傳世Leica攝影名著

冼鏡光
October 30, 2009上線
June 18, 2025搬家到此

從小就愛看書,從三字經、千字文、幼學瓊林、看到一些冷僻的諸如山海經、洛陽伽藍記等, 那些章回小說(譬如七俠五義、三國演義、水滸傳、兒女英雄傳、鏡花緣等)就更不在話下, 但就是不很喜歡看近代小說(相不相信由你,張愛玲的書一本也沒讀過,瓊瑤的只看過幾度夕陽紅; 不過金庸的武俠小說是個例外,每本必看、而且看很多遍)與翻譯小說, 前者可能是興趣與口味使然,後者多半就是因為看起來像「翻譯」了。 說老實話,看翻譯小說是追求咱家牽手時被她教出來的,第一本就是「基度山恩仇記」。 另一方面,我卻愛看外文書,特別是中文書所沒有或很少的內容,攝影、音樂、藝術、哲學、(當然絕對少不了)科學都是愛看的領域。 窮學生時代,打工兼家教賺來的微薄收入,除了填飽肚子之外就都花在正版與翻版的洋文書上頭, 旅居國外後,因地之便買書更是如魚得水,弄得滿屋子加地下室都是書。

這些書中有相當部份與攝影有關,有些已經絕版一世紀、有些等了好幾年才有機會買到, 這篇文章談到Wolff醫生的三本Leica攝影名著就是個好例子。 我從Baby Rollei進入攝影天地, 對古典德系相機(Contax、Exakta、Korelle、Leica、Praktiflex、Primarflex、Rollei等)有一種莫名的好感, 總是想把它們的源流與作品弄得一清二楚。 若干年前為了了解1930年代135相機的發展,開始尋找Contax與Leica在那段時期的攝影作品,但卻發現能找到的資料非常少, 某天在圖書館中翻閱老攝影書與攝影史時看到Paul Wolff醫生這個名字, 並且提到他是發揚小型(miniature,也就是今天的135)相機的先驅、也是傑出的攝影家。 於是透過館際合作借了一本來看,正是得來全不廢工夫,這就是開始收集並且了解Wolff醫生其人其事的濫觴。

Wolff醫生著作等身,譯成英文而且最廣為傳頌的有三本。 第一本是My First Ten Years with the Leica(我使用Leica的前十年經驗),這是Wolff醫生在1934年寫的、使用Leica相機的經驗談, 其中附了192張用Leica拍攝的黑白照片。 第二本Sport Shots(體育攝影)是Wolff醫生採訪1936年柏林奧運的攝影集, 1936年出版,收錄了150張照片。第三本是1942年出版的My Experience in Color Photography(我的彩色攝影經驗), 顧名思義這是Wolff醫生暢談彩色攝影的專書,內有54張彩色照片,並且討論當時彩色攝影科技、器材、 拍攝技巧與注意事項等課題。

這篇文字的主題就是上述三本古典135相機的名著。 介紹這幾本書的目的,一來是希望讓各位熟悉135相機萌芽時期的一些作品,二來是為同好介紹一位不太熟悉的攝影家、 好歹也算是衝破一些耳熟能詳人物所設下的範籬。 為了讓各位有機會看看Wolff醫生用Leica拍下來的作品,我從書中掃描了若干照片,不過因為這幾本書太老, 書頁泛黃變色,再加上我的掃描機只是個普通貨、而且也沒有太多時間後製,所以照片色澤失真在所難免, 希望各位用欣賞的角度看這些照片,不要找雞毛蒜皮挑剔。 另外,因為年代太遠,照片著作權誰屬已難追尋,如果有人抗議,我就會把所有照片刪除。

Wolff醫生其人其事

Paul Wolff醫生在1887年2月19日生於法國東北角的Strasbourg, Strasbourg原來是法國Alsace(亞爾蕯斯)省的首都, 但是在1870年普法戰爭結束後被劃入德國版圖(各位可曾記得中學課本中「最後一課」這篇文章), 所以Paul Wolff出生時Strasbourg已經是德國領土17年了。 Wolff醫生從12歲起就用盒子相機拍照,高中時因為拍攝自然科學事物而得到報紙與雜誌賞識,他希望成為職業攝業師, 但他的父親總覺得攝影之為職業不夠莊重,所以他轉投另一項興趣改而習醫。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Strasbourg回到法國懷抱,但是Paul Wolff醫生卻離開家鄉Strasbourg搬到德國Frankfurt(法蘭克福)定居; 不過戰後的條件對一個年輕醫生不利,所以他又回到攝影而沒有懸壺濟世。 他在一家電影製片公司工作過一段短日子,然後就自己開業了。 很快地,Paul Wolff醫生在工業攝業上場名立萬,案子多到接不完, 於是他與副手Alfred Tritschler成立了Dr. Paul Wolff and Tritschler公司。 就在這個時候(1926年),Paul Wolff醫生在國際攝影展(International Photo Exhibit)中得獎, 獎品就是一台Leica相機。 此後Paul Wolff醫生就與Leica結緣,開始鼓吹135機型、發展使用與拍攝的技巧,透過他傑出的作品、無私的分享與生花妙筆, 吸引了許多人投入135相機的行列,為後世奠定了使用小型相機的基石。 在彩色底片發展初期,Paul Wolff醫生也比他人先一步進入彩色世界, 同樣地,他仍然毫無保留地傳授使用彩色底片的經驗與技巧。 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都認為Paul Wolff醫生是發揚與推廣135相機了不起的先驅。

不幸的是,盟軍空襲法蘭克福時毁了Paul Wolff醫生妥善保存的50,000多張底片與其它作品。 戰後他希望重新出發,不過沒多久就得病,所以進度十分緩慢,最後在1951年4月10日辭世。 Paul Wolff醫生留給後世的寶貴遺產就是一批數量不很多的照片、以及若干經典教材式的攝影著作。 這些著作在60多年後的今天,雖然科技的進步使很多內容顯得有點過時,但閱讀這些書本所感受到的那種知無不言、 言無不盡的熱忱仍然是一個不會隨時間消逝的典範。

下面是一張Paul Wolff醫生的照片:

My First Ten Years with the Leica

Wolff醫生第一本流傳世界的書應該是1934年在德國法蘭克福出版的 Meine Erfahrungen mit der Leica Ein historischer Querschmitt aus fast 10 Jahren Leica-Photographie, 這本書是H. W. Zieler譯成英文由美國紐約的B. Westermann公司出版(在德國印刷), 書名是My First Ten Years with the Leica,但沒有標上出版年代。 我手上的這本有贈書人題字,上頭寫了October 18, 1935,所以英文版最遲在1935年秋天就上市了。 下面是這本書的封面,書是精裝本、27×24cm、厚2.5cm、共55頁文字與192頁照片。

下面是原德文版的封面,人物正是Paul Wolff醫生本人:

文字部份分成序、Leica相機起源(An Unfulfilled Dream – and What Became of It)、突破傳統、寫給新手、底片顆粒、 Leica攝影的10年進展、風景攝影、人物、旅行攝影、四季與山岳、工作中的人、運動與新聞攝影、動物與花卉、 隨拍、近拍與微距、和每一張照片的技術資料。

這些章節的重點是在解釋並且鼓吹135底片相機(當然是Leica)的優點、並且說明使用小型相機的技巧、從而拍出好照片, 而不是討論構圖、意境等藝術面的課題。 這當然不是說Leica萬能,因為在那段日子中(從1925年Leica誕生到出版這本書的1934年),135底片與相機鏡頭的品質仍然有待進步, 所以嚴格說來,Leica相機原來就不是設計在攝影棚裡頭用的,事實上一直到二十世紀末, 攝影棚中幾乎都還是中大型底片相機的天下。 Leica相機的最大好處,依Wolff醫生的觀點,就是它的方便與機動性,而且小底片面積使長焦距鏡頭小而輕, 在好技術的幫助下可以拍到大相機拍不到或很難拍攝的景。 為了証明這一點,Wolff醫生選了200張1925年到1933年間用Leica相機拍攝的照片在各國展出,同時寫書演講發揚Leica相機的優點, 這本書的照片就是從Wolff醫生攝影展中再選出來的作品。

這幾章中最有意思的就是Leica相機源流這部份,以下是一個摘要(使用紅色)。 Oscar Barnack(1879年11月1日—1936年1月16日)小時候想成為風景畫家, 不過他父親認為Oscar Barnack(以下簡稱Barnack)應該有一技之長,所以把他送到Julius Lampe的工作室做練習生。 Lampe的工作室以生產小型機械式星象儀與其它天文教學儀器為主,那時Lampe的工作室只有一個師父(Lampe自己)與一個練習生, Barnack加入後就成為二徒弟。 之後Barnack學出興趣,又想改行做天文學家了。 因為他表現優異,Lampe把實習時間縮短成半年就放他出師,讓他用學來的技藝見見世面。

後來Barnack在Saxony(德國蕯克森)地區遇到一位做計算機的師父,雖然Barnack從來沒見過計算機,還是追隨他學藝。 有一天,因為一台計算機需要保養,這位師父要求Barnack把它拆散後清理並且滑潤,等他出門回來後再組裝回去, 因為師父並不期望Barnack有把一台相當複雜的計算機再裝好的能耐。 出乎意料的是,師父回來後卻發現機器不但清理好、組裝完成,而且可以精確地完成計算工作,於是師父二話不說馬上為他加薪!

接下來,Barnack在光學工業界做了很多年。 他愛好大自然與登山,常常背著六個雙面片匣與一台5×7相機出遊,這一套笨重的器材讓他想到是否有改善的餘地。 他設計了一個可以在5×7底片上拍12張或更多張照片的裝置,不過放大後卻發現顆粒幾乎大如小彈珠, 當然就放棄了這個計劃,但這卻是他跨入相機界的第一步。

Barnack在1911年進入在Wetzlar的Leitz Works,那時Leica還不存在、還沒有生產相機, 所以Barnack是在顯微鏡工廠的實驗部門工作,在這段Leitz早期歲月中,Barnack成功地解決了不少技術性的難題, 然而他的興趣卻轉移到才誕生不久的電影攝影上頭(愛廸生在1890年代初發明電影)。 Barnack造了個鋁製機身(當時差不多都是木製)的攝影機,為Leitz拍了些記錄片。 不過電影底片很貴,拍一小段曝光不正確的底片等於浪費不少錢,為了省底片錢,Barnack又造了一台小相機, 它有一個只能用1/40秒的焦平面快門(當時攝影機的標準快門速度),而且可以用光圈控制曝光、拍攝單格照片。 這台機器上快門時也同時上片(因而避免重複曝光),鏡頭可以收縮到機身內、而且機身很小,它可以裝六英尺長的底片, 影像面積是電影標準尺寸的兩倍,所以這可以說是Leitz的第一台相機!

這型相機一共生產了兩台,一台Barnack自用、另一台讓Leitz的老闆帶著到美國旅行,從美國回到德國後十分滿意, 他說:”We must keep this thing in mind”。 這是1914年的事,那時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風雲將起、德國動員的時間, Barnack用這台相機為那個時刻留下了一個珍貴的畫面(見下文)。

接著大戰爆發,相機發展就停了下來。 戰後Oscar Barnack重拾設計相機的興趣,他體認到戰前的設計並不很實用,而且還得解決若干問題, 譬如:不透光的片匣、有不同速度的焦平面快門與上片機制、對焦機制等等。 這些問題很快地一個接一個被Barnack克服,同時Max Berek教授加入Leitz設計鏡頭, 兩人的合作在1924年生產了第一系列六台Leica相機,而1925年正是Leica相機元年。 隨著接受小型相機的用戶愈來愈多,Leica相機產量逐年增加,到Wolff醫生寫這本書時已經生產了超過15萬台。 不過Oscar Barnack卻在1936年初辭世,沒有看到後來他心血結晶Leica相機的成功。

其它章節基本上是Wolff醫生就他個人使用Leica相機的經驗,講解如何使用小機型拍攝的技巧。 因為Wolff醫生無私地分享他用Leica相機的先行者經驗,使他備受尊崇、成為國際知名的攝影家。 然而這些章節的內容在75後的今天已經不很適用,譬如說底片顆粒與75年前不可同日而語,而且底片對藍色系特別敏感也不復存在。 其它部份教讀者如何使用小型相機、該注意些什麼、曝光要點、沖放技巧、以及若干取景構圖的概念等, 當然還有許多Wolff醫生個人的經驗,在75年後的今天已經是攝影人耳熟能詳的知識、大多數攝影書的標準課題了。 正因為這些原因,我就省下這部份的介紹而只選照片。 另外,他也反駁當時許多人認為小型相機不成氣候、不能與大中型相機相提並論的說法, Wolff醫生認為在以往10年間的進步使Leica這類小型相機日趨精良,所以最好的反証就是他的200多張在世界各地展覽的照片。

這本書的重點是接下來的照片、也就是Wolff醫生認為可以証明小型相機在攝影創作上也有一席地位的佐証,它大致上分成兩部份。 第一部份從1925年到1933年每年選一張照片,是不是Wolff醫生的代表作不得而知,因為沒有說明也沒附上技術資料。 第二部份有192張照片,分成風景攝影、人物、旅行攝影、四季與山岳、工作中的人、運動與新聞攝影、動物與花卉、隨拍、 近拍與微距各類,每一張照片都有(大約的)拍攝年代、鏡頭、光圈、快門、底片等技術資料。 以下我把第一部份的照片掃描下來給各位參考。

書中第一張照片是Oscar Barnack送給Wolff醫生的親筆簽名照,以及Oscar Barnack在1914年製造的相機(下面第一張), 接下來是Oscar Barnack用這一型相機在1914年拍攝的德國動員場面的照片。

接下來的照片屬於Leica攝影的10年進展這一類,每年一張、每一張的尺寸都是23.5×17.5cm。

Sport Shots

Sport Shots原來的德文書名是 Was ich bei den Olympischen Spielen 1936 sah, 在1936年由德國柏林的Karl Specht Verlag出版,我手上的英文版是1937年美國紐約的William Morrow & Company出版。 這本書的主題是Wolff醫生採訪1936年柏林奥運的照片集。 據稱這本英文版只有原德文版的(大)部份照片,因為德文版原書實在難找,找到了也非常貴, 所以我很早就放棄找原德文版的念頭,當然就不知道英文版缺了那些照片。

下面是英文版的封面,它是精裝本、28×21.5cm、厚1.5cm、有書衣,全書有120多頁、書後有若干廣告頁。 在內容方面,一開始是Wolff醫生寫的五頁Olympics見聞引言(What I saw at the Olympics), 接著是五頁1936年奥運各項競賽的得獎名單,然後是兩頁照片目錄。 書的主體是接下來的110頁、共150張照片,最後有三頁技術資料,列出每一張照片使用的Leica鏡頭、光圈、濾鏡、快門速度、 與簡單註解(譬如底片等)。

在引言中,Wolff醫生以攝影家的角度描述拍攝奧運會點滴、以及當時器材的不足和使用技巧等等,五頁不算長,描寫並不十分深入, 但卻生動有趣。 他首先簡單地記錄了1936年奧運開幕式,接著在The Problem of Long Focus這一節提到用小相機拍攝的好處。 他說,在看台上看運動場中每一個人都小得很,如果是用大型相機(縱使是9×12cm的機型), 能拍到運動場中的人的鏡頭會相當大、也都十分重,得要有一位助手幫忙扛重腳架,所以小型相機比較好用、機動性比較高。

固然1936年之前市面上己經有了不少135片幅相機 (譬如此地介紹過的Argus A), 但真正可以派上採訪用場的大概只有Leica、Contax與Kine Exakta這幾款。 這幾款中Leica歷史最早,Contax只推出了幾年,Kine Exakta在1936年春才發表,鏡頭群嚴重不足。 Wolff醫生在1936年之前已經是使用Leica相機的知名攝影家, Sport Shots這本書當然就成為展現Leica機身與鏡頭能力的示範之作。

Leica在1936年的最新機種是Leica IIIa,所以Wolff醫生大概是用這一型。 引言中指出,他用的鏡頭從28mm到280mm都有,但是長焦距鏡頭(比如Telyt 200mm)在RF機種上對焦會有困難。 Wolff醫生提到他裝了反光鏡盒(Leica PLOOT, 在SLR/DSLR上玩Leica M39與M老鏡這篇文章有Leica Visoflex III反光鏡盒的簡短介紹)。 他又提到若能向Oscar Barnack做點建議的話(當時Oscar Barnack,Leica的原設計人,己經在1936年初逝世), 他會要求Oscar Barnack生產400mm或600mm的長鏡頭,今天競技場上用400mm或600mm的鏡頭已經是常事, 所以生產這些大砲級鏡頭似乎其來有自。 Leica的Telyt 400mm f/5可能遲了一些(1936年推出、但似乎沒有大量生產), 那時只有Contax II上有300mm與500mm f/8的長鏡頭可用, 不過Zeiss在1936年奧運之前推出的Sonnar 180mm f/2.8(也叫做Olympia Sonnar)在當時是劃時代的傑作。

本書一共有150多張1936年奧運選手競技、休閑、與觀眾的照片,以1936年的器材水平拍出這些結果並不容易。 Wolff醫生在引言中提到,有許多照片是因為使用小機型、混在人群中不容易被注意而拍攝成功。 我們在看這些照片時,應該會發現銳利度稍遜(原因可能是當時底片的解像力與製版印刷造成),但照片暗部細節的表現卻相當不錯, 因此Leica在1936年時造鏡頭的技術已經相當可觀。

以下掃瞄幾張作品給各位欣賞。

跳水(Telyt 20cm f/4.5 1/1000秒)
劍術(Elmar 3.5cm f/3.5 1秒、使用腳架)
八公尺級帆船(Elmar 9cm f/4.5 1/500秒)
戲劇(Elmar 3.5cm f/3.5 1/2秒、使用Panchromatic Cinema H級底片)
會場夜景(Elmar 5cm f/3.5 4秒、使用腳架)
人像(Telyt 20cm f/6.3 1/60秒)
那時的長鏡頭(Elmar 5cm f/6.3 1/300秒)
划船場前的記者群(Elmar 5cm f/3.5 1/100秒):相機都沒見過吧!

下面兩排中第一張的軍人穿著看起來像是國民政府軍服,第二排第一張的女士穿旗袍。 在1936年能夠出席柏林奧運,這兩位應該是名人,不知道哪位手上有1936年代表團或貴賓名單,可以查出他與她是誰?

My Experience in Color Photography

Wolff醫生第三本廣為流傳的書是1942年由德國法蘭克福Breidenstein Verlagsgesellschaft公司出版的Meine Erfahrungen – farbig,因為是在二次大戰期間, 這本書有一頁由德國宣傳部Heiner Kurzbein寫的引言,戰後這一頁幾乎都被撕掉。 這本書在1948年由法蘭克福的Umshau Verlag再版, 1952年Warner S. Victor譯成英文由紐約的Grayson Publishing Co.出版, 書名是My Experience in Color Photography, 出版之前Wolff醫生已經在1951年初辭世。 這本書有Wolff醫生、Alfred Tritscher(Wolff醫生的助手)與Rudolf Hermann拍攝的54張23.5×17.5cm彩色照片, 文字部份是Wolff醫生自己撰寫,英文版加上了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攝影編輯Jacob Deschin寫的序與補充資料。 下面是這本書的封面,書是精裝本、26.5×23cm、厚2cm、共43頁文字與54頁照片、每一張照片都有簡短的描述。

這本書的內容很像時下比較進一步的攝影書,但它出版時間距今已經超過一甲子,我看過不少二次大戰前後的攝影書, 極少有一本寫得如此深入的,至於談到彩色攝影更是絕無僅有。 想到德國人在1942年就有人寫、也有書商有能力出版彩色攝影書,就不禁佩服當時德國在攝影科技與藝術上的成就。

本書的文字部份有43頁(前面提過了),這43頁從紐約時報攝影編輯Jacob Deschin寫的序開頭。 Deschin提到Wolff醫生是最先使用小型相機的先驅(因為1926年Wolff醫生在一個國際攝影展中得獎、獎品就是一台Leica相機), 雖然陸續有很多攝影家投入小相機行列,但絕大多都把自己的經驗與知識當做獨門秘訣而不外傳, 而Wolff醫生不但私下不吝開導、也公開地傾囊相授,所以稱Wolff醫生為小相機的真正先驅實不為過。

接下來是Wolff醫生的文字,它大致上分成理論與實務兩部份(這是我的區分,原書並非如此)。 理論部份講解彩色攝影的觀念、原理與要領,這在1942年可以說是獨一無二的創舉, 這部份有以下章節:彩色攝影是一門藝術,彩色攝影與繪畫,彩色攝影簡史,小相機彩色攝影,彩色生成, 多層彩色底片的作業要領,彩色底片的正確曝光,測光表。 第二部份大致上以攝影主題為主軸寫作,講解每一個主題在彩色攝影上應該注意的地方、曝光與拍攝技術、也旁及色彩與構圖等等, 這部份的章節如下:風景彩色構圖,天候,最好的光線,人物與彩色,建築、雕塑與畫作、工業彩色攝影、小事物, 使用配件(鏡頭、濾鏡、遮光罩等),近拍,放大與微距。

與彩色底片有關的文字絕大多數已經過時,因為60多年後今天的底片素質與數位攝影的發展早就克服了絕大多數書中談到的各個問題, 而且對很多事物的看法在60年間也有相當顯著的改變。 譬如說,Wolff醫生在天候一章中建議少拍無雲的藍天,因為會讓畫面顯得單調,然而目前藍天佔畫面大部份的佳作卻不計其數; 不過他建議去拍風雨前後的雲層、橫跨畫面的彩虹、日出、日落等則是絕大多數攝影人樂此不疲的主題。 另外,看這本書還有進一層在知識與歷史上的享受,讓我們了解60多年前彩色攝影誕生不久時的各種問題與拍攝技巧, 和當時對彩色攝影的觀念、看法與想法。 Wolff醫生提到一個很有趣的現象,他當時是用歐州(事實上是Agfa)彩色底片而他的美國朋友用的是美國(多半是Kodak)底片, 他發現美國底片的顏色鮮艷飽和,歐州人初次看到時會覺得有點誇張。 那時歐州人傾向把顏色與個性連在一起,所以美國底片顏色與美國人性格樂觀、清新、熱心有關, 而歐州人的性格就反應在色澤比較克制的底片上。 我從小就聽老師與長輩這樣說,不過二次大戰後的底片發展似乎並非如此,各國都生產過鮮艷飽和、以及色澤清淡的彩色底片, 想來是國際化的結果。 不過這正好証實了Wolff醫生的結論:底片的彩色無法標準化,各取所需才是正途,這一點在今天數位相機的色彩就正是如此, 幾乎每一廠牌的顏色都有擁護者、也都會招來批評。

接下來的四頁文字是Jacob Deschin寫的,重點是在補充前文的不足。 因為英文版是1952年出版,距原德文版已經十年,而且戰後科技進步神速,許多Wolff醫生不知道或期望的器材紛紛出現; 譬如說,色溫計、小型日光色溫閃光燈等等。 另外,Deschin提到因為攝影觀念的轉變,使Wolff醫生不建議拍攝的景成為家常便飯。

書的後半部是照片,我還是照舊掃描幾張供大家欣賞。 因為書齡已經超過50年,紙張與照片都已經泛黃,而且又不知道原照片色澤,所以接下來的照片多少會有色偏。 下面是第四張照片,雷雨過後,使用Elmar 5cm:

下面是第七張,奥地利的Arlberg地區,使用Elmar 5cm:

下面是第12張,沙灘上的Siesta,使用Telyt 20cm與腳架:

第17張是來自Assisi的意大利婦人,使用Telyt 20cm:

第18張是Sarentino的小女孩,使用Elmar 5cm:

第28張是Tuscania與Umbria之間的農莊,使用Telyt 20cm:

第33張是S. Francesco教堂的走道,使用Elmar 3.5cm:

第40張是聖母百合,使用Hektor 13.5cm與反光鏡盒:

第43張是蛾的頭部,使用Elmar 5cm加延伸筒再裝上反光鏡盒:

第53張是煉鋼,使用Elmar 3.5cm:

後記

讀Wolff醫生這三本書的最大感受是可以很清楚地體會到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熱忱, 而且也把1930與1940年代Leica相機與鏡頭的能力儘可能發揮出來,他的作品就是明証。 雖然這幾本書的部份內容已經有點陳舊過時,拍攝風格也不再是時下流行的樣式, 但Wolff醫生在討論技術、探討器材、與講解攝影藝術面的方式放在今天的出版品中仍然毫不遜色。 一般而言,這些「古」書讀來都十分引人入勝,用詞用字甚至語法與句法都比較考究嚴謹, 不若時下中文攝影書的句子老是斷斷續續、而且斷句怪異,讀來往往十分吃力; 如果您能看英文(甚至德文),建議您找這幾本書讀一讀就會同意我的看法。 這幾本書在Amazon.com上還有得賣(當然是舊書), 用Dr. Paul Wolff(作者,要注意的是Robert Paul Wolff是另一個人)或書名就可以找到一些。 不過有些價格不十分便宜,如果住在美加或歐州,不妨也試一試舊書舖,本篇的第一本就是在舊書舖用很合理的價格買到的。 最後,我手上還有若干Wolff醫生(與他人)的作品冊子,往後有機會再聊,這一篇就到此結束。

更新紀錄

  1. April, 2008上線.
  2. June 18, 2025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