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June 19, 2008上線
September 30, 2024搬家到此
說到使用35mm底片的全格(36mm × 24mm)相機,
相信不會有任何人懷疑1925年推出的Leica I(或A)在歷史上舉足輕重的地位,
因為這是第一台,第二台35mm的全格非Leica機型是Zeiss Ikon在1932年推出的Contax。
在1930年代之前生產35mm底片的廠家很多,但包裝與裝填方式各異,相同的大概就只有寬為35mm、兩側有上片導孔而已。
Kodak在1934年推出今天大家都在用的卡匣式、可以在白天室外裝片的135底片,
而且由在德國的Kodak AG公司(這是Kodak在此之前買下的德國名廠Nagel)
專門為135底片生產了Retina Type 117蛇腹(或摺疊)相機,
它使用Schneider Xenar f/3.5 50 mm鏡頭與Compur鏡間快門。
Retina Type 117不是SLR,因為第一台SLR還要等到兩年後(1936年)Ihagee推出Kine Exakta才出現
(請看閒話SLR
第一篇Kine Exakta:史上第一台135片幅SLR的說明)。
Retina Type 117中的”Type 117”是Kodak賦於該機型的編號,Retina從二次大戰前的Type 117一直生產到戰後,
有很多不同的Type號碼。
我們可以說Retina Type 117是史上第一台用135厎片的相機(至少在設計上是如此),
它在德國設計、在德國生產,當然有當時德國相機工藝的水平,但問題是它的價錢。
1930年代早期,美國與歐州都深陷在經濟蕭條中,美國家庭平均週薪在$10美元左右,但Retina Type 117的定價是$53美元,
雖然這個價錢比Leica與Contax機型至少$200美元的售價低了許多,$53美元對大多數家庭而言是一個相當大的數字,
這也說明了為何UniveX A這種低價位機型可以大賣特賣的理由(詳見
老機雜記第三篇
UniveX A:最早破百萬銷售量的小巧相機(1933)的說明)。
在如此高售價下Retina Type 117當然不會賣得好,挽救這個Kodak 135底片危機、
並且給足Kodak信心持續生產135底片的就是IRC公司在1935年底推出、1936年上市的Argus A,
它原來叫做Argus Miniature Camera,後來才改成Argus A。
Argus A以它的$12.50美元低售價,一推出就再造UniveX A的旋風,短短幾週就賣了三萬台。
這個數字當然無法與UniveX A的相比,因為Argus A的售價是UniveX A的二十多倍,
不過Argus A卻建立了Kodak 135底片屹立不搖的地位,
有不少人還認為Argus A是35mm相機史上第二重要的機型、僅次於Leica I,
所以本篇要談的就是Argus A。
下面是一台相當罕見的全橄欖綠機身、灰色鏡頭的1936年Argus A,造型很像Leica I、簡單明暸而且實用,標準的美國風格。
Leica在1925年推出35mm機型Leica I,Zeiss Ikon在1932年跟進推出Contax, Kodak在1934年推出135底片與專用的Retina Type 117、又在1936年推出Kodachrome底片, 所以到了1930年代中葉使用35mm底片的相機隱隱然有蓄勢待發的氣象。 據說Verschoor在1930年代早期遊歐的旅程中體認到Leica的優點,再加上UniveX A在市場上成功, 也許使他想到生產一台便宜到讓大家都買得起又像Leica的35mm相機; 如果您比較前面Argus A的照片與Leica I,相信會發現兩者十分神似。
於是Verschoor請了一位德國工程師Gustave Fassin,要求他設計一台與Leica形狀相似但不複雜、而且可以大量生產便宜上市的機種, 這就是Argus A。 這部相機在1935年底推出、1936年五月上市,售價是$12.50美元。 Argus A的機身是合成樹脂,正好與IRC本身生產的收音機用料與開模方式相同。 Verschoor的行銷手法更是獨特,他不但在攝影雜誌上做廣告,更把廣告放到 國家地理雜誌與剛創刊的 Life雜誌裡頭, 而且把相機透過原收音機的配銷管道銷售。 據IRC的說法,Argus A推出的頭幾週就賣了三萬多台(Kodak Retina Type 117在一年多的產品週期中也只生產了六萬台), 所以Argus A是繼UniveX A後的另一個成功典範,但是UniveX A與Argus A不在同一個層次, 後者實實在在地讓135底片普及,而前者卻有如曇花一現、對後世的影響直如春夢無痕。
因為Argus A的成功,Verschoor覺得IRC在生產收音機上沒上多大前途,於是把手上的專利賣給RCA而專做相機, 同時把公司名稱從International Radio Corporation改成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rporation,仍然簡稱為IRC。 此後,IRC嚐試生產過不少其它產品(有一項是電動刮鬍刀),但都沒多大成功:1939年在多數股東壓力下Verschoor離開了IRC, 原因據說是資金調度不良,公司有錢但員工薪水支票卻常跳票。
Argus A只是IRC公司第一個成功的例子,銷售量或許不錯,但卻立即面臨其它公司新產品的挑戰, 所以在1938年再推出由Gustave Fassin設計的Argus C、接下來的Argus C2、Argus C3、Argus C3 Standard 與Argus C3 MatchMatic(Harry Potter第二集中亮過相)等等機型在美國35mm市場大放異采, 銷售量超過兩百萬台,成為相機史上第一台破百萬的35mm機種,不過這是後話、不在此地說了。
不幸的是,Charles Albert Verschoor於1943年9月在Ann Arbor逝世,無法目睹Argus C系列的成功。
在機背左方有個金屬扣(下左),按機身前端的圓點可以鬆開扣子,再抓住機背上的方形軟把手(帆布或皮質)向上拉就可以掀起機背。 然而機背只用一個爪式的扣子抓住機身後緣突出的部份(下右),所以一掀起機背,機身與機背就會分離,見下面第二張照片。 機背內部十分簡單,大塊的黑色方形金屬墊片是用來把底片推到鏡頭後方的成像框上的,旁邊的黑色長條狀是已經硬化的軟橡膠, 它的用途是頂住片匣(見下文)。 機身上觀景窗下方的數字是序列號碼,不過這是貼上去的,有些機器因為年代久遠, 序列號碼的條子會掉下來遺失,所以玩Argus A系列時辨認機型的知識是很重要的。 Argus A的序列號碼只有數字,往後的機型會在數字的前方(或後方)加註型號,譬如AF、A2B、A2F等等。
下面這張照片是機底,照片中下方是鏡頭、上方是機背,機底上的圓盤是倒片旋鈕:
把倒片旋鈕抽出來、讓出底片槽的空位,就可以把片匣裝入相機,再把片頭插到上片軸的空隙裡頭(見下面照片), 稍微轉動上片旋鈕把底片的一小段捲到上片軸上,然後把機背蓋回去。 在上片時得先按一下(不是按住)機頂底片計數轉盤旁邊的小按鈕,再用上片旋鈕上片、直到轉不動為止, 在上片時底片計數轉盤會隨著旋轉,上好片後按快門鈕(見下文),接著再上片按快門一次。 然後,用逆時針方向轉底片轉盤把0正對機頂上的指標,因此上下一格底片時轉盤就會移到下一個數字; 整卷底片照完後,用倒片旋鈕把底片捲回卡匣中。
Argus A的鏡頭設計十分有趣,在某種程度上模仿了蛇腹(或摺疊式)相機。 上面照片是鏡頭縮在機身內的樣子,雖然可以上片也可以按快門,但拍到的照片是模糊的,要正常拍攝就得把鏡頭「彈」出來。 仔細看上面的照片會發現機身上有三個抓住鏡頭的爪(照片中只看到兩個),把鏡頭稍許下壓並且向左(或向右)旋轉, 就會脫離機身上的爪而彈出來(下左照片), 在這個情況下從相機前方6公尺(18英尺)左右到無限遠(也就是景深)的景物都會清晰; 當鏡頭在這個位置時,鏡筒在機身內可以自由轉動。 如果被攝體在6公尺以內,可以轉動鏡筒直到它被機身卡住為止,於是鏡筒會稍許伸長(下右照片), 在這個情況下2公尺(6英尺)到6公尺(18英尺)範圍中的被攝體都會清晰;如果用較小光圈, 這段景深範圍還可以延伸到2.3公尺(5英尺)到9.4公尺(20英尺)左右。用完鏡頭後, 把它稍許下壓、以相反的順序就可以推入機身方便攜帶。
以今天的目光來看,Argus A的手冊中有一個很逗趣的建議(見下面從手冊掃描出來的照片)。 它說,如果快門速度很慢時,使用人可以把鏡頭旋轉到一個)方便按快門扳手的角度,於是把相機倒過來拿會比較穩。 我想縱使是在1930年代中葉也沒多少人會相信這套防抖動的技巧,所以在稍後的版本中這項建議就消失了; 這或許是第一套失敗的防抖動功能!
因為Argus A產量很大,而且也有些小改良,要斷定一台Argus A的年份不很容易, 但仍然有幾個所在會告訴我們一些蛛絲馬跡。 第一個重要所在是機身內部(見下面照片),照片中三台機身代表三個時期,最早一型的上片軸只有一根軸, 第二型上片軸底端加了一片補強用的圓片(因為在上片軸底端加裝了腳架孔,見下文); 另外,第一與第二型只有一個過片的齒輪。最下方的第三型不但有補強圓片,過片齒輪變成上下各一。
下面照片是這三型的機底。第一與第二型的倒片旋鈕(右邊)只是個有兩個孔的薄圓片,不十分好用, 第三型的倒片旋鈕較厚、而且邊緣有細齒。 在機底左邊,第二與第三型有腳架孔、第一型沒有,這就是為什麼第二與第三型的上片軸底端加了補強圓片的理由。
一般而言,沒有腳架孔的第一型產量不多,有顏色的更少,絕大多數市面上的Argus A都是第三型, 所以若您搜購Argus A時,務必先查一下機身內部與機底的結構。
另一個可以分別先後的是鏡頭。 下左是早期的鏡頭,前方面板是黑色或其它顏色,上面有ARGUS-ILEX-PRECISE字樣,標出快門的生產廠商(其實是Ilex), 光圈標示是f/4.5、f/5.6、f/8與f/11。 下右是後期的鏡頭,這個時候已經沒有彩色機身,鏡頭是黑色滾金邊(有些機型可能會退色成銀色),厰商標示剩下ARGUS。
綜合這些說明,Argus A三個變形如下表所示。 請注意,這只是個概略的分類,譬如說,上面看過的橄欖綠機身亮銀面板的機型中,鏡頭的標示是Argus Ilex Precise, 應該是第一型,但它卻有腳架孔與補強圓片,所以又可以歸到第二型。 合理的猜測是,早期產品屬性不很穩定,很可能是第一型後期的機身配上第二型早期的零件。
Argus AF基本上是一台Argus A的第三型,但是鏡頭彈出後底部會出現一個對焦環(見下面照片), 這個對焦環容許從1.25英尺(15英寸,約38公分)對焦到無限遠。 使用人得估出從機身到被攝體的距離,再轉動對焦環、讓該距離對正前方的一個刻度, 在照片中的距離大致上是40英尺上下。除此之外,Argus AF與Argus A無異。
Argus B是Argus A系列(雖然它的名稱中有B的字樣)中唯一不是100%美國國產品的機型, 因為它的鏡頭從法國進口(生產廠家是Gauthier)快門來自德國,其它部份就是一台標準的Argus A第三型。 這個鏡頭很容易辨認,它是50mm f/2.9 Anastigmat、使用三片透鏡(triplet)設計、 內有德國生產的Prontor II鏡間葉片快門。 鏡頭的光圈有f/2.9、f/3.5、f/4.5、f/5.6、f/6.3、f/8、f/11、與f/16, 快門速度有1秒、1/2秒、1/5秒、1/10秒、1/25秒、1/50秒、1/100秒、與1/175秒、加上B與T,還有自拍機制。 它的對焦環是在鏡頭前端、而不是像Argus AF那樣在鏡頭彈出來後的根部,對焦距離與Argus AF一樣,從1.25英尺(約38公分)到無限遠。 從規格來看,Argus B的鏡頭似乎比Argus AF好,但是前者售價是$25美元、比後者的$15美元貴了一大截, 而且1937年時歐州戰事將起(希特勒秘密提出了作戰計劃)使鏡頭來源有了困難,所以Argus B只生產了一年就停產。
往Argus A上加一個測光表就變成Argus A2/A2B,這就是機頂上在觀景窗與上片旋鈕之間的平台, 1939年的(第一型)測光表是銀底黑字,我們稍後會討論這個測光表。 這一型與後續各型的差異是鏡頭標示,下面是鏡頭的正面照片,它與Argus A的相同(50mm f/4.5),鏡頭上是黑底銀字, 不過光圈標示值(鏡頭下方)改成歐州系統f/4.5、f/6.3、f/9、f/12.7、與f/18, 而且鏡頭邊上的快門扳手換成一個長條按鈕、也拿掉了快門線插孔。 這個按鈕其實就是條很短的快門線,但它頂上的帽子卻很容易掉下來。
很快地,Argus A2/A2B第二型上市,它的測光表面板改成黑底白字,而且鏡頭標示也有顯著的差異(見下面的照片)。 我們會看到標了Argus名字的內圈變成銀底黑字,光圈值不變但最高快門速度從第一型的1/200秒降到1/150秒, 按鈕式的快門改回原來Argus A的扳手式,而且也加了快門線插孔。 另一個重要差異是在機背內部,在第一型以前各機型的機背上頂住底片的金屬片是固定在機背上的(見下面照片右邊的機背), 但從Argus A2/A2B起這片金屬片是裝在一片簧片上,更能讓底片平坦地貼在成像框的邊緣。
第二型生產後不久,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向德日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幾乎所有民間工業都停頓轉而生產軍需品, 當然Argus A2/A2B也停產。 二次大戰結束後Argus A2/A2B恢復生產,這是第三型,它與第二型相同,差的是第三型的鏡頭有抗反射膜, 鏡頭邊緣加了COATED字樣(見下面照片)。所以,看到鏡頭標示指出有抗反射膜,這就是戰後的產品。
Argus A2/A2B到了第三型幾乎可以說是這一系列的終點,而且也不再是主要賣點, 因為從1938年起Argus C系列興起,戰後的Argus C3幾乎主宰美國的低階35mm連動測距機型市場,總銷售量高達200萬台, 這是史上第一台成功地大量銷售的35mm相機,我們日後一定會談到Argus C系列。Argus C3之後的相機發展史就簡單了, 因為日系的低價位高品質機種逐漸抬頭、進而席捲市場,德系與美系機型紛紛退出,最後型成今天日系獨霸的局面。
以下是Argus A2/A2B與A2F各機型的差異:
Argus A2/A2B與A2F測光表平台下方從機背向前看有一排六個方孔(見下面照片), 從左而右愈來愈暗(相當於不同強度的中性密度濾鏡、俗稱減光鏡),照片中的機型因為年代久遠、 前方的半透明片已經因為灰塵與風化而失去該有的強度,雖然有愈來愈暗的趨勢,但已經不十分明顯了。
機頂上的測光表有四個部份(下左),表格中每一行是快門速度,右邊是一條可以左右移的滑桿,滑桿上有兩個可以上下移的滑桿, 上方標了光圈f值,下方標了底片敏感度(72、40、20與10)、標了10的那一格有一個指向左方的小箭頭。 左右移的滑桿下方有個突出的指標(見上面的照片),移動時會蓋住測光表下方的某個方孔。 請注意,此地的底片敏感度是Weston公司的值, 約略是今天ISO值的80%左右(亦即ISO 100用72、ISO 50用40、ISO 25用20、ISO 15用12)。 在使用測光表時第一件事是設定底片敏感度,手續很簡單,把上方的滑桿向下推(因此會蓋在下方滑桿上), 直到下方滑桿上只露出需要使用的敏感度為止,下右的照片指出敏感度為40。
接下來要測光了。第一步是把(連在一起的)滑桿上下推移,讓箭頭指向目前的現場光類型。 測光表上標了四項:艷陽天(BRIGHT)、一般平均天氣(AVERAGE)、多雲(CLOUDY)、以及室內(LIGHT INT); 下左是指向一般平均天氣。接著,把相機放在半手肘長度對著被攝體, 找出還可以看到亮光的方格中最暗的一個(亦即它的右手邊方格是黑的、沒有光線透過), 如果有兩個方格看起來差不多,就用較亮的那一個; 接著把滑桿左右移讓突出部份蓋住那一格,於是測光完成,在測光表面板上滑桿左邊的快門速度就與滑桿上方的f值對應; 在右下照片中我們看到對應值分別是(f/4.5,1/150秒)、(f/6.3,1/100秒)、(f/9,1/50秒)、 (f/12.7,1/25秒)、與(f/18,1/5秒),在鏡頭上選擇合用的一組就可以拍攝。
減光測光表其實並不難用,會令人困擾的是找最暗但可以看到光的孔,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判斷, 一旦測光元件出現而且技術成熟後,減光測光表就慢慢消失。 有意思的是,縱使不十分準,減光測光表居然可以從二十世紀初一直生產到1950年代,橫跨半個世紀; 往後有機會也許可以找幾個出來談。
Argus AA是一台以Argus A第三型為準設計的機種。鏡頭不能對焦、並且固定在機鏡身上無法收縮到機身內, 它只有三個光圈f/6.3、f/9、f/12.7,與兩個快門速度Instant(一般拍攝)與Time(相當於T), 機身的左邊(鏡頭向前)有兩個裝閃光燈的孔。所以,Argus AA的快門速度就是閃光燈快門同步速度。
Argus FA是A系列的最後一型,它也是從Argus A改良而來,鏡頭是用Argus A2B有抗反射膜的50mm f/4.5, 光圈值改回常見的f/4.5、f/5.6、f/8、f/11、f/16、與f/22; 最高快門速度仍然是1/150秒,但f/8與1/100秒用紅色標出表示這是用閃光燈的組合; 另外,快門速度1/25秒用綠色標示,這是用M型閃光燈泡時的快門速度; 鏡頭彈出來後會看到兩個位置的標示:6英尺到15英尺,15英尺到無限遠。 Argus FA在機身左邊(鏡頭向前)加了一個相當大(其實相當難看)的閃光燈座,讓使用人可以裝閃光燈; 還有,機背上的圖案改成從左到右的六條橫線,在此之前的圖案是從右上到左下一大二小的長方形(請看本文開頭的照片)。
我沒有Argus AA與FA機型,而且也興趣缺缺,總覺得它們是有點過氣、有點急就章式的應景產品,所以無法提供照片。
Argus A系列機型值多少錢?如果您不是找罕見的機型收藏,品相好的通常不超過$20美元 運氣好的話$10美元以下也可以買到不錯的機器,不過含盒子手冊等的價格就高些。 Argus A不是專業機型,二手市場上的相機通常是後代賣父母親或祖父母的機器,或是從當舖、家庭拍賣、 後人一口氣把先人的收藏便宜賣給舊貨商而來,這些機器可能放在儲藏室或櫃子中幾十年, 鏡頭也許發霉、機身內部有銅綠或氧化,得自己動手清理。 比較麻煩的是,賣的人可能完全不懂相機,也許按快門時聽到聲音就認為快門沒有問題, 當然也搞不懂光圈何在,有些人連型號都弄不清楚、不知道型號與序列號碼是貼在機身內。
我曾經碰到一位賣家宣稱她手上的機器是A2F,於是請她把鏡頭彈出來(她不會做)看看對焦環轉起來順不順手, 她說很順而且可以從1.25英尺對焦到無限遠,所以低價購入一台外觀幾乎完美的A2F。 但收到後卻發現是A2B,因為根本沒有對焦環、而且機身上的序列號碼清楚地標出A2B,問賣家是否寄錯相機, 沒想到對方一口咬定可以對焦(所以是A2F)、因為鏡頭可以轉動,聽到這樣的回答差一點噴飯。
總之,如果要玩Argus A系列,您最好把上面提到的特徵都弄清楚,出手前也問清楚,因為對方很有可能對相機一無所知; 譬如,快門速度是否準確(慢速部份多半不準、特別是B與T是否正常)、光圈葉片能否收攏、鏡頭能否分兩段彈出( AF與A2F有無對焦環、能否順利從1.25英尺轉到無限遠而且鏡筒有否伸縮)、 機背與機身是否密切吻合、機背後的墊片是否完整、機身上貼的機型與序列號碼為何等等; 有時候您也許還得教賣家如何檢查也說不定。 不論如何,如果您有eBay帳號,花費不多就可以收集到一系列堪用而且品相良好的Argus A機型, 這可是要比收集德系或日系容易而且省得多。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