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sco Memo:早期的小巧可愛35mm半格相機(1927)

Ansco Memo:早期的小巧可愛35mm半格相機(1927)

冼鏡光
April 24, 2008上線
September 25, 2024搬家到此

我們在上一篇老機雜記中談過了 No. 2 Bulls-Eye:Kodak的早期傻瓜盒子相機(1895), 它用的是3.5 × 3.5英寸大底片。 隨著片幅較小的35mm底片出現,新型相機也變小,加上當時的電影只用到35mm底片的一半 (也就是所謂的半格:18mm × 24mm,比目前DSLR用的APS-C規格稍大些), 於是用35mm底片只拍半格的機種就更小巧了。 此地要談的就是這樣的一台小巧可愛的半格相機Ansco Memo,事實上,我們要談的是Ansco公司在1927年底到1928年初生產的Memo第三型。 生產這部相機之前,張作霖在皇姑屯被日軍刺殺,蔣介石則忙著北伐,由此可以領會到年代的久遠。 下面的照片是Ansco Memo的兩側,相機前方面板上金色部份標的正是ANSCO廠牌名稱。

歷史背景

35mm底片的起源相當早,在1890年代初期愛迪生(Thomas Edison)與助手狄克生(W. K. L. Dickson)發展Kinetograph 電影攝影機 與Kinetoscope放映機時就有了雛型。當時Kodak的底片寬2 3/4英寸、長23英尺, 然而狄克生覺得底片太寬,於是從中一分為二,變成兩卷寬為1 3/8英寸的底片,這正好是35mm! 不但如此,狄克生又在底片兩側各打了一排長方型的導孔、提供攝影機與放映機捲片與其它用途,這就是35mm底片的前身。 不過35mm電影底片是上下移動,所以拍下的影像橫方向小於35mm、約略是24mm,也就是俗稱的半格(18mm × 24mm, 相對於135底片規格而言),這差不多就是今天的APS-C規格(15.7mm x 23.7mm)。 這型35mm底片在1890年代中葉隨著電影機一起普及,於是許多廠商也開始生產35mm底片,最後在1909年被定成世界標準。

有了35mm電影底片之後,一些相機廠開始生產半格相機,第一個正式量產上市的是美國公司New Ideas Mfg. Co.(紐約) 在1913年推出的Tourist Multiple,它與此地介紹的Ansco Memo類似、採用直立型, 但底片卡匣可以拍750張半格照片,鏡頭是50mm的Tessar f/3.5、Goerz Hypar f/3.5、或Steinheil f/2.5, 並且使用「斷頭台」式快門; 接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加上價格偏高(當時的售價是175美元),據稱只賣了1000多部。 第一台正式量產上市的35mm全格(24mm × 36mm)相機是美國紐約Multi-Speed Shutter Co.公司的Simplex, 時間是1914年;Simplex的卡匣容納50張全格35mm底片、也可以選擇拍攝半格, 鏡頭是Tessar 50mm f/3.5,快門速度是1秒到1/300秒與T。 所以,35mm底片在剛開始流行時的主力並不是今天常見的24mm × 36mm格式,而是半格18mm × 24mm。

35mm相機最重要的里程碑當然是Leica I(或叫做Leica A); 請注意,我沒有算Leica的原型機(UR Leica – 1913到1918生產三台,與Leica 0 – 1923到1924生產31台)。 Leica I從1925年上市到1936年停產,一共生產了近六萬台,但Leica I是全格24mm x 36mm。 下一部35mm相機的里程碑是Zeiss Ikon在1932年推出的Contax,這也不是半格相機; Zeiss Ikon之所以會加入35mm行列原因很多,但是受Leica I成功的刺激恐怕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自此之後到第二次大戰結束前,高階非SLR的35mm機種差不多就是雙雄對立的局面, 但35mm的高階SLR則非Kine Exakta莫屬(見閒話SLR中的第一篇Kine Exakta:史上第一台135片幅單眼相機)。 不過當時的Leica與Contax售價非常高,可以抵得上一戶普通人家個把月以上的薪資,很顯然地中低階市場大有可為, 於是不少廠家(包含Eastman Kodak在內)就在廉價35mm相機上動腦筋,Ansco Memo正是在這個大環境下產生的機型。

Ansco公司

Ansco的前身是1842年成立的E. and H.T. Anthony & Co., 在1902年時這家公司與Scovill & Adams合併(兩家都是生產相機的廠商),然後在1907年把公司名稱改成Ansco, 此地An與sco分別來自ANthony與SCOvill。 在1928年,Ansco被併入Agfa,公司名稱改成Agfa Ansco; 1939年Agfa Ansco又把名稱改為General Aniline & Film Corporation,不過繼續使用Agfa Ansco這個牌子, 一直到1943年才把Agfa的部份拿掉,主要的原因是Agfa Ansco在二次大戰時屬於德國, 1941年被美國政府當做敵方資產沒收並且賣了給美國人。 雖然Ansco是General Aniline & Film Corporation的一個部門, 但卻一直沿用Ansco名稱生產並且銷售攝影器材。 在1967年,General Aniline & Film Corporation把公司名稱正式改為GAF,但是Ansco部門仍然使用Ansco這個牌子。 最後,在1990年代初GAF退出消費性攝影器材市場,不過在香港的Haking International似乎擁有Ansco這個牌子, 然而我卻沒見過Haking生產的Ansco機型。

Ansco Memo機型

Ansco Memo的外觀是Carl Bornmann設計、內部機制則是L. W. Lessler的作品。 Ansco Memo的第一型在1927年1月上市(事實是在1926年12月發表,比Leica I晚一年),機身與本文討論的十分相似, 但木質的機身沒有蒙皮,鏡頭是llex Ansco 40mm f/6.3、並且使用llex有T、B、1/100、1/50、與1/25的快門。

大約在1927年三月或四月,Ansco推出Ansco Memo第二型,它與第一型最大的差異就是機身上有了蒙皮。 同年(1927)六月,Ansco宣佈了幾種「高階」機型: 使用Bausch & Lomb f/6.3 Anastigmat但固定(亦即無法)對焦, 以及使用Bausch & Lomb Anastigmat f/3.5或f/6.3固定對焦與可以對焦的機型。

在1927年12月到1928年1月這段時間中,Ansco推出了Memo的第三型,也就是本文談到的機型。 在Memo的第一與第二型中,快門扳手在機身右側(鏡頭向前),向下撥就打開快門拍攝。 不過這個設計有缺點,當把相機從相機套中拿出來時,相機套內壁與快門扳手的摩擦很容易會打開快門拍攝, 於是第三型就在快門邊上加上一片金屬擋片,使得取出相機時不會碰到快門扳手(見下面的照片)。

在1928年四月到五月間被併入Agfa後,Ansco推出第四型Memo,叫做Boy Scout(童子軍)Memo, 它回到沒有蒙皮的第一型,漆成橄欖綠,並且在相機硬皮套打上藍色Boy Scout字樣。 在這四型中,第一型最少見也最貴、第四(童子軍)型次之;第二與第三型並不難找, 有點耐心就會等得到,價格從20美元到100美元(甚至更高),完全視品相而定。

以下是這四型Ansco Memo的整理:

Ansco Memo細節

了解Ansco Memo來龍去脈之後,我們看看第三型相機的細部結構。 Memo的主要控制部份在前方面板上,見下面的照片。 中間部份是鏡頭,這一型的鏡頭是Wollensak(美國)公司生產的Velostigmat 40mm f/6.3, 光圈值有f/6.3、f/8、f/11、與f/16,設定光圈的方式是把小扳手(見照片右下角)轉到期望的光圈值上。 快門速度在鏡頭的上方,有T、B、100、50、與25四個,選擇快門速度是用鏡頭上方的小扳手。這個鏡頭是固定對焦的,沒有對焦環。 前方面板最上方的是底片計數器,每一個底片卡匣可以拍50張18mm × 23mm的照片, 每撥一次快門扳手就進一,與有否上片無關。

機身右側是快門扳手(見下面照片)、往下撥就打開快門拍攝;機頂的小圓筒是觀景窗,機底有腳架孔,相機左側沒有任何控制機制。

下面的照片是機頂與機背。拍攝之後就得上片,要不然下一張就會重覆曝光,上片的方式是把機背的扳手向下推到底就上一張底片。機頂後端有一個小閂,往右扳可以鬆開並且取下機背。

取下機背後如下面照片所示,機身中央的長方框內緣就是成像的18mm x 24mm範圍,在它上下方各有一個卡匣。

把卡匣取出後就是這個樣子:

在生產Ansco Memo的這一段日子,雖然國際上已經有了35mm底片的標準,但在Kodak推出我們習以為常的卡匣之前, 各家底片甚或相機廠都有自己的卡匣規格與裝填方式,Ansco Memo也不例外。 下面的照片是Kodak 35mm底片卡匣與Ansco Memo卡匣的比較,兩者有很明顯的差異:

裝底片時,有底片的片匣要放在上方的槽中,空片匣則在下方的槽,而且在裝入相機之前得把底片抽一小段出來插到空片匣內, 再把機背蓋回去。Memo的上片機制很有意思,機背內中央部份的黑色金屬片後方有簧片、可以把底片頂在成像框上, 這與近代底片相機沒有不同。 前面提過,上片時得把機背的扳手向下推,這就帶動金屬片兩側的爪(照片中圓圈所在),這兩個爪的下緣是平的, 於是上片時它們會卡在底片兩側的方孔中、同時把底片向下拉到空卡匣內。 底片到達定位後,兩側的彈簧把兩個爪向上拉回原位,但因為爪的上緣是弧形,向上拉時不會一併拉動底片。

拍完一卷底片後,把下方的卡匣取出,並且把上方的空卡匣換到下方,這樣就可以拍下一卷底片了。 下面是Ansco Memo機身(左)與上片機制(右)的美國專利檔案,前者是1928年1月10日,後者是1929年12月17日。

結語

從192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末德國興兵發動戰爭之前,是攝影器材發展史的一個黃金時代, 許多今天還在用的設計、規格、與觀念都是在這段日子中發展出來的。 雖然Ansco Memo的設計對後世沒有留下太大(或根本沒有)影響,但它在當時卻是個小巧 (高10cm、連觀景窗為12cm,寬5cm,長6.5cm)而且獨特的機型,下面的照片是Ansco Memo與一張CF卡的大小比較。 請注意的是,很多後期的Ansco機型也叫做Memo,所以玩家們習慣加上年份做分別, 譬如Memo 1926年(第一型)、Memo 1927年第二(或第三)型等等。

雖然Ansco Memo的銷售不錯,但是1929年10月29日美國股市崩盤,接著經濟大蕭條, 使Agfa Ansco(前面提過,1928年時Ansco併入Agfa)在1930年時不得不停產Memo, 並且廉價賣掉庫存。Memo再次出現是1939年,掛的是Agfa Ansco的公司名稱,但造型就完全不同了。

以上是對Ansco這家公司與它獨特的機型Memo的簡介,希望對愛好老機老鏡的朋友提供些資料。 另外,這個網頁有一些最早期的35mm機型的介紹,但我對一些名稱與日期有點疑慮(待考),不過該網頁上收集到的相機照片是很珍貴的。

更新紀錄

  1. April 24, 2008上線.
  2. September 25, 2024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