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gus C:第一台暢銷的135底片相機(1938)

Argus C:第一台暢銷的135底片相機(1938)

冼鏡光
July 23, 2008上線
January 30, 2025搬家到此
February 21, 2025增加內容

這一篇有關Argus C的文章本來是安排在一兩個月之後才完成的,因為Argus C系列要比Argus A複雜得多, 當然寫作時間也比較長。 有意思的是,大家對Argus A這台在台灣幾乎默默無聞的美國相機還很有興趣,短短三週有三萬多的點閱數, 而且每天的點閱率也很穩定,所以就一鼓作氣把Argus C這一台135底片相機史上最早的暢銷機種提前寫完。

相機史上很少有一部其貌不揚而少有改變、並且在強敵環伺之下可以連續賣27年、 銷售量近300萬台的機種(長命的Nikon F3也只有20年出頭而已), 在Argus C停產之前(1966年)沒有一台135底片相機可以到達這個銷售量, Leica在1966年以前所有機型的總產量也不過是116萬台上下,Contax還要少些(因為晚了幾年上市)。 所以說,如果Argus A是讓135底片普及的大功臣,那麼暢銷的Argus C對135底片的風行更有推波助瀾的效用, 所以本文的重點就是Argus C系列的發展與各機型。這篇文章很長( 比Contax S的介紹還長),看在我寫了很多字的份上,請多包涵(不妨分幾次看)。

歷史背景

在介紹Argus A時曾經提過, 史上第一台專為135底片設計的相機是Kodak在德國生產的Retina Type 117(1934年); 請注意一點,此地說的是Kodak在1934年推出而且到目前還在使用、可以在室外裝片的卡匣式135底片, 它的寬度是35mm,但使用35mm的(非135)底片相機起源更早, 請參看Ansco Memo這篇文章中「歷史背景」那一節的說明。 不過Retina Type 117並不便宜,特別是在經濟蕭條、一般民眾口袋不寬裕的年代,所以Retina Type 117賣得不很理想。 使用135底片的最重要推手是1936年上市的Argus A,它的成功使其它廠家跟進, 其中之一是1938年Kodak自己在美國生產的Kodak 35(見下面照片), 它足夠便宜(從$14美元起,Argus A是$12.50美元),但與Argus A一樣沒有連動測距功能, 但它在Argus A成功之後上市,顯然是要分食135機型的市場。 IRC(International Research Corporation,生產Argus A的廠家)當然不會坐視, 在Kodak推出Kodak 35之前的同年就推出沒有連動測距功能的Argus C, 而且同年稍後又推出有連動測距功能的Argus C-2(售價$25美元), 於是Kodak 35在功能上明顯落後。 不但如此,IRC還把Argus C降價出售,使Argus C系列佔盡上風。

為了應付IRC的Argus C系列的競爭,Kodak在1940年推出有連動測距功能的Kodak 35第二型(見下面照片), 在那個時候Argus C-2上市都快一年而且C-3也開始上架,所以Kodak 35第二型在市場上也沒多大成功。 有連動測距的Kodak 35是往Kodak 35第一型上增加連動測距機制而成,所以機身比較高,但是因為急就章式的(外加)設計, 使這一型看起來有點醜,而且用起來也不十分方便,更不用說它的起價$48美元比Argus C-3的高出許多, 所以在市場上一直屈居下風。 在IRC方面,一旦克服了來自最大相機製造商Kodak的競爭,往後就站穩了腳步, 從1940到1950年代IRC在美國135相機市場上都在領先的地位,雖然Kodak後來也推出了一系列的便宜135相機, 但都無法撼動Argus C-3,這也正是Argus C系列可以生產27年、賣出近300萬台的基本因素。

Argus C系列並不是IRC的最好機型,很多人認為Argus C-4系列才是(見下面的Argus C-4照片), 但是為什麼Argus C系列會賣得好? 有一個說法是這樣的,Argus C-3簡單、便宜、可靠,因而同時期Kodak甚至德日的產品都賣不過它, 所以可以說是一個以小搏大的成功典範(另一個是Argus A系列)。 Argus C-3沒有很先進的功能、沒有給專業人士使用的精密度,而且在做工與用料方面也不如德日系機種精緻; 但它的對象是一般人士,他們要求不多,便宜可靠是個要件。 到了1960年代,日系機型逐漸成熟,而且Argus機型也沒有抓住市場的走向,雖然也生產了幾部好相機(比如Argus C-4系列), 但終究落了伍,到最後變成從日本進口貼牌機型上市,這包含了Cosina與Mamiya等名廠。 IRC的公司名稱從1940年改成International Industries, Inc.,然後在1941年乾脆改用相機的名字Argus; Argus公司目前還在,但已經失去了往日光采,在攝影器材界也無足輕重。

以下我從Argus C系列各機型的主要元素起頭,把Argus C、C-2、C-3、C-3 Standard、與C-3 Match-Matic (在Harry Potter第二集亮相、風靡了不少小朋友與愛相機人士)各機型的特徵與分類方式做個介紹, 最後再談到交換鏡頭與其它配件,希望這篇長文對玩相機與收藏相機的朋友有點幫助。 另外,兩型Kodak 35相機都不在計劃的寫作範圍內,如果您真正有興趣就請留個話,以便日後得閒時可以補上。

Argus C系列各機型的主要元素

Argus C系列各機型在外觀上並沒有很顯著的差異,看起來都是磚頭樣,差異都在細節部份; 為了往後說明方便,我把那些用來判別各機型的主要元素列出來,先做個簡單的說明。 下面是一台典型Argus C-3的前方面板,用它做例子的原因是因為它有大多數Argus C系列的特徵。 在照片中標了1的地方是上快門扳手,所有Argus C的機型都不會在上片時自動上快門,而得把上快門扳手向下扳才能上快門,然後按6的快門鈕拍攝; 照片中的上快門扳手指向左上角,但這不是鐵律,有很多相機會指向任何方向,所以面對相機時以逆時針方向扳就對了。 這個上快門扳手在早期是銀色,後期改成黑色水滴型。照片中的快門鈕6是兩層直圓柱,算是後期產品,最早期的只有一層。

標了2的是鏡頭,早期的沒有塗抗反射膜。 鏡頭邊緣有細齒輪狀突起的部份是對焦環,但Argus C系列像Zeiss Ikon Contax系列那樣用快門鈕6邊上的轉盤對焦, 轉盤上有3英尺到無窮遠的距離刻度(目前是定在無窮遠)。 另外,照片中鏡頭面板上五點鐘與十一點鐘方向各有一個小突出, 推動它們可以旋轉鏡頭上的光圈環設定光圈(照片中是定在f/6.3的位置),不過後期的機型採用傳統的轉動鏡筒方式(見後文)。 對焦轉盤4右下角黃框處是一個惰輪(idle wheel),它的功能是連接對焦轉盤與鏡頭根部的齒輪, 所以在轉對焦盤對焦時也帶動鏡頭旋轉。

Argus C系列不是SLR,而是連動測距(rangefinder、簡稱RF)機種,在旋轉對焦盤時會帶動機身中的RF機制, 把轉盤中央透明部份看到的像投射在左邊對焦窗(照片中3的部份)中以裂像方式對焦,右邊的觀景窗只是構圖用而沒有對焦功能。 要注意的是,Argus C有RF功能但沒有連接對焦盤與鏡頭的惰輪,所以在Argus C上要先對焦,再在鏡頭上定出對焦盤的距離刻度, 從Argus C-2之後的機種就有惰輪了。 照片中5的地方是快門速度盤(目前是定在1/500秒),Argus C系列各機型中有些有十個快門速度,有些有七個或五個, 甚至還有只標APEX標準中的Tv值,我們會在討論各機型時再談。

下面是機頂的照片,我們可以看出對焦盤、惰輪、與鏡頭底部齒輪的連接方式。 照片中1是快門鈕,2是底片計數盤,3是上片旋鈕,這三項是每一台Argus C系列相機都有的; 底片計數盤3(照片中是銀色,後期改用黑色)下方有個小按鈕,上片前得先按一下(不是按住)才可以用上片旋鈕3上片。 上片旋鈕3是香菇頭形,但後期機型改成圓柱形。 照片中4的部份空無一物,在後期機型中此地會有一個ISO腳座,但卻不是裝閃光燈、而是裝測光表或外接觀景窗,我們會在後面講到。 在4的右上方是一個無關操作的銀色補強金屬圓片,在Argus C上沒有這個圓片,所以連動測距機制常常會被撞離原位, 從Argus C-2起就加上了這個固定連動測距機制用的補強圓片。 不過我卻看過沒有惰輪的Argus C上有補強圓片,想來是從Argus C到Argus C-2的過渡時期產品, 因而在Argus C上用到了Argus C-2的零件; 另一可能是該相機原本是一台Argus C-2,被原來的用戶要求把惰輪磨平改回Argus C,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 但據說這也是IRC公司的服務項目之一。

Arguc C系列的機底很單純,下面照片中右邊是腳架座,左邊是倒片旋鈕, 中央的小突起是平衡用、讓相機在平坦的表面上可以站得穩。

下面照片是相機左右兩側。 機身左邊的兩個洞是裝外接閃光燈用的插座,只有Argus C-3才有此功能。 二次大戰前後的閃光燈並不是裝在ISO座上,最常見的是用有兩根細圓柱的插頭,我們在講Argus AA與Argus FA時看過這樣的閃光燈。 閃光燈插座旁邊是個按扣,按下去再拉住機背的把手就可以把機背掀開,機背與機身右側相連(照片右邊), 有些機型有十個螺絲有些有八個(照片中有十個),相連的部份有些是亮銀色有些是黑色。

下面是Argus C系列的機背,上方銀邊的兩個圓孔中左邊是構圖用的觀景窗,右邊是對焦用(只能看到部份的景), 照片中可以大略看出上下兩半做裂像對焦的分隔;後期的機型上觀景窗的外圈從銀色改成黑色。 機背中央是底片敏感度的標示,早期機種用Weston公司規格(照片中是指向40),後期改用ASA規格,不過並非每一機型都有這個圓盤; 另外,這個敏感度盤是幫使用人記憶用,因為相機上沒有測光表。 照片中的機背有三條橫向蒙皮,在後期改成一整片蒙皮而沒有中央的兩道銀色分隔線。

有了這些基本認識之後,我們可以大致上用下圖來分別Argus C、C-2與C-3。

以下各節我們用Henry J. Gambino的分類方式講解Argus C系列各機型。 請注意的是,這只是個大致的分類,在生產時後期機型可能會用到前期機型剩下來的零件、 或是前期機型生產到尾聲而用到後期機型的新零件、或是相機進場保養維修時換了新零件、或是玩家自行改裝等等因素, 分類不太可能十全十美,但是在講解時會先指出最重要的差異,從這些最重要的差異大致上就可以決定機型,小差異則在所難免。

Argus C(1938 -- 1939)

IRC公司在1938年3月推出Argus C,仍然由Argus A的設計人Gustave Fassin設計; 如果說Argus A的造型有點像Leica I,那麼Argus C的方正樣子就與Contax神似。 下面是一台Argus C的照片,它不但方方正正像磚頭,它的重量24盎司(680公克)更是一塊磚頭, 所以Argus C、C-2與C-3各機型有個「磚頭」的名號也很傳神。

Argus C不是一台專業相機,從它的$25美元售價(當時的Zeiss Ikon Contax起價大約是$170美元)就可以看出來, 不過在1938年時這可以算是一台功能相當齊全的相機。 Argus C的鏡頭是三群三片triplet設計的50mm f/3.5,光圈有f/3.5、f/4.5、f/6.3、f/11、f/18, 對焦距離從3.5英尺(約106公分)到無限遠,有十個快門速度(1/5秒、1/10秒、1/20秒、1/30秒、1/50秒、1/75秒、 1/100秒、1/150秒、1/200秒、與1/300秒)以及B快門。 Argus C有連動測距的裂像對焦機制,但這個機制與鏡頭卻不連動,使用者得先用對焦盤對焦、 再把距離在鏡頭上定出來(下左的照片是15英尺)。 不但如此,Argus C的鏡頭是可以更換的,用點力把鏡頭以逆時針方向轉下來後會看到機身上的葉片快門(下右照片), 從這張照片可以看出Argus C(與往後各型)是用鏡後快門、而不是傳統RF機型在鏡頭內的鏡間快門, 這個做法可以省下在每一個鏡頭中裝一個快門的成本。 在Argus C上市期間只有Bausch & Lomb生產過一個價格相當高的中望遠鏡頭(見後文), IRC與其它公司都沒有為Argus C推出交換鏡頭。另外,機身上的上片扳手是銀色。

Argus C的機頂是最簡單的一型(見下面照片),它左邊是香菇頭樣的上片旋鈕,右邊是直筒型的快門鈕,機頂中央沒有補強圓片, 機背上沒有底片敏感度轉盤。直筒型的快門鈕可以轉到I或B兩個位置上頭,一般攝影時在I(Instantaneous)、B表示B(Bulb)快門。

IRC公司在正式推出Argus C之前曾經生產了約1000多台測試機,分送給經銷商與少數用戶做測試, 這些早期Argus C與上述機型幾乎相同,最大差異在快門速度的設定方式。 測試機快門速度轉盤上的十個快門速度分成兩圈排列,外圈是較快的五個快門速度、用黑色標示, 內圈是較慢的五個快門速度、用紅色標示,所以快門速度轉盤只有五個位置。 在上片扳手下方有一個額外的小扳手,向上撥到s的位置表示用慢速快門速度,轉動快門速度轉盤時是選內圈的速度; 把它撥到下方f的位置是用快速快門速度。但是試用者對這樣的設計反應不佳, 所以IRC把十個速度放在同一圈、並且取消了快速/慢速的選擇扳手,這就是最後上市的機型。 不過IRC仍然讓經銷商賣這1000多台以及庫存的少量測試機,正因為量少, 這一批相機在二手市場上很罕見、價格相當高。

下面是幾張Argus C的早期照片,請注意到鏡頭右邊有一個選擇快慢快門速度用的(上下撥)的機制:

早期版的Argus C的快門速度盤上有兩排數字(下面第一張照片),外圈的75、100、150、200和300是快速的快門速度,內圈的5、10、20、30和50則是慢速的快門速度。選擇快速或慢速的方式是把相機前方的圓鈕撥到S(慢速)或F(快速)完成(下面第二張照片)。請注意的是:只有最早期的Argus C有這個快慢選擇,此後這項功能就不再出現。

正因為測試機也上市銷售,所以在後文我們用Argus C早期版表示測試機,用Argus C晚期版表示正式生產上市的機型, 於是前面的分類圖就可以擴充成:

Argus C-2(1938 -- 1942)

IRC在1938年初推出Argus C,但在同年年底發表了Argus C-2, 主要是克服連動測距機制與鏡頭不連動、以及連動測距機制常常易位兩大缺陷。 為了克服第一個問題,IRC把Arguc C鏡頭的根部加上了齒輪,並且在這個齒輪與對焦盤之間裝了一個連接用的惰輪, 於是旋轉對焦盤時也同時帶動鏡頭對焦。 第二個問題就簡單得多,在機頂加一個補強用的圓片把連動測距機制固定就行了。 除此之外,Argus C-2就是一台Argus C,下面是Argus C-2的照片; 不過前面提過,我曾經見過有補強圓片的Argus C,所以有無補強圓片不能做為判定的基準,看惰輪才是正途:

IRC又在1939年推出Argus C-2的第二型,它與第一型在基本上是相同的,最重要的差異是快門速度從十速改成七速: 1/10秒、1/20秒、1/30秒、1/50秒、1/100秒、1/200秒、與1/300秒(少了1/5秒、1/75秒、與1/150秒三者),見下左照片。 比較次要的差異有三:(1)機背上加了標有Weston公司敏感度的轉盤; (2)機背上觀景窗與對焦窗的邊緣從銀色改成黑色(見下中照片); 與(3)快門鈕從第一型的直圓柱形改成雙層圓柱形, 內(也就是頂)層是快門鈕、外(或下層)可以旋轉選擇I(一般拍攝)與B快門,見下右照片。 這個快門鈕設計從Argus C-2第二型起用、直到1958年Argus C-3 Standard出現後才改成扁圓形(見後文)。

不過,上面照片中的Argus C-2第一型就用了第二型的兩層圓柱形的快門鈕,而不是Argus C的一層直圓柱形, 所以我們不能以快門鈕的樣子來判定一台Argus C-2是第一型還是第二型, 用快門速度盤是比較準確的。 綜合起來,分類圖又可以再度擴充如下:

Argus C-3(1939 -- 1966)

推出Argus C-2的下一年稍後,IRC又在1939年10月推出了Argus C-3,這一台相機比以往的C與C-2都成功, 這是相機史上第一台真正暢銷的135底片相機,自此之後就是日系機型的天下。 在1939年到1958年間,Argus C-3不論在造型與功能上都沒有很顯著的改變,所有更動都是在不很重要的細節; 1958年推出的Argus C-3 Standard與Argus C-3 Match-Matic是C-3的第一次改頭換面, 但也不過是整容、為「磚頭」穿上不同的衣服而已,我們會在後面談到這兩型。 有意思的是,在德系與後來日系強敵夾攻之下,美國的消費者對這台方方正正而且少有改變的相機居然可以連續捧場27年, 在相機史上的的確確是一件罕見、而且不可思義的事。

Arguc C-3是C-2的改良,最大的差異是C-3在機身左側加了外接閃光燈用的雙孔插座,這在1939年雖然不能說是創舉、 但至少是先驅之一,我們在講 Kine Exakta:史上第一台135片幅SLR相機時就看到過VP Exakta(1935到1937)以及Kine Exakta的第二型(1938)有相同的功能,但兩者都比Argus C-3早上市。

Argus C-3分成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Argus C-3(1939 -- 1958), 第二個階段同時推出兩型Argus C-3 Standard(1958 -- 1966)與Argus C-3 Match-Matic(1958 -- 1966)。 此外還有為Golden Shield公司生產的Argus C-3 Golden Shield(1958 -- 不詳),因為它的產量很少、很罕見, 不過Golden Shield機型很容易認出來,因為它的機身不是黑色, 而且前方面板左下角的名牌標的是Golden Shield by Argus,而不單是Argus。

Argus C-3 Match-Matic是最特殊的一型,因為機身不是黑色(見後文),所以一看就認得出來; 要分別Argus C-3與Argus C-3 Standard得看兩個所在, 第一是快門速度盤,在C-3 Standard上是銀色、上面標了五個快門速度(下左照片), 而且對焦盤(下中)與上片旋鈕的表面也是銀色; 第二是鏡頭,C-3 Standard與C-3 Match-Matic鏡頭的光圈f值是刻在鏡筒上(下右)而不是在前方面板上, 而且鏡片陷在週圍是黑色的鏡筒內。 然而單從鏡頭來看很難分辨C-3與C-3 Standard,因為所有C-2與C-3各機型的鏡頭可以交換使用, 所以C-3可能裝了C-3 Standard的鏡頭,反之亦然,不過這通常是玩家自己改裝的,相機出廠時不會如此。

以下是分別Argus C-3三個不同型式的分類圖:

接下來我仍然用Henry J. Gambino的分類把Argus C-3的七個主要變型講一次, 之後再談Argus C-3 Standard與Argus C-3 Match-Matic。 這七個變型的差異,嚴格來說都是在細節而不在功能,所以Argus C-3從第一型(1939年)到第七型(1966年)都沒多大改變。

Argus C-3第一型(1939 -- 1940)

因為Argus C-3是C-2的改良型,當然就有C-2的基本特性,這一型最明顯的特徵是回到早期的十個快門速度; 換句話說,如果機身左側有閃光燈的雙孔插座(所以是Argus C-3)而且也有十個快門速度,這就是第一型。 此外,第一型的上快門扳手是銀色、底片敏感度是用Weston公司的標示、 鏡頭上的光圈標示是f/3.5、f/4.5、f/6.3、f/9、f/12.7、與f/18。 下面照片是第一型,請注意閃光燈插座、快門速度盤、與鏡頭的光圈值標示,其它都是次要。

Argus C-3第二型(1940 -- 1942)

就像是Argus C-2一樣,第一型用十速然後在第二型又改回七速,此外就沒有什麼差異了(見下面的照片)。 因為日軍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第二天(12月8日)美國對日宣戰,再過三天(12月11日)德國對美宣戰, 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民用工業幾乎都轉成生產軍需品,當然Argus C-3也停產, 因此Argus C-3的第二型是戰前的最後一型,下一型要等到戰後復員的1946年了。

Argus C-3第三型(1946左右)

1945年戰事結束,民用工業逐漸復原,Argus C-3的第三型在1946年左右上市。 第三型與第二型之間有三點不同:第一,光圈f值的標示改成目前通用的f/3.5,f/4,f/5.6,f/8,f/11,f/16。 第二,鏡頭塗了抗反射膜而且標了COATED的字樣。 第三,上快門扳手改成黑色。 下面是第三型的照片,鏡頭前方Y字樣的小零件兩個頂點釘在鏡頭面板的兩個小突起上、正好蓋住了COATED字樣, 使用人推Y字的腳就可以輕鬆地轉動在鏡頭面板上的光圈環。 這個小零件是一家叫做Chess-United的小公司為Argus C、C-2與C-3生產的, 因為Argus C系列的鏡頭在加了裝濾鏡的接環後會擋住轉光圈的小桿(見下面的第二張照片),所以加上這個Y形桿就方便多了。

Argus C-3第四型(1948左右)

第四型在1948年左右推出,它與第三型唯一的差異是機背上底片敏感度標示。 到了1948年美國已經訂定了國家標準的敏感度值, 所以Argus C-3第四型機背上的敏感度轉盤就改用ASA(日後被採用成國際ISO)標準。 下面的照片是第四型的機背。

Argus C-3第五型(1950 -- 1954)

在1950年推出的第五型與第四型仍然大同小異,不同的地方有三: 第一,機身前方面板左下角有銀底黑字的argus名牌; 第二,底片計數轉盤從原來的銀色改成黑色; 第三,機背與機身連接的地方從十個螺絲改成八個。 下面是第五型的照片,三項差異都十分清楚:

Argus C-3第六型(1955 -- 1956)

在1955年推出的Argus C-3第六型算是有較多改變的,它與第五型有三個重要差異。 第一,第六型是第一部使用五個快門速度的Argus C-3(1/10秒、1/25秒、1/50秒、1/100秒、1/300秒), 這五個快門速度在轉盤上呈不規則排列,但後期也有呈規則排列的機型。 第二,拿掉了機背上的底片敏感度轉盤。 第三,從這一型起引進了所謂的Color-Matic曝光模式。 下面是一台Argus C-3第六型的正面與背面的照片。

Color-Matic其實就是最簡單的戶外預設曝光參數。 第六型在對焦盤(下左)、快門速度盤(下中)、與鏡頭的光圈環(下右)上都有黃色與紅色的標記。 黃色標記是給ASA 10的彩色底片使用,紅色標記是給Kodachrome II、Anscochrome 50、 Panatomic-X或其它敏感度在ASA 25與ASA 50之間的彩色或黑白底片使用; 對焦盤上兩者都定在15英尺(約5公尺),如果被攝體在9英尺到50英尺(約3公尺到17公尺)之間就用這個15英尺標示, 若被攝體不在這個範圍內就得用對焦盤對焦。 Color-Matic系統的用法很簡單,把對焦盤、快門、與光圈定到相同顏色的所在就行了, 在這個設定下拍攝戶外一般光線的場景成功率很高。 下面的照片使用黃色的標記。當然這是個「傻瓜」的用法,使用人仍然可以自由選擇光圈與快門速度。

Argus C-3第七型(1957 -- 1958)

這是Argus C-3的最後一個變型,因為Argus C-3 Standard與Argus C-3 Match-Matic在1958年上市。 第七型最重要的改變是加上了目前常見的ISO座,但它不是用來裝閃光燈的,而是裝測光表或外接觀景窗等配件,下面是第七型的照片。

除此之外,第七型還有一些小差異。 第一,五個快門速度呈規則性排列。 第二,惰輪上的蓋子比它下方的齒輪小;不過這個蓋子很容易更換(見後文),所以不能用它做判別。 第三,為了容納機頂的ISO座,原來機頂上的補強圓片向右移,使鏡頭、補強圓片、與ISO座在同一軸線上, 然而我看過一些機型的補強圓片右移、但卻沒有ISO座(也許是第六型末期產品)。

綜合上面的解說,我們可以畫出下面Argus C-3七個變型的分類圖:

Argus C-3 Standard(1958 -- 1966)

與之前的Argus C-3相比,在1958年推出的Argus C-3 Standard有個很明顯的差異: 它的對焦盤、快門速度盤、與上片旋鈕都改成光滑的銀面,我們在前面介紹Argus C-3主要各機型時講解過。 另外,上片旋鈕從香菇頭形改成直圓柱形(見下面的照片),快門鈕變成扁圓形而不是兩層圓柱,上快門扳手換成黑色水滴形, 機背與機身相連的地方還是8個螺絲、但連接處從銀色改成黑色。 另一個重要的改變是鏡頭(50mm f/3.5 coated Cintar),它的光圈標示在鏡筒上、而不在鏡頭前方面板, 並且鏡頭深陷在週圍是黑色的鏡筒中、而不是像在此之前的版本鏡頭幾乎與前方面板齊平。

Argus C-3 Standard的機背只有一片蒙皮、沒有兩條銀色分隔線、當然也沒有底片敏感度盤(見下面的照片)。

除了這些表面上的差異之外,Argus C-3 Standard大體上與Argus C-3第七型沒什麼不同, 而且也有Color-Matic簡單戶外曝光標示。

Argus C-3 Match-Matic(1958 -- 1966)

與Argus C-3 Standard一起推出的是Argus C-3 Match-Matic, 此地依手冊寫成Match-Matic,雖然不少人會用Matchmatic。 Argus C-3 Match-Matic可以說是Argus C-3系列中最有名的一型, 因為Harry Potter第二集Chamber of Secrets(2002年)中Colin Creevy 拿了加上閃光燈的Argus C-3 Match-Matic亮過相,因而使這一型在二手市場暴紅、價格高漲, 幾年之後(2008年)價位已經回復正常,但賣家還是常拿Harry Potter做廣告。

事實上Argus C-3 Match-Matic是一台盛裝的Argus C-3 Standard,但卻用了一個新的曝光系統:APEX。 下面是Argus C-3 Match-Matic的兩張照片,第一張裝了測光表、第二張沒有。 請記住一點,如果要玩或收藏Argus C-3 Match-Matic,記得要有測光表,要不然收藏就不完整,或是不知道如何定光圈與快門速度。

測光與曝光

在說明曝光之前得先看測光表的用法。 Argus C-3 Match-Matic可以配好幾個不同的Argus或副廠測光表,它們的作業方式與現代的測光表沒什麼差異, 下左的照片是Argus C-3 Match-Matic的標準配備LC3測光表,它的前方有玻璃屏、裡面是測光用的電子元件(不需要電池), 它的底部有可以裝到ISO標準座中的接腳(下右的照片); 在1958年日本相機工業已經起步,從照片可以看出這是個日本產品。

使用人旋轉測光表面板中央的三角形選擇ASA底片敏感度,下面照片中選了ASA 100。 測光表上的轉盤外圈標了光圈值,但不是常見的f值、而是APEX系統中的Av值,這一組值從3 1/2到16, 轉盤下方標的是快門速度從4到8的Tv值。 同樣地,鏡頭光圈環上也標了Av值、但只從3 1/2到8,快門速度轉盤標了4到8的Tv值。 選好敏感度後把測光表有玻璃屏那一端面對被攝體,於是弧形窗中的指針會轉動、指出現場光的亮度(所以這是反射式測光), 接著使用人可以用「光圈先決」或「快門先決」。 在光圈先決下,使用人轉動轉盤讓心目中的光圈Av值對正指針所指的黑白相間格子(Av值愈大光圈開孔愈小), 於是轉盤下方三角形指著的就是快門速度的Tv值。 反之,在快門先決之下,使用人讓心目中的快門速度Tv值對正轉盤下方的小三角形,於是弧形窗指針所指的就是對應的光圈Av值。 找出對應的Av與Tv值後分別在光圈環與快門速度轉盤上定出來,就可以對焦拍攝了。 下面照片中,光圈Av值是8,快門Tv值為6。這個測光表沒有必要裝在相機上,不少人把它取下來當手持測光表使用。

Argus C-3 Match-Matic上用快門先決是比較理想的,因為它只有五個快門速度(見下面照片), 而且在快門速度轉盤上很清楚地標出了Tv值8與7是ACTION(快動作、高快門速度)、6與5是SCENES(風景)、 5上頭有燈泡(閃光燈),所以或多或少有一點今天DC上場景模式的味道。

假設測光後快門速度Tv是6而光圈Av為7,於是它們的和是13; 如果我們改用快門速度Tv為5,光圈的指針會指向Av為8的位置,兩者的和還是13; 若快門速度Tv改成8,光圈會指向Av為5的位置,和依然是13。 換言之,測光後所有能用的Av與Tv的組合都會使Av + Tv等於同一個值,這個值代表現場光測得的強度, 也就是所謂的EV(Exposure Value)、亦即曝光值。 這是整個APEX曝光/測光的中心概念,而Argus C-3 Match-Matic也許是第一個(當然也是最暢銷)使用APEX系統的機型。

使用閃光燈

早期閃光燈全是裝只能用一次的閃光燈泡(見下面照片),依閃光燈泡到達最高亮度的延遲時間而有F(快速)、M(中速)、 S(慢速)、MF(中快速)、與X這幾個同步速度。 使用人得先對焦找出距離,再用距離去除閃光燈的GN值得出光圈f值;所有Argus C-3的機型在裝了閃光燈之後都會自動切換到X閃光燈同步速度, 除了C-3 Match-Matic之外都得從GN與距離換算出光圈f值。

在C-3 Matic-Matic的對焦盤外圈上有一組淺藍色的數字(環上標了FLASH FINDER字樣), 如果使用人用Kodachrome日光片與Sylvania Press 25B閃光燈泡時,對焦完成後找出淺藍色數字中最靠近對焦距離的值, 這就是光圈的Av值、於是就省下計算時間了。 下面照片中的對焦距離是10英尺,用閃光燈時對應的光圈Av值是5。

如果不是用Kodachrome日光片或Sylvania Press 25B閃光燈泡時,就得調整對焦盤上得來的Av值, 相機皮套內有一張簡易換算表、手冊中還有當時常用濾鏡、底片等的對照表。 所以,一直到近代電子閃光燈出現之前,使用閃光燈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

更換鏡頭

所有Argus C、C-2與C-3各機型的鏡頭都是可以更換的,但是交換鏡頭大量出現則是在二次大戰之後; 因為Arguc C的鏡頭不與對焦機制連動,用點力就可以用逆時針方向轉下來,不過在C-2與C-3上就麻煩多了。 如前所述,Argus C-3後期機型的惰輪蓋子比較小,我們先說在這種機型取下鏡頭的手續。 下左照片是惰輪部份,把蓋子轉下來會露出惰輪(下中),再把齒輪抽出來,於是對焦環與鏡頭就不連動(下右),接著再把鏡頭轉下來。

反過來,裝鏡頭就麻煩多了。 首先把對焦環轉到無窮遠(見下左照片),再把鏡頭裝上機身(順時針方向)旋緊(在把鏡頭轉緊時的最後階段鏡筒也會縮短), 然後再稍許往回(逆時針方向)轉,讓鏡頭上齒輪的第一個齒在10點鐘與11點鐘方向中央(下中)。 接著把惰輪裝回去,檢查惰輪是否與鏡頭齒輪的第一個齒相連(下右), 如果不是,就把惰輪取下、調整鏡頭位置,反覆這道手續直到惰輪與鏡頭齒輪的第一個齒相連為止, 最後把惰輪蓋裝回去就大功告成。 請注意,如果不這樣裝鏡頭,縱使是對焦窗中顯示對焦準確,鏡頭也不一定會產生清晰的影像。

如果手上機型的惰輪比較大(早期Arguc C-3或C-2),當對焦到無限遠(鏡筒長度最短)時惰輪是很難取下來的, 所以得先把對焦盤轉到3英尺(最近距離)、因而鏡筒伸長,這樣才可以取下惰輪蓋,接著再把惰輪與鏡頭拿下來。 在裝鏡頭時則用相反順序,但裝好惰輪後得把對焦盤轉到3英尺讓鏡筒伸長,才有可能把惰輪蓋裝回去。

交換鏡頭

Argus C系列的第一個交換鏡頭是Bausch & Lomb在1939年生產的75mm f/5.6, 而且在1952年之前這也是唯一的一個給Argus C系列使用的鏡頭,但是它的價格($37.50美元)高過一台Argus C, 所以銷售量並不大、很不容易找到。 二次大戰結束後,若干家廠商生產了裝在鏡頭前方的外掛廣角與望遠鏡頭, 最早的據說是1947年的Morton Magni-Far望遠鏡頭(見下左的照片), 它的用法就像是目前給DC用的外掛鏡頭,下右是裝在Argus C-2上的樣子。

從1952年起為Argus C-3生產的交換鏡頭逐漸增多, 目前比較常見的有西德Enna-Werk生產的Tele-Sandmar 100mm f/4.5與Sandmar Wide Angle 35mm f/4.5、 以及日製的Soligor 135mm f/4.5。 前兩者是Argus進口,掛了Argus牌子賣,鏡頭含遮光罩、鏡頭後蓋、與皮筒,鏡筒是鋁製有銀色也有黑色, 不過卻少了傳統德系產品的精緻; 後者是從日本進口(與Argus無關),做工比較精細、操控也順暢些。 除此之外還有其它的廠牌,但目前卻不多見,而且這些鏡頭不少是同一來源貼上不同牌子上市。 下面照片中銀色的是裝了遮光罩的兩個Sandmar鏡頭(長的是100mm、短的是35mm),黑色的是Soligor 135mm f/4.5但沒有遮光罩。

這些都是與Argus C-3連動測距機制相容的機頭,可以從3英尺對焦到無窮遠。 因為這些鏡頭的鏡筒都有距離刻度,裝著手續比較簡簞,然而Argus C-3系列的標準鏡頭卻沒有距離刻度, 所以裝鏡頭時麻煩些(上一節談過了)。

我們看看裝鏡頭的手續。首先把對焦盤定在無窮遠,把廣角或望遠鏡頭裝上機身而且鎖緊, 再讓鏡頭上的無窮遠符號對正對焦用的標記(見下面照片)。 請注意,鏡頭鎖緊後鏡頭上對焦用的標記不一定會在正上方而可能偏一邊,這是沒有關係的,因為距離讀數來自對焦盤。 接著裝好惰輪後再把惰輪蓋裝上,這就大功告成: 但不要忘了轉動對焦盤,檢查對焦盤上的距離讀數是否與鏡頭上的距離讀數一致,如果不同就得重裝過。 距離讀數不一致的最大原因不外乎:(一)裝鏡頭時忘了把無窮遠與對焦標示對齊, 或者是(二)裝惰輪時不小心使對焦盤錯開無窮遠標示。

外掛觀景窗

換了鏡頭表示視角改變,然而Arguc C系列的連動測距機制卻是基於50mm標準鏡頭設計,而且觀景窗中又沒有框線標出各個鏡頭的視野, 所以若不是看到太多(如果裝了100mm或135mm鏡頭)就是視野不足(若裝了35mm鏡頭),使用外掛觀景窗是解決這項困難的手法。 我發現給Argus C-44(或其它廠家,譬如Contax或Leica)用的外掛觀景窗非常好用,下面是幾個例子: 最左邊是Argus牌,中間的是Argus從列支敦斯登(Liechtenstein,歐州國家)進口, 兩者都支援35mm、50mm與70mm三種焦距,而且有調節平行視差的機制; 最右邊是俄國Kiev的仿製品(給Contax用),它支援28mm、35mm、50mm、100mm與135mm, 也有調節平行視差的機制,這是個製作相當精美的多管外掛觀景窗。

使用外掛觀景窗的方式很容易。 首先把它裝上相機的ISO座,再把它的焦距定成與鏡頭的相同,然後用對焦輪與相機上的觀景窗對焦,但是用外掛觀景窗構圖。 如果被攝體很靠近相機,就得用對焦輪上的對焦距離在外掛觀景窗上調節平行視差,再重新構圖。 下面的照片是Argus C-3 Match-Matic裝了Sandmar 35mm f/4.5鏡頭與外掛觀景窗(已經調到35mm)的樣子; 要注意的是,外掛觀景窗取代了測光表的位置,但可以手持測光表測光。

後話

Argus C也許在國內沒什麼名氣,但它的「磚頭」美名在美國可是很響亮的。 多年前一個學生要求見我談一些攝影與相機的論題(因為她要修攝影課想買一台SLR), 幾天後帶了一台相機問我市價多少、希望賣掉它換些現金買相機, 當她從包包中掏出一部我從未見過的老機、說是祖父留給她的遺物, 對我這個(當時)只知道日系與德系相機的人實在是一個衝擊, 因為從來沒見過那麼怪異、而且打從心裡就喜歡的相機,那是一台附了測光表的Argus C-3 Match-Matic!從那一刻起, 我就有了一個要了解美系主要機型的衝動,但要實現這個願望卻要等到eBay風行後才有個譜, 而這也是老機雜記系列全用美系相機起頭的原因。

Argus C系列因為產量大,所以不論是eBay或其它拍賣場與舊貨市場都不難找到, 有時社區的yard sale(不知如何翻譯,就是把要賣的東西標個價放在院子中任人挑選)可以用很低的價錢買一台美式老相機, 所以收集美系相機、特別是Argus與Kodak、十分容易。 但美系廠商卻很少會像德國大廠一樣保持完整的記錄,譬如Kodak對很多自己相機的生產量都沒有記錄(Kodak 35兩型就是一例), 更不要說各型之間的差異。 總之,找到相機容易,釐定機型的生產年代與變遷卻很難,再加上美國人流行把自己的相機DIY一番, 到最後會讓人弄不清楚是原來產品還是DIY的結果。

目前美系機型中整理得最仔細的是Kodak,我們在介紹 Kodak No. 2 Bulls-Eye盒子相機時提到過兩本關於Kodak的書。 其它廠牌的資料比較少,UniveX的書似乎只有一本, 在介紹UniveX A時講過,網路上有不少Argus的資料, 但都不如Henry J. Gambino的書詳盡,請參看上一篇有關 Argus A的文章。 所以,本文Argus C各型的分類方式取自Gambino這本書,因為這是我見過最完整的分類方式。

玩Argus C系列最令人頭痛的是它的變型,從1938年起到1966年,雖然大體上沒什麼改變,但細節的差異卻不少, 很多人常常弄不清楚那一型先、那一型後,往往以為搜到了罕見的寶貝,但事後卻發現不過稀鬆平常。 我見過eBay上幾個人搶標一台後期的Argus C,標價直衝三百美元, 可能只是因為賣方宣稱是罕見的早期Argus C(也許指的是Argus C系列早期機型、而不是有快慢速扳手的Argus C早期機型), 但另一台一模一樣、忠實地標著Argus C後期版的機型卻乏人問津。 在逛拍賣網站或二手市場時,您不難發現賣家對Argus C機型往往了解不足,因而產生標示錯誤的現象, 所以了解各機型的差異與變遷是很重要的,這正是本文的目的。

這也許是本系列文章中最長的一篇,不過美系機型中幾乎沒有Argus C那麼長命、變型那麼多的,文章長也是必然。 往後如果還會介紹其它美系機型的話,那多半是一些有趣、但沒有多大影響力的相機,文章自然就會短很多。 好了,本文就此打住,希望以上的資料能夠幫助您了解美系機型中極為重要的一頁。

更新紀錄

  1. July 23, 2008上線.
  2. January 30, 2024搬家到此.
  3. February 21, 2025增加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