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September 3, 2008上線
December 24, 2024搬家到此
上一篇介紹古典設計、Triplet與Tessar
這幾個在十九世紀發展出來的知名鏡頭設計(Tessar很可能是每一位玩鏡頭都知道的名稱),這一篇要談的Ernostar與Sonnar。
Ernostar是1923年裝在Ermanox相機上銷售的,它是當時最優秀的大光圈鏡頭85mm f/1.8,而Sonnar則是從Ernostar演變而來,
從1931年出現後一直是大光圈標準到中度望遠鏡頭的主要設計,
雖然目前很多原來的Sonnar鏡頭(大多數在100mm以下、以135底片為準)已經改用雙Gauss式,
但Sonnar與它的衍生設計仍然是Carl Zeiss鏡頭群重要的一環。
更重要的是,Ernostar與Sonnar都出於同一個人Ludwig Bertele,他後來還設計了Biogon。
Ernostar
二十世紀初期相機鏡頭的光圈都不大,並不像今天隨處都是f/1.4,所以如何加大光圈而且維持光學品質就曾經是一個重要的光學設計目標。
在美國芝加哥(Chicago)市的光學專家Charles C. Minor提出了一個技巧:
在Triplet前方加一片凸新月形透鏡成為四片四群(4G/4E、或1-1-1-1)就行了。
Minor在1916年取得專利,並且由Gundlach公司為電影攝影機生產焦距為40mm、
50mm與75mm的Ultrastigmat f/1.9鏡頭(見下圖),
此後雖然有若干廠家陸續推出了f/1.9的攝影機鏡頭,但片幅比較大的相機用高速鏡頭卻還要多等幾年。
德國Ernemann公司的Ludwig Bertele(1900-1985)在1919年左右開始研究這類型大光圈鏡頭, 他認為Ultrastigmat四片透鏡中的第一片與第二片應該改成雙合透鏡, 於是設計出當時驚人的Ernostar f/2鏡頭。 Ernostar以光圈值分一共有三型,都是裝在Ernemann公司生產的(不能換鏡頭)Ermanox相機上, 它們是1923年的 f/2(6×4.5cm片幅)、1924年的f/1.8(6×4.5cm片幅), 與1924年的f/2.7(4×5英寸片幅)。 下面是三者的光學組成:f/2版是六片四群(6E/4G、2-2-1-1),f/1.8版也是六片四群但改成1-3-1-1的型式, f/2.7版則簡化成五片四群(5E/4G、1-2-1-1)。
最早的Ermanox相機是1924-1926年版,鏡頭有Ernostar 10cm f/2與Ernostar 8.5cm f/1.8兩種 (片幅是4.5×6cm的645規格),接著是1925年的14cm f/2(片幅是6.5×9cm)。 後來還有使用蛇腹對焦的版本,配有12.5cm f/1.8(片幅6.5×9cm)、16.5cm f/1.8(片幅9×12cm)、 19.5cm f/1.8(片幅10×15cm)、或24cm f/1.8(片幅13×18cm)。 Ernamann公司又在1926年推出了SLR版的Ermanox Reflex,配10.5cm f/1.8或9.5cm f/2.7(片幅4.5×6cm)。
Ernamann公司在1926年併入Zeiss Ikon集團,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內繼續用Ermanox與Ernostar名稱銷售這一系列機型。 Ermanox有當時極為出眾的大光圈鏡頭,初期在市場上相當成功,但卻沒有維持很久, 一來是Ermanox機型一直採用單片裝填的片夾,雖然大底片有它的優勢, 但總是難敵逐漸普及而且方便(片幅較小、譬如35mm)的卷裝底片。 然後Ihagee在1933年推出65×40mm的VP Exakta (請看Kine Exakta:史上第一台135片幅SLR相機的說明), 正式宣佈中片幅SLR機型時代來臨,再加上Carl Zeiss與其它廠家為VP Exakta生產的大光圈鏡頭以及SLR的方便特性, 使Ermanox機型難以為繼。 另外,因為併到了Zeiss Ikon旗下,人員全都為Zeiss Ikon効力,很難兼顧到Ermanox,所以在1930年代中葉Ermanox就停產了。
令人驚訝的是,Ernostar的設計人Ludwig Bertele當時只有23歲,而且完全自學成功、並沒有受過正式光學設計訓練。 Ernostar出現幾年後(1926)Ernamann公司就併入 Zeiss Ikon集團, 接下來Bertele為Carl Zeiss發展了Sonnar與Biogon等知名的設計, 所以有人戲稱Carl Zeiss併購Ernemann是最合算的商業行為, 因為單單得到Ludwig Bertele這一位光學設計上的天才人物就足夠回本。
下面是Ermanox的背面,我們看到單片裝填的片匣。 在觀景窗下面有一張表,表的左緣是快門速度倍率(用機身左側小旋鈕設定)、上緣是用機身右側下方的旋鈕設定, 表中的值就是兩個組合所代表的快門速度。 另外,Ermanox是用焦平面簾幕快門。
毫無疑問地,Ermanox系列是相機史上的重要機型,拍賣場中出現Ermanox相機的頻率不低(雖然絕對不高), 有收藏癖的朋友不妨努力找一找,成交價從$1,000到$3,000美元以上都有。 Ermanox加上大光圈的Ernostar鏡頭讓第一位知名的攝影記者,Erich Salomon(1886-1944,他被希特勒關入集中營, 1944年7月在集中營內逝世),在會議廳與公共場所不用閃光燈拍下很多國家元首、政治人物、藝人、與名流的歷史鏡頭, 用他的名字上網搜尋就可以找到許多作品。
Sonnar設計打開了Carl Zeiss一系列大光圈標準到中望遠相機鏡頭的大門,從1930年到今天(2008)都還在使用, 目前Carl Zeiss為Leica M(ZM系列)與Sony(ZA系列)等機型生產的鏡頭中還在用Sonnar設計, 不過其它公司都偏好雙Gauss型式(見下一篇)。 下面是幾個有名的Sonnar鏡頭的照片,最左邊最大的一個是傳奇性的Carl Zeiss 180mm f/2.8, 所謂的Olympia Sonnar;雖然叫做Olympia Sonnar的鏡頭有好幾個(都是設計給Contax的RF機型在1936年柏林奧運用的), 但這個Sonnar 180mm f/2.8才是焦點所在。 戰前的Sonnar 180mm f/2.8一般是配一個反光鏡盒、再裝到Contax RF機身上,原理與我們談過的Leica Visoflex相同, 請看在SLR/DSLR上玩Leica M39與M老鏡這篇文章的解說。 戰後西德Carl Zeiss並沒有立即生產這個鏡頭,香火是由東德Carl Zeiss Jena傳下來, 它有M42版、Exakta版、Pentacon Six版等等,這幾個鏡頭只有接環差異、光學結構完全相同, 照片中的是後期Pentacon Six版。 Olympia Sonnar 180mm f/2.8在光學設計上一直沒有太大改變, 不過戰後西德Carl Zeiss為Contarex以及後來的Contax SLR系列生產的Sonnar 180mm f/2.8的光學結構卻相當不同。
上面照片中左邊第二個是Carl Zeiss為Hasselblad 6×6機型生產的Sonnar 150mm f/4, 接下來是Leica Tele-Elmar 135mm f/4。 一般的看法是,二次大戰前到戰後最好的135mm鏡頭一直是Carl Zeiss的Sonnar 135mm f/4, Leica的Hektor 135mm f/4.5與後來的Elmar 135mm f/4都有所不如, 這要到1965年推出Tele-Elmar 135mm f/4之後Leica才追平或超越Sonnar 135mm f/4, 但Tele-Elmar 135mm f/4是個Sonnar! 照片中最右邊是Nikon的Nikkor-P 10.5cm f/2.5,這是所謂的Nikon 105王朝的起頭, 它也是個Sonnar,直到1973年才改成雙Gauss設計(見下一篇)。
下面上排自左而右是Carl Zeiss Jena 180mm f/2.8(Pentacon Six) 與Carl Zeiss Sonnar 150mm f/4(Hasselblad)、下排是Leica Tele-Elmar 135mm f/4(Leica M) 與Nikon Nikkor-P 10.5cm f/2.5(Nikon F)的光學結構圖,但沒有依鏡頭大小比例縮放。 這幾個鏡頭的結構雖然與Bertele的原來設計有少許差異,但Sonnar的特徵(見第二組透鏡)是十分明顯的。
最後,Sonnar原本是Contessa公司的一台摺疊(或蛇腹)相機的名字, 1926年時Contessa併入Zeiss Ikon集團,因而Zeiss取得Sonnar的使用權,最後用在Bertele設計的鏡頭上。
雖然Sonnar設計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 而且二次大戰後西德Carl Zeiss為Contarex與稍後Contax SLR設計的Sonnar鏡頭有了相當的改變, 但它的基本設計觀念還是相通的, 不過目前的趨勢是標準與中望遠端(比如100mm左右、以135底片機型為準)差不多都已經改用雙Gauss設計, 縱使是Carl Zeiss本身也只有ZM系列的85mm f/2與50mm f/1.5維持在Sonnar設計, 所以我們的下一篇的主題就是雙Gauss設計。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