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January 22, 2016上線
July 13, 2025搬家到此
幾年前MILC(Mirrorless Interchangeable Lens Camera,無反光鏡可換鏡頭相機)興起,
又因爲Sigma這個400mm反射鏡頭便宜,就順手買了一個,
拿它和其它便宜的400mm折射式鏡頭做個比較(幾個便宜的手動400mm鏡頭測試(Sigma、Spiratone、Tamron和Vivitar)。
文章貼出來之後,有朋友建議反射鏡頭因為品種獨特,似乎可以獨立分類,所以就把反射鏡頭的文章從老鏡叢談中分出來成為反射鏡頭論題。
也有朋友建議把Sigma這個鏡頭的內容從便宜400mm的測試文中獨立出來。
這自然是好主意,但卻因爲時間有限而拖延了很久,終於趁著寒假的機會把它整理出束,這就是本文;
換句話說,這篇文章是舊資料新整理,並沒有太多新內容。
前言
焦距比500mm短的反射式鏡頭由Minolta在1979年6月開第一槍,這就是目前價格被炒到高得離譜的 RF Rokkor-X 250mm f/5.6。
在1980年代初期為了輕便買了一個,鏡頭是很小很輕,但光圈只有5.6一個,而且光學品質並沒勝過傳統最大光圈是f/4的折射式鏡頭,
沒多少就把它束之高閣、再也沒用過,後來或許是賣了或送人了。
Minolta之後,不少廠家搭順風車也推出比500mm短的反射鏡頭,
最有名的一個應該是1981年推出的Tamron SP 350mm f/5.6 Model 06B (談九個300mm反射鏡頭(Samyang、3M-7K、Makinon、Ohnar、TOU/FIVE STAR、Osawa、Spiratone、Soligor、Tamron SP 350mm),這個鏡頭也是莫名其妙地被炒得老高。
理由?我不很清楚,最可能是産量少、物以稀為貴吧!
坦白說,我情願用Nikon AI/AIS 200mm f/4或Nikon 300mm f/4.5 ED IF,而不是這兩個反射鏡頭,
原因就是光學品質和光圈控制兩項,雖然兩者都比反射鏡頭重、而且長些。
下一個由主要鏡頭廠推出的是Sigma Mirror-Telephoto 400mm f/5.6,當焦距是400mm時,5.6的光圈就很合理了,
因為折射式400mm鏡頭的光圈也差不多就是如此。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其它不太知名的廠家生産過類似的反射式鏡頭,譬如Makinon 300mm f/5.6,
這些差不多都是1980年代中葉或以前的產品,因為手上沒有資料就不細説了。
這個鏡頭是1980年代前後的典型Sigma造型,對焦環上有長條狀突起和SIGMA字樣(下面第一張照片),另一面則是有Sigma的希臘字母。 環上有英呎和公尺距離標示(第二張照片),最短對焦距離是2公尺, 對焦環最前方有SIGMA MIRROR-TELEPHOTO 1:5.6 f = 400mm MULTI COATED字樣。
鏡頭從無限遠對焦到最近距離大約得轉3/4圈,鏡筒伸展不長,手上鏡頭對焦時的阻力有點大,不知道是否是個案。 下面照片中,左邊是對焦到無限遠的長度、右邊的是最近距離。
下面是鏡頭前方,我們看到在中央的副反射鏡、和在鏡筒底部的主反射鏡:
鏡筒後方有裝濾鏡的濾鏡夾,把它抽出來更換濾鏡(下面第一張照片)。 濾鏡的口徑是30.5mm,濾鏡得轉到夾上的螺紋裡頭。Sigma提供五個濾鏡,正常裝在濾鏡夾中的是NORMAL, 其它是裝在一個圓塑膠盒子裡頭的紅、黃、橘、和ND 4X中性密度(第二張照片)。
鏡頭附了個遮光罩(下面第一張照片),裝上鏡頭後會增加相當長度(第二張照片):
因為這個鏡頭沒有腳架孔,拍攝時會搭配Manfrotto 293 Telephoto Lens Support(望遠鏡頭架)。 由於對焦時鏡筒會轉動,無法把鏡頭完全固定而會有點晃動。好在是都在晴天拍攝,光圈5.6之下的快門速度都夠快, 對影像品質的影響不大。 我沒用有腳架孔的Canon FD到NEX接環,因為在感覺上接環的腳架孔太弱、可能無法穩定承受鏡頭加相機的重量。
拍攝時會用Sony NEX5的峰值(peaking)加上放大功能,把對焦區域放大、確定準焦後再拍攝,這是比用DSLR方便的地方。 本測試仍然使用常見的景。第一景在無限遠,第二景在50公尺左右,第三景在40公尺上下,第四景約20公尺,第五景在8公尺和2公尺。 因爲設計鏡頭時可能把最佳表現定在某個距離,所以分距離的測試比較能找到表現較佳的拍攝距離。
很明顯地,鏡頭表現很好,欄杆和告示牌上的字都相當細膩,不過影像有點淡而且對比也低些。
這個鏡頭的表現不錯,特別是對焦用的Gazette這個字,不過不如一些折射式鏡頭。另外,高對比區域有蔭開的光暈現象。 中距離(約40公尺) 第三景是距拍攝地點約40公尺的車庫燈,燈泡下方的一行小字和裝燈的螺絲是重點。必須要先提醒的是,燈泡下方的字太小、而且拍攝距離太遠,通常要600mm和600mm以上的好鏡頭才能分辨清楚,不過從顯示這些細節的程度大致上可以知道鏡頭的分辨力。
以燈泡下方的字和螺絲來看,鏡頭的表現依然不錯,但是高對比區域蔭開的光暈現象還是十分明顯。
照片的顏色仍然淡、對比還是低,背景中的亮點是圈圈。 對焦部位的裁切看起來就偏軟了,我試過幾次都如此,雖然心裡頭有點納悶,但也只好放棄。
結果看起來可以,對比低和高對比區域蔭開的光暈似乎是揮之不去的問題,後者給人一個影像鬆軟的感覺。
這個鏡頭的放大率(未必是Sigma)宣稱是1:1.43、大約是0.7X,個人對此有點將信將疑,所以也做了個實驗。 下面這張照片是在比2公尺多一點點的地方拍攝,所以放大率會小一些。 照片中垂直方向記錄了約62mm( 物長),Sony NEX5的片幅是23.4×15.6mm,所以像長為15.6mm。 放大率m是像長被物長除的商,也就是m = 15.6/62 = 0.25X,比上述的0.7X小不少,但這不是很嚴謹的測試。
我也用單透鏡理論算了算。對焦距離d是物距u與像距v的和(d = u + v),放大率m則是像距被物距除的商(m = v/u)。 從透鏡公式1/u + 1/v = 1/f(f是焦距)得到v = u*f / (u - f),於是m = f / (u - f)。 把v的式子代入對焦距離d的式子得到一個以u為變數的一元二次方程式如下:
從上式解u,並且選擇較大的u得到根如下,這就是物距:
把u代入放大率m的式子得到:
因為f = 400mm、d = 2000mm,我們算出m = 0.382X如下,這大約是1:6.218,也比網路上找到的0.7X小很多:
回頭看拍攝結果。下面幾張照片都是在2公尺左右的距離下拍攝, 每一張照片都附了對焦部位的600x600裁切。 從這三組照片看來,這個400mm的反射鏡頭在最近對焦距離下的表現的確相當不弱、雖然還說不上是微距, 但有四分之一實物大小卻也可以將就使用。 麻煩的是,手上這個鏡頭因為光暈的縁故,畫面總是朦朧的、 像是罩上一層薄紗一樣(雖然細節都在), 不知道手上有這個鏡頭的朋友是否有相同的經驗。
Sigma的這個400mm進場也晚,產量恐怕也不大,不過從二手市場來看似乎比Minolta和Tamron多些,而且價格也很合理。 從上面的拍攝結果看來,它的影像品質不俗,但也有反射鏡頭該有的特點(或者說是缺點),而且高對比區域邊緣都有蔭開的光暈現象, 不知道這是設計上的缺陷還是組裝上的問題。 比較令我驚訝的是2公尺最近距離附近的表現居然相當好。
總之,Sigma的這個反射鏡頭有水準以上的表現, 但不應該期望它有好的400mm f/5.6折射鏡頭的影像品質。 另一方面,固然這個鏡頭比折射式鏡頭輕也比較短,但它卻只有一個光圈,因而少了對景深的控制。 鏡頭在近拍方面的表現也還好、不妨將就用用,然而過淺的景深對近拍而言卻不是優點, 所以選購時也許得把這一點列入考量(如果想近拍)。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