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kkorex Zoom 35:史上第一台配備固定變焦鏡頭的SLR相機(1963)

Nikkorex Zoom 35:史上第一台配備固定變焦鏡頭的SLR相機(1963)

冼鏡光
January 20, 2008上線
September 30, 2008修訂
April 1, 2025搬家到此

不論是(二次大戰)戰前或戰後,大多數SLR相機(SLR – Single Lens Reflex)都是可以換鏡頭的。 當然,這並不表示所有135片幅的機型皆如此,譬如說,Leica的早期機型與一些簡單機種就不能換鏡頭; 但是當Leica與Contax競爭開始之後,可以換鏡頭就逐漸變成一項重要功能, Ihagee的 Kine Exakta,KW的Praktiflex也如此。 然後大戰爆發,相機工業的發展幾乎停頓; 戰後,SLR相機的發展進步神速,能夠換鏡頭幾乎是中高階機種的必備要件。 例外不是沒有,但卻不多,譬如西德Zeiss Ikon的Contaflex系列與Kodak的Retina SLR系列就是好例子; Contaflex系列是不能換鏡頭的SLR,特別是Contaflex I(1953年)與Contaflex II(1954年)兩型, 以後的各型雖然不能換整個鏡頭,但卻可以換鏡頭的前半段! 為什麼西德Zeiss Ikon會採用不能換鏡頭的設計、特別是在東德Zeiss Ikon已經推出可以換鏡頭的Contax S之後還做如此的決定? 原因或許不可考,但有一個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這樣的,依Zeiss Ikon的銷售記錄, 買Contax的用戶通常只買一個鏡頭,如果Contaflex要走中低價位路線, 把一個標準鏡頭固定在SLR機身上應該不會有太大的影響,而且還可以節省成本,要有換鏡頭的樂趣,那就買Contax吧!

Nikon在1959年推出她的第一部SLR:Nikon F,對象是專業人士。 相信Nikon一定看到了Contaflex攻佔中低階市場的成就,也想開發類似的機種, 本篇談的Nikkorex Zoom 35就是這系列的一型。 Nikkorex Zoom 35的生產年份大約是1963年2月起維持了一年多到兩年, 它是相機史上第一部裝了不能更換的變焦鏡頭的135片幅SLR,也是後來所謂的ZLR(Zoom Lens Reflex,變焦單眼反射)相機的老祖宗。 下面是兩張Nikkorex Zoom 35的照片:

下面是Nikkorex Zoom 35正面的一部份,Nikkorex字樣所在的後面是測光表,Zoom 35是用淺顏色刻在機身上。

歷史背景

Nikon在1959年3月發表Nikon F,同年6月上市,很快就打入專業用SLR市場; 雖然Nikon F沒有創出什麼世界第一,但卻是把當時科技集大成的系統, 「系統」這兩個字加上高可靠度與相對完整而且高品質的鏡頭群是Nikon F成功的主要關鍵。 當時另一部流行的機型是Asahi Pentax S、K、H等,但走的是輕量化的大眾路線,Canon在同時期的Canonflex並不很成功。 在科技層次方面,1959年推出的機型中最先進是Zeiss Ikon的Contarex, 但這部相機大又重而且出奇的貴,走的是「極」高級路線,在市場上當然不會很成功, 於是給了Nikon F一個攻城略地的好機會。 不過,Carl Zeiss為Contarex設計生產的鏡頭群卻不是當時Nikon產品所能比擬, Contarex停產後這些鏡頭就變成Yashica/Kyocera Contax RTS系列的主力。

但是Nikon卻非常期望插足中低階市場,於是在1960年3月推出了Nikkorex 35。 Nikkorex 35是一部不能換鏡頭的135片幅SLR相機,鏡頭是50mm f/2.5, 使用Citizen生產的鏡間葉片快門(從1秒到1/500秒與B快門), 不過沒有快速回彈反光鏡片(rapid-return或instant-return mirror)。 這部Nikkorex 35沒有用傳統的五稜鏡,而是使用由四片鏡面模擬的porro系統; 另外,機頂鏡頭上方還裝了與光圈快門連動(使用Selenium)的測光表(但沒有自動曝光的功能)。 這部機器是Nikon設計、外包給它廠生產,不過上市後問題不斷而且銷路不佳,Nikon不得不在1962年推出改良版Nikkorex 35 II。

Nikkorex 35 II(或寫成Nikkorex 35-2或Nikkorex 35|2)有相當的改進, 最重要的是鏡間葉片快門改成精工舍(Sheikosha)生產的SVL; 然而這些改良無法改變原來Nikkorex 35的風評,所以Nikkorex 35 II在市場上仍然不見起色,最後在1965年初下市。

Nikon的下一部Nikkorex 35系列機型是Nikon AUTO 35(注意,名字不叫Nikkorex了, 雖然有少數機型可能仍然打了Nikkorex AUTO 35上市),它是在1964年9月推出的。 Nikon AUTO 35雖然不能換鏡頭(48mm f/2),但它有了五稜鏡、快速回彈反光鏡、簾幕快門(Copal Square)、 更重要的是有了快門先決的自動曝光功能(這是Nikon的第一部,下一部是近20年後、1983年9月推出的Nikon FA), 所以這是部很「標準」的、不能換鏡頭的SLR相機。 Nikon AUTO 35是Nikon這一類機型的最後一部,生產年份是1964年9月到1967年。

Nikkorex Zoom 35誕生

正當Nikkorex 35 II在市場上表現不佳時,Nikon出人意料地在1963年2月推出了Nikkorex Zoom 35,也就是本篇的機型。 SLR之所以方便,就是使用人可以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焦距的鏡頭(RF機型有焦距上的限制)。 1960年代初期是變焦鏡頭的萌芽期,使用人沒有太多選擇; 第一個135相機的變焦鏡頭是Voigtländer在1959年為Bessamatic生產的Zoomar 36-82mm f/2.8(該鏡頭是由美國紐約長島Zoomar公司的 Frank G. Back博士設計、Voigtländer生產), 1959年12月Nikon也推出了Nikkor Telephoto Zoom 85-250mm f/4-4.5。 雖然Canon在1959年推出Canonflex時宣稱有一支Canonmatic R 55-135mm f/3.5,但是卻晚了相當時日才上市, 另一家大廠Asahi Optical Co(Pentax的前身)的第一支變焦鏡頭Super Takumar-Zoom 70-150mm f/4.5也要等到1964才現身。 要注意的是,Canon與Asahi Optical Co的這兩支變焦鏡頭在望遠端,而不是Viogtländer Zoomar在常用的標準端。 所以,當Nikon在1963年推出配了Zoom-Nikkor Auto 43-86mm f/3.5的Nikkorex Zoom 35時,就不能不視為一項創舉了; 遺憾的是,Nikkorex Zoom 35是基於Nikkorex 35 II(而不是後來較好的Nikon AUTO 35)的機身發展而成, 而且又大又重,市場反應不佳,上市大約一年多不到兩年就停產了。 下面的照片是Nikkorex Zoom 35(左)與Nikon F(右)的比較,雖然Nikon F是專業級的「重」相機, 但加上當時流行的10.5cm f/2.5還比Nikkorex Zoom 35輕一些,由此可知Nikkorex Zoom 35有多重, 當然也就不太對一般消費者的胃口:

機身

從前面的照片可以看出Nikkorex Zoom 35機身前方完全沒有操控機制,它的機頂相當簡單(見下面的照片), 只有上片扳手,快門鈕,閃光燈插座,與倒片旋鈕,閃光燈插座旁邊的小窗是曝光正確的指針(觀景窗中也有一個)。

Nikkorex Zoom 35的機背與側面也十分簡單(見下面的照片),機背上只有觀景窗,側面也只有閃光燈的PC線插孔。 為什麼機身如此簡潔?因為用的是鏡間葉片快門、光圈與快門速度的控制全在鏡頭上!

因為Nikkorex Zoom 35是基於Nikkorex 35 II開發出來的,所以也沒有快速回彈反光鏡片; 換言之,上片時同時把反光鏡片降下來到45度角,按下快門後反光鏡片彈起就不再下來了, 所以拍攝後觀景窗是黑的、得要再上片才能看到景物。 下左的照片是按過快門後再打開機背的像子,您會發現Nikkorex Zoom 35沒有快門簾幕, 而且可以看到鏡頭的尾部! 沒有快門簾幕的理由很簡單,因為Nikkorex Zoom 35用的是鏡間葉片快門,當然就不需要焦平面的簾幕快門。 可以看到鏡頭尾部,就是按下快門後反光鏡片彈起來的結果;上片後反光鏡片會降下來,見下面右邊的照片。 如果您仔細些,還會發現觀景窗不在鏡頭正上方而是偏了一邊,這是因為用鏡面模擬五稜鏡的結果,稍後會回頭談這個論題。

鏡頭

Zoom-Nikkor Auto 43-86mm f/3.5不是Nikon的第一支變焦鏡頭,但卻是日本的第一支「標準」變焦鏡頭, 雖然在廣角端不如Zoomar的36mm;Nikon的這支鏡頭除了裝在Nikkorex Zoom 35上之外, 也有Nikon F接環的版本。 下面是鏡頭的前方,要注意的是在1960年代初期Nikon的標示是Nippon Kogaku(日本光學)而不是後來的Nikon。

鏡頭最前方是對焦環,接下來有齒狀突起的是變焦環,下左的照片是在43mm端對焦在無限遠, 下右則是把焦距推到86mm的樣子,鏡筒伸長不少,對焦到最短距離(1.2公尺)時鏡筒會更長。

下面的第一張照片是鏡筒的主要控制部份。鏡頭最前方是對焦環(從1.2公尺到無限遠), 接下來是變焦環(標了43、50、60、70、與86等焦距)。 再下來的是快門速度環,可以用的快門速度與Nikkorex 35的相同,從1秒到1/500秒加上B快門,選定的快門速度會在小窗口中顯示。 最接近機身的是光圈環,光圈值從3.5到22; 鏡頭根部在機身左側有一個銀色扳手(照片中看不到)用來設定ISO敏感度,見照片中最接近機身的長型窗口。 所以,Nikkorex Zoom 35的操控全在鏡筒上,很像早期德系使用鏡間快門的鏡頭(比如Hasselblad 500 C與C/M的蔡司鏡頭), 好不好用端看個人習慣。鏡頭底部還有V、X與M的閃光燈同步設定(見下面第二張照片),而且腳架孔是在鏡頭根部而不是在機底。

觀景系統

Nikkorex Zoom 35用四片反光鏡取代傳統的五稜鏡,所以機身上方沒有傳統SLR相機的突起部份。 用鏡面反射取代五稜鏡當然不是Nikon首創, 有一些1950年代早期(甚至1940年代晚期)的SLR相機採用這個方法(譬如匈牙利的Duflex與英國的Wrayflex); 另外,同年(1963年)推出的Olympus Pen F也用了觀念類似但結構不同的鏡面系統。

下面是Nikkorex Zoom 35的觀景系統的光路圖,圖中各個鏡面的大小和位置與實物不成比例,圖本身只是用來說明這個系統的概要。 經過鏡頭L到達鏡面A的像是上下顛倒、左右互易的;這個像向上反射到鏡面B、再反射到鏡面C、從而到達鏡面D得到正確的像, 透過觀景窗V看到的就是這個像。 這種結構叫做porro系統,Olympus Pen F也是使用這個方式,請看Olympus Pen F的說明。 從圖中可以看到光路經過反射後偏到一邊,所以觀景窗不在鏡頭的正上方; 固然使用鏡片反射可以降低重量而且節省成本(不少低階的SLR/DSLR都用這個方式), 但使用鏡面反射系統的觀景窗都比較暗。

結語

除了上面介紹過的Nikkorex 35、35 II、AUTO 35與Zoom 35之外,Nikon也在1962年推出了可以換鏡頭的Nikkorex F; 這一型相機也沒多大成功,四年後(1966)停產。 所以,Nikon在日系SLR萌芽時期(1950年代中到1960年代中)在中低階市場一直沒多大起色,雖然在專業市場上Nikon F一支獨秀; 在中低階市場上,如眾所週知,是Pentax的天下。 在Nikon方面,一直到1965年7月推出Nikkormat機型後才扳回一城; Nikkormat從1965年起一直生產到1970年代末期,算是相當成功的中階機型。 下面是本篇提到的五個機型(Nikkorex 35、Nikkorex 35 II、Nikkorex Zoom 35、 Nikon AUTO 35、與Nikkorex F)的重點摘要:

更新紀錄

  1. January 20, 2008上線
  2. September 30, 2008修訂
  3. April 1, 2025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