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ahiflex II:日本第一台快速回彈反光鏡SLR(1954)

Asahiflex II:日本第一台快速回彈反光鏡SLR(1954)

冼鏡光
September 10, 2008上線
December 30, 2024搬家到此

本篇要談的是Asahi Optical Co(Asahi Kogaku,Pentax的前身)的Asahiflex II, 這台日本早期SLR在世界相機舞台也許不如 Contax S那麼有名,但是在日本卻是近代SLR的先驅(或是最後一型老式腰平SLR); 雖然Asahiflex II仍然使用腰平(或俯視)觀景窗,不過卻是日本第一台有快速回彈反光鏡的SLR; 相機史上第一台有回彈反光鏡的是二次大戰前的Praktiflex(1938),第二台應該是匈牙利的Duflex(1948), Asahiflex IIb(1954)算是第三。 下面是Asahiflex IIb的兩張照片。

背景資料

二次大戰後盟軍佔領日本,記者軍人等發現了Canon與Nikon的產品,於是這兩家的相機逐漸開始外銷流傳, 但在1950年代早期,Canon忙著仿製改良Leica,而Nikon則著眼於Contax, 兩者都是連動測距(rangefinder或RF)機型,但歐州廠家卻快步走向SLR, 我們曾經談過的Contax S(1949年)就是一例。

Asahi Optical Co.(以下簡稱AOC)在1919年成立,主要業務是投影機鏡頭,從1920年代開始生產相機鏡頭, 二次大戰時全力支援軍方,所以到二次大戰結束時,AOC並沒有顯著的生產相機的成就。 戰後,據說AOC從德國的Praktiflex得到靈感,開始發展135底片SLR,在1952年推出Asahiflex I,這是日本的第一台SLR, 而且Takumar鏡頭首次出現。 下面的照片是Asahiflex IIb(右)與二次大戰前的Praktiflex(左), 除了Asahiflex IIb做工比較精細與一些小差異之外,大體上這兩者是很相似的。

Asahiflex I的外觀與此地要談的Asahiflex IIb很像,但機身前方只有閃光燈的X接點, 它的生產時間大致上是1952年5月到1953年10月,只做了7600台多一些。 接著AOC在1953年5日推出改良型Asahiflex Ia,樣子與此地的IIb幾乎一樣, 機身上除了X同步接點外還加了F(或FP)同步接點,不過接點長相與IIb的不同; Asahiflex Ia從1953年5月到1954年9月之間大約生產了11,000多台。

Asahiflex IIb沿革

AOC在1954年11月推出Asahiflex IIb,它有一個日本第一的量產功能:完全由相機控制的快速回彈反光鏡。 舊型SLR(譬如所有Contax與Contaflex機型、Exakta等)在拍照完成後,機身內的反光鏡片在擋住觀景窗的水平位置, 所以觀景窗是漆黑一片、看不到任何東西。 要拍照前得先上片,上片的機制同時把反光鏡拉下來呈45度角,於是觀景窗中才會看得到影像、也才能夠對焦, 可是一按快門拍照後反光鏡又彈開。這個方式當然很不方便,於是快速回彈反光鏡的觀念就是: (1)反光鏡永遠在45度位置,所以觀景窗中隨時都有影像; (2)上片與反光鏡位置無關; (3)按下快門鈕拍攝時反光鏡向上彈讓出光路, 打開快門拍攝,再關閉快門,反光鏡回到45度位置。這就是我們今天習慣的方式。

AOC在1954年的廣告中指出Asahiflex IIb的快速回彈反光鏡是世界第一,Pentax陣營一般都接受這個說法, 不過隨著鐵幕消失與兩德統一,許多新資料紛紛出現,使AOC的說法受到挑戰而動搖。 很久以前就知道1947年由匈牙利人Jenő Dulovits設計的 Gamma Duflex SLR相機有快速回彈反光鏡,這部相機在1948上市,但只生產了550台左右; Duflex是從Dulovits中的Du加上flex組成。 Duflex據說不甚可靠,銷售量很低而完全沒有影響力、當然就不為人知。 另一個廣為接受的論點是由Richard Hummel提出(我們在講 Kine Exakta時介紹過他的生平,讀過他的事蹟就應該了解他的說法的份量), 在他1994年的名著中指出,Praktiflex在二次大戰前1938到1939年的機型就有回彈反光鏡。 Praktiflex的做法十分簡單,按下快門鈕時的力道會帶動機身內的裝置把反光鏡片拉起來,快門鈕按到底時才會打開快門, 快門關閉後反光鏡由地心引力拉回原來的45度位置。 Asahiflex IIb的做法卻進步很多,拉起與放下反光鏡片的動作全由機身內的機制控制, 而不是靠按快門鈕的力道(拉起)與地心引力(放下); 所以,若用「自動」回彈反光鏡的觀點來看,Asahiflex IIb很可能是世界第一台, 但若從「有」回彈反光鏡片的角度,真正的第一還是得讓給早了近二十年的Praktiflex。 因為我沒有用過Duflex的實機,所以無法很確切了解Duflex回彈反光鏡的結構, 當然也就無法判斷Duflex是否是第一台有「自動」的機制; 但不論如何,Praktiflex是第一台有此功能的機型是無可置疑的(因為我手上就有功能正常的實機印証), 雖然Praktiflex的機制十分簡陋,不過有就是有了!

有趣的是,有了快速回彈反光鏡後馬上造成兩個陣營的辯論。 在1950與1960年代初,沒有快速回彈反光鏡的陣營(以Exakta與Contax為主)堅稱快速回彈反光鏡的動作會造成相機震動、 從而使拍得的照片模糊(比如在近拍); 有快速回彈反光鏡陣營的說法是,觀景窗全時可用、十分方便。 最後,廠家想出反光鏡鎖定(mirror lock)的點子,構圖對焦與測光完成後把反光鏡鎖上讓出光路,按快門時就不會有相機震動。

言歸正傳。 Asahiflex IIb的上市時間很短(1954年11月到1955年2月),生產了近11,000台, 在1955年2月被Asahiflex IIa取代(對!IIb先IIa後)。 Asahiflex IIa是IIb的改良版,除了改良過的快速回彈反光鏡機制之外,IIa在機身前方加了一個慢速快門旋鈕(見下面照片)。 原先IIb的快門速度只有1/500、1/200、1/100、1/50、1/25與B,新增的慢速快門旋鈕提供了1/25、1/10、1/5、1/2與T。

與Asahiflex IIa同時推出的還有IIb的第二型,機身與IIa相同但沒有慢速快門旋鈕,它的位置用滾了銀邊的蒙皮蓋住, 這兩型IIb共生產了16,000台左右,時間是1955年2月到1957年4月。 Asahiflex IIa的生產時間相同(1955年2月到1957年4月),但卻生產了20,000+台,所以IIa要比IIb好找。

Asahiflex除了I之外,Ia、IIb與IIa在美國市場是由Sears百貨銷售,掛的名字是Tower,Tower牌子後面會加上一個數字表示型號, 但究竟Tower的那一型對應著Asahiflex的那一型卻似乎有點亂。 一般的說法如下:Asahiflex Ia相當於Tower 23,Asahiflex IIb兩型相當於Tower 23或Tower 24, Asahiflex IIa相當於Tower 22。 不過這可說不準,下面的機型有慢速快門旋鈕(IIa),但貼的是Tower 23(IIb),或許是裝配時手誤吧?!

Asahiflex IIb機身

最早期SLR的機身設計都十分簡單,Asahiflex也不例外。 下面照片是Asahiflex IIb的機頂,從左上到右下是上片旋鈕、快門鈕、快門速度轉盤、有AOC字樣的腰平(或俯視)觀景窗、 打了序列號碼(50mm標準鏡頭用)的眼平(或平視)觀景窗,最右邊是倒片旋鈕。

下面是快門速度轉盤,上面標了25、50-X(X閃光燈同步)、100、200、500與B這幾個較「快」的快門速度。 使用時得先上片,再把快門速度轉盤抽起來,定好快門速度後(對正照片中右下角的三角形)把快門速度轉盤向下壓回原位。 與1950年代早期相機類似的是,轉上片旋鈕時快門速度轉盤也會跟著轉動。

Asahiflex IIb的真正觀景窗是在機頂中央。觀景窗蓋子後方有個扣子(下左藍圈), 把它向上扳可以打開蓋子、露出腰平觀景窗; 如果嫌對焦困難(Asahiflex沒有裂像對焦屏),用觀景窗後方的小桿(下中藍圈部份)把一個放大鏡扳出來(下右), 於是對焦屏中央的部份會被放大方便對焦。 要注意的是,在腰平觀景窗中看到的影像是上下正確、左右相反的,所以在追蹤攝影時常會搞錯方向。

下面是機身左邊(鏡頭向前)、給50mm標準鏡頭用的眼平觀景窗,它旁邊是倒片旋鈕,左邊照片是前方、右邊是後方。 加上這個標準鏡頭用的觀景窗也許是為了方便追蹤攝影、而且也比較明亮, 1950年代的一些德系機型也有這個功能(譬如稍後有眼平五稜鏡觀景窗的Praktina)。

Asahiflex IIb的機身內部(見下面照片)與目前的SLR沒多大差別,只是年代較久,不如新機型精緻。

機底也十分簡單(見下面照片),中央是腳架孔,另一邊是上片與倒片的扳手,拍攝時扳到A、倒片時扳到R,如此而已。

最後,機身前方面板、鏡頭邊上有FP與X兩個閃光燈同步插座:

Asahiflex IIb的鏡頭

Asahiflex I、Ia、IIb與IIa都用螺紋裝鏡頭,隨相機而來的大多數是不同版本的Takumar 50mm f/3.5, 有少部份是Takumar 58mm f/2.4。 下面的第一張照片是Takumar 50mm f/3.5,第二張是機身上裝螺紋的接環。

這些早期的Asahiflex機型使用M37(亦即37mm)螺紋,但後期的IIa與IIb則改成M42,不過沒有很確切的機身序列號碼指出何時開始。 前面提過的Tower 23(事實上是IIa)就是M42,但此地的IIb則是M37,兩台的序列號碼只差5000左右,不過都是後期產品, 因為Asahiflex的序列號碼大約在85,000左右結束。

下面照片是M42(左)與M37(右)鏡頭螺紋的比較。 AOC為什麼會選用M37口徑是個迷,因為在1950年代,M39早就通行二十多年,而M42在Contax S上市後也開始大行其道, 至少到Asahiflex IIb問世時東德Carl Zeiss Jena已經生產了不少高品質的M42鏡頭。 後來Pentax機型全面改用M42螺紋之後,許多人把M42螺紋叫做Pentax螺紋,這倒是讓Pentax機型與Takumar鏡頭深植人心。

下面幾張分別是把Carl Zeiss Jena Tessar 50mm f/3.5、Carl Zeiss Jena Biotar 58mm f/2、 Carl Zeiss Jena Biotar 75mm f/1.5與Meyer Trioplan 100mm f/2.8裝在Asahiflex IIa (此地的Tower 23)機身上的樣子。

後記

Asahi Optical Co(Asahi Kogaku,Pentax的前身)在1952年推出日本的第一台SLR(Asahiflex), 距Contax S三年,但卻沒有使用五稜鏡的眼平觀景窗,在那個年代看起來有點落伍。 兩年之後(1954)AOC推出改良型Asahiflex IIb,它有(可能是)第一套全由機身內機械控制的快速回彈反光鏡系統, 這是AOC對SLR工業的重要貢獻(雖然Asahiflex IIb比Praktiflex晚近二十年、比Duflex晚六年), 後期的Asahiflex IIa更加上M42螺紋, 這些性能為AOC打開了1957年推出的Asahi Pentax 機型成功的大門 (日本的Miranda與Minolta SR-2晚一年出現,Canon的Canonflex與Nikon F還要等到1959年底)。 所以本篇討論的Asahiflex II可以說是AOC的承先啓後機種,這也是我挑它出來介紹的原因, 希望此地的討論可以幫您了解一台日本的SLR先驅、並且澄清AOC宣稱最先有快速回彈反光鏡的史實。

更新紀錄

  1. September 10, 2008上線.
  2. December 30, 2024搬家到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