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June 3, 2010上線
June 28, 2025搬家到此
上一篇介紹過Contaflex I和Contaflex II,本篇接著討論Contaflex III和Contaflex IV。
Zeiss Ikon推出的Contaflex I(1953)和II(1954)成為西方國家生產的最好SLR,雖然它的定位並非專業機型,
而且在I和II之前也有其它SLR產品,但以品質和可靠度而言Contaflex I和II都遙遙領先,
再加上Zeiss Ikon的商標,使Contaflex I和II在市場上十分成功。
不過Contaflex I和II只有一個Teleskop 1.7X望遠鏡頭、而且也無法換鏡頭,就變成常被批評的對象。
Zeiss Ikon在1956年推出Contaflex III和Contaflex IV,兩者由於成本因素雖然不能完全更換鏡頭,
但配上同時發表的Pro-Tessar 35mm f/4和Pro-Tessar 85mm f/4,至少有了基本廣角和基本人像鏡頭。
事實上,Contaflex I和III(以及II和IV)的差異基本上就只在鏡頭;
I和III沒有測光表、II和IV有不和曝光系統連動的測光表,使用人得把測得的EV值在鏡頭上定出來。
縱使如此,Contaflex III和IV是Contaflex系列的承先啟後機種,也是往後各型的藍本,
但又有I/II的基本操控,所以在討論其它更先進的機型之前,我們先看看III和IV的重要改良,以後就不再重覆了。
Contaflex III和Contaflex I的主要差異
下面是一台Contaflex III的照片,看起來和Contaflex I沒有差異;
事實也是如此,Contaflex III可以說就是一台Contaflex I換了個新鏡頭:
下面是Contaflex I(左)和Contaflex III(右)鏡頭前方的照片, 第一個差異是Contaflex I/II的Tessar 45mm f/2.8換成Tessar 50mm f/2.8, 自此之後的Contaflex機型就改用這個鏡頭。 另一個明顯的改變是Contaflex I/II最前方(不很好用的)花瓣式對焦環不見了, 取而代之的是鏡頭後方的兩個突起(照片中左上和右上角)、使用人雙手抓著機身再用兩個中指推動這兩個突出部對焦, 這是Zeiss Ikon的建議,但我個人倒是習慣左手托在鏡頭下方、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推動對焦環。 另外,Contaflex I/II在對焦時只移動鏡頭前半段,但從Contaflex III/IV起就變成移動整個鏡頭對焦。
http://www.cs.mtu.edu/~shene/FORUM/Taiwan-Forum/SLR-Talk/014-Contaflex-III-IV/I-III-LENS-Compare.jpg
下面是鏡頭上方的照片。 最靠近機身的是對焦環,雖然標示是2.5英尺(76公分)到無窮遠,但是對焦環可以轉超過2.5英尺對得更近(約略是70公分)。 對焦環前面有景深刻度,以下面照片為例,如果對焦距離是4英尺(1.2公尺)而光圈為f/8, 景深大約是3.5英尺(1公尺)到4.5英尺(1.4公尺)。
景深刻度前方是光圈環、標示從f/2.8到f/22,光圈環前方是快門速度環、標示從125秒降到4秒和B(照片右方、綠色)以及1秒、 1/2秒到1/500秒(照片左方、黑色)。 鏡頭仍然使用Synchro-Compur鏡間葉片快門。 要注意的是,當快門速度到達B時,就表示2秒。 然而相機是不容許把快門速度定到比B還慢的,所以使用人只能從光圈和快門速度環上讀出對應的光圈和快門速度,然後用B快門自行計時。 舉個例子,如果測光得到f/2.8和1/4秒,但又期望用光圈f/16拍攝,於是對應的快門速度是8秒, 因此得把f/16和B對齊,按下快門鈕後等8秒才放開,在這個情況下就最好用快門線了。
下面是鏡頭底部的照片。 快門速度環底部的一串紅色數字(2到18)是EV值、不過1950年代稱為LV(light value)。 在數字10旁邊有一個突出簧片,把它向機身方向扳就可以轉動光圈環、讓期望使用的光圈值和快門速度對齊, 放開簧片後光圈環和快門速度環連動, 最後再轉動快門速度環(照片中有齒的環)把選定的光圈快門速度組合對正鏡頭上方的菱形標示。 上一張照片中選的是f/8和1/4秒,在這個對應關係下,轉動快門速度環時也可以得到f/2.8和1/30秒、f/4和1/15秒、 f/5.6和1/8秒、f/11和1/2秒、f/16和1秒等等的組合。
Contaflex II/IV出現的1950年代正是用EV系統測光的流行時期,所以上面選擇光圈和快門速度的方式其實是源自EV系統。 使用人從測光表讀取測得的EV值,把上面照片中的簧片向下扳讓它左邊的紅點對正測得的EV值(照片中是8), 於是所有對應著8 EV的光圈和快門速度就都對齊,再旋轉快門速度環選出合用的一組就可以拍攝。
下面是鏡頭左側(鏡頭朝前),它有Contaflex I/II的V(自拍)和X/M選擇,不過機身上的閃光燈同步線插孔移到鏡頭上了, 這是照片左下角突出來的小圓柱。 另外,鏡頭右側沒有任何操控機制。
Contaflex IV的測光表與Contaflex II第二型的很像(見下面照片)。 首先得推在ASA和DIN之間的小突起定出底片敏感度,把測光表蓋打開對正被攝體,於是小窗內的指針會移動, 接著用轉盤把小白圈移到指針正上方,小三角形指著的就是測到的EV值(照片中是11 EV),再把這個EV值在鏡頭上定出來就行了。 另外,內環上和EV值對應的是光圈值。
Contaflex IV的測光方式和Contaflex II的第二型一樣,不同的是Contaflex IV採用EV系統, 在鏡頭上是設定EV值,於是就有若干組光圈和快門速度可供選擇, 但在Contaflex II上使用人得自己選光圈(或快門速度)再定出快門速度(或光圈)。然而這只是操作上的差異,無所謂優劣。
Chevalier的設計不是一個鏡頭,而是把鏡頭分成幾個組件,不同的組合方式得到不同鏡頭, 這個觀念曾經用在大型相機鏡頭設計上,而Contaflex似乎是第一個使用這種設計的小型相機。 Contaflex之後還有若干廠家用過類似設計,但今天已經不用這樣的鏡頭了, Nikon Fun Fun Lens Set中的Macro 120mm f/4.5/Soft 90mm f/4.8的設計頗有這個味道、但比較簡單。
Contaflex III/IV的Tessar 50mm f/2.8標準鏡頭是四片三群以1-1-2方式排列的設計, 光圈葉片和葉片快門在第二和第三組透鏡之間。 鏡頭後兩組透鏡固定在機身上,第一片透鏡可以取下換成其它透鏡組得到不同焦距,所以這是比較簡單的convertible鏡頭設計。
在Contaflex III/IV鏡頭下方有個簧片(下面照片黃圈處),把它向鏡頭內推,抓著鏡頭前方有齒的環以逆時針方向轉, 就可以把鏡頭前段取下來(見第張照片)。
鏡頭前段接環邊上有一個紅點(下面照片黃圈處),把鏡頭裝回去時得把這個紅點與簧片上的紅點對齊才能把前段放入槽內, 再用順時針方向把前段轉入定位。
這兩個Pro-Tessar鏡頭後方也有紅點(下面照片黃圈處),依上述方式把標準鏡頭的前段取下、 再把需要用的Pro-Tessar裝上鏡筒就行了。 要注意的是,Pro-Tessar只是鏡頭的前段,它必須要配合在機身上的後段才能正常作業,Pro-Tessar是不能單獨使用的。
下面是分別把Pro-Tessar 35mm f/4和Pro-Tessar 85mm f/4裝上Contaflex IV的樣子, 裝好後仍然使用原來的對焦環對焦,但焦距分別變成35mm和85mm,最大光圈變成f/4。 換句話說,機身上的f/2.8標示在裝上Pro-Tessar之後相當於f/4。
Pro-Tessar鏡頭尾端有一個刻了距離而且可以自由轉動的環,環上方(不能轉動)的鏡筒有光圈值(見下面照片)。 這個可以自由轉動的環並不是對焦環,它的功用是把機身上的對焦距離轉換成該Pro-Tessar鏡頭的對焦距離,並且標出景深。 用法是這樣的: 先對焦並且記下對焦環上的刻度,接著再轉Pro-Tessar的環讓記下的值用白色數字對正鏡頭上的三角形, 於是紅色數字就是使用該Pro-Tessar鏡頭的對焦距離,因此對應的光圈值就給出景深。 譬如說,如果機身上對焦環的對焦距離是10(10英尺),轉Pro-Tessar上的環讓白色的10對正三角形, 於是紅字部份大致上是25英尺(見下面照片); 如果使用光圈f/8,景深大約是18英尺到45英尺。 請注意,下面照片是Pro-Tessar 85mm f/4,在Pro-Tessar 35mm f/4之下的對應完全不同, 以10英尺而言,Pro-Tessar 35mm f/4上的對應距離是5英尺,在光圈f/8之下的景深約略是3.7英尺到8英尺之間。
這兩個Pro-Tessar鏡頭的生產品質似乎不如其它Carl Zeiss鏡頭,因為最前方兩片黏合的透鏡很容易分離, 雖然老鏡常有此現象,但這兩個Pro-Tessar出問題的比率特別高。 透鏡分離現象通常發生在邊緣,把鏡頭拿到強光下,如果鏡頭週圍出現彩虹樣的光暈,就表示透鏡分離了; 下左照片是整圈很規則的分離、但因為燈光的關係只看到一部份,下右的照片是很不規則的分離。
要提醒的是:Teleskop 1.7X望遠鏡頭只能在Contaflex I/II上使用, Pro-Tessar則只能在Contaflex III/IV和更新的機型(不含Alpha、Beta和Prima)上使用。 另外,如果期望用Pro-Tessar拍照,最好考慮f/3.2的新版本,因為新版少有透鏡分離現象。
最後,下面是Tessar 50mm f/2.8(中央)、Pro-Tessar 35mm f/4(左)和Pro-Tessar 85mm f/4(右)的光學結構。 Pro-Tessar 35mm f/4和Pro-Tessar 85mm f/4的光學結構都是五片四群(5E/4G),和標準鏡頭後段結合後變成八片六群(8E/6G)。
機身上的標準鏡頭仍然有27mm螺紋,可以用27mm濾鏡和遮光罩、或28.5mm罩在鏡頭外緣的濾鏡, 請看Contaflex I/II的說明。 另外,Pro-Tessar 85mm f/4前方的螺紋口徑是60mm,可以用60mm的配件, Zeiss Ikon也為Pro-Tessar 35mm f/4生產了一個轉接環,讓它使用60mm配件。
雖然Tessar 50mm f/2.8上有27mm螺紋,但它陷在鏡筒內,因此很不容易使用非27mm配件,因為鏡筒會卡住接環。 我發現27-28上昇接環不會有問題,但27-37上昇接環會被鏡筒擋住而無法裝上鏡頭, 所以用37mm或更大口徑的配件時最好先用27-28、再加上28-37接環。
正因為可以用27-28上昇接環,Nikon的28mm高品質鏡頭就可以裝上Contaflex III和IV了。 下面依次是在Contaflex III上裝了WC-E24 0.66X(相當於33mm、 比Pro-Tessar 35mm f/4廣一點,WC-E63 0.63X也可以裝)、 TC-E2 2X(相當於100mm、比Pro-Tessar 85mm f/4長一點)、 TC-E3PF 3X(相當於150mm,裝Nikon TC-E3ED 3X也相同)、 TelescoMicro ED6×18D 6X(相當於300mm)。 這些鏡頭在相機上都可以正常對焦,TC-E3PF 3X和TC-E3ED 3X的最短對焦距離非常長(10公尺以外), TelescoMicro ED6×18D 6X的微距能力仍然有效可觀、不過觀影窗太暗(鏡頭的出瞳孔是3mm = 18/6, 裝在Tessar 50mm f/2.8上的光圈相當於f/16 = 50/3,所以只有在場景亮度足夠時才容易對焦)。 另外,魚眼鏡頭FC-E8 0.2X是可以裝的,但無法對焦,這一點和Contaflex I/II的狀況相同。
下面是Contaflex III/IV在SLR發展史上的地位:
下面是Contaflex III/IV的簡單規格:
下一篇要談的是Contaflex Rapid,這是Contaflex走入現代化的先行者, 更獨特的是它有135 SLR機型的創舉:可更換機背! 事實上,Zeiss Ikon在推出Contaflex Rapid之前還有Contaflex Alpha和Contaflex Beta, 這兩型與稍後的Contaflex Prima都是Contaflex系列平價機種, 算是外一章了,所以我們暫時跳過Alpha、Beta和Prima這三型。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