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June 17, 2009上線
January 1, 2025搬家到此
前些日子談過什麼是焦距?
與什麼是對焦,本篇繼續討論下一個論題:
視角與相關的概念。我們會從照明圓(circle of illumination)與好定義圓(circle of good definition,也叫做成像圓)開始,接著解釋片幅,由此引出視角的定義,
最後用相當長的篇幅討論裁切因子(crop factor)做結束。
事實上,裁切因子的林林總總才是本篇的主題,但為了要把它說清楚講明白,我們也只有從盤古開天說起,很抱歉。
如果您覺得有必要,就跳過開頭部份、直接看裁切因子那一節吧!
但是每一個透鏡(甚至於相機鏡頭)都滿足所謂的cos4定律,
這是說透鏡成像時從中央到邊緣的亮度以與cos4這條曲線成正比的方式遞降。
下面的圖有紅色的cos(x),綠色的cos4(x)、與藍色的直線的比較,
我們可以很明顯地看到cos4的曲線自左(影像中心)而右(影像邊緣)急速下降,
這表示透鏡產生的影像是中央部位最亮,離開中央區域亮度急速降低、愈往邊緣就愈暗,到了最外面時亮度幾乎是0。
另一方面,各種像差也會讓影像品質愈靠近邊緣就愈低。
所以,一個透鏡產生的像只有中央區域是堪用的,這個堪用、也就是影像品質良好的區域,
叫做好定義圓(circle of good definition,簡稱為CGD或CD),
也說成是成像圓或成像圈(image circle)。
照明圓與好定義圓
我們從鏡頭對焦到無窮遠說起,而且也只用單(凸)透鏡做例子。
在無窮遠的被攝體通過透鏡的像出現在經過另一側的焦點、並且與鏡頭軸線垂直的平面上,
這個平面叫做焦平面(focal plane,請看
什麼是焦距的進一步說明)。
不過透鏡的直徑有限,所以無窮遠被攝體在焦平面上的像不會佔滿整個平面,而是一個以焦點為心的圓,
這個圓通常叫做照明圓(circle of illumination,簡稱做CI);
叫它做照明圓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在焦平面上除了這個圓之外都得不到從透鏡來的光線,
所以照明圓是焦平面上被透鏡所「照明」的區域。
上面提到的是對焦到無窮遠的情況,對焦到近距離又如何? 請看下圖,圖中有一個透鏡,紅點是它的一個焦點(焦距為f),兩條直線標出好定義圓(或成像圈)的邊界; 換句話說,好定義圓的圓周與透鏡的中心決定了一個正圓錐,圖中的兩條直線正是圓錐的邊線。 因為透鏡是對焦在無限遠,所以像在焦平面上,它是一個圓心在焦點半徑為r的圓。
再看下面對焦在近距離的示意圖。 圖中在透鏡左邊是物距為u的被攝體(藍色)、它是個頂到好定義圓邊線的圓, 它的像在像距為v的平面上(請注意,u與v都大於f)。 圖中藍色的虛線標出被攝體的成像方式,於是像(也是個圓)自然也會頂到好定義圓的邊線,我們用R表示這個圓的半徑。 從圖中相似三角形的關係可以得到f/r = v/R, 於是R = (v/f)r。 因為像距v大於焦距f,所以v/f大於1,因此R大於r, 這表示對焦在近距離時的好定義圓比對焦到無窮遠時的來得大, 而且物距u愈短(像距v愈長)時對應的好定義圓愈大。
事實上,因為v ≥ f,當v = f(對焦在無窮遠)時R = r, 這表示對焦在無窮遠時好定義圓最小;只要不是對焦在無窮遠,對應的好定義圓都比較大。 大多少呢?目前大多數鏡頭的最高放大率是1:1,在這個情況下我們有u = v = 2f, 所以在放大率為1:1時有R = 2r,也就是好定義圓半徑是對焦在無窮遠時的兩倍(面積是四倍)。
好定義圓還有一個不用大型相機的玩家容易忽視的特性:光圈愈小好定義圓愈大。 我們不妨這樣想,光圈大時影像邊緣的像差比較嚴重,所以好定義圓較小; 收小光圈後把透鏡邊緣像差嚴重的部份擋住了、從而提高了邊緣的影像品質,於是可用的區域變大,當然好定義圓也變大。 這一點正是大型相機鏡頭(特別是老鏡頭)規格表中成像圓(或視角)隨收小光圈而變大的主要理由。
下表是常見DSLR感光晶片規格的長、寬、與對角線,單位是mm(毫米)。 這些感光晶片都是所謂的APS-C機型,它們的片幅都比實際的APS-C底片(倒數第二列)小一些,而且不同廠家也有稍許差異, 其中Nikon的片幅最大、Canon的最小。 另外,同一廠家不同機型的APS-C片幅也有少許差異,譬如Pentax K-7是23.4 × 15.6 而K2000則是23.5 × 15.7。 所謂的135片幅(最後一列)就是135厎片的片幅,各家差異非常小、小到可以忽略,所以看成36 × 24就行了。
下表是用2θ =2× tan-1(d/f)算出來的焦距與視角的關係, 表中第一列是單位為mm(毫米)的焦距,第二列是用135片幅算出來的對應視角, 第三列是以Nikon APS-C規格的DSLR片幅算出來的視角。
當鏡頭對焦到近距離時,鏡頭會向前移;換句話說,像距v會大於焦距f。 下面示意圖中虛線代表原本對焦在無窮遠的狀態,2θ表示在此時的視角; 實線部份則是對焦到近距離,它的視角為2φ。 因為tan(θ) = d/f、tan(φ) = d/v、而且v > f, 我們得到tan(φ) < tan(θ),所以φ < θ,於是2φ < 2θ。 換言之,對焦在近距離時的視角(或視野)比對焦在無窮遠時來得小,而且愈近(v愈大)則愈小。 請注意,這個推論是以對焦時整個鏡頭組前後移動的前提得來,如果鏡頭在對焦時只移動前段部份甚至使用內對焦 (請參看什麼是對焦),於是連焦距都會變動,因而視角與焦距的關係會更複雜,所以就不在此地討論了。
我用若干個有200mm能力的鏡頭對上面的景各拍攝若干張照片,再把對應部份裁切、拼成一張容易比較的照片(見下面照片), 不過因為得更換鏡頭、而且有時連機身都得從腳架上取下,要永遠精確地對準同一個位置拍攝有其潛在的困難, 所以下面的裁切並不保証張張都會在同一個位置對焦(但儘可能降低差異)。 使用的鏡頭如下:AF-S 200mm f/2G VR、MF 200mm f/4、AF-S 70-200mm f/2.8G、AF-D 80-200mm f/2.8、 AF-D 28-200 f/3.5-5.6與AF 28-200mm f/3.5-5.6G六個(MF鏡頭都用AI-S版,下同此)。 從這幾張照片看來,六個鏡頭的視角都差不多,不過AF-D 28-200mm f/3.5-5.6的比其它都大一些, AF 28-200mm f/3.5-5.6G與AF-S 200mm f/2G VR相差有限, 但兩者比AF-D 28-200mm稍許小一點、又都比其它鏡頭來得大,剩下來的三者都差不多。 所以當對焦在無窮時,所有鏡頭的視角都相差不大,差異與鏡頭價位並沒有多大關係、而是來自不同的設計。
接下來是短距離的比較。 這個景是林子邊上的花叢、距拍攝位置2公尺左右(比AF-D 28-200mm最短對焦距離長一點):
我用七個鏡頭拍攝,焦距都定到200mm,這七個鏡頭是AF-D Micro Nikkor 200mm f/4、MF 200mm f/4、 AF-S 70-200mm f/2.8G VR、AF-D 80-200mm f/2.8、MF 80-200mm f/4、AF-D 28-200mm f/3.5-5.6、 與AF 28-200mm f/3.5-5.6G。 比較這七張照片,相信會發現AF-D 28-200mm f/3.5-5.6與AF 28-200mm f/3.5-5.6G的視角比其它五個鏡頭的大很多。 剩下的五個鏡頭中,兩個手動鏡頭(MF 200mm f/4與MF 80-200mm f/4)的視角比較窄, 而且MF 200mm f/4的最窄,這兩個鏡頭都沒有內對焦功能。 其它三個自動對焦鏡頭的視角都差不多,都有內對焦功能,但AF-D Micro Nikkor 200mm f/4在對焦時前段也會移動。
這個例子告訴我們,用相同焦距的鏡頭拍攝近距離物體比較視角時會問題多多,至少視角是以無窮遠為準, 對焦到近距離時依鏡頭的設計與對焦方式可能會產生相當的差異。
這個差異來自同一個鏡頭支援不同片幅時所產生的不同視角; 縱使是焦距相同的鏡頭,裝到不同片幅的相機上就會有不同的視角。 首先,我們得認清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 一般而言,只能把大片幅的鏡頭裝到片幅較小的相機上使用, 但有些Leica Visoflex鏡頭的好定義圓大到可以在6cm ×6cm的Hasselblad機型上使用。 如果大片幅(下圖中的B)的好定義圓(A)比小片幅(D)的好定義圓(C)大, 把大片幅鏡頭裝到小片幅相機上時,小片幅的底片(D)會完全在大片幅的好定義圓(A)、甚至於在大片幅底片範圍(B)內; 換言之,小片幅只拍到大片幅記錄的影像的一部份。 我們在老鏡叢談系列中介紹過把 Dallmeyer Rapid Landscape與 Dyotar 180mm f/4.7大片幅鏡頭裝在Nikon APS-C規格的DSLR上拍攝就是好例子。
因為鏡頭的焦距在生產時就固定了,不論把它裝在何種片幅的機身上都不會改變,但是不同片幅的對角線長就不同, 所以同一個鏡頭裝在不同片幅的機身上會造成視角改變。 就以下圖為例,焦距為f的鏡頭原來支援對角線長為2D的片幅(圖中紅色部份), 在這個片幅下它的視角為2θ = 2×tan-1(D/f); 如果把這個鏡頭裝在對角線長為2d的較小片幅相機上(圖中黃色部份), 它的視角是2φ = 2×tan-1(d/f)。 因為d < D,所以θ < φ,於是小片幅的相機只會「看」到大片幅的一部份; 基本上,這就是在APS-C的DSLR機身上用135片幅鏡頭時被說成是裁切(crop)的理由, 因為APS-C片幅只能捕捉135片幅影像的中央部份。
然而,一來是用戶不習慣使用視角(特別是容易忘記視角是對焦在無窮遠時的結果), 二來是鏡頭的視角又與使用片幅有關(但大多數用戶不一定熟悉手上機型的片幅、何況手冊上也未必有這一項資訊), 所以用視角的說明就不很容易了解,不過我們卻不難改用焦距來討論。
請看下圖。假設焦距為f的鏡頭裝到對角線長為2d(較小片幅)的機身上得到視角2θ, 而且又有個對角線長為2D的較大片幅。 因為D > d,如果把鏡頭向前推到某個位置(圖中虛線部份)、 使鏡頭中心與大片幅對角線兩個頂點連線的夾角也是2θ,於是大小片幅的視角相同、當然就會看到相同的景。 在這個情況下,基於視角的定義,虛線(亦即大片幅)鏡頭新位置的中心到影像平面的距離F就應該是它的焦距。 因為tan(θ) = D/F = d/f, 我們得到F = (D/d) ×f。 換句話說,小片幅相機用焦距為f鏡頭的視角與大片幅相機用焦距為 F = (D/d) ×f鏡頭的視角相同; 反過來,這道式子也可以寫成f = (d/D) ×F, 這表示大片幅相機用焦距為F鏡頭的視角與小片幅相機用焦距為 f = (d/D) ×F鏡頭的視角相同。
因為滿足F = (D/d) ×f這道式子中焦距為F的鏡頭與焦距為f的鏡頭 分別在對角線長為2D與2d的片幅下有相同的視角, 所以F與f兩者互為等效焦距(此地等效表示視角相同), D/d叫做從f轉換成它的等效焦距F的裁切因子 (crop factor)、而d/D則是從F轉換成它的等效焦距f的裁切因子。 不過,習慣上只有D > d時D/d才會稱為裁切因子,但本文不做此區分。
我們看個例子。前面提過Nikon的APS-C規格DSLR對角線長是28.4mm(d = 28.4/2 = 14.2), 135底片對角線長是43.3mm(D = 43.3/2 = 21.65), 所以把APS-C片幅焦距轉換成135片幅等效焦距時要乘上裁切因子D/d = 21.65/14.2 = 1.52。 換句話說,把一個焦距為f的鏡頭裝到Nikon APS-C的DSLR上時, 它的視角相當於在135片幅下焦距為1.52×f的鏡頭; 反過來,如果已知一個135片幅焦距為F的鏡頭,它在APS-C的DSLR上的等效焦距是F/1.52。 不過習慣上裁切因子都四捨五入到小數點後一位而成為1.5,所以一個APS-C用的18-200mm鏡頭的視角相當於135片幅中的 27-300mm(27 = 18×1.5,300 = 200×1.5), 而135片幅的28-200mm鏡頭則相當於APS-C機身上的18.7-133mm(18.7 = 28/1.5,133 = 200/1.5)。 同理,因為Canon的APS-C機型對角線長是26.8mm,它對135片幅的裁切因子是1.6 = 43.3/26.8, 於是18-200mm在Canon APS-C機型上的視角與135片幅的28.8-320mm相同 (28.8 = 8×1.6,320 = 200×1.6)。 反過來看,要達到與135片幅70-210mm的相同視角,在APS-C規格就是46.7-140mm(46.7 = 70/1.5,140 = 210/1.5), 但在Canon APS-C機身上則是43.8-131.3mm(43.8 = 70/1.6,131.3 = 210/1.6)。
歸結起來,
如果有對角線長為2D與2d片幅的機型,
假設D > d,於是在2d機型上焦距為f的視角與2D機型上焦距為
F = (D/d) ×f的視角相同,
反之在2D機型上焦距為F的視角與2d機型上焦距為
f = (d/D) ×F的視角相同。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