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November 29, 2010上線
December 14, 2010修訂
June 29, 2025搬家到此
我們以前介紹過Contaflex I/IIContaflex I/II、Contaflex III/IV、Contaflex Rapid和Contaflex Super,本篇要談剩下來的四型:
Contaflex Super B、Contaflex Super(New)、Contaflex Super BC和Contaflex S。
Zeiss Ikon的Contaflex系列從Contaflex I(1953年)到Contaflex Super(1959年)逐步發展成相當強的中階SLR機型。
在1950年代末期,德國(東西德)和日本都紛紛推出SLR,為了維持領先局面,
Zeiss Ikon先在1962年推出Super B(1962-1965),這是Contaflex後期的第一型,
此後近十年內各型都有相同的造型;Super B有快門先決自動曝光,以及相當程度上的自動閃光燈曝光,但並不是TTL測光。
接著在1964年推出Contaflex Super(New)(1964-1966),從功能來看,Super(New)是Super B的簡化版,
把Super B的自動曝光和自動閃光燈的功能去掉但保存測光表,就是一台Super(New)。
因為Super(New)在外觀上非常像Super B,一不小心就會把它看成是Super B,
因此購買時要特別留神。有意思的是,不知道是因為產量少或是什麼原因,二手市場上Super(New)並不多見。
除此之外,Zeiss Ikon為Super B裝上重新設計的Tessar 50mm f/2.8,品質比以前各型都好;
不但如此,和Super B同時推出的還有Pro-Tesar 35mm f/3.2、Pro-Tessar 85mm f/3.2、
和Pro-Tessar 115mm f/4三個鏡頭,加上之前的Pro-Tessar M 1:1和Zeiss 830B單筒望遠鏡,
Contaflex Super B是具有相當完整鏡頭群的中階SLR,
所以玩老相機又期望用Contaflex系列拍攝的朋友最好從Super B開始物色。
第一台有TTL測光的SLR是1963年推出的Topcon RE Super,
四年(1967)後Zeiss Ikon推出Contaflex Super BC(1965-1971),它在外觀上和Super B完全相同、
原來非TTL的selenium(硒)測光表換成TTL的CdS測光表,當然就得用電池。
電池室蓋在機身右側前方的面板上,裡頭可以容納一個Mallory PX 13或Mallory PX 625電池,
不過這個電池只給測光表用、並不影響光圈和快門運作。
Contaflex Super BC是最早的一批TTL測光SLR,在設計上仍然領先同類機型。
Zeiss Ikon在1965年後因為經營方向失誤以及日系機型的競爭而開始虧損、市場佔有率連連下降。
推出Contaflex Super BC(1965)時已顯疲態,
到1970年推出Contaflex最後一型Contaflex S(1970-1972)時Zeiss Ikon就幾乎是虧損不堪,終於在1971年停止營運走入歷史。
Contaflex S其實就是一台Contaflex Super BC,
把它在五稜鏡上的Zeiss Ikon標示換成Contaflex S、把鏡頭上原來的Contaflex字樣改成Automatic、
以及其它一些小改變而已。
Contaflex系列的最後一型應該是Contaflex 126,它用的是126底片。
因為Zeiss Ikon在1971年秋宣佈停產相機,所以Contaflex S是Zeiss Ikon的最後一部135中階機型(但最後的價格也不便宜了),
而Contarex SE是最後一部135高級機,
另一部有名的Hologon Superwide(1969-1975)是在Zeiss生產而不是Zeiss Ikon產品。
所以Zeiss Ikon的名字在1971秋暫時走入歷史(1926-1971),
不過1972年Zeiss與Yashica(後來併入Kyocera)簽約生產Contax RTS系列(鏡頭來自Contarex系列),
這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話題,此地不必多說。
這篇文章要談的就是Zeiss Ikon的最後四型中階SLR:Contaflex Super B、Contaflex Super(New)、
Contaflex Super BC和Contaflex S,以及它們的鏡頭;
不過本文打算先講Super B、而把Super(New)視為Super B的特例,因為這樣行文比較順。
下一篇,我們再回頭說Contaflex的三台平價機型:Alpha、Beta和Prima。
Super B:機身
下面是Contaflex Super B的機身照片,它的設計和Contaflex Super大同小異。
首先會注意到Super機身前方左側的轉盤不見了,
鏡頭上方的測光表窗變得比較寬而且印了Zeiss Ikon字樣,Super上(轉盤邊上的橢圓形)的透光小窗也換成比較大、
隨機身曲線轉折的正方形。
事實上,Contaflex系列最後四型(Super B、Super (New) 、
Super BC和Contaflex S)的機身造型完全相同、只有少許細節上的差異。
下面是機頂的照片,左邊的倒片旋鈕以及右邊的上片扳手和Contaflex Super相同,但閃光燈座卻不同。 Contaflex Super的閃光燈座前方沒有同步線插孔,同步線得插到鏡頭左側的孔中,但Super B閃光燈座前方有兩個插孔, 這是給Zeiss Ikon生產的Ikoblitz 5閃光燈用的,其它閃光燈得用同步線連接再插到左邊的插孔中。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Zeiss Ikon Ikoblitz 5,右下角的兩隻接腳插到機頂的孔中,因而不需要用閃光燈座; 第二張照片是把Ikoblitz 5裝上Super B的樣子。
Contaflex Super機頂左側的測光指示窗只有一個圓圈和指針,但Super B上有2.8到22的光圈f值標示和指針, 下面照片是機頂測光表指針和閃光燈座的部份。 另外,倒片旋鈕上的底片類型多了閃光燈和紅外線(IR)兩者,不過這只是幫助記憶而已。
Super B的機背和機底與Super相同,所以就不多說了。
下面是鏡頭上方的照片。 鏡頭自下(靠機身端)而上有三個環,最下方是對焦環,對焦環上方是景深刻度,景深刻度上方標了A的環是光圈環, 光圈環上方是快門速度環。
光圈環上的A標示是自動曝光。 當鏡頭是定在A時,使用人選快門速度而相機選光圈,所以Super B是用快門先決模式,在操作上比Super更進一步。 把A標示上方的突出向鏡頭內部按住、同時轉光圈環就離開自動曝光模式,使用人可以透過光圈環和快門速度環選定曝光參數。
Super B有一個很簡單的曝光補償功能。 機背左上角有一個小箭頭,它上方的旋鈕刻了一個太陽(見下面照片)和一個標了2的雲的圖案, 這個2表示要增加2X(也就是+1 EV)的曝光補償。 在多雲、背光或使用濾鏡拍攝而必需增加曝光時,使用人先測光、再把旋鈕的雲圖案轉到對正小箭頭並且固定(放手後旋鈕會自動轉回、 並且對正太陽圖案),於是指針會指向新的光圈f值,按快門鈕時就用這個新f值和選定的快門速度拍攝。 另外,如果不需要用到2X補償時,可以定在太陽和雲這兩個圖案之間。
雖然Super B不是TTL測光,但它的快門先決模式和測光顯示方式的確領先日系機種很多。
拍攝時先得讓光圈環離開自動曝光狀態(見Super B鏡頭一節),如果是用50mm鏡頭, 就把f=50的閃光燈GN值對齊對焦用標示線(下左); 若用的是35mm鏡頭,f=35的GN值就得和鏡頭左側紅線對齊(下右)。 Zeiss Ikon建議,為了方便設定GN值,鏡頭的對焦環最好轉到10英尺的位置。 定好GN值(相當於選定了光圈)之後就可以對焦拍攝,不過設定GN值時也同時限制了對焦距離, 所以對焦時發現對焦環在某處被卡住而不能轉動完成對焦,就表示不能拍攝了(因為被攝體不在閃光燈的照明範圍內), 這是個很有趣的設計。 另外,因為Contaflex用鏡間葉片快門,可以用任何快門速度配電子閃光燈拍攝。
Super B還有85mm和115mm兩個望遠鏡頭(見下文),使用閃光燈時得自行從GN和對焦距離計算光圈,而無法進行自動閃光燈曝光。
因為Contaflex Super(New)是Super B少了自動曝光而得,自然地差異就在鏡頭和測光表上頭。首先看鏡頭前方, 仔細些就會發現標的是SYNCHRO-COMPUR-X、而不是Super B的SYNCHRO-COMPUR, 這表示Contaflex Super(New)只支援X閃光燈同步,於是鏡頭下方閃光燈同步切換的部份就只有V和X而沒有M。 Contaflex Super(New)在1964年推出,已經是電子閃光燈開始流行的日子,去掉1/30秒的M同步是個合理的選擇。
Contaflex Super(New)也少了Super B的自動曝光功能,所以鏡頭上方的自動曝光A標示就消失了(見下面照片)。 使用人得轉動光圈環(中央)和快門速度環把測光表的指針調到正中央; 機頂測光指示窗換成兩個相對的三角形,把指針調到兩者之間表示曝光正確。 另外,和Contaflex Super一樣鏡頭的對焦環是黑色,以前其它各型是銀色。
Contaflex Super(New)也沒有Super B可以設定閃光燈GN值的自動功能,當然鏡筒左側就不再有f=35和f=50這兩組閃光燈的GN值。
除了這些和自動曝光與閃光燈的支援之外, Contaflex Super(New)和Contaflex Super B是相同的(不過鏡頭相容性有點不同,見下文), 因此選購時要特別注意到上述的差異。
Super B使用非TTL的selenium(硒)測光表,不必用電池; 但是Super BC換用需要用電池的CdS TTL測光表,所以Super BC是最早的一批TTL測光SLR, 更重要的是它還支援快門先決自動曝光和相當程度的閃光燈曝光,這兩項也是Super B的基本功能(但不是TTL)。 另外,因為Super BC改成TTL測光,就不需要保留五稜鏡前方的測光窗,於是該處就換成印了Zeiss Ikon的金屬片。
Super BC裝電池的地方在相機前方右邊面板上(見下面照片), 打開蓋子後可以容納一個Mallory PX 13或Mallory PX 625電池。 Super BC的電池室設計不良,裝卸電池不很方便,內部鎖電池室蓋的塑膠機制很容易斷裂、斷了之後蓋子就合不攏了, 而且一旦電池潰爛,就頗不容易清洗電池室。所以,選購Super BC時對電池室蓋和電池室內部要多多留神。
雖然Super BC是一台換裝CdS的TTL測光表的Super B,但Super BC卻沒有閃光燈M同步, 因為電子閃光燈興起使M同步形同虛設,這一點是和Super(New)一樣的。 所以在最後四型中只有Super B有M同步,這是有不少人認為Super B比Super(New)早的理由。 此外,Super BC還有少數幾項Super B沒有的小功能。 下面是觀景窗部份,圓形觀景窗頂上有個銀色小突起,把它向上抽就可以拉出擋片蓋住觀景窗、防止長時間曝光時漏光。 觀景窗右上角是檢查電池電力的按鈕,上片後把相機對著亮處、並且把指針調到中央位置再按按鈕, 如果指針在一兩秒鐘內會移離原位一級光圈以上,就表示電力太弱該換電池了。
Super BC上的曝光補償機制有點小改進。在Super B上要增加曝光時得用姆指撥轉盤並且按住、實在不很方便, Super BC在轉盤上裝了一個小突起(見下面照片),於是用左手大姆指撥動再頂住就行了,方便得多。
Super BC還有一個貼心的設計。Carl Zeiss為Contaflex系列生產了一個830B 8X單筒望遠鏡、 它可以直接裝上Contaflex III以後各型(見Contaflex Rapid的說明)把焦距變成400mm = 50mm×8。 為了支援這個鏡頭,Super BC觀景窗內的測光標示5.6邊上多了一個小三角形, 裝上8×30B之後使用人得調整快門速度讓指針落在f/5.6這個位置。 這表示,當相機鏡頭光圈全開(也就是f/2.8)再裝上8×30B單筒望遠鏡, 就相當於有了400mm f/5.6的鏡頭; 當然,測光後使用人可以用手動模式收小光圈並且放慢快門拍攝。
Contaflex S和Contaflex Super BC只有兩點不同, 第一是Zeiss Ikon的商標改成Contaflex S,第二是鏡頭上的Contaflex標示換成AUTOMATIC(見下面照片),如此而已。
下面兩張照片中自左而右是Pro-Tessar 35mm f/3.2、Pro-Tessar 85mm f/3.2和Pro-Tessar 115mm f/4, 這些鏡頭的操作在Contaflex III/IV中講過,此地不打算重覆:
下面是鏡頭的光學結構圖,上方黑色是可以更換的部份,下方的三片兩群(3E/2G)是固定在機身上。 最左邊的是Pro-Tessar 35mm f/3.2(黑色部份是五片四群、5E/4G), 中間是標準鏡頭Tessar 50mm f/2.8(四片三群、4E/3G), 接下來是Pro-Tessar 85mm f/3.2(黑色部份是五片四群、5E/4G), 最右邊是Pro-Tessar 115mm f/4(黑色部份是六片四群、6E/4G)。 Pro-Tessar M 1:1的光學結構在介紹Contaflex Rapid說過。
下面是把Pro-Tessar 115mm f/4裝上Contaflex S的樣子,和一般SLR的105mm鏡頭相比是大了些。
這幾個Pro-Tessar鏡頭可以在有Tessar 50mm f/2.8的Contaflex機身上使用, 但是Pro-Tessar M 1:1似乎不能裝上Super(New),手上兩個鏡頭都如此。 所以,想要在Super(New)上用Pro-Tessar M 1:1的朋友最好注意到這個(可能)不相容的問題。
另外要提出來的是,早期的Pro-Tessar 35mm f/4和85mm f/4常有鏡片分離現象(見Contaflex III/IV的說明), 所以用後期的f/3.2版會保險得多。
Contaflex S之後Zeiss Ikon就沒有推出新135機型,雖然是自身難保,但為了延續Contaflex系列, 就在Voigtländer的Icarex 135系列機型上動腦筋,這一台叫做Zeiss Ikon SL 706, 原本是打算把它改成Contaflex TM上市,但後來還是維持SL 706這個名稱。 熟悉Icarex機型的朋友多半知道Contaflex TM中的TM表示螺紋接口(Thread Mount), 所以Contaflex TM(沒上市)和SL 706是用M42螺紋、而且有開放光圈測光的能力。 在結束營運之前,Zeiss Ikon又設計了Contaflex SL 725,它是合併了Contaflex和Contarex的機型, 使用Contarex接環和電子控制快門,並且設計了Distagon 18mm f/4、Distagon 25mm f/2.8、 Distagon 35mm f/2.8、Planar 50mm f/1.4、Sonnar 85mm f/2.8、 Sonnar 135mm f/2.8和Tele-Tessar 200mm f/3.5這七個鏡頭,但因為結束營運而沒有生產。 之後,SL 725賣給Weber公司變成Weber SL75,但Weber並沒有生產相機的技術和能力, 於是SL 725就走入歷史。 據說Zeiss和Yashica接洽時曾經建議Yashica生產SL 725或它的改良型, 但是Yashica認為SL 725已經過時、要求生產使用電子技術更先進的機型,顯然Zeiss接受了這個建議, 這就是後來的Contax RTS!
下面是從第一台135底片SLR(Kine Exakta、1936年)到1971年的重要發展里程碑。 表中很明顯可以看出,從1960年代起日系機型成長非常快速,不論是專業機型、非專業機型、以及創意等都如此; 在Zeiss Ikon方面,中階的Contaflex有四型、低階只有一型(Contaflex Prima),專業的Contarex固然還在發展、 仍然有領先的局面,但差距也在縮小。 正當整個相機工業走向SLR時,西德的主要廠商(包含Leica)似乎都步伐蹣跚,讓日系機型在十年內攻城掠地、追上並且超越德系。 事實上,到了1970年初期只有Zeiss Ikon的Contarex Super和Contarex Super Electronic在科技上還可以說是領先之外, 西德的SLR(包含Leica在內)和日系機型相比似乎是落後的。 所以,Zeiss Ikon的沒落(在那個時代)可以預期,雖然東西德都是SLR的發源地、也都擁有當時最先進的科技, 但由於經營不善(Zeiss Ikon)和品質不佳(東德), 終究把龍頭地位拱手讓給日系廠商,自此之後SLR的設計和生產就以日系為尊了。
下一篇是Contaflex的平價版Alpha、Beta和Prima。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