冼鏡光
December 21, 2010上線
June 30, 2025搬家到此
之前介紹過Contaflex I/IIContaflex I/II、Contaflex III/IV、Contaflex Rapid和Contaflex Super和Contaflex Super B、Super(New)、Super BC和Contaflex S、本篇要談剩下來的三型:Contaflex Alpha、Contaflex Beta、和Contaflex Prima。
Zeiss Ikon推出Contaflex III和IV之後,一方面向高階機型(Contarex)發展、
另一方面則推出更便宜的低階機型,這就是Contaflex Alpha(1957-1960)、
Contaflex Beta(1957-1958)和Contaflex Prima(1959-1965)。
Contaflex Alpha(以下簡稱做Alpha)是Contaflex III的簡化版,
把Tessar 50mm f/2.8換成Pantar 45mm f/2.8,而且快門速度從1/500秒降到1/300秒;
Beta是IV的簡化版,相當於把Alpha加上IV的則光表。
不過推出Beta沒多久,Zeiss Ikon就生產了Contaflex Super,於是很快就停產Beta而換上有上片扳手、和Super類似的測光表、
以及可更換機背的Prima;
因為Prima可以裝機背,它比Alpha和Beta重、也比較大(尺寸和Rapid相當)。
Alpha、Beta和Prima三者產量似乎不大,縱使是生產時程最長的Prima在二手市場上也不多見,至於只生產了一年的Beta就更少了。
依此推斷,這三型的銷售量並不大,和其它Contaflex機型相比少很多。
Alpha、Beta和Prima也有其它鏡頭可用:
Pantar 30mm f/4和Pantar 75mm f/4,前者比Pro-Tessar 35mm f/4稍廣、後者比Pro-Tessar 85mm f/4稍短,
但Pantar系列鏡頭沒有對應的Pro-Tessar 115mm f/4和微距鏡頭Pro-Tessar M 1:1。
事實上,Pantar系列和Pro-Tessar系列鏡頭不相容、無法交換使用,所以Zeiss Ikon對這三型低價機種的支援是很少的。
下面我們從Alpha起說明、接著討論Beta和Prima、最後說說Pantar的兩個鏡頭,這樣就完成對Contaflex的135底片機型的介紹。
Contaflex Alpha
下面是Contaflex Alpha的兩張照片,因為Contaflex III在1956年上市,
然後緊接著就是1957年的Contaflex Alpha,於是這兩者除了鏡頭之外就是同一台相機,所以我們就只談鏡頭部份。
下面是鏡頭前方的照片。 鏡頭改成Pantar 45mm f/2.8;Pantar是個三片三群的Triplet,由Rodenstock生產。 另外,Contaflex III的Synchro-Compur鏡間葉片快門也改成比較便宜的Prontor鏡間葉片快門。
下面是鏡頭上方。 最前方是對焦環(其它用Tessar的Contaflex各型對焦環在機身端),接下來是快門速度環,快門速度環和對焦環之間有景深刻度, 最靠近機身端是光圈環。
Alpha使用當時流行的EV系統曝光。 鏡頭右側快門速度環上有個紅色三角形(見下面照片),光圈環上有一組從3到18的EV值。使用人從手持測光表測得一個EV值, 再轉光圈環讓該EV值對正紅色三角形,於是轉快門速度環時就和光圈環連動、提供具有該EV值的所有光圈和快門速度組合。 另外,請注意到V(自拍)、X(快速閃光燈同步)、和M (中速閃光燈同步)的選擇扳手。
因為快門速度環和光圈環是連動的,選擇EV值時得讓光圈環獨立轉動。鏡頭左側有個突出的簧片, 往鏡筒內部按住就可以獨立轉動光圈環設定EV值,放開簧片則把快門速度環和光圈環在該位置變成連動。 在不知道EV值的手動曝光時,使用人可以按住簧片獨立轉動快門速度環和光圈環。
Contaflex Alpha就這樣簡單,其它細節請參看Contaflex III/IV的說明。
雖然Contaflex Prima也是用Pantar 45mm f/2.8,但是在操作上和前兩型不同、而且方便得多。 首先,鏡頭上可以直接設定底片敏感度。 鏡筒左側下方有一個銀色小突起(下面照片左下角),把它往機身方向按住就可以轉動最靠近機身的敏感度環。 這個環的兩側各標了DIN和ASA敏感度,照片中是選了敏感度ASA 160:小三角形邊上的2和4是濾鏡因子, 分別表示增加兩倍(+1 EV)和四倍(+2 EV)曝光, 於是在用ASA 160敏感度底片而期望增加兩倍或四倍曝光時,就把160分別對正2或4。
底片敏感度環上方是光圈環,左右各有一個方便轉動的突起,右側的一個中央有簧片(下面照片左下角), 往鏡筒內按住就可以獨立轉動光圈環,這是和Alpha與Beta相同的,只有造型上的差異。
下面是鏡頭上方的照片,結構和Alpha與Beta的相同,從上到下是對焦環、快門速度環、和光圈環,但多出底片敏感度環:
Prima的測光手續和Beta的不一樣。 測光時指針會移動,使用人按住光圈環的簧片轉光圈環把小圓圈移到指針上(見下面照片),放開簧片就同時定好光圈和快門速度的組合, 再轉快門速度環選擇一組合用的光圈和快門速度。 如果無法把小圓圈移到指針上,使用人可以換一個快門速度再試一次,所以在操作上Prima有快門先決的味道, 先選好快門速度、再調整光圈取得正確曝光。 下面是鏡頭上方的照片,結構和Alpha與Beta的相同,從上到下是對焦環、快門速度環、和光圈環,但多出底片敏感度環:
這兩個鏡頭前方是對焦環(見下面照片),對焦環下方有景深刻度。 Pantar和Tessar的最大不同就在此,Pantar的對焦環在前方,但Tessar的對焦環在後方靠機身端、而且固定在機身上, 所以Tessar鏡頭前段都沒有對焦環。 另外,鏡筒尾端有個紅點(Pantar 45mm f/2.8也一樣),這是裝鏡頭時對齊用的標記。
換Pantar鏡頭的手續和換Tessar的相同。 鏡筒下方有一個簧片(下面照片左下角),把它向機身方向按住、再以逆時針方向轉對焦環就可以取下鏡頭前段。 裝鏡頭時讓鏡筒上的紅點對準簧片上的紅點、把鏡頭放入鏡筒以順時針方向轉入定位,裝好時會聽到簧片卡住的聲音。
下面是把Pantar 30mm f/4裝在Contaflex Prima上的樣子。 裝好後用鏡筒前方的銀環對焦,因為鏡頭的最大光圈從f/2.8變成f/4,所以要增加一級曝光。
下面是三個鏡頭的光學結構圖。中間是Pantar 45mm f/2.8,它是個3片3群(3E/3G)的Triplet, 第一片透鏡可以取下,後兩片透鏡固定在機身上。 左邊的鏡頭是Pantar 30mm f/4,整個結構是7片6群(7E/6G),因為最後兩片透鏡是固定的, Pantar 30mm f/4本身是前方的5片4群(5E/4G)。 右邊是Pantar 75mm f/5,它本身是5片3群(5E/3G),裝在機身上整個組合變成7片5群(7E/5G)。
下面是這三台相機的規格:
下面是整個Contaflex系列135底片相機在1971年之前SLR發展史的位置。 請注意:Super B在下表中是排在Super(New)之前,因為在當時的一本名著The Contaflex Way的1965年第四版中,作者H. Freytag很明白地指出Super(New)是在1965年上市, 而且是Super B的簡化版。基於這項事實,個人也更正了Contaflex最後四型的時間順序。
寫到此地,從今(2010)年四月開始斷斷續續寫作的Contaflex大系終於把Contaflex系列的所有135底片機型介紹完畢, 希望為國內愛好底片老機的朋友們留下一份逐機解說的詳細記錄, 接下來的最後一篇是總整理,希望近日可以完成。
更新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