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eiss Ikon Contaflex大系 (七):總整理

Zeiss Ikon Contaflex大系 (七):總整理

冼鏡光
December 31, 2010上線
June 30, 2025搬家到此

2010年最後一篇
Contaflex大系以前各篇以機型為主寫作,一共有六篇; Contaflex I/IIContaflex I/II、Contaflex III/IVContaflex RapidContaflex SuperContaflex Super B、Super(New)、Super BC和Contaflex S、和Contaflex Alpha、Beta和Prima。 這第七篇、也是最後一篇是個總整理,討論如何辨認各機型等課題。從2010年4月起陸陸續續寫作,經過九個月之後終於完成一個很久的心願:整理Contaflex的135底片SLR機型。

在這篇總整理中,個人打算先以重要功能為準說說各型的差異,由此而導出一個辨認Contaflex各型的演算法, 最後再提出個人對選擇機型的看法和一些注意事項。

Contaflex譜系

下面的圖是從以前各篇整理出來的Contaflex譜系。 從Contaflex I起,無測光表部份演化出III、Alpha和Rapid;有測光表各型從II到IV,然後IV分成兩支, 低階部份發展出Beta和Prima,高階系列則是從Super一直到最後一型Contaflex S,這是最成功的部份。 有些文獻認為Beta應該源出II而不是IV,此地用IV而不用II的原因主要是上市時間;II早在1954年上市、IV則是1956年,但Beta在1957年上市,以此推論Beta出自IV比較自然。

Contaflex鏡頭

Contaflex的鏡頭分成三類:早期的Tessar 45mm f/2.8(Contaflex I和II,下面照片(A))、 中後期的Tessar 50mm f/2.8(Contaflex III以後,照片(B) 和(C))、 和低價的Pantar 45mm f/2.8(Alpha、Beta和Prima,照片(D) )。 Tessar 45mm f/2.8不能換鏡頭、只能像DC那樣外掛1.7X望遠鏡頭; Tessar 50mm f/2.8和Pantar 45mm f/2.8可以更換鏡頭前段,但兩者不相容。 Tessar的鏡頭叫做Pro-Tessar,有35mm、85mm、115mm和M 1:1微距鏡頭,但Pantar只有30mm和75mm兩者。 Pantar是三片三群的Triplet設計,所有Pantar鏡頭都由Rodenstock生產。

所有Contaflex機型都用鏡間葉片快門,Tessar系列機種用Synchro-Compur快門, 但從Super(New)起改用Synchro-Compur-X快門(上面照片(C) ), Synchro-Compur-X只有V(自拍)和X(電子或快速閃光燈同步)、而Synchro-Compur多了M(中速閃光燈同步)。 Pantar系列用Prontor快門,只有V和X兩者。

Tessar 45mm f/2.8機型的對焦環是鏡頭最前方的花瓣形(移動前段對焦), Tessar 50mm f/2.8的對焦環在鏡頭最後方、左右各有一個突起(移動整個鏡頭對焦)。 Pantar 45mm f/2.8機型則是轉鏡頭最前方有齒的環對焦,因此是移動鏡頭前段對焦。

所以,看鏡頭和快門大致上就可以分出Contaflex的三個類型。

測光表

Contaflex各型中只有I、III、Rapid、和Alpha沒有測光表,從測光表的位置和型狀很快就可以斷定若干機型。

最早有測光表的是Contaflex II,位置在機身左側的蓋子下方,早期版本蓋子上有兩個小孔(下面照片(A) )、 後期和Contaflex IV的都沒有孔(照片(B) )。 下一型是Super,測光表移到稜鏡前方、原測光表位置換成一個轉輪(照片(C) ),這是非常獨特的安排。 Contaflex Super B和Super(New)去掉轉輪、換成一個大透光窗,測光表仍然在稜鏡前方, 但是加了ZEISS IKON字樣、後方變成格子狀(照片(D) )。 Contaflex Super BC和Contaflex S改用CdS的TTL測光(需要用電池),稜鏡前方換成不透明金屬板, 刻了ZEISS IKON(Super BC、照片(E) )或CONTAFLEX S。

Contaflex Beta的測光表和Contaflex IV(照片(B) )的相同, Prima的測光表換成和Super一樣的透明面板(照片(F))。 所以,看到機身左側有透明面板測光表的就一定是Contaflex Prima,有轉輪的則是Contaflex Super。

上片機制

Contaflex Rapid和Contaflex Prima是整個系列的分水嶺, 在此之前的機種是用旋鈕上片(下左是Contaflex IV), 從Rapid和Prima起改用今天常見的上片扳手(下右是Contaflex Rapid)。 所以,從上片機制就可以分出Contaflex的早期(I、II、III、IV、Alpha、和Beta)和後期(Rapid、Prima、Super各型和S)機型。

機背

機身有上片扳手的機型就可以裝交換機背,Contaflex是少數有交換機背功能的135機型。 交換機背的最大優點,當然就是只需要一個機身加若干個機背、每一個機背裝不同底片,而不需要帶若干台裝了不同底片的相機。 不過Contaflex(甚至於Contarex)的機背操作複雜、不十分好用,便宜的日系機型出現後使得買若干相機不再是大負擔, 因而Contaflex的機背一直沒有造成風潮。 Contaflex機背的操作方式(Contarex的也相同)在Contaflex Rapid這篇文章中有詳細的說明。

下面第一張照片是Contaflex的機背,第二張是裝上機身的樣子。 所有能裝機背的Contaflex機身都比不能裝的版本寬一點點,而且也比較重。

閃光燈座

Contaflex的閃光燈座有三型。最早的I、II、III、IV、Alpha和Beta都沒有閃光燈座(下左照片), 不過Zeiss Ikon生產了一個沒有接點的外掛燈座(下右照片),罩在觀景窗並且固定在機頂上,請看這篇文章的說明。

第二型在Rapid、Super和Prima上使用,燈座固定在機頂上(下左照片)。 最後的Super B、Super(New)、Super BC和Contaflex S使用第三型, 在固定的閃光燈座前方有兩個給Ikoblitz 5閃光燈用的插孔(下右照片), 詳見Contaflex Super B、Super(New)、Super BC和Contaflex S一文。

辨認機型

了解各型之間的差異之後,接下來是辨認機型的方法。 個人認為這個方法十分重要,因為Contaflex機型完全沒有機型識別的標示, 對想買賣、收藏或拍攝的用家十分不便。不過此地只能粗略地分類,細節得看各機型的文章。

辨認機型的第一步從鏡頭開始。 前面提過Contaflex的鏡頭有三類:Tessar 45mm f/2.8、Pantar 45mm f/2.8、和Tessar 50mm f/2.8,下面分成三節說明。

鏡頭為Tessar 45mm f/2.8

這是最簡單的,無測光表的是I、有測光表的是II:

鏡頭為Pantar 45mm f/2.8

這是次簡單的,只有Alpha、Beta和Prima,Alpha無測光表,只有Prima有上片扳手:

鏡頭為Tessar 50mm f/2.8

這是最複雜的部份,包含從III到Contaflex S各型。 此地用有無測光表起頭,有測光表時再看有無電池室,無電池室時用測光表是否有蓋子、是否換成轉輪、 快門是否是SYNCHRO-COMPUR-X等做區分。 當然,這只是很多方法之一,您不難找出自己中意的分類方法。

選擇機型

如果是要收集或收藏,當然每一型和它的變型都要有,但若是要找一台Contaflex拍照、 享受1950和1960年代西德Zeiss Ikon的工藝,就要有所選擇了。 個人的看法是避免Contaflex I到IV、Alpha到Prima,連Rapid都不必考慮; 換句話說,儘可能用Contaflex Super或更新的機型。 這個建議的出發點是這些機型比較老、比較容易出問題。 如果還想玩Pro-Tessar M 1:1這個微距鏡頭,連Super(New)都應該排除,因為兩者很可能不相容。

這樣就剩下Super、Super B、Super BC和Contaflex S四型。 這四型中後兩型的CdS TTL測光表要用特殊電池,但不裝電池仍然可以作業、只是不能用測光表。 買這兩型時最好檢查電池室蓋是否密合、能否蓋得緊、以及電池室是否有潰爛痕跡(電池室很難清理)。 另外,因為Contaflex S是最後一型,賣家常基於這個原因而開高價,所以不妨考慮Super BC,它們是貼了不同名稱的同一部相機。

Super和Super B都是好相機,它們用硒(selenium)測光表、因而不需要電池,但經過50年左右,測光表恐怕已經老化,不很準了。 這兩者中個人比較推薦Super B,因為它的Tessar 50mm f/2.8是個新設計。

綜合起來,Super B、Super BC和Contaflex S是值得買來拍攝的機型。 如果嫌Contaflex S貴,就退而求次用Super BC、或是Super B。如果預算很緊,Super也是個好選擇。

注意事項

Contaflex系列不論那一型都得注意到它的鏡間葉片快門和光圈葉片。 上片再拍攝過後,葉片快門應該全部收攏。如果拍攝過後葉片不收攏(見下面照片),就表示快門有問題, 取下機背從後面看鏡頭會發現漏光。 因為Contaflex機型曾經暢銷過,所以不必想到買下來再送修,換另一部機器比較理想。

檢查光圈葉片(它在快門葉片後方)很簡單。 先選好一個比較小的光圈、把快門定在B,上片後拍攝並且按住快門鈕不放,看看快門打開後光圈是否已經收攏到既定大小。 常見的情況不外乎:光圈葉片慢慢(或正在)收攏、完全不收攏、或收攏後開孔大小不對,這都是光圈葉片有問題的徵候。

另外要檢查的是快門速度。一般而言,較高的速度出問題不大,但要注意較慢的速度,特別是1/4秒以下的部份比較容易出問題。

反光鏡部份也要留心。 請注意,Contaflex的反光鏡是上片後才會降下來。 如果觀景窗漆黑一片看不到東西,就得上片; 如果上片後看得到景,表示反光鏡正常下降。 按快門鈕拍攝後,反光鏡上昇就不再降下,因此若拍攝後觀景窗看得到景,就表示反光鏡異常。

Contaflex其它的機械部份品質很好、出問題的機會不大,以上提到的泰半是因為內部彈簧老化鬆弛、或壞死造成。

交換鏡頭

Contaflex的交換鏡頭有Pro-Tessar 35mm f/4和Pro-Tessar 85mm f/4(舊型), Pro-Tessar 35mm f/3.2、Pro-Tessar 85mm f/3.2、Pro-Tessar 115mm f/4和Pro-Tessar M 1:1(新型), Pantar 30mm f/4和Pantar 75mm f/5(Alpha、Beta和Prima用), 以及最早期的非交換鏡頭Teleskop 1.7X(Contaflex I和II專用)。 這些鏡頭的細節請看各篇的討論。

因為建議不用Alpha、Beta、Prima和早期機種,所以就不談Pantar和Teleskop 1.7X。 如果可能,最好避免早期的Pro-Tessar 35mm f/4和Pro-Tessar 85mm f/4,一來是影像品質不如後期的f/3.2版, 而且常會有透鏡分離現象。 在強光下斥的檢查鏡頭前方,如果從某個角度看到鏡頭邊緣出現像彩虹樣的反光(見下面照片,有時很淡、很難發現), 就表示原來黏在一起的透鏡分離了。 不要相信賣家說不會影響影像品質,這麼說的人如果不是無知惑說謊、就是沒用這樣的鏡頭拍過照片, 當然賣家也可能根本就不知道有透鏡分離這回事。

這些鏡頭中最值得一提的是Pro-Tessar M 1:1微距鏡(它可能和Super(New)不相容), 這是早期可以拍到1:1實物大小的鏡頭。 把Pro-Tessar M 1:1裝上機身後是f/8、而且不能對焦到無限遠,很有用近拍鏡的味道, 不過最大光圈f/8使對焦有點困難。 下面兩張照片是用Pro-Tessar M 1:1拍攝一個蘋果,光圈是f/8、所以景深很淺。

Zeiss 8×30B(8X)單筒望遠鏡可以裝上任何一台Contaflex,只要鏡頭上有27mm陰螺紋。 透過27-37上昇接環,Contaflex系列還可以使用很多近代為DC生產的外掛廣角和望遠鏡頭、以及單筒望遠鏡, 但有些鏡頭可能無法有效對焦。

結論

前面把Contaflex系列各型做了個總整理,除了細部分項討論之外、主要是提供一個辨認Contaflex各型的演算法, 並且討論選擇機型和鏡頭的個人看法以及應該注意的地方,希望對買賣、收藏和拍攝的同好有點用處。

這個計劃經過九個月之後終於在2010年底最後兩天圓滿結束,希望來年有意願而且有時間進行下一個計劃,為中文攝影圈再添些資料。 然而明年的前半年預料會很忙、加上正在趕工寫書,肯定出文章的次數會降低,但仍然期望能夠定期寫作。 最後,在2010年的最後一天、最後一篇的收尾處,

祝各位新年快樂、萬事如意

更新紀錄

  1. December 21, 2010上線
  2. June 30, 2025搬家到此.